创新思维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0 17:12:26

创新思维教学

创新思维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思维

一、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才能创新和发明。因此,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形式或变换条件,让学生重新设计。生物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着眼于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观察应讲究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准确性和敏锐性。

2.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可布置一些研究课题让学生完成。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既增强了知识的理解,更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创造能力。

3.运用对比一迁移律,拓展演示实验教学的深化学习。实验演示模式简明、直观和示意性强,反应现象清晰,操作方法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从中引出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综合和消化理解,悟其理、明其义、晓其道,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演示实验教学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以改革为指针,把握住课程新理念,沿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有效地导向与启迪学生视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思其练、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教师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在生物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条件,不断培养他们的探索知识能力。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动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激素调节时讲“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1-2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教学中,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总结鸟纲特征时我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勇气。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学生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为此,要在课堂上常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授课当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在学生产生问题的时候,教师可改变直接、简单的理论叙述,而是肯定他们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深度与质量,鼓励他们尽量自己先寻找资料、查阅有关网站,或通过亲自实验操作来解答。

在新授课时,课堂练习题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如:在新授课时,可紧扣教材选择课后练习,主要是选择题、判断题、填充题等题型,达到巩固、概括、暴露学习不足等训练目标。在复习课时,课堂练习选择可从课外练习中挖掘一些分析题、识图题、计算题等题型,达到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如:“人体内的脂肪主要是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另一种形式是书面的形式进行,并且可以利用课本后面的习题,也可采用试卷或投影的形式进行,这些形式学生有较多的空间可以进行思考,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题目更需要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如:在生产实践中,贮藏水果和蔬菜的最佳条件是:

A.低温、高氧、高CO2,

B.低温、低氧、高CO2,

C.高温、高氧、高CO2,

D.高温、低氧、低CO2,

在贮藏水果时须充加CO2或N2或抽走空气,其目的是:

A.促进有氧呼吸

B.促进无氧呼吸

C.抑制有氧呼吸

D.抑制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这两道题目都是考查“无氧呼吸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受到抑制”这一个知识点,利用课堂练习,可以由一个题目迁移到另一个题目的解答,也可以归纳出解决题目的共性的原理,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创新思维教学范文第2篇

设计素描教学是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的素描课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素描不仅要锻炼学生的绘画水平,同时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际作品的应用能力。创新思维是设计素描教学的灵魂,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成为教学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主要针对设计素描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指导设计素描的教学。

关键词:

创新思维;设计素描;应用研究

0引言

设计素描教学是以素描为基础的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当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断追求完美的图形效果。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就成为主要的探讨方向。首先,要让学生对设计素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重新审视设计素描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让学生注重思维能力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已经逐步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素描只是表达设计的一种手段。与传统的素描教学不同,设计素描是将创新设计进行具体化的过程,是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设计素描的特殊性也就要求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摒弃原来的教学模式,寻求教学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设计素描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其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模仿和绘制,而是想锻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理念、思维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该门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对于创造力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总体可以归纳为:创造力是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正是因为有创造力的存在才会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创造力的存在才会让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学认为人们所拥有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设计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创造力的高低受到教学工作者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程度的影响。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创新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培养方式之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建立起开放的思维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多元化的表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当中,将教学内容进行阶段化的分割,有序进行,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水平得到稳定提高。

2创新思维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应用

2.1引导学生注重使用说明

每一种艺术作品都会传递出一定的思想,其中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现在许多设计教学的课程设计较为机械,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一些素描的绘画手法、构图方式。学生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模仿,使得不同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使得艺术作品失去了艺术价值,与流水线生产的物品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想要打破这种弊端就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摒弃程式化教学模式,让设计作品成为表达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注重艺术设计的使用说明。所谓的“使用说明”就是指学生通过文字叙述来说明每个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将自己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观赏者正确理解作品的含义,实现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

2.2开展专题训练,激活发散性思维

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共同参与,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设计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创造性思维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聚合和汇拢,从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辐射性的、扩散性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一个问题主线或是一种情感主体进行放射性的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扩散性思维方式。无论是扩散性的思维方式还是聚合式的思维方式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锻炼学生这两种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例如,“物象的解构与重构”“思维逻辑变异”“比例逆反”“材质变异”等专题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进行相应的联想训练,发散性思维,寻找各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2.3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大开“脑洞”

在设计素描教学课程当中,创新思维的锻炼就是让学生打破传统教学的枷锁,真正释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开“脑洞”。在平时的素描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习惯性地按照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似的组合、质感差异组合等形式进行静物描写,而这些组合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想象思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了打破这一固定思维模式,我们可以采取并置、悬挂、倒挂、重叠、垒积、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替摆放,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创造新意,同时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创作难度,使学生的绘画技艺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写生要求,让各个专业都能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找到适当的组合方式。在练习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在运用各种素材的过程当中也不断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法,改变学生的审美观念。

2.4添加艺术想象,随形就势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都蕴含自己的特点和思想,而作品的生命是靠作者赋予的,所以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可以添加一些艺术想象,让作品变得更有特色。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创作主体,以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艺术想象,将一些理想化的素材加入作品中,将现实中的不可能变为作品中的可能。我们发现,在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中都体现着想象的成分,如在一些美洲图案中你会看到一些鱼群、鸟群围绕着太阳旋转。这样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却成为爱斯基摩人神圣的图案。因为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地方多是气候寒冷地区,他们对太阳有着无限的渴望,所以太阳在他们的画作中是神圣的象征,而鱼和鸟则是食物的象征。通过这一简单的构图表现出爱斯基摩人无限的渴望,他们希望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温暖的阳光,拥有享用不尽的美食。这样的图案也正是爱斯基摩人想象的成果。

3结语

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创新思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在传统的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正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术,但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思维模式。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一定的张力,只是呆板地进行临摹,创作出的作品完全丧失了生命力,而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为了培养更具创新性的艺术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求教学创新,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

作者:宓恒茹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治源.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教学浅议[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5).

[2]邱晓岩.如何解读设计素描中的“造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

创新思维教学范文第3篇

1 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平等意义上的“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宽容,对学生的创新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带有社会赋予的职业特权凌驾在学生之上。教师不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往往从善意出发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塑造学生。常常把学生异乎寻常的观点和举动看作是“挑衅”或捣蛋,不但不会引起重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反倒遭起责令,不关爱学生,这样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一位教师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对学生持宽容的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不压抑,不嘲笑,满腔热情的保护学生创新的幼芽。树立“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观念,要爱护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有自己的思维观点。教师自觉成为学生创新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培养者。

2 确定好教学内容

一堂语文课教学目标确定,传授多少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这就要一看教师自身素质;二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来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好教学内容,不能“多多益善”否则“欲速则不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密度适当,条理清晰,时间安排合理,教学手段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教学语言准确、清晰、生动,板书设计恰当,还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关系和气氛,让学生自由发展意见,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行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探索,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在创造活动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鼓励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正确的对待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妙想,即便有些不可思议,也要充分地尊重,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4 课外观察教学

为了强化课中的知识,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让学生坚持写好生活中的日记。例:①冬天与春天树叶有何不同;②人物的外貌有何种特点。通过这样的课外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探讨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使他们的眼、手、口都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创新思维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 实践操作 巧妙设疑 教学手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是当前摆在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从创新课堂教学抓起。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造活动,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于教师精心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大赛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动物设计的自行车可多了:轮子有方的、椭圆的,有的轮子是圆的,但轴没安在中心;有的轮子是圆的,轴安在中心。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比赛的结果。然后点击按钮,比赛正式开始,轮胎是圆形的汽车平稳地行驶在马路上,而其他汽车则伴随着“咔嚓,咔嚓”的颠簸声,艰难地行驶着,结果自然是圆形轮胎的汽车先到达终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轮子是圆的、轴安在中心的能得冠军?圆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它。

在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能够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趣味性、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思起于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程序和精心设计、选择的学具,让学具、操作,活动、指导等客观因素诱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之中,思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状态,这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之中自己去领悟,这是教师的任何精彩讲解都无法比拟的。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这一内容时,就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教师先用例题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弄明白计算法则(从个位减起,不够向十位借一),然后指导学生练习巩固。这种教法比较省事,效果也比较好,但没有给学生提供动脑思考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天性。另一种处理方法是,教师先将抽象的算式还原成直观的学具(如小棒),先让学生借助于学具的操作和摆弄,自己去计算出结果,去发现怎样算;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由于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便会“发明”很多种算法出来,如87-9=80-9+7=78;87-9=87-7-2=78;87-9=87-10+1=78,等等。对7、8岁的小朋友来说,这难道不是很伟大的创新吗?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实践操作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疑巧妙新颖,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据统计,一堂课约有80%左右的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从这个角度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受激反馈、教师再对反馈作出反应的一个过程。教师所提问题的思维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使学生的思考过窄,跨度太小,学习被动,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应具有技巧性、启发性、灵活性、创新性、趣味性,甚至答案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宽敞的思维空间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尽可能多、新、奇的发现。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寻找启发性提问,如启发得当,学生思维顺畅,茅塞顿开。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要行驶400千米的路程,前5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为:400÷(400×2/5÷5)=12.5(小时)

教师接着提问:“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1.把全程看做单位“1”怎样列式?

2.能不能把全程看做5个单位来解答?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1÷(2/5÷5)=12.5(小时)

(5÷2)×5=12.5(小时)

这样通过开放性、探索性的提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同时激励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四、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运用启发式谈话、探究式讨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并具有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又如:合理运用教具,能促进学生的直观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一些难点突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子黑板、动画于一体,能迅速出题、解答,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便于辅助课堂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圆柱的体积公式,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推导过程,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16等份、3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从而推导出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将“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了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创新思维;教学质量

一、巧设疑问,促进创新思维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中,教师应起到解惑、启疑、激励的指导作用。通过在教学中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感受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并在教师引导下产生疑惑和好奇,进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热情。

笔者在一堂课的开头、课中和结尾都适当安排设疑,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处于“激活”状态,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如上“空气”一节时,开头安排了问题:“大家动一动手,往空中一抓,抓到了什么呢?”问题虽简单,但大多数学生回答“没有东西”,只有少数同学说“抓到了空气”。笔者再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又如上“二氧化碳性质”的内容时,介绍完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出现浑浊的知识后,笔者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了疑问:“为使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墙壁刚开始反而更潮湿?”笔者先启发学生思考:(1)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Ca(0H)2)(2)生炭火盆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产生较多CO2)(3)石灰浆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的同时还有什么物质生成?(有水生成是潮湿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出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通过这样的启发点拨,学生增强了注意力,保持课堂上听课精力、兴趣不衰。又如上完“水”一节后笔者提出了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会造成水的污染,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解决水污染问题?”笔者结合生活中“生活污水的乱倒”“化工厂的污水排放”等现象,要求学生回家观察,留在下一节课讨论。这样的设问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讨论,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如在教完“一氧化碳的毒性”时,联系日常生活笔者出了几道讨论题:(1)家里用煤炉的同学进入不通风的房间时,会有什么感觉?(2)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怎样的?(3)能否在煤炉旁放两大盆冷水预防煤气中毒?(4)有人认为大家年纪轻、身体好、鼻子灵,当闻到煤气味时把煤炉搬出去就不会中毒,这种说法对吗?(5)怎样预防煤气中毒?笔者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讨论,小组长登记讨论情况,并在班上交流发言。并从活跃的课堂讨论和学生的精彩回答中,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归纳强调: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觉察,难溶于水的气体,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任意排放一氧化碳会造成空气的污染,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笔者还补充介绍了汽车的尾气、煤和石油制品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对大气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思考,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拓宽思维空间,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深层次地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在实验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大胆设计,突出实验的探索性、创造性。尽量创设一切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按课本的要求做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很多学生提出看不到有大量红色铜生成。笔者提出一个问题:“通过怎样的做法会让铜在试管内壁明显出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水:“用水把氧化铜粉末粘在试管内壁。”笔者根据学生的设想,在装有氧化铜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水,旋转试管,让氧化铜均匀地贴在试管内壁,用小火烘干试管,然后开始实验。结果做出来的现象大不一样,一层漂亮的红色铜镜出现在试管壁上。两个实验比较,效果明显不同。

创新思维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就目前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包含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内容设置不佳以及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的状况。因此,需要通过一些途径,进而达到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

一、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判断与抉择,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如今,社会的整体环境及部分家长对中文教育的认知并不充分,注重理工科、轻视文科的教育观念始终都存在,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2.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一项,其主要核心在于运用教学,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强调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重点,中文教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加强及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如今,教学模式的单一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等因素,不仅阻碍中文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也阻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课程内容设置不佳

大多数学校对中文教育教学都有比较明确的划分,但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还存在过于强调能力训练的问题,以及缺少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的问题。同时,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方面,缺乏有效性的把控。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教学很难实现。

4.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现今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第一,传统教学的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第二,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而没有对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发展等方面加以科学性评估,使教学评价效果还不够理想。

二、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

1.重视中文教育观念

中文是我们国家的母语,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科学专业学术类的研究中,都与中文的使用与应用密切相关。因此,中文教育教学就处于重要的地位。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在中文教育教学中,能够多鼓励学生拥有自己新的想法与观念,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引导与启发学生。在教课时,增加提问和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对于学习中文能够拥有浓厚的兴趣,在思维方面也可以更为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加学习知识的渴望。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在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时,避免只依靠参考书上的答案,或是自己思维上认为的标准答案,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加以正确肯定。应鼓励学生去思考,倡导学生不断开辟新思维与创新性来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教育观念,在注重中文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目标

创新思维最为主要的特点是思考与质疑。“思”与“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不可缺少其一。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学生认为自己已将所学的知识记住了,但往往在考试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分数。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没有深入理解知识重点,也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只是在大脑中停留了片刻。所以,要使学生能够完全学会知识点,而且能够加以充分运用,进而拥有具备思考与质疑的精神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掌握准确的方式方法,加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3.优化中文教育教学设置

作为一名专业的中文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多研究与学科相关的教材及资料,在其中寻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容,进而加以特色性的授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该启发学生在多方面与多角度上加以思考,产生各自独有的想法。同样,教师在整体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与眼界,开辟新的角度,从而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站在不同方面与角度上思考。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更为关注,而中文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的优势,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文教育观念、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目标以及优化中文教育教学设置,从而达到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与需要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全星.中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

[2]于桂俊.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改创新,2010(3).

[3]刘昌安.谈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5).

创新思维教学范文第7篇

1.开放探究式教学,轻松快乐地学习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轻松、和谐、愉悦的。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使小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充分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开发其创新思维。因此,我坚持开放的探究式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改变以往的严肃形象,把自己和小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多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和蔼可亲的形象更有利于教学的开放性。其次,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让小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发言,鼓励提出疑问,且鼓励自主解决问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中,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好奇心很重,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真正地为其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敢说、敢问、敢做,从而真正地开发其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完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单元后,有学生提出:“回声是怎么回事啊?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可以听到自己的回声呢?”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自己先去寻找答案或查找更多关于回声的资料,然后开展一节讨论课。这样教师鼓励小学生的做法,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追求自己的好奇心,更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开发。

2.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互帮互助,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教师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高低分为6人小组,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对班级成员做全面的了解,真正做到小组成员间能够和谐有效地互动学习,在组内形成合作的关系,组间是竞争关系,既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又培养其竞争意识。组内的合作使小学生充分发挥小主人的地位,生生之间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营造出一个自由沟通交流的学习环境,组间竞争更促使小学生不甘落后,激发斗志,敢于表现自己,提出质疑,这无疑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是真正坚持了新课程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小学生之间不同思想的碰撞,交流不同见解,积极探究。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节《造一艘小船》时,我组织了合作小组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让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断改进小船的形状,增大船侵入水中的体积,加大装载量。此时教师就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小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完成后,教师也不急于评价,而是先让小组代表自我评价一下自己小组的作品,然后再让小组间互评,指出对方作品的优点及缺点。这样小组间的交流进一步开阔了小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吸收不同见解,不仅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二、坚持科学实验,“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小学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最终归宿都要“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分化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过程。”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坚持实践就是坚持科学实验的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坚持注重科学实验课,积极做好指导,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使小学生敢于大胆地假设求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最后一节《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用语言表达一下实验工具、实验过程,以及实验中注意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共同准备实验工具,集体动手完成实验过程,然后让制作成功的小组讲解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没有完成的小组虚心听取,并在课后继续完成实验。最后一定要展示学生的实验作品,不论作品美观与否,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耐心指出作品的优点,婉转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增加小学生动手实验的信心,使其真正感受到动手实验的乐趣,把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为基础,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同时也需要学校、家长的积极配合,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创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化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48-01

一、巧设疑问,促进创新思维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激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中,教师应起到解惑、启疑、激励的指导作用。通过在教学中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感受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并在教师引导下产生疑惑和好奇,进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探究新知的热情。我在一堂课的开头,课中和结尾都适当安排设疑,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处于“激活”状态,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如上“空气”一节时,开头安排了设问“大家动一动手,往空中一抓,抓到了什么呢?”问题虽简单,但大多数学生回答“没有东西”。只有少数同学说,“抓到了空气”。我从中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我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使全班同学的思维一下了活跃起来。又如上“二氧化碳性质”,介绍完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出现浑浊知识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我提出了疑问:“为使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墙壁刚开始反尔更潮湿?”我先启发学生思考:①石灰浆的主要成份是什么?[Ca(OH)2]。②生炭火盆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产生较多CO2]。③石灰浆Ca( OH) 2与CO2反应生成CaCO3的同时有什么物质生成?[有水生成是潮湿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通过这样启发点拨,增强学生注意力,保持课堂上听课精力、兴趣不衰。

二、鼓励讨论,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索基础上,形成有利于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如在教完“一氧化碳的毒性”时,联系日常生活出了几道讨论题:①家里用煤炉的同学进入不通风的房间时,会有什么感觉?②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怎样?③能否可以在煤炉旁放两大盆冷水预防煤气中毒?④有人认为同学们年纪轻,身体好,鼻子灵,当闻到煤气味时把煤炉搬出去就不会中毒,这种说法对吗?⑤怎样预防煤气中毒?我把学生分成四小组进行讨论,小组长登记讨论情况,并在班上交流发言。我从活跃的课堂讨论和学生的精彩回答中,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因势利导归纳强调提出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觉察,难溶于水的气体,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任意排放一氧化碳会造成空气的污染,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还补充介绍了汽车的尾气,煤和石油制品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对大气影响,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思考,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拓宽思维空间,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创新精神。教师要深层次地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大胆设计,突出实验的探索性、创造性。尽量创设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按课本的要求做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很多学生提出看不到有大量红色铜生成。我提出一个问题:“通过怎样做法会让铜在试管内壁明显出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水,“用水把氧化铜粉末粘在试管内壁。”我根据学生的设想,在装有氧化铜的试管滴入几滴水,旋转试管,让氧化铜均匀地贴在试管内壁,用小火烘干试管,然后开始实验。结果做出来的现象大不一样,一层漂亮的红色铜镜出现在试管壁。两个实验比较,效果明显不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教师要对每一个小实验进行潜心研究,挖掘内涵,充分发挥实验的多功能作用。可以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优化过程,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简析

前言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在教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要求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于中职数学学科教学而言,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也是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所在。因此,在实际开展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实际开展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新课改的精神,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通过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来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实现对学生创新欲望的激发,以思想指引行为,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求做到:

(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确保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现有的认知基础来实现对新知识的加工,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实现对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与深化,以确保学生具备探索求知的基础能力,避免学生因望而怯步而出现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为唤起学生求知创新的本能奠定基础。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新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要想借助知识的魅力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与所带来的成就感,就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并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兴趣为老师、以求知的欲望为动力,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激活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创新能力实现的过程则是借助个体思维的独立性与差异性、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提出独具特色的观点与见解,创新之所以被认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在于只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实现对各领域的创新,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中职数学教师而言,就需要以不同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在运用自身智力因素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二、以丰富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构建创新氛围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其本身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面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时,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抵触情绪,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多半采取放弃的态度,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及学习兴趣不足。而为了在该学科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以丰富教学情境的设置为基础,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来营造出思考的空间,在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同时,为学生抓住创新的灵感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问题的有效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针对正余弦定理这一教学内容,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明确相关数学概念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提出以两个定理为基础来探讨三个内角的三角关系式,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以及合作探讨模式的开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确保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再如:求sin65°+sin25°的值,要求要在不查表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进行解题,例题是以和差化积公式进行解题的,在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探索中,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思维发散环境,促使学生逐渐总结出运用倍角公式以及半角公式等来实现对这一题目的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得到了培养。

三、以最近发展区来实现一题多练并注重对知识的深入剖析

为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最近发展区这一讲授问题的方式,即围绕一个例题进行已知条件与问题进行删减与变化,促使学生通过一道案例题目的学习能够实现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并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以创新思维来实现对新知识的吸收与应用,通过知识的迁移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够为提高该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理解,充分激发学生的智力与思维潜能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优化,促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实现对问题的深入剖析,为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再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学科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并要以丰富教学情境的设置来营造出良好的思维拓展与发散的环境,同时可以以最近发展区的设置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与理解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煜霞.中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河南科技,2014.22:272-273

[2]丁丽玲.浅谈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4.07:115

上一篇:武术教学教案范文 下一篇:财务风险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