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台词范文

时间:2023-02-22 01:19:23

超脱台词范文第1篇

诸葛猫

夏天的时候《赤壁》就火烧连营,小乔的“萌萌加把劲”和曹操的“欲望使人年轻”都让人浮想联翩。吴宇森声称片中的爆笑台词是他自己的精心设计,为了延续港产片的娱乐风格,即使在所谓“史诗剧”里也不忘让历史人物耍宝,吴宇森这欲盖弥彰的善后说法实在是够“无厘头”。不过中国这电影市场也够奇怪,就算拍出来不招观众待见,票房一样可以出奇的好。《赤壁》通过发行公司耍流氓垄断了一个档期之后,票房自然过亿。

虽然我这样埋汰了《赤壁》,但是心里还是暗暗期待岁末它的下集上映。外子说这就是我丑恶的“影奴”嘴脸,又看不上人家,又要死乞白赖地追着看。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能把我这满腔热情理解为“支持国货”。其实对于电影我已经别无期待,只是我实在难忘周郎和孔明在第一集里的痴缠眼神,一万遍的希望干脆吴宇森无厘头到底,在下集里让小乔到曹营“出差”的时候,和曹操暗递款曲成功“出轨”;而周郎和孔明则可以干柴烈火顺利“出柜”,最后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历史改写成这样,才能顺应形势符合香港人的娱乐精神。

2008年的12月由《梅兰芳》来给中国电影做了一个美艳的收梢,看似谁都无法与其炒作争雄。《赤壁》诸位不甘寂寞的英雄们在网上贴出了片花,发出了雷人台词,在各大城市组织当地主流媒体次流娱记观影,把吹捧的和唾弃的文章用各种办法见诸世面,就算是不打扰《梅兰芳》登台的最大限度炒作了。

看过抢先版的潮人们说下集的故事是由小乔主打,我真不相信志玲姐姐能有这个统率局的能力,她最多也就把“思欲过重”的曹操迷个神魂颠倒吧。据说曹操对自投罗网的小乔很不满意,问她为啥对周郎恋恋不忘。小乔的对答比“2008年的第一场雪”还雷人,无可争议地成为了“2009年第一雷人”台词:他忠于国家,爱护老百姓,还爱他的小马。

“忠君爱国爱小马”,等这句话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话时,吴宇森会不会说他是为了支持海峡对岸的领导人, “小马”指的其实是“小马哥(英九)”呢?

其实导演或许根本都不紧张,因为他知道观众到现在真的也不会在意了。片花里孔明竖起金城武的兰花指轻轻一摇,周郎紧锁的梁朝伟的眉头才得以微微舒展。诸葛亮曾经摇晃过的羽扇已经灰飞烟灭,观众兴奋地猜测下集里导演会在哪里放鸽子。

上次吴宇森纵横四海的时候,鸽子也会在电影里和硝烟、夕阳、远去的人影一起放飞,我们认定那是香港电影浪漫与悲壮的特质。而当年在录像厅看港产片的孩子长大之后,放鸽子已然成为华语电影的一个笑话・这些年间。演员、导演和观众都有太大变化。所以志玲姐姐说的话,真的是很有道理哟:萌萌,你得加把劲啊!

鱼和脚踏车

Elisa

哲人说了,爱情面前女人只有两类,一种最容易犯轴,另一种最容易超脱。犯轴者沦陷于爱情中死去活来,以早日走入婚姻的坟墓为第一己任,超脱者在红尘之上俯视芸芸众生,笑谈爱情只是昂贵的橱窗,沿路的华丽灿烂陈列甜美幻象,但谁当真了谁就上当。

面对男人市场的沮丧现状,有很多乐观的犯轴者在努力约会,也有很多尖刻的超脱者在继续绝望。Sally表面上看像个真正的超脱者,可是却又有不同,因为她是相信爱情的超脱者。在Sally眼中,女人越来越忙,也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宽容。男人不养家,没关系,女人可以养自己。男人太忙,往往忘记你的生日,没关系,现在最流行的就是女人送礼物给自己。男人说自己总要出差没时间陪你,没关系,女人想要解决这种需求,办法也有很多……用一句流行语来总结,或许就是:女人需要男人的程度,就像鱼需要一辆脚踏车。

从19岁初恋到如今被无情地扔进“大龄青年”的黑名单,Sally从昔日的犯轴者成为今日鱼和脚踏车的拥戴者。得到的是6场未果的恋爱、两年的空窗生活和令人艳羡的创意总监的位置。这种变化很难说是好还是坏,对Sally而言,找一个男人,很简单,来一场高质量的,也不难;进入婚姻,人人都可以;可是爱情,却好像总有那么一点儿难。她优雅美丽地出场了,她带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对你笑,她沉稳大方的气质让男人们觉得自己低她一头。 “Sally,你的要求太高了,哪里有那么美好的爱情,刚好还是有那么适合你的男人给?”

Sally说,女人找上一个男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因为寂寞、婚姻或压力。当Sally还青春如花,心很柔软也有幻想的时候,她曾经以为爱情理应是空气,没有就活不下去,可是现在她不得不承认,这玩意儿在现代社会已经变质,需要被女人抛弃的男人太多。而自我感觉良好的男人也不在少数。―轮轮悲欢离合下来,Sally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爱情的空气很重要,可是如果没有,为何不先多呼吸呼吸自由的空气呢?

超脱台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超脱》;局外人;人生三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41-01

《超脱》英文名为《Detachment》,习惯上把它翻译成《超然》,在英语里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受他人影响,独立客观;二是缺乏情感,冷静漠然。《超脱》完美地诠释了它。@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两面,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导演将爱伦・坡、加缪等人的名句嵌入台词,通过纪录片式的影像效果描绘人物心理,对每个人物不评价、有距离地关注。这种处理手法独特,又有极强的代入感,让观众思考:如果我是亨利,又当如何。这是一种震撼,也是“共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治学必经过三种境界,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阐述《超脱》的主题意境。

一、身份――教师・学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本应该有着友好关系的两类人,冲突不断。“你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去引导一个孩子,避免他们走向支离破碎的结局,碎成粉末,散落路边。”这是亨利的一句独白,身为教师的他明白这群看似乖张的孩子需要什么。在亨利的尝试下,学生们走出了内心的困惑。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他也走出了童年的阴影。

影片中,另外一位老师长期被人忽视,认为自己像空气一样存在;没有露过脸的答录机老师成天抱怨被学生奴隶,最后选择自杀;对教育事业怀有热情的校长都被大BOSS逼到退休。他们都衷心想去改变一些学生,但是复杂的现实击垮了他们。影片中展现学生们对老师、家长的叛逆,不是让我们厌恶这些孩子,同情辛勤付出的老师。老师是人,不是神。“每一天我走进这办公室,听着你们这帮孩子自甘堕落。我完全可以不在乎,却忍受着,鼓足勇气去关心你们!”一个人可以轻易学会不在乎,但学习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勇气和努力。

二、孤独――存在・超脱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影片开篇便引用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毫无疑问,这句话几乎可以阐明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孤独感。Detachment,绝对孤立,和一切脱离了联系。

亨利在日记中写到:“我是金钱,是流动在无望之人手中的一张钞票,隐忍在暗中无法哭泣,噤声沉默。”钞票在被不同人摸过之后,必定带上每个人的指纹、体温、汗渍、细菌……忧郁如诗人的亨利,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质疑。他的解决方式是寻求“超脱”。课堂上亨利的皮包被学生摔到墙上,他面无表情地对那个挑衅的学生说:“听着,那个包没有任何感觉,它是空的。我也没有提供你损害的某种感情。”这句话亦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这种“空”的境界就是亨利的“超脱”――努力让自己达到“空皮包”的状态。只是他没有发觉这种方式也是孤独的!人毕竟不是皮包,无法用这种手段达到超脱。这样的迷惘令人苦不堪言,“我们都需要一些事物帮助我们分散,用于思考现实的复杂性,去思考某些事物从何而来,或多或少去思考一个人需要多努力才能脱离苦海,我们都必须从那里脱离出来。”因为“存在”所以寻求“超脱”,可是这种“不存在”是解脱么?

三、局外人――生命・死亡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局外人》中有句话:“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亨利也好,《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也好,都在看透了世界是台荒谬运转的机器后,自顾自地成了局外人。

影片里一共提到了三次死亡:教师的死亡、小猫的死亡和肥胖少女的死亡。以少女的死亡最为突出,这个心思敏感的少女因为体型肥胖受到同学的嘲笑。亨利在课堂上念他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们写的文章――《假定自己死亡》,女孩的文章里虽然是用的父母的语气,却几乎没有对孩子的死感到悲伤,全篇都是对她的指责和不满。绝望的少女最后真的选择了死亡……加缪在他的《西西西弗神话》中指出:“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严肃的,那就是自杀。”

影片结尾,亨利接回了流浪的少女,选择和她一起迎接新的生活。我们不清楚亨利是否真的“超脱”,只是看到了希望。《超脱》的优秀之处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诠释生命,敬畏死亡。当周遭都在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传销式精神屠戮”时,怎样做才能让生命有价值。亨利告诉学生们“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系统。”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维护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不断地拷问自己:我到底该如何生存下去,又将去往何方。阅读,学会思考,并按照自己生命的路线去探索。

作者简介:

罗 伟,男,讲师,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超脱台词范文第3篇

原以为早不会再被所谓的甜言蜜语,海誓山盟所打动。但是还是忘记了,我终究是一个少爱的孩子,很软弱,逃不出上天给我的宿命。

面对这光怪陆离的城市,我还是把自己沉溺在了媚俗的爱情故事中,一个接连一个,不带喘息的余地。被所有高洁的,卑锁的,庸俗的,暧昧的爱情所感动,然后在心底惆怅,发些世俗的感叹。

其实生活的世俗一些,反而觉得畅然。那些看似扑朔迷离的爱与恨不是一般的常人可以承受的了的,纵有万般风情,无奈人心有限。

我一直想做一个温婉的女子,为爱的人付出能够付出的东西,想在平静的爱下安然处世。可惜,从一开始,我就完全背离的自己的轨道,选择了刚烈的去爱,得到的也不过是刹那芳华,如同烟花,绚烂一刻,转瞬即逝。留下的只能是无穷尽的回忆和感伤。

突然发现自己累了,无力再行走,在爱的边缘一直徘徊,终于想倒下歇歇。而且不想再站起来。发现自己的爱变的苍白空洞,根本没有任何灵性在里面,所有的热情几乎消失殆尽。悲哀但是并不难过。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越来越肯定他的准确性。所有的伤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其实完全可以极力的避及。只是无可奈何的是,我们都只是凡夫俗子,倘若做了圣人,想必才能超脱一切吧。

看到书上说“爱一个人是幸福的,更幸福的是他知道你爱他。”不禁哑然,这样看来,自己岂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为何在这里?真是绝妙的一个讽刺。

“我只爱过你一个人,别人谁我也没爱过,今后也不会。”

超脱台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幕剧;新锐戏剧;舞台;创新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50-01

由纽约的年轻剧作者利亚・菜菜子・温克勒创作的剧本《比伯粉》可谓是先锋剧作中不可多得的新锐作品。本剧只用一个演员,一个场景,一段舞蹈以及一首歌便完成了所有的戏剧冲突,尽管篇章不长,演员独特且是一个独幕剧,但并不缺乏一部戏剧的任何一个元素,可谓是创新大胆却也谨小慎微。

《比伯粉》与其被称为一个剧本,不如描述为一个孩童对内心情感的宣泄和爆发。初读起来可能更多的人会认为这仅仅是一篇比较细致繁复的演讲稿,可三遍五遍读下来,任何读者都会对作者温克勒独特而又卓越的思想惊叹不已。

诗化的语言塑造了夸张的人物性格,尽管主人公只是十三岁的少女,可言语之中依旧透露出她对自己偶像,自己“男神”的狂热。你的确很难想象剧本中那些夸张的言语是出自一个十三岁少女的嘴巴,比如“别的妈妈子宫里喷涌而出的都是垃圾,幸运的帕蒂拥有了你,一颗绿宝石”以及“两岁的时候我已经在寻找你”。这些台词尖锐极端又,在我们眼中可能是与现实严重偏离的,但在温克勒的笔下却那么自然。在《比伯粉》中我们不难看出温克勒对于台词艺术的塑造上是疯狂与严谨并存的。尽管在人物台词,也就是仅有的独白部分设计异常疯狂,台词跌宕起伏犹如万山千影重峦叠嶂,又好似大浪滔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总体来说台词设计在诗性满满的同时保持了严谨与逻辑思维的完满。作为独幕剧的《比伯粉》运用大量桥段直观地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来扩大戏剧效果,并且通过少女的口吻来朦胧地复述那些曾经发生的事情,真假掺杂又并存,或者换句话说,让一个十三岁的少女来演独角戏,并且是一个内心极其复杂,过往极其丰富且精神世界很唯一却也过分崇拜的角色的独角戏,无异于是对演员的苛求了。但换个角度来说,这种表现方法也有其独到之处,虽然另类,不失坦诚。

《比伯粉》作为一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较成功的剧本,将虚构与非虚构的部分掺杂而成,节奏拿捏恰到好处,虽然全篇充斥着非理性的元素,但实际上逻辑思维相当清晰。

相对于剧本,某些时候我更愿意将《比伯粉》看做是一篇成功的演讲稿。通过自己对比伯的热爱,主人公将话题引到了“粉”与“黑”之上,继而借此将现实与梦想比对,迫切又强烈地表达出“没有人比我更爱你,也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爱你”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渴望认同的感觉。

但从剧本来看,可能《比伯粉》这部作品的构成略显单薄,略显冲动,更有一些年轻人的不成熟与冲动,但正是这些不成熟的,冲动的,非理性的部分成就了《比伯粉》的新锐与超然。正是因为它超脱了传统独幕剧的构造,所以在艺术表达上它达到了新的高度。偏向演讲稿风格的台词内容更随性也更加具有张力,冲动是魔鬼但冲动也是艺术萌发的源泉之一。虽然理性的内容应该作为剧本创作的一大核心,但温克勒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以“非理性”元素为主体的《比伯粉》恰恰更为切实地表现出当下年轻人冲动莽撞但也更有冲劲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整合,反传统却不反现实,反常态却不反规则,这正是《比伯粉》的成功之处。

但正如同光明所到之处必有黑暗,夜晚之后才是黎明一样,《比伯粉》在保持了自己独特性的同时也有着些微的不足,整个剧本由大段大段的台词构成,除去开始与结尾之外,几乎没有对舞台的调度与指挥,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在单独看剧本的时候读者脑海中的画面感可谓是少之又少的,这也就为整部戏剧的编排以及导演的二度创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剧本被称为“一剧之本”,而表演中又以台词为王,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应该注重调度内容的存在,毕竟一部好“戏”不应该是单纯的念白,而该是言语与行动的完美结合,冲突与表现的并存才能造就有趣且吸引人的作品。尽管一部戏剧之中剧本为一剧之本,然而演员却是“戏”的核心。《比伯粉》正是突出了演员,突出了角色,也借此获得成功。

但是在对剧本《比伯粉》的分析之中我们更多应该看到的是作者对新的剧本形式的尝试,对新领域的探索与发觉精神,“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开拓精神。温克勒借用大段的台词取代了本应存在于剧本中的对行动的描L,尽管画面感欠缺了一些,但却极大地带动了角色情绪的起伏,对整部戏剧的起承转折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主人公的台词或者说整部剧的设计编创之中,“贾斯汀・比伯”作为一个关键名词,或者说“关键道具”的存在至关重要。正如同剧本名字那样,《比伯粉》的创作源泉正是处于十三岁小女孩对贾斯汀・比伯的狂热爱恋而出现的,而这种近乎痴狂的爱恋正是整部戏剧的核心事件。

总体来说,《比伯粉》的成功在于其实验性与非理性的双向存在,既向读者与观众展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内心世界,也表达出创作者本身对戏剧实验的探索与尝试,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超脱台词范文第5篇

舞台设计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法国舞台美术家和内・阿连奥认为:舞台设计为具有特定风格的一出戏创造一视觉语言,有时以明确的几乎评论的方式,有时则较为微妙和不确定的诗的形象的方式,强调戏剧的种种含义,扩大和反射它们。通过这种符号性意向空间的创造。舞台设计者把自己对剧中所反映的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传达给观众,激发他们产生类似的感受和理解。稍举数例:《阿Q正传》中五大块打过补丁的破旧白抹布上绘有绍兴水乡建筑的白描画,布景告诉观众剧情发生于绍兴,却并不创造绍兴水乡的幻觉,而破抹布的质地感正暗示了中国河山残破和贫穷落后的处境。这种布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为观众的联想与想象留下了余地。中国青艺演出的《浴血美人》中一条粗大的铁链条像巨蛇似地弯弯曲曲盘绕在残破断裂摇摇欲坠的大墙上,这暗示了一个沉重压抑,到处充满危机的世界。哈尔滨话剧院演出《教父》,它的地面布置是几组倾斜弧线型的平台,后面是皇冠形象,整个结构使人意会到是自由女神的面部,黑手党徒子这里肆意横行,布景揭示“自由女神”在被践踏,“自由女神”在被蹂躏的思想内涵。又如,广州话剧团演出的话剧《游园惊梦》布景是几个可以推移的平台,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回旋进退,从容调度,使现实,回忆和想象自然而舒展的交汇在一起,背后一块寓意性的大圆镜,为几块屏风所遮没,每当屏风转动,镜子就呈现出来,那往事就像云烟般浮现。这个戏的地点在台湾,所谓缅怀往事也就是对大陆的怀念,镜子与屏风的运用暗示了时间的闪回,使这个戏的脉脉含情的怀旧情愫得到了衬托和加强。

以上数例,不管重感性也好,重理性也好,这些设计都已经超脱于“形似”的追求而去表达戏剧的精神内涵,从而达到表情达意功能,特别是在内在意义的表现方面,成为表演的延伸,从而上升到一种新的境界。

美国现代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说:“象征乃是戏剧中自然的语汇……有时候要用连篇累牍的解释才能说清楚的观念,在灯光下的舞台上只需用一件道具,或一个动作就表达的明明白白。”还是让我们从《水上都市》的剧场演出气氛谈起吧!

《水上都市》是日本著名现代派剧作家安部公房的剧作,兼具“先锋派”的神采,“荒诞派”的风貌以及内涵上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投影,这样设计者力图以强烈的视觉形象隐喻了全剧所蕴含的真与假、是与非,黑与白颠倒交错的社会,心理的盘根错节的矛盾,设计者将黑白两色大面积从衬幕台面一直铺到观众席的前沿,还将台框、侧幕、演区中的立方体支点上都采用黑白间隔对称的布局,使之成为全局景物造型的主要构成手段。

人生与时间、空间关系的荒诞性是全剧反复出现的两个主要思想观念。剧作者用钟表来直喻时间,而设计者钟表形象的展现,则运用超脱于生活原型的象征语汇,如扭曲变态的时针,散乱无章的表盘数字,在剧中多次出现的钟表店里,用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洗脸盆、锅盖、簸箕、炒勺等组装的挂钟的应用,演员戴着黑白手套甩手摆动的机械动作,以人拟物地表意性展示立钟的形象,这些多种变态的钟表式样的组合,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人的意念中时间感的荒诞性和多样性。标志时间进程的数字离开了其刻度的方位,钟表形象与数字的紊乱反映了人类时序的的紊乱甚至倒退,人生在黑白颠倒中浪费了多少时间!因而,剧词说“现在,世界上有三十二亿六千零四只钟表,那些听觉过敏的人被钟表的声音搅得心神不安”;“时间问题是留给人类的最后的并且是最大的难题”。舞台形象的象征与语汇有力地烘托并强调了这些台词的恢宏与力度,使演出思想得到更深刻的表露。

当代舞台美术家经常在创作中追求视觉隐喻,用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捕捉现实的本质和戏剧的意义,从而把戏剧的内在精神传达给观众,这就是隐喻思维的本质。设计符号的表现价值取决于它在整个演出的关联域中能在多种程度上唤起观众的想象,联想和推理活动使设计符号超越自己知觉的外壳而成为情绪和观念的集中体现。

超脱台词范文第6篇

贫穷不能干扰。在一些偏远山区,没有便捷的交通,没有完善的医疗,没有富足的生活,但那里的人们依旧幸福地享受阳光的照耀。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他们贫穷但却不屈于生活的压力,依旧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病痛不能干扰。史铁生的大半生在轮椅上度过,最后病痛早早夺去了他的生命。然而他的笔下,没有颓唐和戾气,没有尖刻和敌意,没有愤懑和不平。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他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对病痛的超脱和对生活的感恩。不可否认,他是幸福的。杨绛说得多好啊,人多了不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幸福就飘扬在这天堂里,无声地流转;黑暗无法靠近,外物更无法触及。

重压不能干扰。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一天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在生活的重压下感到焦灼,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被众神惩罚,每天要将巨石推到山顶。可是每当他推着巨石达到山顶时,巨石就会重新滚下山去。西西弗斯每天重复做着这索然无味的事。可加缪却认为西西弗斯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我们的生活不也如同在推一块巨石吗?如果我们能够把生活的重压看作是生命的鼓舞,也许我们能收获更多的恬静、满足和幸福。

可见,贫穷、病痛、重压都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轨迹,但却无法剥夺我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也许幸福并不在很遥远的地方,它就在一片阳光、一日生活和一场挑战自我的过程中。

幸福就在我们的心里,不为外物所扰,花开不败,沃野千里。

从《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到王尔德的名言,从史铁生的人生到西西弗斯的神话、加缪的评述,文章围绕与幸福相对峙的因素――贫穷、病痛、重压来阐述幸福观的重要,客观地生动地表达了幸福在我心,不为外物所扰的主旨。

超脱台词范文第7篇

歌儿任意挥洒,一会儿滚滚而来,如惊涛奔涌;一会儿飘忽而去,如雾霭游移;一会儿起伏跌宕,如山峦连绵;一会儿戛然而止,如路断悬崖。韵律有高有低,节奏有急有缓――有时慢三,有时快四。丈夫用他的鼾声支起一座夜的舞台:晶莹的月光是舞台的灯光,蓝色的天宇是舞台的幕布,微风中摇曳的红玫瑰是其伴舞,喧哗不已的梧桐叶是忘情的掌声……这是一种热烈的静谧,又是一种静谧的热烈!丈夫夜夜都睡得这么踏实,这么香甜。

而我,却迟迟难以入梦。失眠人的夜是个黑幽幽的陷阱。各种各样的追忆,各色各等的希冀,像蝴蝶、像落叶、像雪花、像穿雨的燕子,在眼前翻飞,在脑海中飘洒,使人神经突跳,头晕目眩,思绪纷乱……辗转反侧,无可奈何,我摇摇他。

“怎么?”丈夫似醒非醒地问。

我述说了我的苦衷。

“白天――你太累了。”丈夫咕哝道。

也许我真的太累了。为实现一个小小的承诺,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为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功,我竭尽全力奋而拼搏;为一次无关紧要的小挫折,我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为一丝突发的奇想,我心驰神往乐此不疲……每时每刻,都会有不同的欲望萤火虫般明明灭灭地昭示我,我则像投火的飞蛾,为捕捉到每一个燃烧的亮点,义无反顾地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仿佛是穿上了魔鬼的红舞鞋,在一刻不停地追逐、旋转……丈夫从不这样。他说,欲望不多,烦恼就少。在待人接物上,他喜欢“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事业上,他信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志向上,他崇尚“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个人品格上,他追求“寒不减色,暖不增华”……心境至此,还参与什么世事纷争?功名利禄哪能撼动他半点?白天,他勤勤勉勉地做人,夜晚,他安安然然地入睡。

我嫉妒他,说,你太超脱了,成不了大家!他笑笑,说,你呀,太在意,也成不了大家!看来,在“大家”上我们是殊途同归了。

在我累到极处,也恼到极处时,就想试着走进丈夫的舞台,扯一段鼾声给他做和弦,说一通梦话给他当台词……这很难。

哲人说,夜晚是白天的延续,梦境是心境的映衬。若想有个好梦境,首先得有好心境。

我希望有个轻松的白天。

我学着丈夫,尽量用理智的明矾来沉淀混浊的脑海,尽量用意志的堤坝来拦截感情的潮水,什么亲戚朋友、婚丧嫁娶、利益争执、友谊得失,什么体育比赛、影视轶闻全不闻不问不管,也不喜不怒不哀,家庭、单位、幼儿园三点连成一条线,机械般按轨迹运行。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夜歌――可惜自己听不到。但我从丈夫的笑意里琢磨得出,从自己映在梳妆镜中的清澈眼波中捕捉得住。

可是,我的梦并不美。在寒冷的冰山上孤零零地开放着一朵雪莲――那就是我;在狂暴的风雨中有一只离群的小鹿在拼命奔逃――那也是我;在干涸的田野里有一棵枯萎的嫩苗――那也是我……孤寂的梦和梦的孤寂,压得我喘不过气。我觉得我的灵魂在孤寂中萎缩,徒剩一具空空的躯壳了。

揣摩我的梦境,方知丈夫的鼾声一发而不可遏制的原委了。丈夫鼾声的那种滚滚而来,也许就是灵魂在搏斗;那种飘忽而去,也许就是灵魂在逃逸;那种起伏跌宕,也许就是灵魂的挣扎;那种戛然而止,也许就是灵魂的失落……那种人为的自身压抑所造成的深层次的痛苦,在白天得不到宣泄,在梦中也只有凄惨了!我想,人活在世上谁都不容易,超脱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或者说是沉重的另一种形式罢了。就连那些跳出三界外的出家人,哪个身后没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无花果也并非真的无花,植物学家说,它的花生在花托内,是一簇隐藏的淡红。对花来说,这是一种悲哀!与其这样躲躲闪闪地偷生,还不如月季大起大落任凭风吹雨打去!结果,虽能界定人生的价值,却无法表明人生的滋味。

我终于品出丈夫鼾声的苦涩和无奈,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仿效的盲目与愚笨了。丈夫的超脱与旷达是以支付人生情致为代价的。

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生活的内涵繁纷复杂,一个人用全部的心力去应付尚不能周全一二,用全部的感情去体验尚不能经历万一,何必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用超然的姿态躲避人生的酸甜苦辣呢?哭当淋淋漓漓地哭,笑当痛痛快快地笑。心扉洞开了,心情舒畅了,我又恢复了本来的我,该追求的追求,该参与的参与,该苦恼的苦恼……坦直而率真,充实而酣畅。白天没有什么遗憾,晚上竟也能入梦!丈夫问我怎么回事,然后愕然。

又是如歌的长夜。

“叭”的一声,壁灯亮了,这次失眠的不是我,是丈夫。他摇醒我,像我过去对他那样对我述说失眠的苦恼。他很矛盾,原先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想不到却失去了自我;如今觉得找到了自我,又不知是否应当摆脱这种生存方式……我想,该轮着他听我的夜歌了。

我的夜的舞台是什么样子?也是热烈的静谧抑或静谧的热烈吗?我才不去想它呢!

【心灵物语】

人生贵在一个“真”。不要刻意地去寻求超脱,伤心时可以放声大哭,高兴时可以开怀大笑。该追求的追求,该放弃的放弃,坦直而率真,充实而酣畅,那样我们才不会留有遗憾,每天才能安然入梦。

超脱台词范文第8篇

姜文在《让子弹飞》里通过张麻子之口说出一句颇经典台词:“是男人就要站着挣钱!”联想他拒绝贴片广告的事儿,让人不能不敬佩这位荧幕上的大男人。当然除了这个,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也是这句话,是姜文给咱娱乐圈,贡献了一个极其有用的思想。

咱娱乐圈,这些年的这些事儿,就像发生在自己家里一样。台前幕后你所有的行为,都被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前些日子,一个东北演员在电视里接受采访,公开给赵本山爸长爸短的叫着,除了亲切得让人感到肉麻之外还真坐实了咱娱乐圈――这个娱乐大家庭的既成事实。这让人想起几年前唱红的一首歌的歌词,“咱们大中国,就是一个家。”在这个家里,每个人怎么个活法,大家都得包涵点儿。

也只因为钱这玩意儿说到底还得是自个儿的。所以,啤酒白酒电冰箱洗衣机……只要是老百姓消费的东西,都可以贴在电视剧和电影里头叫卖,明目张胆地从老百姓的眼皮底下通过广告商来偷钱。去年播火的《金婚》,今年接着的就不是《金婚》的原味儿了,贴片广告贴得你动不动就“被贴”进去。导演郑晓龙,这个因《编辑部的故事》一直让人敬佩的老导演如今也让人不得不怀疑了。嗨,这是你本人经手的事情不?当然还有挣巧钱的。譬如冯小刚导演,《非诚勿扰2》挣的就是巧钱。也许冯导拍《非2》之前就思谋过了,姜文你英雄,力拔山气盖世,一块大石头你举起来放下去大气儿不喘。俺不和你比这个,但俺会使巧劲儿,俺找王朔大爷这根既聪明又杠头的杠子来,支着撬着同样让它挪地方。又譬如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躲开那个沉重年代无所不在的沉重,讲一个清纯得不能再清纯的少年恋情故事,等于躲着闪着把钱挣了。自然还有那抢钱的。这是说港台娱乐圈里一些个老来过气的家伙,知道大陆百姓的眼界就那么一点儿,编个假洋鬼子的风流故事,或把自家娱乐圈里的那点噱头儿,热溜熟炒过后再贩给大陆,反正你没看过他的马头龙王像。

这样说是不是过分了?苛刻了?这里咱换个语气儿说。娱乐是对的,娱乐圈也没错。但是听人说如今娱乐圈流行一个字:“混”。首先这是说娱乐圈不容易,不混是活不下去的。不过说到底,还是得学习人家姜文,即便混娱乐圈,站着挣钱才让人瞧得起。再回头看旧时代那些娱乐人,譬如梅兰芳,人家舞台上扮演的也是一个百媚千娇的女流之辈,但一卸妆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再者人家是凭艺术吃饭,不偷不抢不躲不闪,把演艺的事儿做到思想文化的高度。这种爷儿们除了刚勇之气,玩的就一个高级。

当然这是说有头脑的事儿。娱乐圈也不是没有头脑。譬如陈凯歌,拍的片儿一向唯美,兼着典雅的趣味儿,可以说是娱乐圈有文化的代表了。只是一本《赵氏孤儿》老经典不知何故,本让人十二分的期待,但看完之后气泄了还不知泄哪里。总之人家原本一个颂扬忠良感人肺腑的老本子,居然搞成蓄子复仇的不伦不类的东西。

梅兰芳拜师齐白石学画梅,看似离舞台十万八千里,但梅花那精神气儿最终都在舞台上出来了。所以咱娱乐圈在站着挣钱的好品质之外看来还得加一条,除了坐下来饱读诗书,没事儿时还得养养浩然之气、凛然正气、超然之气、闲逸之气,等等,超脱出来,才算齐活儿。你们说呢?

超脱台词范文第9篇

一、 灌注着儒家的“沉郁”之美

沉郁作为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影片《百鸟朝凤》主导的美学品格。沉郁源于儒家的“仁”。儒学在许多学者眼中属于情感哲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仁”。儒家哲学对中国艺术产生影响的重要一维便是“仁”在叙事艺术中的贯穿。影片中,不论是焦师父选定天赋稍逊一筹的游天鸣继承衣钵,还是焦师父再三谢绝为德行有失的村长吹响《百鸟朝凤》,都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以“仁”为本的独特品质。“仁的本来意义是爱”,“首先是爱人,而爱人又从爱亲开始”,“其次是爱物,爱生命之物,进而爱整个自然界”。[3]影片中,游天鸣问师父为何破格收了他这个“气力不足”的徒弟时,焦师父的回答是因为游天鸣搀扶父亲时“掉的那滴眼泪”。这滴眼泪,凝结的是最朴素的亲情关切。一名唢呐匠,只有从“爱亲”开始,直至“爱整个自然界”,才能最终成为“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的艺术家。这也决定了在失火时,游天鸣从火中抢救出唢呐而师弟蓝玉只顾逃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本能反应。如果说焦师父是影片中唢呐之魂的化身,那么游天鸣则是这一灵魂的洞察者与艺术的守望者。从刚刚入门时小学徒,到传承衣钵的游家班掌门人,直至经受了种种考验之后决心坚守唢呐艺术“苦行僧”,游天鸣的蜕变一方面来自“仁”之天性,另一方面则来自焦师父言传身教之下的感召与修养。游天鸣的成长印证了儒学的观点,“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仁”作为一种先天的禀赋仅是一种可能性,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主观意愿与后天修养作为桥梁。在影片中,“为仁”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唢呐匠人的先决条件。如果说只有德高望重者入殓时才有资格享用《百鸟朝凤》,那么只有德才兼备者在葬礼上才有资格为亡者盖棺定论。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在影片中本身就是仁者精神最集中的意象凝练:它既是无双镇百姓盖棺定论时的最高礼遇,又是唢呐匠人终生追求的艺术臻境,更是唢呐艺术在时代困境中的一曲挽歌。

焦师父与游天鸣所折射出的仁者精神生发了影片沉郁之美。“仁”讲求关切,随着这种关切的深入,则表现为哀怨郁愤,沉郁的“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是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又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极其深切浓厚,因而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为温厚和平的醇美的意象”。[4]也就是说,当这种基于“仁”的哀怨郁愤发展到极致,则升华至一种醇美之境,这种醇美是一种温厚和平、哀而不伤的境界,这正是沉郁的独有美感。影片将唢呐名曲《百鸟朝凤》设定为丧葬仪式的曲目,本身就隐含着对生命的哀叹与幽怨,流露出人世的苍茫与无奈。《百鸟朝凤》这曲挽歌所传达的哀怨郁愤渲染着影片的许多段落。比如,在游天鸣同学的婚宴上,原有唢呐匠的接师礼悄无声息地被香烟红包所替代。缺乏对艺术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而唢呐匠们面对此情此景时的无动于衷,手捧香烟红包时的沾沾自喜,则以丧失自尊的方式深化了这一悲哀。婚宴上的喜庆热闹反衬着游天鸣的怅然若失,是一种以乐境显悲更显其悲的艺术呈现。又如,焦师父用尽气力阻拦二师兄进城务工却无力回天这一场戏,诉诸行动而没有台词,剧烈的戏剧冲突与强烈的心灵震颤全都寓于无声的行动。这场师徒之间无声的斗争,正是唢呐在时代困境中究竟是坚守还是放弃的一场较量。焦师父目睹着弟子决绝地捡回散落的衣物,重新整理行装,心中的哀怨郁愤不言自明。焦师父失去了一个弃师门而去的徒弟,也隐喻着唢呐艺术逐渐被浮华时代推向了社会文化边缘。再如,当游天鸣刚刚谢绝了妹妹秀芝和师弟蓝玉的挽留,表达了自己要履行承诺之决心,便即刻目睹了一名老者吹着唢呐在都市中行乞的穷困潦倒,游天鸣胸中无尽的悲凉与无奈不言而喻。这一幕把艺术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表达得酣畅淋漓,同时也是传统艺术的苦修者们真实现状一种隐喻。然而,这份哀怨郁愤的情感终会随着信念的强化而得以升华。在焦师父的墓碑前,在艺术道路上历经沉浮的游天鸣吹响了《百鸟朝凤》,此刻,游天鸣把对恩师的承诺化为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在游天鸣的幻境中,师父在唢呐余音之中静穆而坦然地走远。这是游天鸣在阅尽世道沧桑与人生百态之后的一种淡然。一切的哀怨郁愤与苍茫悲凉都在唢呐声中升华为一种醇美,实现了对人世沧桑和天地万物的终极关怀。

二、 洋溢着道家的“飘逸”之美

飘逸作为道家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影片《百鸟朝凤》兼具的审美品格。飘逸的内涵是“游”,即人的精神超脱于一切利害关系和因果逻辑,实现一种自由超脱,并且在这一自由状态下实现人性与天性的相通,实现人与天的和谐统一,所以“游”包含精神上的超然物外与天人合一这两大内容。

超脱台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王尔德;唯美主义;西比尔韦恩;背叛;死亡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7-0043-02

王尔德,英国十九世纪唯美主义运动最杰出代表之一,提倡为了艺术而艺术,认为美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王尔德和其他的几位同时代的唯美之士“莫里斯(William Morris)、拉斯金(John Ruskin)、佩特(Waiter H.Pater)”一起,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歌颂美。他们高举着唯美主义的旗帜,并把唯美的原则不折不扣的体现在自己的人生和作品当中。在他的生活当中,王尔德在衣着打扮上夸张大胆,甚至经常“身披猩红色天鹅绒上衣,脚蹬女士高跟皮鞋,手执葵花或百合花,若无其事地走在大街上,使路人惊诧莫名”。不仅如此,他还公开追求美貌的男子,即使自己被冠以“败坏社会风气”的罪名投入监狱也不改变对没得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同性之恋变得越来越包容,王尔德作为同性恋作家的身份也变得不那么惊世骇俗了,同时他作为唯美主义的拥护者和实践者的身份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王尔德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此后称《画像》)也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集大成作品,其中充满了华丽的语言,美丽的自然景观,漂亮的青年男女,纯洁无瑕的心灵,神秘而充满诱惑的异国情调,可以说在追求美,表现美的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故事的一开始就让读者置身于一间美丽的画廊,这里“到处弥漫着玫瑰花的馥郁,当夏日的威风掠过院中的树丛,一缕缕浓烈的百合或是粉花荆棘的芳香扑面而来”。画廊内,天才画家巴希尔霍华德(此后称“巴希尔”)和举止优雅,语言犀利的亨利沃顿爵士(此后称“亨利”)正一起欣赏着巴希尔正在创作中的一幅杰作,即故事的主人公道林格雷(此后称“道林”)先生的画像。从开篇的布局可以看出,营造美得氛围,制造美的感觉,让读者能够抛开一切烦恼,享受纯粹的美德,是唯美主义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当很多人在诟病《画像》裸的男体崇拜,鼓吹颓废堕落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其实他们忽视了作品美的一面,也辜负了作者的一番拳拳美意。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认为第一,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第二,美是超越道德的,而艺术是追求美的,不朽的,变化的事物,所以艺术也是超越道德的。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从作者所坚持的唯美的原则本身,即艺术高于生活,艺术超越道德出发去解读作品,从而恢复作品真正的艺术价值。

《画像》一共塑造了三个代表极致美的人物形象,巴希尔是美的缔造者,道林格雷代表青春与美貌,西比尔韦恩(此后称“西比尔”)代表文学与诗歌之美。作为美的代言人,三个人物在小说中均不幸夭折,这样惊人的一致性是偶然,还是作者刻意安排?如果是作者刻意安排,那么为什么要扼杀美的事物呢?

西比尔第一次出场就奠定了其作为美的代言人的地位。“她十七岁不到,娇颜如花,希腊式的头颅上顶着黑褐色的头发。他的眼睛充满紫色的激情,嘴唇如同玫瑰花瓣一样娇艳。”道林只要看她一眼就会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她有着夜莺一样动人的歌喉,她的演出让所有的观众沉醉。知不知道她的名字都不重要,道林已经为她疯狂了,为了和她在一起,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用亨利的话说:“为了诗毁灭自我,那是一种荣耀。”

道林之所以为她疯狂,因为她代表了诗歌之美,戏剧之美。在认识道林之前,“演戏就我生活中唯一的真实,也只有在剧场里我才活着。”而这种忘我的艺术境界正是王尔德在唯美主义中所提倡的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模仿艺术的境界。从把唯美主义的最高原则化身在西比尔的身上这种做法看,王尔德对这个人物的喜爱。然而,认识道林成为了她一生的转折。在和道林秘密订婚之后,她迅速脱掉了自己艺术的光环,从文艺女神的化身蜕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恋爱中的女人。而在她人生最后一场演出之后的一段真心告白可以看成是她背叛艺术的宣言:

你教会了我什么是真实。今晚,我第一次意识到罗密欧又老,又虚伪还那么无趣;第一次认识到果园里的月光是那么假,布景那么俗,我的台词也是假的,不属于我,也不是我想说的。你为我带来了一种更高级的东西,一切艺术只不过是它的模仿者。我的白马王子!生活的王子!

就在这一刻,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她抛弃了自己美之化身的身份,把自己从神的殿堂贬下了凡间。凡尘的女子同样可以拥抱美,可惜她自动放弃了这种权利。艺术被她说成一文不值的东西,成了生活的模仿者。是她自己亲手杀死了道林对她的爱,也就等于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生机,自杀的结局也就注定不可避免了。

和西比尔不同,故事的另外三个主要人物身上都有作者王尔德的影子。用王尔德自己的话说:《画像》包含了很多我自身的成分在里边,巴希尔是我心中认为的自己的样子,亨利爵士是世人眼中的我,而道林就是我想成为的样子。作为王尔德的化身之一,巴希尔等三人自然也拥有和王尔德一样的唯美主义理想,巴希尔为道林画出了完美的画像,画像之美令道林本人都产生了嫉妒;道林作为青春和美貌的象征,拥有的能征服一切的魅力,他的存在就是美。然而,他们两个人都不能超脱社会道德的束缚,巴希尔创作的画像成了道德力量的化身,时刻提醒道林他所做的事是多么的邪恶和丑陋,而画像包含的道德力恰好来自于巴希尔,这一点正如他承认的那样:他在这幅画像里投入了太多的自己。道林对美的追求是最大胆的,也是最彻底的,他对巴希尔说:“我妒忌一切拥有长盛不衰的美的事物,我妒忌你为我画的这幅画像。”为了拥有画像里永恒的青春,他甚至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可是,当他真正获得了永恒的青春时,他的美貌反而成了他心里的十字架,看着镜子里漂亮的脸蛋和画像上丑陋的自己,他的内心始终无法平静,他时而嘲笑画像的无力,时而又尝试做一些违背自己本心的所谓善举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终于,他杀死巴希尔试图永久掩盖画像的真相,可是这样做反而让画像和巴希尔所包含的道德锁链拧到了一起。当他拿起刀刺向画像的时刻,他自己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结。巴希尔和道林的毁灭同样印证了唯美主义的理想,艺术是非道德的,只关心艺术本身而和其他任何的东西毫无关系,而一旦接受了道德的招安,艺术的生命也就走向了完结。

王尔德曾经说过,批评家可以意见相左,而艺术家绝对不会,从《画像》中他对西比尔等三个主要人物的处理上可以看到,王尔德做到了对唯美主义的始终如一,但是从巴希尔和道林分别代表了王尔德自身的某些方面,也可以得出作者内心对唯美主义存在的一丝质疑或者说是无奈。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要想完全超脱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是不可能的,但正是由于有了王尔德这类敢于直面社会的弊端,敢于挑战世俗的权威的人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地前进。

参考文献:

[1]袁宪军.语言的魔力:试论王尔德诗歌的“唯美”特点[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2).

[2]李航.一个反叛道德的道德世界―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与隐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8).

[3]Oscar Wilde,“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The Completed Works of Oscar Wilde”,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7.

上一篇:风声台词范文 下一篇:春晚台词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