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台词范文

时间:2023-11-19 07:02:45

超脱台词篇1

关键词: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

引言

我公司一期装机容量为2×300MW,配套上海锅炉厂生产的SG-1065/17.5-M4505的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锅筒、自然循环、平衡通风循环硫化床锅炉,两台机组配置一座海勒式间接空冷塔,空冷塔采用“三塔合一,两机一塔”技术,及空冷塔、脱硫吸收塔、烟囱三个塔布置在一起,两台机共用一个塔。脱硫采用炉内掺烧石灰石粉的脱硫技术以及炉后湿法石灰石脱硫工艺进行脱硫。除尘器采用浙江菲达环保生产的高效电袋组合式除尘器,两级电除尘装置、三级布袋除尘装置进行除尘。未设置脱硝系统。两台机组于2012年5月投产发电。投产以来,我厂烟气排放指标均低于当时《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烟尘排放浓度稳定在30mg/Nm3以下,净烟气SO2含量可稳定在100mg/Nm3以下,烟气中NOX浓度稳定在100 mg/Nm3以下。

2014年8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晋政办发[2014]62号)《关于推进全省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的实施意见》规定燃用低热值煤发电机组执行以下超低排放标准:NOX 50mg/Nm3、SO2 35mg/Nm3、烟尘10mg/Nm3。2014年9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能源局下发(发改能源[2014]2093号)文件《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规定不符合超低排放标准的燃煤电厂需在2014-2020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为满足上述国家环保超低排放标准要求,我公司需对锅炉进行脱硝改造、脱硫提效改造以及脱硫吸收塔后预留增加湿式电除尘位置和电除尘器提效改造;改造后在现有煤种情况下要求达到燃气轮机的超低排放标准。

1 脱硫部分改造

改造前我公司炉外脱硫系统设计为一个吸收塔,三台循环泵和三层喷淋系统组成,内设两级平板式除雾器。来自锅炉的烟气,在塔内与吸收剂逆流接触并进行吸收反应,反应物在吸收塔浆池进行强制氧化,进而得到脱硫副产品石膏。改造前脱硫系统入口硫份在2000mg/Nm3左右时,脱硫出口硫份可达80mg/Nm3左右;机组负荷在200MW左右时,脱硫系统入口硫份达到3000mg/Nm3左右时,脱硫出口硫份可达100mg/Nm3以下。为满足超低排放要求,本次改造利用石灰石-石膏湿法单塔双循环技术,将烟气在一座吸收塔内完成了两次脱硫,达到了双塔串联效果。具体改造方案如下:

吸收塔是整个脱硫装置的核心。原吸收塔已不能满足超低排放标准要求,需要对吸收系统进行增容改造,原有脱硫系统每台机组3台循环泵,每台循环泵流量为4700m3/h,也严重偏小,脱硫装置需通过增加液气比、延长雾化停留时间、增强氧化等措施,才能较好地保证吸收效果和脱硫效率。本次改造将原吸收塔作为双循环回路塔主塔,利用吸收塔底浆池构成一级循环,脱硫率控制在~75%,循环浆液pH值控制在4.5~5.0,保证充分的亚硫酸钙氧化效果和充足的石膏结晶时间。原吸收塔在第2、3层喷淋层之间截断,增加塔高~17.6m,改造后吸收塔总高由原来的30.2m加高为47.8m中间设置集液盘,下部设2层喷淋,集液盘上部设3层喷淋层。

新建塔外循环塔:塔外循环塔构成二级循环,塔外循环塔内的石灰石浆液从循环泵打入吸收塔,吸收SO2后通过集液盘又返回塔外循环塔循环。塔外循环塔内浆液pH值控制在5.6~6.0,优化CaCO3吸收SO2的反应,脱硫率不低于97%。

现有浆液循环泵A(Q=4700m3/h;H=19.7m)更换为Q=7290m3/h;H=19.7m。现有浆液循环泵B(Q=4700m3/h;H=21.6m)利旧。现有浆液循环泵C(Q=4700m3/h;H=23.5m)移位利旧,吸入口改到从塔外循环塔引接,现有循环泵C用于次高层。新增浆液循环泵D(Q=7290m3/h;H=19.7m)、E(Q=7290m3/h;H=23.3m)。改造后总循环浆液量为:4700×2+7290×3=31270m3/h。主塔设计两台浆液循环泵,辅塔设计三台循环泵。将两级平板式除雾器改为三级屋脊式除雾器。

2 增加脱硝系统

目前我厂未设脱硝装置,现在机组负荷稳定时NOX生成浓度大多数时间在60mg/Nm3以下,因机组负荷调节引起负荷变化时,NOX最高在160mg/Nm3左右,无法满足超低排放标准,现增加脱硝系统,采用非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SNCR),对1、2号机每台机组设一套SNCR脱硝装置,在设计煤种及校核煤种、锅炉最大工况(BMCR)、处理100%烟气量、脱硝装置入口NOX浓度不大于200mg/Nm3,脱硝装置效率不小于75%,排放浓度不大于50mg/Nm3。

SNCR烟气脱硝技术具体改造方案如下:两台炉各加装一套SNCR反应装置;另在厂区适当位置新建尿素区,为锅炉进行尿素溶液的供应。分别在两台炉的三个旋风分离器入口装设5支尿素喷枪,在三个旋风分离器的出口装设一支尿素喷枪。运送至现场的袋装颗粒尿素储存在尿素储存间,经电动葫芦吊装送入尿素溶解罐,并在尿素溶解罐中与按比例补充的新鲜除盐水中充分溶解成40~60%质量浓度的尿素溶液,通过尿素溶液给料泵输送到尿素溶液储罐。尿素溶液经由供液泵经综合管架,进入SNCR稀释、计量与分配系统供给尿素喷枪,喷入用氨点,投入喷枪的数量根据机组负荷与烟气中NOX含量调节控制。

3 除尘器改造

我厂除尘器由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每炉配电袋除尘器2台。除尘器投运以来运行正常,除尘效果良好,除尘器出口含尘量小于40mg/Nm3左右,再加上脱硫的除尘作用,我公司烟气出口烟尘排放浓度能控制在10mg/Nm3左右。

本次改造采用电袋除尘器只将布袋更换为超细纤维布袋,电场区更换高频电源的方案,将电袋除尘器出口含尘量降至10mg/Nm3以下。

4 结束语

我公司#2机组于2015年09月16日改造完成,2015年10月16日完成100%负荷168小时性能试验,#1机组于2015年11月04日改造完成,2015年11月25日完成100%负荷168小时性能试验。两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后排放指标均能满足NOX控制在50mg/Nm3以下、SO2控制在在35mg/Nm3以下、烟尘控制在10mg/Nm3以下的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1]GB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

[2]晋政办发[2014]62号.关于推进全省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的实施意见[S].

[3]发改能源[2014]2093号.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

(2014-2020)[S].

[4]HJ/T 179-2005.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石灰石/石灰-石膏法)[S].

超脱台词篇2

关键词:超稠油;管理应用;研究深化;静态沉降脱水;深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E32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超稠油集油系统工艺技术环节的分析

为了确保油田工程的稳定,我们需要进行超稠油集油工艺技术系统的优化,根据超稠油的特点,进行相关措施的应用,超稠油具备高年度性、高流动性等。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特点,才导致日常输送环节的麻烦,也容易导致运输过程中的脱水现象的产生。为了保证超稠油集油系统的优化,我们需要实现井口拉油方式的深化应用,该模式含水量是比较小的,其产液量也是比较小的。

随着油田开采技术的发展,油井平台采油生产工艺不断得到深化发展,其油井平台就是通过对水平井组及其丛式井组应用而实现日常采油环节的优化。其内部设备有中心平台,泵平台等,超稠油集油系统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其内部设备的稳定运行。在运用过程中,通过对自压平台的应用,确保各个平台之间的有效协调,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该技术条件具备较多的产液量、含水量大等,能够满足日常工作的输送需要,其生产环节是比较稳定,能够实现对费用环节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促进日常管理环节的优化。我们通过对某个区域的超稠油集油系统进行分析,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比如某地区实现了杜84块井口至集中处理站的高含水超稠油集油管网的生产工艺,管网长3.5km,根据井站的特点,集油管网呈环状结构,即方便各平台输入,形成统一的输油系统,叉可维修调整。通过这条管网的建设,初步得出了含水超稠油管道摩阻损失的数据和有关的计算方法。

2关于超稠油脱水系统工艺环节及其长输管道工艺技术环节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到影响超稠油脱水系统稳定运行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超稠油脱水的温度、沉降的时间及其相关破乳剂的应用,都会一定程度影响超稠油脱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在此环节中,我们要进行脱水温度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油水密度差的有效控制,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实现对超稠油粘度的控制,促进油水的有效分离,该环节的稳定运行,也离不开对沉降时间的控制,从而实行油水的有效分离。在该环节中,破乳剂的应用是提高脱水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对该工程的集中处理站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其在1997年开始建设,设计处理超稠油能力50×104t/a,原油综合含水50%,总液量100×104t/a。采用汽车拉油进站,进站混合液最低温度75℃,脱水工艺采用一段脱水,脱水温度90℃,沉降时间96h。 特油2号集中处理站1999年建成投产,设计处理超稠油能力50×104t/a,原油综合含水50%,总液量100×104t/a。于2002年扩建,设计处理超稠油能力100×104t/a,原油综合含水75%,总液量400×104t/a。采用管输集油进站,进站混合液最低温度75℃。

针对实际作业过程中的油田超稠油的特点,进行相关环节的应用,其粘稠度是比较高的,具备比较强的抗压强度,在凝固点之下就会形成固体。在日常输送过程中,我们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应该进行输送环节的优化,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此运作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工作需要,实现管道水力计算公式的优化,以此实现对管道水力损失环节的控制。由于其超稠油的降低的流动性,我们需要进行再启动系统的优化,实现管道运作的安全性,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输送管道环节的优化,实现其管道热应力的有效补偿。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针对难题进行集肤效应电伴热环节的优化,实现对防腐保温材料的有效应用,实现技术难题的解决。在超稠油的流动性变化过程中,针对其粘温变化规律,实现其物性测试环节的优化,进行热力计算数学模型的应用,促进水力热力计算难题的解决。确定超稠油输送工艺条件和停输再启动措施.研制出高粘、高效双螺杆泵和耐高温防腐保温材料以及配套的集肤效应电伴热,特种变压器等工艺设施。根据施工条件和管道工作环境对补口材料和管道端部防水进行试验研究,采取聚氯酯涂料防腐解决了端部防水问题,使本工程一次投产成功。曙光特油2号站至该石化分公司超稠油输油管线垒长25.46km,管线设输油首站、中间热泵站、来站各一座,首站至中间站13kin,中间站至石化罐区12.46km。设计输量100×104t/a,最大输量为120×104t/a,最小输量为75×104t/a。全线采用牺牲阳极阴极保护,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作为管线停输再启动保护设施。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为了实现超稠油运作模式的深化,我们要进行SAGD地面工艺技术模式的深化发展。以保证油田建设过程中的超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模式的深化,促进其SAGD模式的深入应用,确保开采配套工艺技术系统的健全。实现对各个工艺参数的有效选择,保障先导试验的稳定运行。在工作中,通过对计量结转站、注汽站及其相关主干集油高温管网系统的应用,满足SAGD地面工艺技术的发展需要,协调其高温脱水环节及其机械蒸发污水处理环节,实现日常工作质量效率的提升。采用不同的超稠油集油工艺,可以解决了超稠油不同开发时期的原油输送问题。超稠油脱水的温度不能低于90℃,沉降时间不得小于96h,自主研发的高效破乳剂可保障脱水效果。脱水过程中采用半动态沉降罐可解决动态沉降罐收油难的问题,并增强了脱水效果,采用静态沉降罐使沉降罐内低位进油、出水,高位出油,保证脱水后原油含水和污水含油始终处于最低值,达到了超稠油脱水的目的。长输管道工艺技术的成功设计创造了国内外先例。

结语

通过对油田超稠油地面工艺技术方案的深化,来满足我国日常油田工程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保证油田工程的稳定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侯健,陈月明.综合化的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设计[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2]侯健,陈月明.一种改进的蒸汽吞吐产能预测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

超脱台词篇3

诗酒趁年华翻译: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超脱台词篇4

[关键词] 超重力脱硫 脱硫效果

中图分类号:X7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302-01

一、实施必要性

根据国家环保新出台的污染物排放要求,要使我公司三套脱硫系统都达到排放新标准,必须对其进行改造或增设设施。目前我回收湿法改良ADA脱硫属于粗脱硫,设计塔后煤气硫化氢指标为≤300mg/Nm3, 若要使炼焦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硫达到≤50mg/Nm3(2015年排放标准),根据目前焦炉煤气中有机硫含量(80-100mg/Nm3),初步计算(附后)和实际测试,应该使脱硫塔后煤气硫化氢指标为≤50mg/Nm3,二系统的脱硫设计煤气量为62400 m3 /h,两塔并联运行,单塔通气量为31200 m3 /h,从设计上不具备串联运行条件。因为检修时间和运行时间不同,两塔阻力不一样,导致煤气分配严重不均,脱硫效果打折扣,指标控制的好时,可以使脱硫塔后煤气硫化氢稳定在150-200mg/Nm3,并联运行根本不可能使塔后硫化氢降到50mg/Nm3,目前有许多厂家设计脱硫指标在20 mg/Nm3以下,均是脱硫塔串联运行,为达到新的环保指标要求,提高煤气中硫化氢的回收率,为焦炉和甲醇厂提供优质的净化煤气,提高硫磺产量,减少对后序设备、管线的腐蚀,有必要新建一套脱硫装置。

二、 设计要求

脱硫塔后煤气硫化氢指标为≤50mg/Nm3;

新增设一套湿法脱硫装置与原来的两脱硫塔串联,新增装置独立运行.

如果新增脱硫设施中产生泡沫,则泡沫可以由原来的熔硫釜进行熔硫,新增装置泡沫既可以进新泡沫槽,还可以进原来的泡沫槽。

新增脱硫设施尽可能占地面积小,效果好,投资省,且运行成本低

三、脱硫塔后串联超重力脱硫设备设计及特点

3.1 超重力机脱硫介绍

超重力技术是新一代的化工分离技术,它用旋转的环状多孔填料床(R.P.B)代替垂直静止的塔器,使气――液在旋转填料层中充分接触,在液相的高度分散、表面急速更新和相界面得到强烈的扰动的情况下进行传质、传热,使过程得到强化。

和塔式设备相比,体积传质系数高一到三个数量级,相同处理量的脱硫塔和超重力机,超重力机设备的体积和重量仅是塔式设备的百分之几。被喻为“化学工业的晶体管”。

3.2 超重力机原理

利用高速旋转的填料床产生的强大离心力(或超重力)使气液的流速及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大大提高,液体在高分散、高混合、强湍动以及界面急速更新的情况下与气体以极大的相对速度在弯曲流道中接触,极大地强化传递过程,具体表现为:(见图1)

气体经气体进口切向进入转子外腔,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由转子外缘处进入填料。液体由液体进口管引入转子内腔,经喷头淋洒在转子内缘上。进入转子的液体受到旋转转子内填料的作用,周向速度增加,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其推向转子外缘。在此过程中,液体被填料分散、破碎形成极大的、不断更新的表面积,曲折的流道加剧了液体表面的更新。液体在高分散、高湍动、强混合以及界面急速更新的情况下与气体以极大的相对速度在弯曲孔道中逆向接触,极大地强化了传质过程。这样,在转子内部形成了极好的传质与反应条件,液体被转子抛到外壳汇集后经液体出口管离开超重机。气体自转子中心离开转子,由气体出口管引出,完成传质与反应过程。

3.3 工艺流程

3.3.1在现有脱硫塔后串联超重力脱硫设备,超重力脱硫反应器采用可串并联布置方式(3台或4台),吸收液为氢氧化钠稀溶液。

3.3.2工艺流程

经原脱硫系统初步净化后的煤气从脱硫塔顶部出来,进入新建超重力机脱硫段,经超重力机水力旋流雾化和离心重力段在填料表面及雾化区与稀碱槽来的氢氧化钠溶液强化传质、反应吸收,脱除煤气中H2S的净化煤气从超重力反应器上部去煤气总管。

流程1:超重力反应器中吸收了硫化氢、氰化氢以后的碱液入稀碱循环槽,部分碱液由碱液循环泵打至蒸氨塔,大部分回至稀碱槽打循环,入蒸氨塔的碱液可由原30%左右的液碱稀释后进行补充调节,在蒸氨塔内大部分硫化氢和少量氰化氢得到加热解吸后和氨气一并入饱和器,少量硫化物随蒸氨废水排入生化,氨气被吸收,硫化氢和少量氰化氢进入煤气系统。

流程2:氢氧化钠脱硫液经吸收硫化氢后,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还可以直接送入原反应槽脱硫液系统,直接生成硫泡沫,而对脱硫液系统产生影响不大。

新建超重力脱硫机仍然采用目前使用的改良ADA法脱硫剂。

具体流程如下:

3.3.2.1 气相:(见图2)

3.3.2.2 液相:

流程1:(见图3)

流程2:(见图4)

3.4 选择脱硫塔后串联超重力脱硫设备的原因

(1) 此法中的吸收液不用脱硫液,而是用氢氧化钠稀溶液,流量小,约100-200m3/h左右,避免了大循环量的脱硫液运行,节能、降耗。

(2) 不产生副盐,选择性吸收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很少,也不产生硫泡沫,去除了因副盐生长快和产生硫泡沫带来的再处理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了湿式氧化法脱硫在处理低浓度硫化氢的煤气时,硫酸钠占副盐的比例大,且生长快,对设备腐蚀特别严重,对管道、设备材质要求高的问题,对工艺运行要求也高。

(3) 此方法设备数量少、体积小、投资小(单台需要百万元)。工艺流程上只有脱硫而不用再生,其他两种方法还需要再生塔或再生槽,泵多、槽多,甚至需要空压机;在占地面积上、投资上以及工艺处理的复杂性上,此方法的优势特别明显。

超脱台词篇5

关键词:苏轼、咏梅诗词、人格美

宋代,咏梅诗词的创作渐趋繁荣,诗人们热爱赏梅,咏梅,更是喜欢在自己描写梅花形态神韵的诗作中融入情感与寄托。林逋的咏梅妙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出诗人超脱世外、孤高自好、悠然恬淡、勿趋荣利的达人品性。王安石“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显露出一种自我实现和自勉心志的高尚人格意味。坡一生爱梅,写过有关梅花的诗多达四十余首,作品主要集中在“乌台诗案”以后。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人生观、艺术观、生活情趣都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中,特别是在梅花诗歌的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他已经不是单纯的对梅花幽雅形姿的形态描写,而是赋予梅花一种作者主观上的品格,当然这种品格并不是苏轼强加在梅花身上的,是因为梅花的习性和生长环境塑造了梅花的这些品格,如梅花历经严寒,迎风斗雪,自然就让人想到其凌寒不屈的品格,梅花开放在百花寂静之时,自然让人感觉到梅花不同流俗,清奇卓绝的气质。文如其人,苏轼之所以喜爱梅花,也主要因为梅花的高尚品格。苏轼嗜梅成性,托梅兴寄。他孤芳独幽,卓立不群的人格美都能在其咏梅诗词中寻到踪迹。

(一)《定风波 咏红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写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连,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二)《和秦太虚梅花》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元丰七年(1084)春在黄州作。诗中写他因为爱林逋和秦观的梅花诗而更爱梅花。但自己穷愁潦倒,有负大好春光,还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算了。诗人不沾滞于咏梅,而能寓感慨于言外,寄托深远。全篇压“槁”字仄韵,诗句骈散交错,音韵流美。诗中描绘梅花,正面描绘仅“江头”、“竹外”一联,点染生动,传神微妙,造语新鲜自然。《诗人玉屑》卷十七引范正敏《斋闲览》评云“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此诗中表现的幽独闲静之趣,也正昭示了苏轼闲静高雅的文化精神和人生意趣。

(三)苏轼与梅花之缘

梅花,古人皆爱之。坡更是与梅花有着解不开的缘分。诗人写梅决不是无聊的吟风弄月,而是把自己的身世经历和感受融汇其间的。

1081年正月,是坡来黄州的第二年,他觉得凌寒而开的梅花,“玉雪为骨冰为魂”,虽然春兰秋菊、白李桃红,各具千秋,然而它是“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开。”在他心中,唯有梅花才是最为坚强的,才能真正代表他的人格。

1082年正月,在经历“乌台诗案”虎口余生的心灵历练后,心中逐渐平静,看到红梅绽放,虽然开得很迟,但仍保持着孤瘦高洁姿态,它傲霜斗寒之心,不肯随春天的到来而改变,“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这不是他自身的写照?虽然政治上一直处于新旧党派之争的漩涡之中,却仍然保持刚正情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我”,而不去做个趋炎附势的小吏。在大是大非面前,为何要改变自己的立场呢?就像欣赏梅花品质一样,“诗老不知梅格何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1084年春天,他看到江头梅花盛开,争娇斗艳,尤其是那竹外一枝斜开的梅花,引人注目,他认为那就如其化身。在《和秦太虚梅花》中写道“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面对梅花,心想自身,看梅、赏梅、惜梅、赞梅,足以给他心灵上丝丝慰藉。事实上,他犹如梅花的坚强品质,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

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再次遭贬,万里投荒,到惠州谪所,又在迁客逐臣的心情下邂逅了梅花。《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这回相见,梅花的境遇没有改善,仍是在“松风亭下荆棘里”;而梅花的修美亦无丝毫逊色,“两株玉蕊明朝暾”。《再用前韵》:“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等诗都可体现苏轼吟梅诗中的高洁之志,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在这里的梅花也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了,作者将自己的人生体悟,寄托到梅花身上。梅花是诗人精神情感的化身,被赋予了人的品格。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坛中成就最大的一位诗人,堪称文坛一代领袖。苏轼的一生充满磨难,数次贬谪使苏轼经受了种种锤炼。但其解脱自我,摆脱消沉,超脱旷达的形象,为历代世人所景仰和喜爱。苏轼满腔热情地讴歌梅花,强化了梅花超凡脱俗的品格。在苏轼的咏梅诗词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株傲然挺立的梅花,也读懂了一个幽洁自持,卓立不群的坡。

参考文献:

[1] (宋)苏轼著(刘石著评)2002《苏轼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陶文鹏编著《一蓑烟雨任平生》,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3] 史良昭著2004《浪迹东坡路》,北京中华书局。

超脱台词篇6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感受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景物,于是自己的内心情感关注到各管景物之中的一瞬间,由物我两忘至物我统一,客观之物带上了“我”的色彩。以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为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的上阕大意为:晨雾浓郁,看不到远处的重楼高台,月光朦胧,看不清夜色里河边的渡口,向往的世外桃源又到何处去寻找呢?独处客馆,春寒逼人,夕阳西下,杜鹃催归,宦游之人又怎能受得了这情这景的折磨!写浓雾,写夜月,写斜阳,喻愁绪、喻情丝;写渡口,写寒馆,写杜鹃,喻乡思,喻归心,一景一物,无不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诗人贬职削官后的惆怅,孤栖异乡的凄苦,往事不再的失望,使他内心蕴藉浓浓的乡愁乡思,而又把这些主观的情感贯注到眼前的事物中,使这些景色都产生了感情,似乎和诗人共享孤寂凄苦。因而“楼台”因“雾”而失见,“渡口”披微光而不明,憧憬的“桃源”(理想境界)也无“寻处”,相伴的是冷清的客馆,惹人愁烦的春寒,再加之“斜阳里”声声催归的杜鹃。特别是最后一句“杜鹃声里斜阳暮”几可与咏羁旅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媲美。词的下阕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也具有诗人的离愁别恨,自怨自艾,为何要流下潇湘去,把诗人那种内心深处的凄苦、怨艾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犹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是我呢,还是我是蝴蝶?诗人受到娴静、优美事物的惑染,从平静的心境中回味一种境界,在淡泊超脱中物我相对,这不是移情作用,而是诗人纯粹的直观感觉在领略客观景物的结果。在无我之境中,诗人与景物表面上两回事,实际上是默然相契,诗人的心理和情趣是隐蔽的,深藏在与之相对的景物中,如陶渊明的《饮酒》诗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不愧是善于营造“平静淡泊”气氛的高手,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恬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写得纯洁优美,悠然自得。这是诗人直观感觉在领略的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与景物默然相契,来得自然而又不失“真意”,故为历代文人传咏。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虽然道出了对诗词意境的一种深刻的见解,但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主观之“我”对文学的影响,则不难看出,无论多么超凡不尘的作品,也难免完全摆脱“我”的影子,只不过不留人工雕琢痕迹,把主观的“我”掩盖的严严实实。就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假如诗人不是一个高风亮节的隐士,不过是借隐居扬名求仕的凡夫俗子,内心不能摆脱“陡有慕鱼情”的情绪,那么他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因此我们在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时,要辩证的分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在有我之境中,诗人也不妨有游离之外的瞬间,在“无我之境”,或许是不留痕迹衬托“我”的形象,总之,“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不失佳句好评,只看怎么去理解。

超脱台词篇7

【关键词】苏轼;宋词;豪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非凡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一、苏轼对词的贡献

(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

(1)词中有人对人生的思考。苏词和他的诗一样,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的思考。“乌台案”之后,人生的命运的倏然转变使他更加直接和深刻体会到人生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临江仙・夜饮东坡》中:“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词虽然深切感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追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例如《定风波・莫听》词中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积极进取的个性气质,使词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立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2)词中有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苏词表现了他的人生理念、年少意气风发和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如《沁园春・密州早行》中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的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少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出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现实中的“射虎”和理想中的“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苏轼的词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进词世界,改变了词的柔软情调,开辟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二)扩大了词的题材

(1)有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描写奔走流动的气势,如《满江红》中“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再如《行香子・湖洲》以清新秀丽的画见称,把山水的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生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水阔的自然美中融入深沉的历史人生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2)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苏轼词中数量较多,但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

(三)扩大了词的范围

苏轼提倡“以诗为词”,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在他之前,词在文化界是不入流的,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他之前的文坛大家虽然也作词,但题材和内容都无外乎清歌宴饮、儿女私情、赠歌妓等等,非常单调。自苏轼始,他把一切内容都写到词中,名作频出。无论是咏物还是怀人,不论是送别还是悼亡,全写到了词中,从此开拓了宋词新领域,这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功绩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二、苏词的风格

(一)豪放

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改以往靡艳风格,冲击北宋词坛。“上殿云宵生羽翼论兵颊带风霜”表现了报国立功的豪迈。苏轼常用大江惊涛、雷鸣、天涯等时空意象,涌动着一种壮阔和力度,具有震撼力。与婉约词形成强烈反差。苏词也表达对宇宙和历史的深切感悟,抒发对社会的责任和雄心壮志。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千古绝唱。

(二)浪漫主义色彩

《水调歌头》全词运用形象的浪漫主义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热爱。再如《行香子》,苏轼在词中有感于人生虚幻、短暂和无聊,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超脱现实,自寻乐趣,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神奇,语言高妙。这都使读者赞美叫绝,他的这些词给人以思想启迪,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语言的创新,音律的突破

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轼的“以诗为词”,实际就是为词的语言表现争取更大的自由。宋诗已有散文化的、讲究意脉流动的倾向,而词的特点就是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苏轼很方便地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像《水龙吟》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末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乃至《满庭芳》上阕首句“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和下阕首句“云何,当此去”,以及《定风波》末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都是不讲究文字的凝炼和意象的密集,词汇所形成的音律不太整齐,系连词用得较多,而接近散文甚至口语。这种语言在词调固定的格式中仍然有其节奏感,只是它的音乐性已经不是很强了。但它也使词的语言表现方式从单一化的格局中挣脱出来,取得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苏轼重视词的文学生命,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超脱台词篇8

关键词:浆液循环泵;电流;滤网;超低排放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大唐三门峡发电有限公司二期2×630MW发电机组烟气脱硫系统采用湿法石灰石-石膏脱硫(FGD)技术。两台机组FGD分别于2016年9月和11月通过168h试运行。两套FGD按照单元制设置,分别配置3台澳大利亚沃曼公司生产的800TY-GSL浆液循环泵,命名为#3炉A/B/C浆液循环泵和#4炉A/B/C浆液循环泵(以下简称为#3A/B/C、#4A/B/C),各浆液循环泵的设计参数见表1。

随着国家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格,2014年对两台脱硫系统进行了增容改造,吸收塔增加两台浆液循环泵,分别命名为#3炉D/E浆液循环泵和#4炉D/E浆液循环泵(以下简称为#3D/E、#4D/E),各浆液循环泵的设计参数见表2。

为了实现烟气超低排放,2015年12月及2016年3月,电厂分别完成了两台脱硫系统的超低排放改造。期间将A/B/C层的喷淋层进行了改造,喷嘴形式由螺旋喷嘴改为空心锥高效喷嘴,并增加了一层托盘和一层均流器,除雾器改为屋脊式高效除雾器。

1.存在的问题

1.1 浆液循环泵电流波动严重。#3、#4机组脱硫系统自2016年投产后,各台浆液循环泵运行稳定,未出现电流波动大的现象,如图1所示。2014年9月,#3、4机组进行增容改造后,增加两台浆液循环泵,5台浆液循环泵开始出现电流波动现象,当1台浆液循环泵启动后,相邻浆液循环泵的电流下降,停运后对泵进行反冲洗后,电流恢复正常,但运行不到两个小时,又会出现电流下降的现象,其中#3机组电流波动明显大于#4机组,如图2所示。2015年12月及2016年3月,分别对#4和#3机组进行了超低排放改造,对A/B/C 3层浆液循环泵喷淋层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各浆液循环泵依然存在电流波动现象,如图3所示。

1.2 浆液循环泵进口滤网变形频繁。自从2014年脱硫系统进行了增容改造后,各浆液循环泵电流波动异常频繁,每天要多次对浆液循环泵进行停运反冲洗。当机组停运进行检修时,均能发现各浆液循环泵入口滤网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现象,变形的滤网没有出现结垢和堵塞的现象。由于进口滤网变形过于频繁,大大增大了机组检修的工作量。

2.原因分析

2.1 浆液循环泵进口滤网通流面积小。#3、4A/B/C浆液循环泵入口管道与吸收塔接管内径为DN1200mm,对应滤网的有效通流面积为接管截面积的两倍。#3D/E浆液循环泵入口管道与吸收塔接管内径为DN1000mm,对应滤网的有效通流面积也为接管截面积的两倍。单台泵运行时,这种滤网的有效通流面积能够满足泵的运行,当各台浆液循环泵泵同时运行时,由于各泵的功率不同,会出现入口负压增大、吸入量不够,入口管道振动,电流波动的现象。

2.2 泵的布置方式。增容改造前,#3机组浆液循环泵布置方式为,扬程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3A-#3B-#3C,增容改造后的顺序为#3A-#3B-#3C-#3D-#3E;增容改造前,#4机组浆液循环泵布置方式为,扬程有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4C-#4B-#4A,增容改造后的顺序为#4C#4B-#4A-#4D-#4E;现场泵的安装顺序均为有北向南A-B-C-D-E。其中#3机组功率最大的C浆液循环泵处于最中间位置,#4机组功率最大的A泵处于最边缘位置,因此当各泵进行启停时,两台机组电流波动情况不同。

3.解决措施与效果

3.1 进口滤网进行改造。为了解决泵进口滤网通流面积过小的问题,对两台机组滤网进行改造,将原来滤网有效通流面积为入口截面积的两倍,提高到4倍,滤网厚度有原来的4mm,改为6mm,网孔由原来的22mm,改为25mm。#4机组改造后,各台浆液循环泵电流波动情况明显出现变小的情况,基本趋于正常。#3机组进口滤网改造后较改造前电流波动幅度降低,但较#4机仍然存在波动现象,但在正常的范围内。

3.2 各浆液循环泵进行组合试验。为了将#3机组浆液循环泵电流波动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分别将不同的泵进行组合运行,找出最佳的运行方式。通过多次不同工况的实验,得出了以下的实验结果:(1)#3C浆液循环泵(功率最大)的启停对其他各泵的电流影响最为明显,尽量避免#3C浆液循环泵的启停。(2)浆液循环泵的反冲洗时间要控制在CEMS自动标定期间,防止二氧化硫超标排放。(3)#3B/D/E浆液循环泵组合运行效果最好,不会出现电流波动的现象。

结论

脱硫系统增容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后,浆液循环泵电流波动,严重影响着脱硫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浆液循环泵电流波动的主要原因为泵的入口滤网有效通流面积较小,并且泵的布置方式也是造成电流波动的另一方面原因。通过增大泵入口滤网的有效通流面积,及改变泵的组合运行方式,能够解决浆液循环泵电流波动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徐晖.浆液循环泵的振动分析与对策[J].上海电力,2008(6):1-4

[2]田赣兰.浆液循环泵进口滤网设计选型与维护[J].现代贸易工业,2013(21):1-2.

上一篇:风声台词范文 下一篇:转预备思想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