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和忧伤

时间:2022-05-19 06:51:05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这首小诗,初读不觉奇,再读很有味,真正理解和欣赏它得在30岁之后。全诗突出了一个“静”字,而这静就是恬静、幽静、空静。全诗宛如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画,又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让人回味不尽。

怎样一个“静”字?

首句便抓住“人闲”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因为幽居山中无人无事烦心,故清闲、悠闲,所以可以细细地感受春天,因而桂花的缕缕清香沁人心脾的刹那,春桂的细小的花瓣坠落的瞬间,他都感受得到,体会得深。“人闲桂花落”五个字曲尽人心之清闲,环境之静。诗人不多言说,不细描,我们已想象到了春夜山中的很多景物,这是一个优雅的静谧的世界。

春夜,山中,桂花的飘落,让诗人感受到万籁无声的寂静,不光是静,还有空旷,“夜静春山空”似乎天地宇宙间,除了自己,再无一人。心空灵了,这种空灵便是心至静方得。

前两句写到这个地步,很难再续,诗人笔锋一转,写月。在空灵静谧的春夜山中,一轮明月破云而现,光线的变化,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这个“惊”字有着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效果啊!似乎寂静的春山活了,其实诗人正是借助于中国诗人常用的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南北朝王籍有“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杜甫有“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隐居》)。月亮的升起,竟然惊起鸟儿,一两声的鸟儿的鸣叫,空谷回音,可见春山之静,静得空寂,静得清幽,静得恬淡,这迷人的春夜,让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了!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同样写春天、写花、写鸟,韵味和《鸟鸣涧》则截然不同。《春晓》平易自然,悠远中有淡淡的忧伤。短短四行诗,蕴含着无以言说的韵味。

起句平实,“春眠不觉晓”选取了清晨睡起的瞬间感情片段写起,关键是第二句接得好“处处闻啼鸟”,春天的美景何其多,且不说烂漫的春花、绮丽的春水,也不说那醉人的芬芳、碧绿的春草,诗人单单抓住“鸟鸣”来写。雨后清晨,啁啾婉转、远近应和的鸟鸣声传来,春景立刻生机勃勃地扑面而来,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那雨后的落蕊、那如烟的柳堤、那轻拂的春风都在这“处处”的鸟儿鸣叫中来到了,活起来,好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不只是诗人热爱着春天,读者更为喜欢。诗人高妙的笔力正在于不尽说,不言透。“迎风半户开”让读者去体味,去琢磨,去猜想。“处处”一词表现得曲折婉转,最好的诗便是能引人想象和联想,让读者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让每个读者都参与了再创作。

不仅如此,诗人还回想“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晚的春风春雨,花瓣又飘落了多少,让人赞美春天之时,不能不想到落花,又有了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这种因爱春而惜春,因惜春而伤春的微妙情感变化,时间的今昔跳跃,天气的阴晴交替,让人非但没有突兀之感,反倒很真实、自然天成,完全是真情的流露。

我认为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便是这“花落知多少”的淡淡的忧伤,宛如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清泉一般,晶莹透彻,温润感人,引起人们多少的遐想啊!我们其实都不用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它,也不必追究孟浩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时代及诗人的处境,因为小诗本身很好地传达了这种情感!我们任何人在欣赏美景中感情最舒心、最惬意时,一种淡淡的忧伤、一丝悠悠的伤感从心底油然升起,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情绪。正是这细微的感情变化被孟浩然抓住了,并在一首小小的诗中表现出来了,所以,诗永恒,美永恒,情永恒!

两首小诗都是唐代山水诗的名作,也都写春天、写落花、啼鸟,意境也有相似之处:幽静安详,清远恬淡!但细细品味,韵味却很不同。

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鸟鸣涧》营造的是一种静谧、优雅的静态美,一种空灵脱俗的精神,这种美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归宿,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自觉,很有哲理性。很难得的是,一个走上仕途也不短的出世之人,竟还有这份内心的宁静,全诗具有一种恬静和超脱的飘逸美。《春晓》在赞美美丽、清新的春天的同时,流露了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或许是怀才不遇,或许是惜春伤春,或许是因想到落花而叹息时光不等人,或许是对仕途的隐忧和失望,总之是一种含蓄的忧伤美。

其次,从表达技巧来看,《鸟鸣涧》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和“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显出初春月夜之静,后一句是用鸟啼之声来破静,又反衬出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这就更生动、深刻地创造出幽静境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春晓》注重动态美的追求,“夜眠”只是对“鸟鸣”起烘托作用,“鸟鸣”的背后是诗人不安情绪的流动,由此追问“花落知多少”,淡淡的忧伤流出来了。这种流动美正是诗人追求之所在。意境静中有动,以动为主。

两首小诗表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韵味,如果说《鸟鸣涧》表现的是“出世”的超脱,《春晓》则表现的是“入世”的伤感。让人品味再三,不舍放下,舌尖余香满满,心中回想不断,惊叹唐诗之妙。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消化”空间 下一篇:生物学习过程中的“法蒂玛”现象的缘起及其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