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与超脱

时间:2022-09-06 09:39:27

法国导演托尼・凯耶的《超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影片。这是一部有关限制与超脱的电影。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是一个有着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埋藏这种天赋。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因为对世界的某种失望,他选择了封闭与限制自己,限制自己的超能力,也限制了自己的心。限制,分人为事物的限制和客观事物的限制,毫无疑问,巴赫特的限制是前者。

“限制”在字典里的含义是:“局限在范围内”。那么,这个范围是什么呢?老木匠在旷野上打造了一个固定的木框,大木匠给木框装上了轮子,人们的观赏对象从固定的风景到移动的风景,于是大为赞叹,小木匠直接把木框拆除了,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自己的眼界被限制了。限制就像架在鼻梁上的有色眼睛限制着眼界,就像戴在头上的帽子紧箍得限制了思维方式,就像勒在心头的钢箍限制了心灵。也许这些限制的来源不是人们自己,但现代人往往不自觉地将身心钻入这一紧箍之中,还毫不自知。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上,各类信息从四面八方汹涌着朝人们奔来。秦火火的成功与讨巧说到底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与产物,你与我既是谣言的受众,无声无息中又成了推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很多人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迷失在各类信息中,他们在上网接触各类信息的时候,自然兰艾不分,兰艾不分的结果,就是兰艾的同焚。轻轻一按微博上的“转播”按钮,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推动的是恶劣谣言的传播。陈丹青言:“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信息中。信息不等于眼界。”萧伯纳亦言:“要小心假知识,因为它们比无知更为可怕。”由此可见,眼界有限,是多么可怕。

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无数的,其中多数非自己所能选择,它们组成了我们每一阶段的生活,左右着我们每一时刻的心情。然而,事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走过的路时便会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们奠定了我们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余的事情不过是路边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象。我们应该在庞杂的信息社会中摆脱种种的限制,让自己的身心超脱。

影片中的亨利・巴赫特后来被委派到了一间落魄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在此期间,他耐心地与叛逆学生交流,在不突破自己底线的前提下,善用方法,尊重、了解、帮助,主要从心理上帮助学生,也因此渐渐赢得学生的尊重。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女之间产生情感连接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他终于打破了限制的枷锁。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好的人性。相信,心中有信仰指引着方向,再孤独冷寞的道路,也能毅然走向前方……

(素材来源:《作文与考试》2013年32期10页,素材关键词:秦火火)

【教师点评】文章开头通过影片《超脱》引出“限制与超脱”,阐释“限制”的含义。接着,文章进行理性思考,用“老木匠打造固定木框”的故事形象解释了“限制”,点明眼界被限制后,就会限制心灵。由此联系现实,文章化用“兰艾同焚,贤愚所叹”,强调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眼界被限制后带来的后怕,并用陈丹青与萧伯纳的话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先驳后立,提出既然限制眼界会有不良反应,那么我们就应该摆脱限制,超脱身心。最后用亨利・巴赫特终于打破限制的枷锁、超越心灵而看到人性的美好的事例,照应文章开头,升华文章中心。(李园园)

上一篇:巧妇何为炊,一材可多用 下一篇:锤下人生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