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12 11:17:20

财经管理专业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61-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要素。即回答“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

一、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市场和职业需求加以定位,而现实中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常常缺少市场调查,忽略就业导向,忽视人格本位德育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晰,曲解学生从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从而出现供过于求、又供不应求的假象。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互惠互利机制不成熟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实质内容不强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项目以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为主,忽视了企业的需求,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则认为只要签订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所以,造成了校企合作形式化、表面化,校企合作的长效互惠互利机制并不成熟。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学生实习岗位的零散性,致使校企合作更加艰难,加之管理岗位的机密性,学生只能跟岗实习,很难顶岗实习。

(三)培养模式缺少内涵,改革创新力度不大

多数高职院校沿用“2+1”或“5+1”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只能说明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或一个学期,缺乏改革创新,体现不出如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如何顶岗实习,如何共用校企两类资源。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只能接收少量学生协岗实习,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缺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表面化现象更加严重。

(四)课程模式比较传统,内容脱离职业标准

由于财经管理类专业与工科专业相比有较大不同,课程改革出现了不符合国情、校情、专业的生搬硬套,造成了部分财经管理类核心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实施的局面。导致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打破,体现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的新课程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教学内容重复,无章可循,无序可依,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对接职业标准,致使课程内容脱离财经管理工作实际。

(五)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仍然延续着许多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传统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现象广泛存在,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结果导致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创新不足,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记忆当成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六)“双师”教师比较缺乏,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做保障。要求专任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任务;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双师”教师是通过参加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而获取“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书的“双证”教师。这些所谓的“双师”教师,一是职业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不完全对口;二是持证教师通过考试取得资格,基本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职业岗位意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从企业聘来的兼职教师更是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保障,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共用学校、企业两类资源,共建校内财经管理类模拟实验室,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专业建设机构,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学校在会计金融学院和现代服务学院的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中吸纳行业专家、企业管理骨干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体例论证会,讨论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学标准,协商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组织安排专业调研,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指导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二)政行企校深度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现代服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以互惠共赢为原则,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开展快递运营实训、仓储配送、运输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与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厂中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等形式的合作。会计金融学院会计类专业与哈尔滨轴承制造公司、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负责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创建会计师之家、注册会计师工作站。

(三)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创新“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即第一个循环以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校内模拟的学训交替”;第二个循环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哈轴等企业合作,创新“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岗位的工作需求为基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等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实现岗、课、证对接;道德培养、技能训练、知识学习融为一体。

(四)对接管理工作过程,建设特色财经管理课程

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与工科专业有着较大的区别,往往以工作项目或完成任务的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即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采购师国家职业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国家标准》和《国际货运员标准》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校企合作开发构建岗位能力渐进式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仓储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配送作业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5门优质核心课程。会计电算化专业按照市场调研分析的结果,借鉴国际会计认证标准,参照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五)有效提升“双师”素质,保证模式顺畅实施

为了保证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做保障,为此,学校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提出“打造具有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全部考取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同时每年选派3名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提出“打造具有会计师职业能力的专家型教学团队”,要求副高以上职称教师都要成为企业财务顾问或专家。同时财经管理类各专业都聘请了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保证了财经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畅运行。

(六)建立学做一体环境,教学做练有机结合

学校按照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原则,融入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是引企入校或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仿真性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营销模拟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基地等,做好学习区、实训区、资料区的设计,做好相应的案例、模拟实训软件准备,让学生在仿真岗位、仿真流程、仿真项目等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训练职业能力,达到“教学做练”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训练职业能力。三是加大投入,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购买仿真实训软件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孙百鸣,崔淑鑫,田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

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

技术教育,2011,(17).

[3]孙百鸣,袁冰滨,陈志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行业急需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人才。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技能型人才输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日进行教学生产建设的结合锻炼其对知识的实践能力是未来的教育的趋势。笔者研究了财经管理类专业在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创新计算机课堂的授课方式以及使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教育创新,使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

一、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没有针对性

在高职院校中财经管理类专业中,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是培养贴近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课程。现有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学。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高低不均,利用此种方式会使得部分学生理解不了课堂内容。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越落越多,从而使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难以顺利地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这与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不符。

(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差

由于学生们接受计算机课堂知识的学习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计算机技术在实际财经管理类行业中的应用,仅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与专业课内容结合不起来,让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三)计算机课程实用性不高

学生们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衔接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学习知识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们吸收计算机知识的难度。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在高职教学内容接近尾声时,学生们在对计算机了解的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走向社会进行实习。许多进行完校外实习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计算机课程教授的计算机知识在实习的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应用。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软件学习的时效性。随着财经管理行业中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高职院校所学的软件版本跟不上社会中行业软件更新的速度,这就使得学生们在进入社会的初期很难快速的投入工作状态。

二、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对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从小学阶段就已经陆陆续进入到学生们的教育体系中。这就使得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有着一定的储备量。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储备情况来分阶段进行授课。例如,先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储备进行一次考核,以考核结果来分班。这样就可以针对计算机学习能力不一的同学,制定相应的计算计知识难度、教材内容,进而由浅入深的使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们。计算机教师对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们要以向导型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对“十进制”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导入实际,充分的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体现出来。然而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不断掌握和了解财经行业的走势,并将其以计算机的形式带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新鲜的资讯以及生动的教学语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止于向学生传授教育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高职院校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不定期的开展一些计算机领域方面的知识讲座以及计算机技术最新动态,开展的一系列各式各样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活动,能强化学生们对计算机使用的认知程度。

(二)创新计算机课堂的授课方式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对计算机课堂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多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然而财经行业发展迅速,书本上学习的内容根本做不到时效性,这使得学生对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不同的应用能力,选择相对应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机课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核心,在此类课堂上由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提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这种授课方式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自行解决困难的能力。但在学生进行上机实践课程之前,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寻求答案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力,以案例为教学主导的教育模式。

例如在对C语言(数据库)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可以以增加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上机实验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带着问题以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的模式设计出一定数目的编程题库。其课题的完成时间灵活,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这两部分的学习环节,都将纳入到学生们对计算机课堂的成绩考核范畴。这样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此外,还应建设计算机教学的专用课堂,使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一边学习一边操作的计算机教育设施。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施,给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学习场所,这种授课方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使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人才资源投入社会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技术类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证书是影响因素之一。而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是现阶段社会紧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要专业知识过硬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内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证书等方式,来为自身的求职简历增加砝码。高职院校对于这一市场需求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

另外,可以对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这种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就业率。这是因为学生是根据社会财经行业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程度来进行学习的,可以说实现了供与求的双赢。

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在对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模式的采用。由于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场所,实践是其主要的教育内容。因而,在计算机课堂模式进行确定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使教学的方向更具实用性。(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职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Z25),本文是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申斯.高职高专财经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134-137.

[2]赵宝芳,翟铮,宋秀云.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3:61-62.

[3]于继武.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育的研究――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12:91-93.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训室;“互联网+”;财经管理类专业;构建研究

一、引言

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建设20所左右“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明显、就业优势突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强、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领先”的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相较于普通本科着重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尖端科研人才,高职院校则是以大众化教育为主,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不管是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还是在培养质量标准方面,高职院校都应十分注重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与改善,要秉持融“教、学、做”三者为一体的教学观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尤其是对于财经管理这类注重培养强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财经管理类专业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只是掌握从课本上或是课堂中得到的关于市场经济、现代企业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相关的一些基础原理和基本理论知识,它还要求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而这种能力若是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可企及的,它只能通过实践获得。由此可知,实践教学对于培养财经管理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人”转换为“社会人”的重要性。而作为实现实践教学的前提,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训室的构建状况却是不容乐观。实训设备的缺少和落后;实训室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的不合理:实训室管理人员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实训室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空间,降低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电子产品快速的更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一些行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可知,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固定宽带已经覆盖到全国所有城市、乡镇和93.5%的行政村,移动宽带用户累计已达6.74亿户,公共区域无线WIFI网络环境日益优化,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约半数中国人已经接人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速提升。为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如今,不少企业在财经管理方面都要求带人“互联网+”的思维进行相关事务的处理。因此,为帮助学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适应企业的定位和文化,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加强构建创新型、信息化的实训室,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面向市场经济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全能型应用人才。

二、“互联网+”实训室构建相关概述

1.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行动的概念是由国务院总理于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作为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简单的叠加,它借助互联网与平台与最新的信息技术,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化集成社会相关资源的作用,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的统一融合,使传统行业在创新2.0的推动下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提升行业生产力和经济能力。自“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相关部门都推出了各项政策来推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商务部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十部委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因此,在教育方面,针对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互联网+”实训室的构建是4.0时展的大势所趋。

2.实训室的功能定位

实训室的功能定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基础实训功能。实训室应针对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工作中所需具备的基础技能进行相应的模块训练。如会计专业,在实训操作中,要对学生从凭证录入、记账、财务报表、登记账簿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的基本技能进行实战训练,使学生能够有在实训室的实际操作中真正的了解到自身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其二是仿真实训功能。在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明确的指出高职教育要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鼓励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趋势,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信息化、企业化的仿真实训中心,利用实训室自身所配备的先进的设备、人才等资源对课堂上所习得的基础原理、概念以及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提高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其三是职业资格鉴定辅助功能。由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较多,如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中)级职称、银行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内部审计师等各种职业资格鉴定。通过加强实训室与相关部门,如会计师协会的联系,建立职业资格鉴定辅导站,使学生在完成实训教学的同时,还能获取相关职业证书,检验实训结果。

三、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互联网+”实训室构建的重要性

1.构建“互联网+”实训室有助于打造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互联网+”实训室不仅能够为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还能够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资源优化集成的作用打造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禁锢,能够随时、随地、随处的获取到最新、最专业的财经管理知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另外,通过“互联网+”实训室的构建还能够帮助学生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距离,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通过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全面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财经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工科类和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室)所占比重较大,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室)所占比重较小。以我校为例,工科类和信息类专业校内实训室有38间,价值4500万元,而财经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室只有4间,价值113万元。如果财经管理类专业(如会计、营销、物流、电商等)大部分时间仍停留在普通教室进行知识传授,做习题训练,无法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有效的实训,“工学结合”将难以实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室)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校内的实训室多,校外的实训基地少。

鉴于财经管理类专业原有的课程特点,长期以来都是由教材配合思考题、习题集的办法来培养训练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毕竟缺乏实战性。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改的不断推进,许多中职学校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纷纷建立了各种实训室,如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决策模拟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虽然投入较多,但完全由学校掌控,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所以许多学校更倾向于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目前也有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基本上都是用于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几乎没有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服务的,且有相当多的实训基地与学生的专业不对口(如会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 单一功能实训室多,专业兼容功能实训室少。

由于学校缺乏技术开发能力,所有的实训室都是由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交付使用。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许多实训室的设计功能单一,没有兼容性。比如,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的联系非常紧密,但物流实训室的有关软件与国际商务、电子商务难以匹配和兼容,因此,导致学校实训室建设投入较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实训室难以建立,影响了实训教学。

3. 模拟性实训室多,生产性实训基地少。

目前各中职学校建成的实训室,几乎都是模拟性实训室,虽然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但都是纯粹性的耗材实训,成本较高,无法形成产品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校内生产性实训逐渐成为共识,但是,在实训中如何真正做到生产性,国内研究的还不多,许多经验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有些中职学校率先引进“校中厂”模式,虽然学校大大减少了实训设备的投入,但“校中厂”多以自己的生产任务为主,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实训,因此存在生产和实训的矛盾。而且,学生难以获得从事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产品生产实践机会,技能提升受到很大限制。只是做到“引企入校”,而没有做到“引企入教”。

二、建设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 是实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建部级示范学校的必然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承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顶岗工作,实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2. 是彰显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实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中职学校学习掌握技能,几乎是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共识,如果没有实训基地,学校的办学实力就会被质疑,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实训基地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3. 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课后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技能技巧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依靠实训基地才能完成。实训基地引入的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块,因此通过这种真实职业环境的营造,有助于他们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设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基本思路

1. 统筹学校资源,完善校内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中职学校可供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工科类专业和财经管理类专业之间,实训设备投入差距悬殊,当矛盾难以调和时,被牺牲的往往是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室。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财经管理类专业前景堪忧。因此,必须改变重工科而轻财经的实训室建设思路,统筹学校资源,以日常教学和教改的必备和必须为原则,妥善地安排好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根据会计、营销、物流、电商等专业的相互关联性,依靠政府和学校投入,建立现代综合商务实训中心,成立市场营销模拟公司、物流模拟公司、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ERP沙盘决策模拟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市场调查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商务谈判和市场推销技巧实训室等,形成“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综合性基地。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和生产任务,甚至还可以开展对外服务,承接各类职业资格技能培训。要加强实训基地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完善实训制度,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改革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2. 加强校企合作,加快财经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结合”离不开校企合作,在目前的法律、制度和道德框架下,企业追逐的是经济利益,而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如果找不到利益的交集点,校企合作将难以实现。出于劳动用工的需要,企业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方面有合作的积极性,但配合教学过程安排实训有困难,但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密切结合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帮助企业开展工作的前提下,顺利实现实训计划。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就可以组织学生帮助企业开展用户访问,获取市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帮助了企业。互利双赢是开展校企合作的第一原则,只要用心寻找合作契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还是大有可为的。因此,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建立稳定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

3. 创新思路,构建全新的财经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存在空间距离、管理困难、生产与实训的矛盾等不利因素,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解决以上矛盾的有效办法。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且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同时,学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按校企互利原则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相关企业在校内设立分公司或处,由企业提供业务流程和派出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直接承包企业外包业务,既进行了实训,又完成了真实业务,如物流快递公司营业点、财务公司、校内营销商场等,从而建立“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学校还要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营,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走“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努力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企业化。通过企业赞助模式、“筑巢引凤”模式、优势互补模式、创业孵化模式、连锁经营模式等,建设具有生产的校内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要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更好地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财经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总体安排,中职学校部级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正在全国各地遴选出来的中职学校中推进。在推进过程中,由于改革理念的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的不同、客观环境的不同,也遇到许多问题和阻力。有观点认为,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比较适用,但对财经管理类专业则存在很大难度。那么,工学结合在财经管理类专业中究竟如何实现?笔者认为,结合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历史、现状、客观环境和改革要求,从学校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出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一、财经管理类专业现行课程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完整,但缺乏工作过程设计,无法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在知识传授型的教学体系中,许多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材都按照知识传授的基本要求,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都是内容较为丰富完整的好读物,但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无法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

(2)理论与实训分离,没有做到一体化。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实训难以保证,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适当的案例分析,即使建立了实训室,在教学设计上仍是理论与实训分开进行,一般都是先理论后实训,难以做到一体化。

(3)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处于永远被动的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由于传统的习惯,教学过程完全是由教师掌控的,大多数情况下实行“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评价多以教师讲的好不好为标准,极少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为标准。学生永远在被动中接受,久而久之,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消失殆尽。

二、制约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改问题绝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但为什么进展缓慢呢?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严重束缚教师的思想。

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师,无论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院校,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所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毕业于师范院校的稍好一些,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但也不完全适用于职业教育。因此,教师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考试也是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2.实践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教师的改变。

大部分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中职学校的,本身就缺乏职业历练,教会计的没做过会计,教营销的没搞过营销,教电子商务的没开过网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避重就轻,尽量发挥自己“讲”的特长,不断回避自己“做”的死穴。

3.学校的制度缺失使教师安于现状。

学校的现行制度鼓励教师多上课,课时量和收益密切相关。虽说强调教学质量,但面对学生睡倒一片的窘状,质量考核流于形式。教师大多将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学生,却很少反省自己在教学理念、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不思改革,不思进取。改革的付出是巨大的,在学校没有制度要求和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安于现状!如果学校没有做好顶层设计,没有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没有明确课改的要求,没有要求每一个人都进行课改,其结果必然是不改!

三、解决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职教思想。

面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日新月异发展变化,我们不能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思想的学习,使自己能够突破传统,以全新的角度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特色。在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戴士弘教授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姜大源教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及教学实施》都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国内职业教育改革先驱们的探索和实践,并上升为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以帮助和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和树立现代职教理念,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2.强化职业实践,提高职业技能。

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变传统课程的“知识目标”为“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本身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从事某种教师以外的职业的能力。由于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教师以外的职业历练,因此,必须强化职业实践,提高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寒暑假企业实践和参加省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计划等形式来提高职业技能。只有通过系统的职业实践,才能对行业、企业有真正的了解,对相关职业岗位(岗位群)有切身的体会,对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有清晰的定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能力目标”。一旦明确了“能力目标”,才会为实现“能力目标”而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3.以课堂为抓手,做好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

专业课程改革必须以课堂为抓手,认真贯彻执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层层推进,以求实效。课程单元是指时间上紧密联系的一次课(一般是两节课),在单元设计上,要避免“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要突出能力目标,强化任务训练,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整体设计就是在单元设计的基础上,对一门课程所作的系统设计。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其次,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内容改造,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课堂活动极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第三,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做好教学情境设计,选择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些单项项目;第四,做好教学过程一体化设计,使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尽可能一体化进行;第五,根据“能力考核”的要求,做好课程考核设计。

4.加强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培训和测评,追求课程改革的整体效果。

在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都意识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依靠骨干队伍开展工作。但是,如何将少数骨干的带头努力变成全校教师的自觉行动,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少数骨干在努力,也许应对示范校验收没有问题,但学校绝不可能取得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效果。因此,必须让全体教师行动起来。借鉴一些高职学院的成功经验,必须开展全员的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培训和测评。学校要成立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培训和测评机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将自己的任教课程进行重新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同时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和答辩,并由学校组织的专家评委逐一测评验收。当每一位教师都通过测评验收之后,课程改革的整体效果才会产生,“国示”建设的根本目才能达到。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财经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4

[中图分类号]F830-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关于高职财经类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因为这个专业所涉及的各个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主要表现在不完全的培养模式体系、不够深度的校企双方的合作、模糊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没达到职业标准、缺乏“双师型”教师资源、不够完善的职业环境体系等方面。

1 培养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面临的问题

1.1 培养模式体系的不完善

大多数高职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模式,有几个学校虽然引进了国外的系统化课程模式,但是并没有根据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对其进行良好的改造,最后的结果也不尽人意。有些实习改革的高职高校甚至出现了既没有建立起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体系,还破坏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的情况,导致课程内容紊乱无序。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完整全面的知识,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学到的课程内容无法与职业标准接轨。

1.2 校企合作机制不系统

大多数高职高校并不是很重视实习为学生以后工作带来的影响。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内容流于表面。校方认为送学生去企业实习能够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为他们将来参加工作打好基础,而忽视了对学生应对岗位问题时专业能力的培养。企业由于学生无法满足岗位的能力需求而不重视学生的实习,对他们的工作要求也没有达到职业的相应标准。使得双方都不满意,造成了恶性循环,因为校企之间沟通不够,无法形成良好的合作体制。

1.3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课程模式体系的基础。很多高职学校仅仅按照财经类管理职业的大目标来定位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去对社会企业做过实地调查和专业适应性调研,忽略了社会需求对其定位,导致培养目标定位界限模糊,学的课程内容差异不大,但是社会培养目标方面就有多种人才的不同定位。以至于高职院校培养的财经类管理人才无法满足岗位的职业需求。

1.4 课程内容无法与职业目标接轨

因为很多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专业不对口和课程模式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学到的东西也模棱两可,在面对专业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以至于所学内容适应性不强,无法形成与职业标准的接轨。很多高职财经类管理专业学生可能在就业之后发现所学专业内容“无用武之地”,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无法达到公司的要求。

1.5 “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

首先要了解 “双师型”的定义,“双师型”教师指同时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让学生明白企业的工作原理又能够担任“教学做一体化”的工作。高职高校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实战经验,都是通过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职称资格证书。然而现在普遍认为有“双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但是这种“双师型”教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而从社会聘请的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无法很好地将自己的企业实践经验用教学的方法传达给学生。

1.6 职业环境体系达不到标准职业环境要求

多数高职高校由于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系统,校内外实训基地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教学环境较差,无法达到标准的职业环境要求,让学生无法感受到标准的职业环境,难以用严谨的职业态度对待实训,很难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实践能力。

2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为了解决高职财经类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建立完整的n程模式体系,培养出专业人才,加深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合作双赢的机制。

2.1 构建满足岗位要求的核心课程

课程模式应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所需要人才的专业能力体系来构建,建立相关的一系列的核心课程体系。目前比较受行业界普遍认可的有三种,最为大家所接受的当属以财务活动的分类来构建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财务分析”等四个核心课程。一方面很好的体现了财务活动的分类规定,另一方面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接轨。

2.2 校企建立深度合作

校企双方应加深双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建立深度长期的有效运行合作体制,这样才能达到互惠互利的局面。高职学校应该增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教育,为企业贡献来赢得企业的信任,从而建立互惠互利的深度长期有效合作体制。对校方而言,既能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让课堂所学内容与工作接轨。还能够改善校外职业环境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企业能够从学校获取好处,提高了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2.3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学校应该重新定位。通过做市场调查来确定自己学校的类型,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来了解社会需求和专业调研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接轨等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保能够培养出了解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多方位的管理技能的全方面人才。并且培养目标的定位准确能解决专业对口与否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学这个专业适合从事哪些岗位,也能够在岗位上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2.4 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得知道行业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人才的能力要求,一方面要根据中国的现状和社会需求制定适合社会发展的课程模式体系,按照课程模式体系设置能够与职业目标接轨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应该根据深度良好的校企运行合作机制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造,以实现企业对职位的标准为目标。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工作岗位将所学知识物尽其用,更好地在自己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2.5 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学校应该创造出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团队,各个专业都要有该专业的高级教师作为保障,加强对高级教师的专业性知识考核,保证学生能够知道专业的理论知识。再从行业聘请高质量的具备工作经验的教师,确保学生能够具备更多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样学生能更好的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知识相结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

2.6 完善职业环境

学校应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财经类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基地的设备,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模拟出完善的职业环境体系,建立“学做一体化”的环境。既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又能加强校企双方的深度长期有效合作,为企业运送更多有用的专业人才,实现双赢的局面。

3 结 语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面临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是现在学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培养经济管理人才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一对应的措施。为了培养出具备专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一定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高职财经类管理专业能够更好地接受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主要⒖嘉南

[1]赵宝芳,翟铮,宋秀云.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3).

[2]孙百鸣,袁冰滨,陈志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

[3]赵宝芳,郎琳,王静.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46-03

1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面向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突出标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信息素养。可见,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政府已成功地实施了金关、金卡、金税、金财、金贸、金审、金旅等一批重大的信息系统工程,这些工程涉及财经管理类的多数专业,显然这些专业的学生今后就业的部门信息化程度都很高,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环境。

2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素质和能力分析

多年来信息化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2.1操作使用能力

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文本与图形表述能力,网上交流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选购、组装、配置计算机系统的能力等,这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2应用开发能力

是指在操作使用能力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的能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有效处理本专业的业务,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具备应用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的能力。例如财务管理类软件、ERP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系统操作等。

2.3研究创新能力

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的知识,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能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相关研究课题。能创新性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学科问题,为本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这种能力是对部分优秀学生的要求,但应当是我们十分注意的重要问题。

通过能力分析,我们便可以围绕着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确定知识结构,来规划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

3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在CFC2006课题报告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因此我们就要研究不同专业与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培养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在具体设计课程体系时,采取了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对财经管理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定与能力相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构建了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表3.1所示:

4具体实施的方法

4.1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确定

上表所列出的课程是从财经管理类专业整体角度出发而设计的,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例如:财会专业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Visual ”,商务及管理类专业可以选择“管理信息系统”、“Excel 在经济管理种的应用”,会展专业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与商务网站开发技术”,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中的国际贸易模块”等作为限选课。其他的课程可以开成全校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4.2分层次教学,泥补个性需求,适应不同专业需要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跳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是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因此出现部分学生是“计算机盲”,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但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第一门课程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增加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的目录自动生成,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函数图形的绘制,数据统计分析等,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既满足了求知欲,又学到了新内容。对学生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方式分出层次,分别实施教学。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与专业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

由于每个专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的本科评估要求每个专业的总课时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建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三门课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均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为限选课或任选课。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讲座扩展视野,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班,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力工具。

5教学模式

5.1课堂教学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将“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讨论探究”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2网络教学

可以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自主学习的特征,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具自主性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制约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3课外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要传授计算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很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反复实践与自我钻研,而不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的学习,应积极引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的实践环节外,还应该设计一些自助式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可以是扩展知识的验证实验、设计开发性实验、涉及若干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企业经营仿真实验等。但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在业余时间,在没有教师辅导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以保证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四年不断线。

6教学资源建设

6.1教材建设

教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为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我们本着体现以人为本,努力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叙述问题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体系自编了部分教材及配套的实验教材,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已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其他教材也正在编写之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力手段的自助式实验教材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我们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按照定位准确、内容先进、指导到位、体系得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原则,突出其通俗易懂、要求明确、步骤清晰、指导到位、可操作性强,结果准确的特点,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知识的内涵,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水平。

6.2网络化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明显,但是部分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建议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如下的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电子参考教材、网络教学视频、网上答疑、网上习题、网上讨论专区、网上实验指导、网上测试、实时答疑等。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齐心合力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建设出优秀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7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学校到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够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珩.打造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高级财经人才[J].高等财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006)[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秉璋,徐亚平.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6,(12).

[4] 高敬阳,王晓男.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8).

投稿日期:2007-2-7

作者简介:毕丛娣,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信息技术系

邮编:116052

E-mail: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 现状与根源;管理机制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和相关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性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讲就是要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不少于半年于的跨度较长的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成效,更关系到全社会对职业教育评价。因此加强与重视顶岗过程控制、细化实习教学环节将起动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顶岗实习现状与问题根源

高职教学过程时间安排大多设置为2+1模式,2年的学校系统学习管理阶段和1年的开放式实践教学阶段。在为期1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分三个阶段进行统一管理,既实习前的计划准备、实习过程中的任务落实、实习结束后的总结与评价。同时实行院、系、教研室三级负责制,明确了相关职责。并实行校内与校外教师共同指导相结合。

从理论上讲,多数学校按这类模式进行顶岗实习管理应当说是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体现,理所当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现状与根源一:校企双方合作基础脆弱、利益取向各异,顶岗实习分散难管

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不少企业价值取向追求利益最大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学校的使命,校企合作不会增加企业利润,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负担与压力。因此校企合作一头热、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完成指标的现象较为普遍,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所谓深度合作更是一种说法而已。因此学生顶岗实习很难集中统一或相对集中,大多数学生只能分散实习与自行联系实习,甚至个别学生采取虚假办法应付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管理难度加大。接受实习生的单位受利益驱动,降低成本,提供事务性、重复性简单工作岗位,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现状与根源二:校内教师兼职指导、精力与经费无法保证,粗放式管理普遍

不少学校由于顶岗实习指导由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兼职担任,而指导一名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的工作量用几个课时来衡量。兼职指导教师的时间与精力能够保证这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吗?指导教师工作量只有几个课时吗?以上两个方面实际上也反应出这类学校对于顶岗实习工作认识与态度,要么是高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要么就是乐观于实习单位的配合与诚意,坚信于实习单位监管与负责。而事实上,顶岗实习中的学生周记审阅、论文修改这些任务花费了指导教师大量精力与时间,尽管如此,学生应付教师、教师应付学校等粗放式管理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实习环节的职业能力提升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现状与根源三:学生急功近利、挣钱心切,违背了顶岗实习的目的

高职类学生有不少人认识2+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前两年是花家长的钱,最后一年是挣自己的钱,因此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下学生选择实习岗位权重第一是看工资收入、第二看工作条件,没有从专业、职业、就业系统考虑与选择,实习动机出现了问题。继而在实习过程中不是以学习心态对待工作、对待挫折、对待合作,更没有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了解与熟悉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基本情况,更谈不上主动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从学生周记中可以看出,写心情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记流水账的占到三分之一,打包周记也占到一定比例,而指导教师也是泛泛而谈,轻描淡写,完成所谓的沟通与交流,不少时候成了学生的心理干预师,真正能指导学习实践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的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总之,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也顶岗实习空对空,无法落地生根,工学结合形式大于实质,浪费了宝贵的一年时间,的确太人叹惜。

二、顶岗实习的作用与意义

顶岗实习是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和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全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接受真正的职业训练,一方面帮助其更好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促使其自学认识社会,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工作氛围,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地,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却使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无法得以保证,更无法有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应加强过程控制,以学校为主体,从管理机制上着手,尽快改变顶岗实习的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现状。

三、加强顶岗过程控制 细化实习教学环节

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顶岗实习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它可以弥补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缺乏、仿真效果较差、实战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对此学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重新制定突出顶岗实践教学目的人才培养方案

不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在前两年的理实一体的课程设置与进度安排,学校管理也可以细化到每一学期、每一堂课,而顶岗实习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相对计划得粗略得多,因此自然会出现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学校应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训、实践课程内容充实到顶岗环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制定综合专业实践方案,如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方案体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应制定出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能力、沟通与激励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顶岗实习计划,分阶段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无论在什么岗位实习都能针对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的。这就是行动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绝不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二)专职教师负责实施顶岗实习教学计划

目前不少学校顶岗实习由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兼职担任,从客观上讲是无法保证实习环节教学质量。因此建议安排专职教师全程负责实施综合实践计划,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考核、有经费保障的开展这一教学工作,周记的内容则是企业实际问题的调查、分析与解决等方面的指导与沟通,最终完成有质量、有价值的毕业论文或调查报告。通过严格高效的管理使顶岗实习内容具本、目标明确,学生职业技能得以明显提高。

其次,专职教师可以利用这一难得机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学习企业经营理念,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与发展变化趋势,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再者,专职教师深入企业指导学生实践的同时还可以开展横向合作项目,为企业出谋划策,主动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办法宗旨。

(三)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要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机制的调整,应在充分认识顶岗实习重要的性基础上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规范其行为,使顶岗实习有序且有效的开展。

一方面,制定项岗实习考核目标,建立量化的目标体系,包括企业、家长对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学生参与的校企合作项目质量评价、学生成果评价等全方位的指标体系,将指导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晋级等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激励指导教师的学生实习管理、科研等方面不断进步。

另一方面,学生实习成绩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改变目前终结性评价的作法。周记的内容、完成任务的质量、毕业论文或调查报告等由学校、企业评价共同参与评价,连续考核的结果作为顶岗实习的成绩。

再者,通过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的参与,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以此来改变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被动态度,激发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为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起良性互动的效果。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财经管理 问题 策略

医院的财经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对医院未来的命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医院的财经管理要适应新的政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医院要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规范财务行为,严格执行财务管理政策。

一、医院财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管理观念问题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观念还比较陈旧,并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医院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财会技能培训,财会知识薄弱,认为财会工作就是简单的记账和算账。医院管理层观念落后,方法单一,没有正确经营策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层缺乏创新精神,对财务的预算和清算存在问题,这样会增加经营风险和资金成本。长时间下去会导致医院资金周转运行困难,对资金没有详细清楚的记录,对资金没有合理的规划,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财经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医院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但是医院的财经管理制度并没有跟上医院的发展速度,财经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财经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责和权力不明确,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配合。同时,财经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会影响医院内部控制的效果,使医院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对医院财务状况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这样医院的财经问题就会更加的严重。

(三)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并非都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随着医院经营活动的增加,经营业务范围的扩大,财务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并不能满足医院经营活动的日益增加。在工作中,由于缺乏财务理论知识,导致对很多财务业务不能很好地处理,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同时,很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比较低,没有责任心,认为财务工作并不能影响医院的发展,不是医院经营活动的重点。从而在工作中粗心大意,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这样医院的财经管理的现状就很难改善,不能适应医院不断增大的经营活动量。

二、医院财经管理的策略

(一)对医院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高低将决定这财经管理效率的高低,对财经管理有直接的影响。今年来,我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财经管理人员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得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财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财会专业技能。对于医院来说,财经管理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就必须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财务人员的财会专业知识进行强化。这样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才能适应医院的发展,他们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医院的需要。

此外,医院的领导层应重视财经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医院的领导层除了要参加关于药品和医疗技术等医学方面的交流会,还要参加关于财经管理方面的交流会。这样不仅能吸收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还能引进财务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提高财经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为财务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改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想要不断地发展壮大,适应社会发展,不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就必须改善财经管理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同时,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不断发展,财经管理在医院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渗透,决定这医院整体的发展态势。医院应把财务的重心转移到管理上,提高财经管理层次,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财经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的财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运作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能及时发现医院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减少经营活动中的经济损失,这样医院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被市场经济淘汰。

(三)完善内部控制,加强监督

医院的内部控制对医院内部的运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还能及时发现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更有利于医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同时,医院还应加强监督,使内部控制确实落实,保证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医院应严格分离不能相容的工作,合理划分医院工作机构和各个部门的职责。各个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在工作中不得越俎代庖,去干涉他人的工作,同时也应保证自己的工作不被别人干涉,这样医院的各个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执行。医院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监督力度,为医院财经管理工作创造良好可靠的环境。

(四)强化成本核算

财经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成本核算。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好了成本核算,才能提高财经管理效率,对于医院的发展很重要。提高医院经济收益的途径无非有两种:一是增加经营活动量,提高销售收入。二是降低成本,减少支出。很多医院便是通过降低医疗成本,从而达到提高医院的经济收益的目的。医院要想获得精确的成本数据,就必须完善成本核算机制。很多财经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忽略很多的自然消耗的成本,这样在最后的核算过程中就会出现低估成本,高估收益的现象。由于错误的计算结果会导致,决策人员做出错误的决定,不能很好地把握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成本核算还能促进医院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医院内部资源得到优化,不断促进医院的发展。因此可见,医院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核算,确保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

(五)实现财经管理的创新

创新对各行各业来说都非常的重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于医院来说,创新意识也非常的重要。在财经管理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时代,财经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利用新的技术,保证业务顺利流畅的完成,降低业务过程中的失误,从而降低财经风险,保证医院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结论

在新的形势下,医院的财经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医院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医院财经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它们会降低医院财经管理的效率,影响医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财经管理制度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监督,在改善员工观念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财经管理层次,加强成本核算,这样才能降低医院发展过程中的财经风险,保证医院持续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 马献,陈丽郝.冀皖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平台的实施及应用探讨[J].武警医学, 2012(8).

[2] 汪锡广.谈医院财经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3] 范雪梅.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J].时代经贸,2012(2).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财经管理;解决策略;不足;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1

之所以财经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合理的开展,并不是一方面原因造成的,结合实践可以看出,导致财经管理工作存在不足的原因多为财经管理人员分配不合理、财经管理方式不得当、不重视财经管理人员的培训等多个方面,基于这些客观原因分析对财金管理机制做出创新志在必行,这实际上就是对整个市场竞争体系的创新和升华。全新形势下传统的财经管理制度以无法满足市场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要彻底摒弃传统模式的管理制度,不然将无法保证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因此,应结合实际对财经管理机制做出全面科学的创新。

一、对财经管理体系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加快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因此人们在当前形势下不仅仅只追求物质生活,更多的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精神文明世界的向往上。这一形势下财经管理机制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2.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才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当前形势下传统的财经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展的各项需求,所以对财经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非常有必要。如果企业在法中不创建全新的财经管理制度,那么企业管理与科技管理将得不到合理整合,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企业应与时俱进的创建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为企业迈向成功注入全新动力。

3.是促进各项财经管理问题妥善解决的催化剂

上文中也得到了目前财经管理过程中依然有众多方面的不足存在,为了能够将这些问题一一妥善解决,企业应抱有不断探索的思想对财经管理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与瞬息万变的市场,这样才能彻底改善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将阻碍和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全部清除。

二、当前财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论述

1.存在着严重的管理人员分配不协调问题

传统的管理模式更注重的是最终的管理效果,对于其他问题并没有过多的关心,尤其是员工分配方面。日常工作中没有将工作职责分配清楚,没有将问题责任到个人,工作人员状态不佳等等都会使员工整体工作效率受到影响。此外,还存在着严重的一人兼数职的现象,使得专权问题频繁发生,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氛围,这都会给工作效率的提升造成阻碍,使企业承受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2.管理模式与实际需求存在冲突

为了能够对财经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方式,可是所取得的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将重点放在追求形式的成功上,没有根据实际需求对内部机制创新改革,这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3.忽略了对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人才是推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对人才进行不断的培训,才能保证其专业能力和技能得到提升,在财经管理中也是如此。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军,只有具备能力超强的管理人员才能够保证企业长远发展。所以,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财经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具有超强能力的管理人才完成,企业应制定明确的人才培训目标,强化自身对人才培养的认识,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管理人才,从而实现对财经管理机制的创新。

三、企业财经管理创新策略

1.科技管理

当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中互联网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财经管理中也是如此,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上对财经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非常有必要,这样能够促进财经管理机制更加的科学化、完善化。

2.加强对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监督

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能够让工作人员感受到一定的压力,这样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应提高对财经管理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此外,还应该创新相应的工作规章制度,并规划出合理科学管理流程,加强对财经管理工作中每个环节的监督力度。企业通过对自身发展情况充分了解后便可以认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合理的进行解决处理,形成更适合于企业发展需求的财经管理机制。

3.培养高素质的企业财经管理人员

人才在社会及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样的在财经管理工作中也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人才,通^财经管理人员利用先进的技术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操作,更有利的保证了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所以,加强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首先要采取各种途径强化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更是要利用现有的优势加强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要引导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财经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都是巨额的资金数量,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只有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时不为所动。

4.建立财经管理风险防范体系

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风险,而财经管理风险对于社会及企业的发展影响最为严重,所以为了减少风险的发生机率,需要创建完善规范的财经管理风险防范体系。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不断完善和健全监控制度及风险预警体系;(2)对财经管理的风险监管程度深度优化,制定责任机制,将监管职责责任到个人;(3)创建规范的风险报表制度,对企业实际的负债率、资产流动分析及质量评估等工作全面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财经管理风险防范体系的科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燕.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经济视野,2012(8).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育范文 下一篇:中学辅导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