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范文

时间:2023-02-26 21:14:53

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范文第1篇

一、现行部门预算改革中的问题1.对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部分预算单位认为操作复杂,费用指标不多,比较麻烦;实行部门预算后,不能打临时报告,用钱不方便;存在重支轻收现象。还有的过于强调既得利益或收入、争多讲少,未能从观念上根本转变认识。部分财政干部认为,实行部门预算就是要满足单位需求,现实财源财力不允许,搞部门预算只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一般公众认为,部门预算是国家机关内部分钱的事,和自己无关。

2.机构改革滞后对部门预算改革产生消极影响。我国现存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设置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经济色彩,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日益显出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同时,目前行政机构与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完全完成,对部门预算改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支出标准与预算定额体系有待完善。当前部门预算编制的定额测算,基本上只是对过去几年预算拨款的简均,尚未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支出定额体系,部门预算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实施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4.“收支两条线”管理没有完全到位,流于形式。部分单位预算外资金仍有较大比例未进入专户,有的虽然进入专户管理,但留用比例过高。随收随支、以收定支问题普遍存在。未能真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部门综合预算。

5.预算编制的系统软件不规范,不成熟。目前部门预算还是处在试点阶段,改革是渐进式的,编制软件根据各地实际而修改,整个软件不系统,不规范。如没有设立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查询功能、审核功能、统计功能的操作性不强。

6.编制部门预算的行政行为。如预算资金中项目资金安排,没有经专家审定和招标投标,由行政领导首先直接拍板,有些专项资金安排凭领导爱好。还有的支出标准(定额)也没经可行性论证,行政行为色彩较浓。

7.改革不同步、不配套。作为财政支出领域的三项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晚于部门预算改革,而起步较早的政府采购也存在诸多问题,改革没有到位。

二、成因1.政府收支的透明度差,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中国的税收制度以间接税为主,且采取隐蔽征收方式,使得公众难以将自己的税负与公共预算的效率联系起来,公众关注较多的仅是占税收收入比重较小的个人所得税。在支出领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福利支出对公众的影响太小。由于现行政策体制的局限,使得公众缺乏对预算收入与支出制度的了解,公共预算制度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中国行政体制隶属性的特点,导致公众对行政自上而下的监督较弱,纳税人缺位是预算少有公众参与的重要原因。2.法规建设滞后。比如:《预算法》与《宪法》关于预算时间的规定互相冲突,导致每个预算年度1~4月处于无预算状态,现行《预算法》及其相关条例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编制;《国库条例》、《农业法》等涉及部门预算编制的法律条文与部门预算要求不一致,有矛盾的地方。同时地方各级在编制部门预算应建立和遵循的财政法规方面基本是空白。

3.预算约束软化。软预算约束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痼疾。现阶段,还存在预算约束的“真空地带”,大量的预算外资金的存在直接违背了政府预算统

一、透明的原则,少数单位用非法收费甚至是罚没收入支付其日常经费开支,预算职能被部门预算单位肢解。4.现实的财力困难与制定的开支定额的差距。公用经费预算定额的标准已难以满足部门预算的实际需要。另外,政府部门存在显性的、隐性的财政风险。显性的财政风险是财政支大于收,是财政赤字,隐性的财政风险体现为政府债务。

5.部门预算编制体系存在的不足。①部门预算是综合预算,应由一般的预算收入支出、政府性基金收入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构成。现行的部门预算侧重预算内项目分解,实际是细化预算。对于纳入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仍是简单地列收列支,预算外资金管理仍掌握在部门和单位手中;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具体编报时又采取部门预算外单独报批,达不到应有的效果。②我国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偏短,仓促的编制时间使得预算失真低效,由于缺乏科学与充分的论证,预算编制与实际有一定差距。③由于信息不完整,部门利益交叉,试编部门预算之初,预算编制的框架与原则不够明晰,因而影响了预算编制效果。④部门预算支出标准与预算定额体系有待完善。

部门预算范文第2篇

一、现行部门预算改革中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预算观念不强,部门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门预算编制质量较低。有些部门对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预算编制中的各项工作准备不充分,不能适应早编预算和细化项目预算的要求。突出表现为:对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收入计划测算不准确,与实际完成数出入较大;不能坚持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使部门预算留下硬缺口;习惯于过去基数加增长的老办法,不能适应零基预算的要求;没有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这些问题导致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差,预算约束力不强,专项资金追加较多。

2.财政部门掌握的基础性数据依赖于各职能部门,预算资金的准确性尚待加强。我市部门预算的编制主体是政府的各个部门,财政部门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根据财力状况审核确定,最终汇总形成财政总预算。财政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和分工的不同,难以做到信息对称,致使财政很难掌握部门预算资金的合理程度。基础数据直接影响着公用经费、社保资金等的测算安排,财政部门无法获得详细、全面、准确的相关资料,也就无法全面掌握预算单位的预算资源、预算需求,客观上造成了预算审核往往以预算单位的意见为转移的局面。

3.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仍然比较粗糙,不利于预算执行。项目的提出、可行性论证、项目确定等没有相应的科学规范,项目支出沿袭了过去切块打捆的编报方法,没有按要求细化到具体支出去向,在具体执行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很难衔接。比如房屋建筑物构建、维修,会议费、差旅费等预算只确定总数,没有细分到商品采购、劳务支出等具体经济分类,给单位留有很大的调剂空间。

4.在部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预算刚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目前预算制度仍不能有效地约束政策制定过程。年初,财政部门根据宏观及微观发展环境合理测定收入及财力,将支出预算数下达给各部门之后,政府仍有可能根据经济形势对收入任务进行调整。同时,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有可能制定新的政策,要求财政部门安排相应的资金。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政策会形成一种强制性的支出,中央及上级政府并不为这些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资金或只提供部分资金。此外,部门预算确定后,仍然存在由领导“批条子”形成的支出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预算的严肃性。

5.预算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机制尚不够完善。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做到分轻重缓急排列次序。对财政预算安排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核尽管是必然的趋势,但目前缺乏项目预算管理的经验,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一些没有按照要求实施的项目的监督考核力度不够,实际中存在各部门争着上项目、多立项多要钱的现象,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6.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与相关制度不衔接,甚至互相矛盾。如,《预算法》与《宪法》关于预算时间的规定冲突不一致,导致每个预算年度1~3月处于无预算状态,存在着“预算先期执行”的问题,这样做弱化了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为全年支出控制带来隐患。又如,部门预算编制时间与部门计划年度不能衔接。部门预算要求提前编制,但预算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计划等,各部门一般在预算执行年的一季度才进行布置。收支计划和许多专项支出由于目标任务不具体,细化不了,预计不准。预算编制时间的提前造成不可预见性的支出较多,导致预算执行中追加追减的情况经常发生。

7.“收支两条线”管理没有完全到位,流于形式。部分单位预算外资金仍有较大比例未进入专户,有的虽然进入专户管理,但留用比例过高。以收定支问题仍然存在,未能真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部门综合预算。

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要将部门预算进一步推向深入,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部门预算改革涉及面广,范围宽,政策性强,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要求,触及到各部门利益格局的调整与财务管理权限的再分配。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各部门是预算编制的主体,财政部门也要参与其中。要加大宣传与普及力度,提高各方面的思想认识,使公众广泛地参与进来,从而改变公共预算缺乏效率而少有人关注的尴尬局面。大力做好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加强计算机数据库信息在预算编制中的开发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预算改革服务。

2.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将预算支出按部门和支出项目进行分配,是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退出竞争性领域,对财政供给范围进行清理,按照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证吃饭的原则,重新明确和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加强政府的社会职能,扩大政府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一是对事业单位要进行归类梳理。按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二是制定科学的支出预算编制方法。加强支出的量化管理,建立一套与零基预算要求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支出评定机制。三是理顺财政与其它政府部门间的关系,畅通财政部门获得基础性数据的渠道。部门间财政关系的核心是财权与事权在部门间分离,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属于财政部门,而其使用权则由其他政府部门行使。财政部门应全面掌握部门的资源和需求,建立各部门基础数据的定期报告和财政部门定期核查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的准确性,使财政资金真实、公平、有效分配,防止出现虚报虚列,有名无实。

3.创新部门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部门预算,重在预算运行机制的创新,要不断完善零基预算等办法,科学合理地制定定额标准。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三分离,务必使预算全过程做到公正、公平、透明。协调预算编制时间和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时间,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财政部门应通过有效手段,将预算编制时间和部门工作计划安排时间统一起来(如要求各部门工作(项目)计划最迟在年度预算开始执行的半年前确定下来),适应部门预算提前编制的要求。

4.加强综合预算管理。要加大综合财政预算改革的力度,结合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单位的各项收入(包括财政预算资金、财政核拨批准留用的预算外资金以及依法组织的其他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加大部门预算编制的深度,在进一步加强经济状况分析及预测的基础上,对单位所有的收入来源、支出渠道进行摸底调查。建立预算收入经济预测模型,推行标准收入预算法;支出预算编制要完善、细化。人员经费按政策,日常公用经费按定额,对反映较大的车辆燃修费、会议费等难点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核定,对差旅费、招待费按节约和必需的原则,实行从严控制核定;对专项支出实行可行性论证制度,建立支出项目库,逐步完善项目预算管理储备机制和项目动态管理机制。

5.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绩效管理是当前预算管理过程的重点,需要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对各类支出的成本与效益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是,对公共工程投资效益的评价,侧重对其经济效益和产出的考核;对经费性支出的考核,侧重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率的综合考核;对专项支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核。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审报阶段,在部门评审的基础上扩大财政委托评审的范围,以保证项目的必需、可行;在项目执行阶段,要对项目进程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在项目完成阶段,项目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财政部门要定期或专项考核,将绩效考评结果记入项目库存,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促进预算资金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部门预算范文第3篇

一、部门预算监督的内容

在目前人大还不可能对所有部门预算的各项收支情况都进行详细审查的情况下,人大对部门预算草案的审查内容应该有原则,有重点。

原则是,依据法律法规和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扬州实际,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遵循需要与可能综合平衡的原则,重点审查预算收支总量、平衡状态、主要支出项目。

重点是,在一般审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部门、重点方面、重点项目。

重点部门——综合部门,农业、教育、科技、社保等重点支出部门,资金收支量大的部门,预算外收入比较多的部门。其中,要关注重点部门中“三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即,目前与预算审查关系较为密切的法律和中共中央文件有明确要求的问题。如:农业法——农业投入;教育法——教育经费;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经费,都要求每年支出都要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中共中央有关精神文明、卫生发展的决定,都要求对宣传文化、卫生事业每年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大一年可选择几个重点部门进行审查。

重点方面——收入是否合法、合规,支出是否合理、透明,收支是否平衡,收支是否不均;公用经费标准、项目资金安排是否合理;必备的机动费是否立项;综合经济部门与专业部门安排的项目是否一致,资金安排是否到位;国家、省支持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是否落实到位;预算外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项目是否纳入政府采购中心管理,等等。

重点项目——收支数额较大的项目、重要项目和影响面大的项目。政府部门要在预算草案中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以便于人大审查。

二、部门预算审查监督的程序

1、提前介入。参加政府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了解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和标准等情况,掌握编制进度。

2、调查研究。对政府确定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议的部门,开展调查,做到情况清楚,心中有数。

3、初步查阅。财政部门将部门预算上报人大财经工委后,财经工委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查看,并将注意力放在上述的重点方面。

4、初步审查。人大财经工委会同市人大其他相关工作委员会,听取财政部门和预算编制部门关于部门预算的说明,对预算草案提出初步审查的意见和建议。

5、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查。财政部门在初审后,对部门预算进行修改、补充,按统一格式,在人代会会议前印发给代表,供代表审议。

三、部门预算审查意见的处理

部门预算审查的最终权力在代表大会。要特别重视代表的审议意见,落实审议意见,这是整修部门预算审查的工作的落脚点。

1、人代会会议前,财经工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审查意见初稿。

2、人代会会议上,财经审查委员会向大会主席团汇报的全市预算审查报告中,要吸取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并提出有关意见建议。

3、人代会会议后,要督促财政部门根据人代会审查的意见批复部门预算。

关于部门预算的批准权问题,我认为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都不能批准,应由政府批准。这在预算法的第四十二条中有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人代会审查批准了本级财政预算,也意味着包含在本级财政预算和本级财政预算一样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

四、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

部门预算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变更,预算执行期间,除国家出台的政策性因素外,不得随意增减预算。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一是年中了解。督促部门严格执行预算。二是年底调整。调整的步骤是“部门提出,财政审核,报人大备案”。三是决算审计。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是交部门决算前,要经过审计,并由审计部门负责签署意见。

五、对我市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评价

从2001年12月,我市对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已经开始。总体上看,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政府认真组织,部门认真编制,人大认真审查。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人大代表的参与度不高。在人代会会议期间的分组审查和大会主席团会议上,几乎没有听到人大代表对部门预算发表意见和建议,部门预算的详细材料也很少有代表去查阅。

二是对部门预算审查监督的宣传不够。今年是人代会审查部门预算的第一年,但诸多的新闻单位对此毫无反映,基本没有什么报道。

三是人大财经工委人手少,力量不足。初审工作还是比较粗浅,对部门预算实质性的意见不多。

四是涉及部门预算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还未解决。从初审中,我们就发现实际编制预算时间太短,预算草案出台迟,给初审带来困难;定额标准不够合理,住房费、通讯费、会议费标准与实际需要相差较大;部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部门预算管理之外,没有完全达到综合预算的要求;占部门预算较大比重的项目经费,不确定因素太多,年初无法确定。国家、省补助下达较迟,就是市政府的项目经费也要在人代会后三月中旬才能确定,人代会通过的部门预算约束力就可能打折扣。这些问题,实质上涉及到政府财政资金分配权力的调整,涉及到政府计划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过渡,涉及到人大对财政预算监督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等等深层次的问题。解决非一日之功。

六、对加强部门预算审查监督的建议

一是人大和政府的领导层要重视部门预算审查监督。

实行部门预算后,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有了从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的质的飞跃,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大对预算审查监督的一场改革。人大常委会领导层要对这场改革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时指导,组织力量,帮助和支持财经工委开展工作,把部门预算监督放在地方人大重点监督的位置上抓紧抓好。

实行部门预算,是政府财政资金分配权力的一次改革。首先,政府的市长们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支持改革。其次,财政部门也要转变职能。各部门的预算由人代会审查后,财政部门的职能是批复、拨付和监督执行,实行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最终形成的机制是:政府编制预算;人大审查、批准预算;财政部门按预算实施管理;各部门按预算执行;审计部门按预算审计决算;人大按预算监督执行并批准决算。

二是人大财经工委要加强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

人大财经工委是人大审查监督部门预算的主要部门,肩负的责任重大。财经工委的同志要善于学习财经知识,努力钻研预算编制业务,提高审查监督的能力;要深入实际,主动介入预算的实际工作,倾听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反映;要密切和人大其他工作委员会的关系,充分听取相关工作委员会对审查监督的意见。要积极向领导反映实际困难,尽可能充实专业人员。财经委人手不够,可在本届人大代表中物色恰当的人选,由财经工委聘请,参加初审工作,以解决暂时的困难。最终的办法,还是人大必须配备与审查监督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

三是人大代表要提高对部门预算审查监督的参与度。

部门预算范文第4篇

一、部门预算编制的审查

由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刚刚起步,现行法律法规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开展审查监督尚无明确的规定,应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

一是要不要审查。虽然法律法规没有对此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可以认为,既然法律规定了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部门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基础,那么法律法规对政府预算进行审查的有关规定,可以延伸至对部门预算的审查,以提高政府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这也是预算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市人大常委会在2001年人代会前对市级预算初步审查时,一并审查了市政府5个试点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今年人代会前又审查了12个市级预算部门的预算草案,并将这些部门预算草案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议或备查。

二是审查哪些内容。人大对部门预算草案的审查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遵循需要与可能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内容进行审查。南京市人大的做法是,着重对收支是否平衡;收入是否合法、合规,支出是否合理、透明,是否做到收支不挂钩;公用经费标准、项目资金安排是否合理;农业、教育、科技等经费安排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综合经济部门与专业部门安排的项目是否一致,资金安排是否合理到位;预算外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是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等方面进行宙查。

三是审查程序如何进行。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对部门预算草案的审查也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应与本级预算草案的审查基本同步,略有提前。他们在审查中采取的程序是,参加政府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提前介入,了解预算编制的要求和标准等情况;确定部分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议或备查的预算部门;进行初步审查,主要是开展调查研究,听取计划、审计、物价等部门的意见,听取预算部门的汇报,征询代表和专家的意见,听取人大各工作机构的意见;最后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议或备查。

四是审查意见怎么处理。根据预算法的规定,人大对本级预算予以审查和批准。部门预算是本级预算的组成部分。随着预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大在审查本级预算时,对部门预算的审查也将不断加大力度,但是不能批准。而对部门预算审查意见的处理,是全部审查工作的落脚点,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反映出来,以促进政府部门依法理财、规范预算行为。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人代会前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形成审查意见;人代会上在财经委员会向大会主席团汇报的预算审查报告中,反映出对部门预算审查意见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有关意见建议,明确要求政府应当按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意见批复部门预算;人代会后根据需要,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或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名义行文将具体审查意见送交政府,并督促财政部门根据人大审查的意见批复部门预算。

二、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从总体上讲,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本级预算执行的监督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由于部门预算具有面广量大、情况各异的特点,因此在监督工作中必须注意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深入知情。市人大财经委在做好日常了解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监督的基础上,还在年中、年末两次听取预算部门执行情况的全面汇报,并请财政部门的领导和各有关处室负责人一同参加会议,说明情况,解答问题,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二是解决问题。部门预算的实行还刚刚开始,预算执行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市人大财经委对部门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财政部门共同商定解决的办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依法监督与支持促进相结合,督促问题的解决,

三是决算审查和审计监督。从今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将依法加强对部门决算的审查,并结合审计门对同级财政审计涉及到有关部门的问题,在决算审查报告中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政府处理解决。现已建议市审计部门对去年度的市教育部门决算和市财政安排的市政公用企业亏损补贴资金、市市容局罚没收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三、目前尚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随着部门预算的全面推行,审查监督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亟需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予以明确和作出规定,以利于这项工作能够依法、规范、健康和有序地开展。

一是部门预算要不要人大批准。法律规定本级预算由本级部门预算组成,那么人大对本级预算的批准是否意味着也是对本级部门预算的批准,还是不能视同。

二是编制零基预算的要求与农业、教育、科技等方面法律规定基数加增长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项目如何论证确定,项目中允许财政资金占多大比例,谁来决定;预留机动资金比例多大为宜;公用经费等非工资性支出的标准怎么确定;对非建设性项目支出差异过大,容易产生乱收费等问题,如何进行控制和监督。

三是部门预算执行中,由于政策调整或上级要求增加资金时,是否可以予以调整,程序如何进行,人大如何予以监督;对政府采购预算如何审查。

四是加强部门预算审查监督,能否对预算部门所属的经营性(投资型)经济实体收入和支出进行审查监督,使这部分收入纳入财政投资收益预算,实行集中支出、资源统筹配置,防止国有资产(资本)的流失。

部门预算范文第5篇

一、现行部门预算改革中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预算观念不强,部门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门预算编制质量较低。有些部门对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预算编制中的各项工作准备不充分,不能适应早编预算和细化项目预算的要求。突出表现为:对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收入计划测算不准确,与实际完成数出入较大;不能坚持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使部门预算留下硬缺口;习惯于过去基数加增长的老办法,不能适应零基预算的要求;没有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这些问题导致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差,预算约束力不强,专项资金追加较多。

2.财政部门掌握的基础性数据依赖于各职能部门,预算资金的准确性尚待加强。我市部门预算的编制主体是政府的各个部门,财政部门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根据财力状况审核确定,最终汇总形成财政总预算。财政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和分工的不同,难以做到信息对称,致使财政很难掌握部门预算资金的合理程度。基础数据直接影响着公用经费、社保资金等的测算安排,财政部门无法获得详细、全面、准确的相关资料,也就无法全面掌握预算单位的预算资源、预算需求,客观上造成了预算审核往往以预算单位的意见为转移的局面。

3.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仍然比较粗糙,不利于预算执行。项目的提出、可行性论证、项目确定等没有相应的科学规范,项目支出沿袭了过去切块打捆的编报方法,没有按要求细化到具体支出去向,在具体执行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很难衔接。比如房屋建筑物构建、维修,会议费、差旅费等预算只确定总数,没有细分到商品采购、劳务支出等具体经济分类,给单位留有很大的调剂空间。

4.在部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预算刚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目前预算制度仍不能有效地约束政策制定过程。年初,财政部门根据宏观及微观发展环境合理测定收入及财力,将支出预算数下达给各部门之后,政府仍有可能根据经济形势对收入任务进行调整。同时,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有可能制定新的政策,要求财政部门安排相应的资金。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政策会形成一种强制性的支出,中央及上级政府并不为这些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资金或只提供部分资金。此外,部门预算确定后,仍然存在由领导“批条子”形成的支出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预算的严肃性。

5.预算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机制尚不够完善。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做到分轻重缓急排列次序。对财政预算安排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核尽管是必然的趋势,但目前缺乏项目预算管理的经验,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一些没有按照要求实施的项目的监督考核力度不够,实际中存在各部门争着上项目、多立项多要钱的现象,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6.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与相关制度不衔接,甚至互相矛盾。如,《预算法》与《宪法》关于预算时间的规定冲突不一致,导致每个预算年度1~3月处于无预算状态,存在着“预算先期执行”的问题,这样做弱化了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为全年支出控制带来隐患。又如,部门预算编制时间与部门计划年度不能衔接。部门预算要求提前编制,但预算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计划等,各部门一般在预算执行年的一季度才进行布置。收支计划和许多专项支出由于目标任务不具体,细化不了,预计不准。预算编制时间的提前造成不可预见性的支出较多,导致预算执行中追加追减的情况经常发生。

7.“收支两条线”管理没有完全到位,流于形式。部分单位预算外资金仍有较大比例未进入专户,有的虽然进入专户管理,但留用比例过高。以收定支问题仍然存在,未能真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部门综合预算。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要将部门预算进一步推向深入,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部门预算改革涉及面广,范围宽,政策性强,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要求,触及到各部门利益格局的调整与财务管理权限的再分配。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各部门是预算编制的主体,财政部门也要参与其中。要加大宣传与普及力度,提高各方面的思想认识,使公众广泛地参与进来,从而改变公共预算缺乏效率而少有人关注的尴尬局面。大力做好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加强计算机数据库信息在预算编制中的开发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预算改革服务。

2.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将预算支出按部门和支出项目进行分配,是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退出竞争性领域,对财政供给范围进行清理,按照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证吃饭的原则,重新明确和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加强政府的社会职能,扩大政府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一是对事业单位要进行归类梳理。按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二是制定科学的支出预算编制方法。加强支出的量化管理,建立一套与零基预算要求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支出评定机制。三是理顺财政与其它政府部门间的关系,畅通财政部门获得基础性数据的渠道。部门间财政关系的核心是财权与事权在部门间分离,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属于财政部门,而其使用权则由其他政府部门行使。财政部门应全面掌握部门的资源和需求,建立各部门基础数据的定期报告和财政部门定期核查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的准确性,使财政资金真实、公平、有效分配,防止出现虚报虚列,有名无实。

3.创新部门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部门预算,重在预算运行机制的创新,要不断完善零基预算等办法,科学合理地制定定额标准。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三分离,务必使预算全过程做到公正、公平、透明。协调预算编制时间和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时间,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财政部门应通过有效手段,将预算编制时间和部门工作计划安排时间统一起来(如要求各部门工作(项目)计划最迟在年度预算开始执行的半年前确定下来),适应部门预算提前编制的要求。

4.加强综合预算管理。要加大综合财政预算改革的力度,结合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单位的各项收入(包括财政预算资金、财政核拨批准留用的预算外资金以及依法组织的其他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加大部门预算编制的深度,在进一步加强经济状况分析及预测的基础上,对单位所有的收入来源、支出渠道进行摸底调查。建立预算收入经济预测模型,推行标准收入预算法;支出预算编制要完善、细化。人员经费按政策,日常公用经费按定额,对反映较大的车辆燃修费、会议费等难点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核定,对差旅费、招待费按节约和必需的原则,实行从严控制核定;对专项支出实行可行性论证制度,建立支出项目库,逐步完善项目预算管理储备机制和项目动态管理机制。

5.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绩效管理是当前预算管理过程的重点,需要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对各类支出的成本与效益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是,对公共工程投资效益的评价,侧重对其经济效益和产出的考核;对经费性支出的考核,侧重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率的综合考核;对专项支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核。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审报阶段,在部门评审的基础上扩大财政委托评审的范围,以保证项目的必需、可行;在项目执行阶段,要对项目进程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在项目完成阶段,项目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财政部门要定期或专项考核,将绩效考评结果记入项目库存,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促进预算资金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部门预算范文第6篇

一、试编部门预算的基本做法1.宣传组织阶段。为确保部门预算编制工作顺利进行,首先把预算编制改革的方向、重要性向平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取得了领导重视与支持;其次,请北京市财政局预算处处长就预算编制改革的相关问题作专题报告;最后,针对部门预算试编过程中的相关事宜,组织召开了试编部门预算的单位领导、主管财务领导、主管会计参加的部门预算改革座谈会,大家对实行部门预算达成了共识,争得了部门的理解与配合。2.分工布置阶段。

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平谷县财政局对预算科、行财科、综合计划科三个涉及试编部门预算的科室进行了明确分工,部门预算工作由预算科负责总牵头,各科室要密切予以配合。具体分工是:预算科负责拟定部门预算通知,设计预算表格及相应的软件开发与业务培训,并同时具体负责三家试点单位的人员经费预算和公用经费预算的审核;行财科负责三家试点单位专项经费、生产建设及事业发展经费预算的审核;综合计划科负责对试点单位收入计划的审核;最后由预算科汇总编制试点单位总预算,批复部门预算。预算科共设计预算表格48张,将收入明细到了具体收费项目,支出核算到“节”级预算科目。完成了部门预算编报系统软件工作,并进行了相关的业务培训。3.审核汇总共下达预算控制数阶段(一上一下)。

具体审核标准是:(l)综合预算人数以各部门(含基层预算单位)2000年9月30日的人员数为准,财政核定供养人数为1999年财政承认数加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调动的副处级以上干部人数。离退休人员按2000年9月30日实有人数作为财政预算人数。

(2)人员经费按实际进行核定。人员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必保经费,是财政支出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等。各类工资、补贴标准依据县人事局、财政局核定的统一工资标准核定,无明文规定允许发放的,财政一律不予安排。(3)公用经费按定额进行审核。公用经费是保证各单位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费用,主要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业务招待费和其他费用,按照人员及单位性质设置分类分档定额。

(4)专项经费、生产建设及事业发展支出视财力情况,在确保人员经费及公用经费的基础上,统筹考虑预算内外资金予以核定,并将项目分类排队,建立项目管理数据库,实施滚动项目预算管理。同时,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标准。能够列人政府采购的,统一纳入政府采购预算,以此扩大政府采购的广度和深度。(5)各单位收人依据近三年的收入情况,依据国家现行收费政策及标准,明细到收费项目予以核定。

(6)考虑到部门预算为初步试点,部分支出不能全部分配到基层实有预算单位,在主管部门建立了“系统财务”,主要负责管理需集中支付的工会经费、事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及其他全局性统一调拨资金。经过对部门预算计划数的严格审核和部门单位与财政局对专项支出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后,在综合考虑县财力情况的基础上,财政局下达各部门(含基层预算单位)预算控制数。4.二次审核汇总并批复部门预算(二上二下)。各部门(含基层预算单位)依据财政局下达的预算控制数,调整部门预算建议计划数,并将专项支出项目重新确定,二次上报财政局。

依据分工,财政局对预算控制数进行了二次审核。依据审核后的预算控制数,预算科汇总功能预算,并将部门预算各类相关数据与表格汇编成册,报政府审定。平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试点单位部门预算。按照《预算法》的要求,预算科正式批复了三家试点单位的部门预算,同时要求,主管部门在接到财政批复的预算后,一律不得进行二次调整,并在15日内批复基层预算单位。

三、部门预算取得的初步成效在平谷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虽然刚刚起步,处于试编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1.全面、如实地反映了部门收支状况,增强了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有助于加强监督,推进民主理财。通过编制部门预算,使县政府和财政局首次全面掌握了部门各类资金的收支以及安排使用情况。在各部门预算中,部门每年能有多少可花的钱,能办多少事、哪些事,在年初就全部公开化。

透明化,增强了预算编制的透明度,便于各方面审查和监督。一是人大代表在审查各部门预算时,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几页纸,而是厚厚的一本书、明明白白的一本账,有利于人大代表能够真正行使监督权利,实现民主理财厂是财政部门转变了职能,有时间和精力对支出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2.强化了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包括预算外收入在内的部门所有收入都编入到部门预算中去,能够统筹单位预算内外财力,扩大政府可调控资金的规模,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使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急需的项目和领域,缓解因预算内财力不足而造成的支出缺口问题,缓解收支矛盾。3.预算约束力逐步强化,部门的预算意识得到增强。实行部门预算,将各部门的预算编制细化到具体项目,列明各收支科目,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减少了追加支出的随意性,能够较好地解决“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问题,强化了预算约束力。目前,部门对财政预算的法制性、严肃性有了比较深的感受,部门预算逐渐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强化管理、自我约束的理财思想初步树立起来。

四、完善部门预算的几点建议1.要树立财政预算改革意识,做好改革的配套工作,确保部门预算改革顺利实施。

部门预算只是财政预算编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更大的成效,需要在进行部门预算编制的同时,做好以下三项配套工作:一是探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尤为重要的是应将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实行银行统一发放,以净化财政支出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大力推行政府采购,切实建立政府采购预算,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以公开招标、公开竞争和财政部门向供应商直接付款的方式,提高政府采购水平和效益,达到节约财政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三是要按照中央和市财政的有关精神,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要纳入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并探索实行票款分离制度,按政策从源头上加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力度。2.要做好与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效率。部门预算工作量相当大,每一项工作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其他多个部门,仅人员经费开支一项,就涉及到人员数、职务级别、工资标准等很多指标,单靠财政部门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组织、人事、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在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过程中,要与组织、人事等部门多沟通、多协调,力求取得详实的资料,提高工作效率。

部门预算范文第7篇

关键词:部门预算预算改革财政预算

前言

所谓部门预算,是指以部门(主要为支出部门)为对象的预算。其预算的编制单位是支出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各部门将本单位的所有支出,包括行政经费、下属单位的事业经费、公共工程投资、各种专项款等都纳入本部门的预算范围,向财政部门申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同级人代会审议通过后生效。同时,取消预算外资金,部门的行政性收费也纳入预算收入管理。

1995年出台的《预算法》,就明确提出了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门预算改革一直没有实质地开展起来。1998年3月起,河北省财政厅对预算管理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探讨,并于1999年初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始运作。2000年,我国财政进行了部门预算的改革试点其中中央财政试编了部、农业部、部和社会保障部等4个部门的预算,此后,全国不同层次的地方财政也纷纷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试点,并结合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政府预算制度的其他改革,导致了我国政府预算部门的根本变化。

经过4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的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较之传统的“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部门预算逐步发挥出其优越性:

1、有利于财政部门、政府和人大代表更好的开展监督审查工作。过去的预算编制是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编制的预算,编制较粗,没有有关部门的具体数字,不利于监督和审查,难以发现。部门预算改革后,财政部门、政府和人大代表就能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各部门事业发展及相应的资金使用状况,这也有利于各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账务和资金。

2、部门预算改革有利地控制支出部门机构和人员的膨胀,加快了我国政府改革的步伐。部门预算规定了支出部门在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地位,有效发挥了部门的积极作用,同时对项目支出预算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对基本支出预算采取与人员编制挂钩的方式,并取消了预算外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行政机构和人员膨胀问题,进一步硬化了预算约束。

3、部门预算的项目支出管理办法,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过去,政府只讲究是否有办事,而不考虑办事的效率高低。部门预算改革强调了效率的重要性,实行综合预算,统筹内外财力;量力而行,对支出项目实行合理排序,严格管理;通过项目,对那些效果不好的支出项目采取削减经费或干脆取消,使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到那些效果较好的项目上来,从而使我国的公共支出逐步走向了和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4、大大提高了财政部门的工作效率。部门预算取消财政与部门中间环节,凡是直接与省级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均作为预算部门,财政直接将预算编制并批复到这些部门。在预算管理上财政部门一个口子对外,避免了原先内部存在的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脱节的弊端,大大减轻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双方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5、部门预算将预算编制到部门、到项目,大大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公平性和约束力。有效的防止了预算分配过程中的黑箱操作,“阳光法案”的实施促进了廉政建设,有效减少了腐败的发生。

当然,我国部门预算改革进行的时间还较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提高相关人员的预算认识,从思想上保证部门预算的有效运行。

,许多人对于部门预算改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1)目前我国的预算编制仍以是部门意见为主,部门预算人员为使手头宽裕,防止日后追加资金的困难,缺乏认真测算,存在多报现象,而财政部门和各主管部门缺乏确实调研,只是对部门上报的预算“砍砍压压”,从而造成“被动编制”局面。2)部门预算改革触及部分部门的既得利益,存在消极抵制情绪,流于形式,使得部门预算改革进展缓慢。

因此,首先应当从改变相关人员的观念入手,使其正确认识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的意义,改“被动编制”为“主动编制”,预算人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收入支出预测的准确度,对可能预算的因素做出大胆分析与合理预测;要使个别追求自身利益的部门真正意识到,部门预算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是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正确政策法规。

第二、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加强相关配套的法制建设,为部门预算提供可靠的保障。

当前,我国的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还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说:我国的预算编制时间太迟。美国的预算法规规定,总统预算案的起草工作至少要在向国会提交前9个月,或至少在财政年度起始前18个月就开始。我国的预算编制时间虽较之过去有所提前,但还是太迟,特别是全部预算编制要在全国人大批准后数月才能完成,这极大损害了预算审批的权威性和预算批复、财力下拨的及时性;我国现行的绝大部分款级科目与部分类级科目是按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划分,而不是按照财力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划分的,残存着典型计划的色彩;此外,我国部门预算的法律法规同其他法律法规存在着矛盾或冲突的地方等,比如我国的农业、、、计生、环保等部门的有关文件都要求地方财政必须保证这些方面开支。这使得零基预算难以有效执行,部门预算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这些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的法制建设:一方面,我们要继续预算的提速,逐步改变“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奇怪现象;另一方面,我们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并立足我国实际,进一步改革我国的预算科目设置,借着我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契机摸清家底,修订定额标准;同时,部门预算立法时要注意跟其它已有法律法规的衔接,国家要尽量减少预算执行中间出台减收增支的政策。

第三、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

目前,财政内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不分,许多业务部门不仅要负责预算执行和监督,也有编制的任务,从而使管理质量和效率不高。因此,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管理运行机制,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确实分离。以部门预算管理为基础,建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全权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统一掌握预算编制政策与标准,审核、编制、确定财政和各个部门的预算;业务部门专门负责预算的执行,统一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办理资金的拨付、管理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而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则由监督机构负责(这一机构也可以由财政以外的部门或机构建立),务必使预算全过程做到公正、公平、透明。各部门要明确职权,各负其责,不再直接介入其他环节的管理。

第四、与绩效预算相结合,建立合理的项目评估标准。

不同支出项目的目标不同,所体现的政府职能与效率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项目间横向比较的难题。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财政部预算司设计的10种不同格式的项目申报表格进行登记和评估,对不同类型项目间的评估比较以及事业支出的项目考核尚未找到一种公平、透明、合理的评估标准。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运用绩效预算的原理来充实和改造部门预算制度,规范部门申报项目的,要求附上相应的、可测定的效益目标,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独立于财政之外的,公正廉明、市场化运营的项目效益评估机构。

第五、与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政府机构改革等改革制度进一步结合。

部门预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合理的分配到各项事业和各个部门当中。它是部门预算的编制,而国库集中收支和政府采购是政府预算的执行问题。它们三项都是构建政府财政支出体系的核心制度。只有当支出部门、政府采购部门和国库部门共同承担政府预算的执行任务,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弊端,实现政府“花钱”与“办事”的统一。部门预算的改革必须结合其他两项制度的改革,否则部门预算所制定的支出项目和支出指标就会失控,难以防止“花钱不办事”的现象。

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精简的滞后,会直接制约部门预算改革。特别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预算控制数下达和部门预算上传过程的拖沓,会极大预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因此,加快政府机构改革也是促进部门预算改革有效深化不可或缺的政策基础。

部门预算范文第8篇

关键词:预算改革;财政;政府预算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35-02

1 当前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对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

部门预算改革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可以进一步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管理水平。部分预算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认识不到位,认为操作起来太复杂,指标太多,比较麻烦;实行部门预算后,想要用钱不方便,不能打临时报告;也有些单位存在重支轻收现象,未能从观念上根本转变认识。少数单位财务人员认为,实行部门预算就是要满足单位需求,现实财源财力不允许。搞部门预算只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而在社会公众眼里,部门预算是国家机关内部分钱的事,和自己无关。没有真正认识到部门预算改革是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1.2 部门观念没有根本转变。部门预算编制开展的时间晚、预算编制时间短。预算编制质量有待提高

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必须以本部门的下年度的工作目标计划为基础,但由于部门预算一般是在每年的九月份左右进行,而且预算编制的时间短,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只有短短的10多天,单位的财务人员无法预先掌握下年度的工作计划,对要预算多少经费才适合本部门单位的发展需要,心中没有底,在这种情况下编制出来的预算质量肯定不高。同时做预算细化方案时一些资金无法细化到具体项目。有一些部门对预算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编制中的各项工作准备不充分,不能适应早编预算和细化项目预算的要求。

1.3 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同步、不配套

作为财政支出领域的三项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是政府财政支出体系的核心制度,该体系中部门预算涉及编制问题,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涉及执行问题,编制与执行相辅相成、必不可少,是互相依存、共同的,但三项改革不同步,不配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晚于部门预算改革,而起步较早的政府采购也存在一些问题,改革没有真正到位。

1.4 有待建立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

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有些经费指标预算安排方法至今采取的仍然是粗略估算、简均、硬性包干的方式,此方法手段十分简单,虽然易于操作,但往往导致部门间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合理性差。有些经费指标预算编制低标准或无标准,如业务招待费预算编制标准偏低,实际支出普遍存在超标准现象,现实执行中没有一个单位不超标。目前,业务招待费普遍太低,预算金额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为兼顾标准与实际,一些单位多采取在会议费、培训费中列支,甚至挤占专项资金,造成会计核算资料不实,给资金的控制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5 目前缺乏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

目前部门预算特别是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在具体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做到分清轻重缓急,由于项目资金是财政无偿拨款的,只要有项目,即使浪费很大,仍然比没有项目要显得有政绩,所以部分单位都存在着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倾向,总要找各种理由、编出许多支出项目来获得更多的财政预算资金,结果造成财政支出仍然呈刚性增长,收支紧张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2 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措施和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共同参与,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部门预算改革涉及到各部门既得利益格局的调整与财务管理权限的再分配,各部门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各部门是预算编制的主体,财政部门参与其中,双方肩负的责任是同样重大的。编制预算既要统筹顾及到各部门的主要职能、任务,又要通过准确合理的政府预算给予这些部门实现职能、完成任务的财力保障。要加大宣传与普及力度,使公众广泛地参与进来,从而改变公共预算缺乏效率而少有人关注的尴尬局面。部门预算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预算制度,改革关系全局,意义重大,领导支持与否、支持力度大小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2.2 充分保证预算编制时间。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深度和精度

从外国的经验来看,要把预算做到合理、科学、细化,一般来说要用近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要使预算做到合理、科学、细化,必须有编制时间保证,因此应提前部署下一年的预算编制工作,使有足够的时间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深度和精度。财政预算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预算一年,一年预算”的传统做法,扭转“重决算,轻预算”的状况,把预算编制开始时间提前到上一年,使预算编制时间起码在9个月以上,保证有充足的编制时间,只有提前预算编制时间,扩大延长预算编制周期,才能实现细化预算,才能为单位依法管理、依法理财提供法律保障,真正达到部门预算改革的目标。

2.3 坚持发展与创新相结合,完善编制政策和资料数据库

进一步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搞好政府采购改革。明确项目支出的政府采购范围和资金规模。强调部门预算的完整性,一个部门一个预算。同时大力做好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加强计算机数据库信息在预算编制中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预算改革服务。要严格遵循《预算法》等政策法规。财政相关部门应把各部门各方面与预算安排相关的政策规定整编收集入政策库,清理过时和不适合的政策规定;并要及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政策库维护更新的连续性,对行业及部门出台的支出政策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要进行甄别,合理化、政策性的支出应给予安排,要防止留下硬性支出缺口,确保预算的可执行性。

2.4 实行零基预算,确定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

编制部门预算,重在预算运行机制的创新,要不断完善零基预算等办法,科学合理地制定定额标准,实行标准化的定员、定额标准,使预算更加符合部门实际需要。对人员经费,按机构合理的人员编制及工资标准逐人核定;对公用经费,按部门分类归档,以合理的开支定额编制预算,要区分项目,进行合理的相关系数分析,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或一律按人均多少分配;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的或政策规定比较粗略的公用支出、少数人员支出,进行分类分档,并出台相应的标准和定额。

2.5 完善绩效控制机制

在已经建立部门预算监督机制的环境下,将具体的管理责任与权力下放到部门层次,并赋予支出部门或部门负责人在部门内部进行资源再分配的自。部门必须对预算绩效负责,经年度审计,对达不到指标要求而又没有客观理由的部门实施整改,或罢官免职,或削减下年经费,对绩效良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并对下年度的专项资金优先考虑。在绩效控制模式下,较低层的支出管理者可以被赋予更多的使用运行成本的自由,强调对产出、成本进行计量和绩效审计、评价,提高支出机构的公共服务效率。

2.6 硬化预算约束。加大部门预算监督力度

实行都门预算后,一经人大批准即成为具有法定约束的预算,除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调整年度预算外,不能随意调整和追加,确实需要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纪检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增强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加大对《预算法》等法规执行的监督力度,强化预算约束,严肃查处违规事项。主管部门内部要本着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内部监督机制,形成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监督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的运行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内部监督的经常性、规范性,促进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部门预算范文第9篇

省扶贫开发局位于省西宁市城中区西大街12号省人民政府大院内,前身是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为正厅级单位。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机构设置的通知》(青发[]4号),设置省扶贫开发局,为省政府直属机构。

机构改革后,机关内设处室7个:办公室、规划财务处、政策法规处、社会扶贫处、异地扶贫处、项目监督处、机关党委。省扶贫局所属事业单位1个:省扶贫开发教育中心。

二、编制人员

省扶贫开发局人员总编制为53名。其中:行政编制26名(含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1名);机关用事业编制22名;工勤人员编制5名。离休干部1名,退休干部30名。

三、收支预算总表说明

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综合预算制度,即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反映在预算中。此表中支出情况分别按项目类别、功能分类科目和经济分类科目反映。其中:在支出项目类别分类中,基本支出是指我局为保障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基本支出计划,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人员经费支出以及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专项支出是指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用于专项业务工作的经费支出。如扶贫开发项目的调研论证、监督检查;扶贫开发项目面向社会公示、扶贫开发信息网的建设维护等。

(一)收入情况

年我局部门预算总收入为653.63万元,较年部门预算收入的628.81万元增长了24.82万元,增幅3.95%。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年我局增加了一名部队干部,人员公用经费增加;其次是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比例上调至12%后,住房保障支出费用增加。年我局部门预算收入653.63万元均为财政一般拨款。

(二)支出情况

年我局部门预算支出为653.63万元。其中:局本级534.04万元;所属单位省扶贫开发教育中心为119.59万元。按照项目类别为:1、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524.03万元;2、项目支出129.6万元。按照支出功能分类为:1、一般公共服务510.63万元;2、社会保障和就业143万元。按照支出经济为:1、工资及福利支出270.05万元;2、商品和服务支出209.22万元;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174.36万元。(明细详见省扶贫开发局年收支预算表及支出预算表)

四、支出预算表说明

本表按资金来源、功能分类科目编制,反映省扶贫开发局年度部门预算中所有支出的总体情况。

(一)资金来源

一般预算财政拨款(补助)收入,是指财政经费预算拨款。

(二)支出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农林水事务类科目是反映政府在农林水事务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南水北调支出、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等。该科目包括省扶贫开发局在职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和扶贫开发项目的调研论证、监督检查;扶贫开发项目面向社会公示、扶贫开发信息网的建设维护等项目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指反映政府在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的支出,包括省扶贫开发局离退休人员工资及管理等方面的支出。

部门预算范文第10篇

(一)所属单位

省农牧厅下设行政单位1个,参公事业单位7个,事业单位22个(其中:全额补助事业单位17个,差额补助事业单位4个,自收自支单位1个)

(二)人员构成

行政编制148个,参公事业编制142个,事业编制1345个,实有人数2203个,离休人数51个,退休人数975个,退职(役)人数44个,其他人员306个。

二、收支预算总表说明

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综合预算制度,即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反映在预算中。次表中支出情况分别按项目类别、功能分类科目反映。其中,在支出项目类别分类中,基本支出是指省农牧厅为保障其部门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基本支出计划,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人员支出以及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专项支出是指省农牧厅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用于专项业务工作的经费支出。如“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专项经费、封湖育鱼经费、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等项目支出。

(一)收入情况

省农牧厅系统本年度预算总收入为20567.69万元,比上年增加3556.43万元,增长20.91%,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调整工资和经营收入增加。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收入16996.21入万元,事业收入1100万元(其中教育收费1100万元),事业单位经营收入2441.48万元,其他收入30万元。

(二)支出情况

本年度支出预算20567.69万元,比上年增加3556.43万元,增长20.91%,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调整工资和经营支出增加。其中:

按支出项目类别:1、基本支出16205.24万元,包括人员经费支出14157.91万元,公用经费支出2047.33万元;2、项目支出4362.45万元,包括:商品服务支出2735.17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473.8万元,其他支出1153.48万元。

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教育支出2345.0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39.64万元,医疗卫生34.57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4000.50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047.94万元。

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工资福利支出9910.92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4862.50万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4246.50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778.70万元,其他支出768.58万元。

三、支出预算表说明

本表按资金来源、功能分类科目编制,反映省农牧厅2011年部门预算中所有支出的总体情况。

(一)资金来源

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是指经费拨款、专款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

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事业单位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其他收入,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除上述规定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从其他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和非本级财政拨款等

(二)支出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教育,指反映高等职业教育事务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指反映政府在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的支出,包括离退休人员工资及管理等方面的支出。

医疗卫生,指反映政府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

农林水事务,指反映政府农业支出。具体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方面的支出。

上一篇:工程概预算范文 下一篇:工程预算软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