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服务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22 00:45:32

殡葬服务礼仪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殡葬礼仪;反转课堂;教学改革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在教育教学领域新趋势的推动下,出现了微课、MOOC、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及先进的教学理念,课堂的变革势在必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宽了教学模式,营造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环境。

翻转课堂又叫作颠倒课堂、反转课堂。近年来,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通过梳理与思索,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指借助微视频、电子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变革,形成“课前自学+课中解惑”的新模式,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自主学习,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展示等形式根据学生特征实现知识的内化,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互动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在殡葬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应用路径

殡葬服务礼仪是生命文化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翻转课堂是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中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创新,通过MOOC、微课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模拟展示等手段来检验,再通过总结、分析,从而得出完整的课堂内容及理论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应用型高职教育的实际和要求。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对学习者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布置明确的知识要点,将课程的难点、重点制作成精彩的微课、视频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类似清明大型公祭活动等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殡葬服务礼仪在殡葬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认可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

殡葬服务礼仪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丰富教学内容非常有效。课前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知识的储备,课堂上主要通过以下活动,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1)答疑解惑

教师先通过询问,采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难问题,包括在自主W习过程中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模拟展示中出现的漏洞以及在线讨论过程中积累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并重点关注焦点问题。可以从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体会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2)小组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方式是课堂活动的重要模式,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小组合作。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互动交流并解决问题。在小组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模拟展示

以殡葬服务礼仪课程中“告别仪式”模块为例,通过课前对仪式基本流程和前期准备工作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程上模拟告别仪式的主持。通过模拟展示,检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给学生展示技能的舞台。在模拟展示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参与程度,并控制好展示时间。

(4)过程式考核

翻转课堂要求通过过程式考核模式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每个项目的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并对掌握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过程式考核,有利于随时发现问题,并强调课堂学习的重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翻转课堂在殡葬服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是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理念的体现。翻转课堂模式,需要将传统的讲授式单向教学模式变革为体验式的交互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转变思路的基础上以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热情投入新方法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上,转变教学的角色定位,将自己定位在“助学者”的新角色上。同时,微视频的制作、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模式的有效融合,也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因此,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十分重要。

三、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以生命文化为内涵的殡葬服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作用,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碰撞,以生命文化的核心理念为中心,采用“课前自主,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殡葬服务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墓园;殡葬改革;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TU993文献标识码: A

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嬗变,是殡葬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瑞安市处于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存在诸多问题与难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现代殡葬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模式对我市殡葬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一、感受与启示

台湾殡葬界以从事殡葬事业20多年的龙岩集团最具代表性,该企业自创业以来,以价格透明化、财务公开化为首,与日本SUNLIFE技术合作,推出生前契约,首创灵堂会馆,变革殡仪服务,积极推广殡葬一元化概念,扭转殡葬业者经营上的陋规旧习。以彰显节地生态理念,在白沙湾安乐园基础上,不惜大手笔打造六星级纳骨塔真龙殿,并邀请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打造世界唯一、台湾第一现代墓园。

通过对龙岩集团白沙湾安乐园实地考察和对台湾殡葬改革了解,其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墓园公园化

台湾地域面积小,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而墓园常常需要占用生态敏感地带,政府部门对墓园选址和建设极为严谨和严格,因此生态理念是台湾殡葬改革理念中最直接的表现。以龙岩墓园为例,在前期研究中,先后历经3年进行选址论证、环境评价、水土保持等一系列前期论证,力争将墓园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在墓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龙岩墓园通过绿色生态的环境塑造、主题艺术的园林设计、合理巧妙的设施布局、明亮轻松的气氛创造、专业化的礼仪队伍建设、公开透明的星级服务,改变了传统墓园“场所封闭、气氛阴暗”的境况,塑造了“透明开放、绿色阳光”的现代墓园环境。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艺术殿堂、主题公园之中,原本心中的顾虑一消而散,轻松愉悦而又为之震撼的心情油然而生。

2、立体墓穴节地化

台湾人多地少,土地是稀缺资源,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尤为突出,因此节地理念是台湾殡葬改革理念中最突出的表现。龙岩墓园将人们追求“家族墓”的传统观念进行现代演绎,在节地理念方面发挥到极致,这主要体现在立体一穴多位的安葬和安放方式。室外骨灰安葬墓穴在不超过1平方米占地面积上,通过预先安放约1*1*1平方米规格的水泥预制箱体,可将双穴墓穴改造为多位墓穴,最多可达到8位甚至12位,大大减少了单位占地面积,理想状态下可达到占地面积0.1平方米/位,比我市传统骨灰安葬节地5倍以上。室内骨灰安放一方面通过建设纳骨塔——真龙殿,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室内安放柜进行一格多位安放,最终达到双重节地效果,可实现建筑面积0.1平方米/位,比我市传统骨灰安放节地5倍以上。通过20年的努力,台湾政府和殡葬从业者推行的这种节地安葬方式已被台湾人们慢慢接受。

3、殡仪服务创新化

台湾政府将殡葬服务推向市场,众多殡葬公司在体制政策框架下,创造了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项目。其中以生前契约、灵堂会馆最为突出。

生前契约是台湾殡葬服务业不同于我市最大亮点,这在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让民众从容面对死亡。具体来说就是人们生前在达到一定年龄,根据当地风俗、家族规定以及自身喜好,自助选择逝去后的礼仪服务内容,殡葬公司根据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殡仪服务。当购买契约的客户过世后,家属只要给殡葬公司一通电话,一小时内就会有专人到达协助安排所有事务。这种生前为身后作准备的方式既是对逝者最大尊重,也消除了后代不知所措的顾虑。

灵堂会馆是殡葬一条龙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将火化和守灵两者分开,殡仪馆主要承担储存、火化等服务,这部分属政府行为,灵堂会馆主要承担祭奠、守灵等服务,这部分属市场行为。政府制定殡葬服务相关政策,由殡葬公司引导民众遵照执行,这有效改变了愚昧迷信、铺装浪费、劳师动众等殡葬陋习行为,规范了殡葬服务市场,符合现代文明生活品质。

除外,台湾殡葬改革对传统的丧葬礼俗进行重大变革,大部分殡葬公司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礼仪师队伍,构建了融合宗教文化、孝道文化、企业文化等为一体的礼仪服务体系,将传统注重风水迷信、吹拉唱打、竭尽排场等陋习向注重丧礼的追思纪念、悲伤辅导、亲情传递等文化意义转变,这对殡葬改革和殡葬文化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4、管理体制多样化

在考察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台湾的殡葬业实行地区议会或立法机构立法、政府监管、遗体火化政府主办、殡仪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立“法”者、管理者、经营服务者三者之间职界明晰,达到了行政许可公开,分级管理明确,监管手段有力,市场运行良好的秩序和局面。

二、借鉴及建议

通过对台湾殡葬改革方面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体会和理解,对照我市殡葬改造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加强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殡葬管理体制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健全的殡葬法制,实现殡葬“法治化”管理,发挥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了“法治型”、“服务型”、“阳光型”的政府殡葬管理格局。另一方面依靠灵活的市场手段,在多元市场主体的带动下实现殡葬“产业化”经营。合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促进殡葬保障民生和殡葬资源资本化,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适应我市实际的现代殡葬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2、加强墓园生态环境塑造,构建一套严谨严格的公墓选址和建设机制,改变我市传统殡葬 “高污染、高消耗、高浪费”现象,建设环保绿色生态公墓,塑造“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化”的现代殡仪环境,逐步将 “阴森恐怖之感” 传统公墓向具有人文纪念、生命教育、游览休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人文墓园转变。

3、加强节地型墓园建设,虽然一穴多位或一格多位的建设方式对我市人们认为“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一入葬不得移动”的传统殡葬观念冲击巨大,短时间内难以接受,但正如台湾政府和殡葬从业者认为,只要政策做好政策引导和企业做好产品宣传,人们传统观念会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水平的进步而慢慢改变,这都需要将节地环保殡葬理念纳入我市殡葬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4、加强殡葬服务方面多元化创新,在有效保障民众基本殡葬需求的基础上,实行选择性殡葬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注重殡葬服务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突出殡葬服务主体的专业化和服务产品的个性化,充分满足服务对象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丰富殡葬服务内涵,提升殡葬服务的品位,积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拓的殡葬服务新领域和殡葬消费新方式。

5、加强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和谐殡葬文化再造,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殡葬服务延续和创新人类的生命文化和死亡文化,为现代殡葬注入人文精神,构建先进和谐、开放、包容的现代殡葬文化和精神,逐步将丧葬礼俗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形成“简丧薄葬”社会风尚。

6、加快殡葬礼仪服务专业队伍培训,建立综合型民政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生命教育和礼仪培训,培养一批精研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宗教葬礼仪式等殡葬礼仪服务专业队伍,为全市规范殡葬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众所周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市现代殡葬改革必将经历漫长的转变过程,这都需要我们在学习借鉴台湾及国外现代殡葬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我市现代殡葬建设的实践路径,在立足我市民俗风情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国外先进经验的“时代化”、“本土化”、“大众化”,加快我市现代殡葬改革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震.国外现代殡葬发展启示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事务司,2013.

[2]浦实,杨素贞编辑.现代城市墓园设计,景观中国网站.

[2]李健,赵小虎编著.国外殡葬业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朱金龙著.殡葬新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3篇

尽管人们都很忌讳谈到死亡,但死亡无法避免,殡仪师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走近这一神秘而又让人好奇的职业,来了解殡葬礼仪师人。

职业殡仪师,

让生命有尊严地离去

殡仪师又称入殓师,是专门为死去的人化妆整仪、纳入棺中的人,最早出现在日本。在中国,这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2012年1月,浙江省殡葬业从台湾引进入殓服务机构的技术,此时,大陆出现了首批职业殡仪师。其职责主要包括遗体的修复、整形和美容,是殡仪服务项目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个工种。

如今,“告别礼厅中间摆放遗体,房间的四角站着护灵人”的护灵仪式、模仿古代三跪九叩的家奠礼、给予有名望人祭祀的宫奠礼……这些规范的殡葬仪式程序已在我国出现,一改过去因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殡葬行业就业人员大多师傅徒弟“传帮带”,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系统教育的局面。年轻的大学生的加入,让殡葬行业更加专业化。他们将一些传统的殡葬习俗重新拾起,同时掌握了更多关于殡葬礼仪文化的细则。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北京、长沙、重庆、武汉等地的一些院校开设了殡仪相关专业。从2008年开始,民政部也开始通过举办成人教育性质的“殡葬管理和服务”专业培训班来培养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涌入这一从前的“冷门”行业,大力推广人文关怀、绿色殡葬的理念,推动殡葬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办殡葬教育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自1995年开设殡仪专业以来,目前已有殡仪服务、殡仪设备、殡仪防腐整容、陵园设计与管理四个专业。从殡葬策划到挽联写作,从遗体美容到陵园设计,这些大学生通过学校的教学和校外实践正逐渐成为殡葬行业的专业性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除了学习殡仪服务、殡葬文化、人体解剖等专业课之外,他们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防腐整容、书法、会计学等课程。在最后的实习阶段,还要接触逝者的遗体。

学院自开设殡仪专业以来,毕业生供不应求。全国近1,200多家殡仪馆每年人才缺口为8,000人左右。学院每届毕业生都会提前被“预订”一空。一些毕业生在大型殡仪馆当上主管,月薪过万。

殡仪师的工作内容其实很多。除掌握基本的殡葬行业知识外,他们还需熟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殡葬习俗。另外,还需掌握洽谈技巧、沟通技巧、相关礼仪以及辨别丧殡用品是否伪劣的方法。另外,在家属们伤心、手忙脚乱的时候,殡仪师要能够为其代办仪式和各类证件,并协助家属办理火化事宜等。

他们能给悲痛的人以安慰,给逝者送去一个完美的人生告别。

守护生命的最后时刻,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自古以来,殡仪师称死者为“往生者”,也不会把“死亡”“死了”挂在嘴边。死亡在他们那里,仿佛不是终止,而是开始。

守护生命的终点,这是令人尊敬的职业选择。在过去,受制于观念,做这一行的人几乎都是家族式、师徒式一脉相承,虽绵延几千年,但殡葬行业却一直没有“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为逝者送别。

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能够坦然面对殡葬职业。工作稳定、职业前景理想,是大多数应聘毕业生追捧殡葬职位的原因。在上海,一场由殡葬业联合举办的招聘会被5,000名应聘者“挤爆”现场;在北京,殡仪师职位很火,有近百人争抢一个岗位;在广州,一位民政部门负责人感慨:“今年考殡葬礼仪师,难度不亚于考公务员。”

其实,除了这个工作本身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方面,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让与之相关的行业都热火起来。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殡葬行业也随之由“冷”而“热”。我国首部殡葬绿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殡仪服务单位3,754个,其中殡仪馆1,692个,民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公墓1,209个,殡葬管理单位853个,职工总数7万多人。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防腐冷冻设备、化妆整形技巧和更注重人文关怀的殡葬仪式需求不断出现,传统的殡葬从业人员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对巨大的行业缺口,国内开设殡葬类专业的高校和中专却屈指可数,每年毕业生源也极为有限。现在殡葬行业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它正在变成一门充满人文关怀、值得去不断创新的文化艺术。

殡仪师,这个从前在一些中国人眼中有些“晦气”的职业正变得“抢手”起来,成为时下中国的热门职业之一。

链 接

英国兴起哭丧服务

一小时45英镑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最近兴起哭丧租赁服务,逝者家属们雇用“专业哭丧员”泪洒葬礼,以此制造出悲伤的场景。此服务的价格为每小时45英镑。

伊恩·罗伯逊去年一月在英国艾塞克斯郡布莱恩特里小镇创办了一家哭丧租赁公司。“我们其实是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启发。”罗伯逊说,“我们会事先安排员工与客户会面,并核对好‘故事情节’,我们的员工会被告知逝者的背景、成就及失败经历等。这样一来,员工就能在葬礼上信心十足地与其他悼念者顺利交谈。”

罗伯逊公司现有20名正式员工。据他介绍,公司自营业以来已接到了52笔订单。其中,前半年的订单量就达15笔。“英国的市场在发展——我们今年的订单比去年增加了50%。”这家公司准备扩大规模,因为之前迫于无奈回绝了60多场葬礼,原因是葬礼所在地太远,员工们无法赶去。

电影时间

影片《入殓师》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日本影坛的个性派演员本木雅弘主演。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仪式;生死;教育;功能;遗体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77-03

仪式常常作为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素材,国内外学者对其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殡葬活动的教育功能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做了相关论述。殡葬活动中的多类行为均起到了教育作用,但教育的素材、主客体、心理背景等性向未能明晰,遗体告别仪式是发挥殡葬活动教育功能的优良载体。遗体告别仪式具有展现生死本质、促进生者理解死亡尤其是自己死亡的功能,此功能称之为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

一、仪式概说

(一)仪式的界定

“仪式”的内涵界定尚未得到统一,常常从观念、行为和物品的要素进行描绘;“社会行为”常常作为仪式外延内容的限定项,其外延涉及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多类研究领域。广义的“仪式”,被看作具有一定意义的社会化交流手段或既定内容的表演形式,也包括了人际交往的规范和行为,郭于华指出仪式“可以是特殊场合情景下庄严神圣的典礼,也可以是世俗功利性的礼仪、做法”[1];狭义的“仪式”,专指宗教的仪轨形式。汉语中的“仪”具有准则、法度之意,“式”具有规范、标准、形式之意,“仪式”常常被理解为“礼仪的程序和形式”。本文所及之“仪式”均以此意为准,仪式是礼仪的内在程序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二)仪式的功能

依据近十五年关于仪式的著作和论文(含学位论文)的文献检索发现,研究者以宗教、婚庆、生日、丧葬、成年等礼仪形式为对象,礼仪的功能界定为社会整合、心理缓冲、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内容,这些关于仪式功能的描述从不同侧面对仪式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仪式伴随、依赖人群关系的维护和重塑,必然引发仪式参与者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从人际关系视角着手凸显了仪式的人际互动;仪式的参与者尤其是核心参与者在仪式所塑造的特定氛围中发生了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内容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对异于日常生活的事件(死亡、权责变化、身份转换)的心理缓冲功能,“仪式可以起到心理上的舒缓、化解、转移等作用”[2];仪式所承载的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抵制了社会变迁的影响,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历史痕迹具备了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有研究者以成年仪式、丧葬仪式为载体指出了仪式的教育功能,该功能虽非仪式构建的初衷和仪式存续的力量,但此功能是仪式客观现象的重要副产品,失却了神圣光环的当代社会背景下扩充其教育功能成为仪式内涵自我更新的依托,成为仪式外延拓展的重要途径。

二、遗体告别仪式在殡葬服务体系中的功能评析

遗体告别仪式是殡葬活动中仪式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化,殡葬活动逐渐由职业化、专业化的人群来组织,这种组织过程在社会分工体系职业类型中属于第四大类之“服务业人员”,殡葬活动和相关研究的视角从服务关系上来描述更加切适于殡葬活动现状。

(一)遗体告别仪式概述

“遗体告别仪式”之称谓显露了此类仪式的内容――生者借用死者生命遗留物――遗体向虚拟中的死者道别,其功能包括死亡的再次认知、情绪疏导、社交情境载体、精神传承和生死教育等。遗体告别仪式指在特定场合、出殡前、与死者有一定关系的人基于生死的认知虚构所进行的特定诀别行为过程,一般由死者人际关系圈中的重要人物担任仪式的主持人或由殡仪馆专职司仪主持。“告别”的发生基于死者的认知虚拟,“告别”完成由仪式参与者再看死者“最后一眼”界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民、信徒等群体遗体告别仪式的组织在外在形式上有别,内在的认知基础――死者的认知虚构却都相似,这是考察遗体告别仪式功能的基本出发点。

(二)遗体告别仪式的开展现状

伴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化,殡葬服务体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殡葬服务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素养极大地提升,遗体告别仪式的地点、时间和参与者也发生了变化。遗体告别仪式由家奠背景逐渐转换到殡仪馆的公众环境中,其时间限定由盖棺前转换为火化前,参与者逐渐泛化。遗体告别仪式与追悼会并行于殡葬服务体系中,遗体告别仪式在参与者数量、参与者身份构成、环节构建等性向上均弱于追悼会而具有简洁感。遗体告别仪式一般由组织、默哀(同时奏哀乐)、死者生平介绍、致辞、三鞠躬、绕行遗体近一周观瞻告别、与丧属握手这几项环节构成。2013年12月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中,对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的开展做了界定,“党员、干部去世后一般不成立治丧机构,不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送别仪式的,要严格控制规模,力求节约简朴”[3],即便是以勤俭节约为社会风尚的当今社会,遗体告别仪式仍旧以限定的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遗体告别仪式的功能评析

遗体告别仪式具有多项功能,仪式参与者尤其是与丧属的人际互动促进了社会关系的整合;再者,遗体告别仪式扩充了生者对死亡感知的承载空间而起到了心理缓冲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也被现代殡葬服务继往开来。遗体告别仪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人格风范、社会公德为内容借用致辞、鞠躬等环节达成教育功能,需要着重地加以说明的是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现行殡葬活动中的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未能被明确化,未能加以提纯、优化,生死教育功能只是潜移默化地生成。是殡葬社会活动外在行为――遗体处理的功能的精神内核,遗体告别仪式功能确立的原因在于,遗体将以掩埋、火化、移动等方式发生存在形式的转变,直观地破除了死者尚存的幻象。传统殡葬活动借用遗体告别仪式为生者创造死后世界的假象获得死亡教育功能,这种功能的形成基于“善意的谎言”,终究要受到生命现实的伦理谴责。遗体告别仪式教育功能应该转向为死亡本质的揭露和生命意义的澄清。

三、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

遗体告别仪式具有多类功能,其中生死教育功能常常被忽视,需要对生死教育功能进行明晰和论证,对该功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殡葬仪式功能的发挥。

(一)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的理论

1.生命的本质

死亡常常作为生命的否定项用来描述生命的本质,殡葬活动也是人类感知死者、追求“真善美”的途径,“殡葬活动中的善,是指通过组织殡葬活动中达到人的生命的‘优死’”[4],殡葬活动也体现了人类追求善的努力。死亡的证据――遗体是“优死”良好的教育素材,该素材教育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基于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常常从生物学、社会学的两个视角加以描绘而偏于一隅,结合生命本质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们将生命定义为:具有内在死亡功能、能够保持稳定性并通过子代延续自身稳定性的物质系统。基于此定义,生命获得了生物和社会性的统一,死亡是生命得以自我更新的必然途径。遗体告别仪式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教育者自身对生死的明晰,生命的本质是这种明晰的保障。

2.殡葬服务客体

基于著作、论文的文献分析和网络信息搜索,有研究者对殡葬服务客体界定为死者和生者,“生者慰藉、死者安息”的殡葬服务理念便是这种界定的表露,关于殡葬服务客体的论述有待反思。死者(遗体)只是殡葬活动的操作对象,遗体在生者的作用下是殡葬活动的物质载体但非殡葬活动的“参与者”,殡葬活动的参与者只是生者,“殡葬是活人按照自己对生命、人生的理解所设计的,它的最终目的仍是生者”[5],殡葬服务客体只能是生者。殡葬服务除了处理遗体的外显功能外,重要的内在功能包括对殡葬服务客体产生情感缓冲、社会关系重构、文化传承等内容,生死教育的功能伴随着这些功能存在。为了提升殡葬服务的教育功能,明确殡葬服务客体的内涵成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3.仪式的功能

仪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被公认为主体内容,展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容。“殡、葬、祭的过程,是历代延续的,有着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6],遗体告别仪式由传统美德、孝文化、祖先崇拜、鬼魂迷信、获得教育意义的展现,其间精华与糟粕共存。可以肯定的是,仪式所具备的教育效用是遗体告别仪式教育功能发挥的基础,对于生死本质的理解及其由之引发的生死教育功能是遗体告别仪式应该推崇的战略,应该作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范例来展示。

4.三鞠躬的载体效应

鞠躬行为源于战俘的身心状态,后来被形象化为祭祀所用,近代又演化为礼仪中的肢体规定。遗体告别仪式中的三鞠躬分别意含着敬畏天地、哀悼死者和抚慰家属之意,是生死过渡的现实化处理。遗体告别仪式是现代殡葬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三鞠躬作为遗体告别仪式的重要环节可以作为生死教育的载体加以开发和应用。

(二)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的实践

1.仪式指导思想的优化

死亡与生命的期望相背离,是人类不愿面对的属我事件,“人们对死者的眷念,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眷念,人们对死者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死亡的恐惧”[7],常常以他者的形式被感知和处理。死亡被隐蔽,生命意义的澄清受到影响,死亡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素材,我们称以死亡为素材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为生死教育。殡葬活动使得被遮蔽的死亡展现,尤其是遗体告别仪式所使用的重要“道具”――遗体成为死亡自白的物化话语,遗体告别仪式异于日常生活死亡被遮蔽状态的认知条件和情感氛围。遗体告别仪式具有多类功能,生死教育功能发挥的优势在于认知死亡的必要和死亡的无所逃避,遗体告别仪式可以、应该将生死教育功能作为主体内容加以认知和实施。

2.仪式参与者的身份界定

殡葬工作者不仅仅是遗体操作的行为人,还是仪式的组织者,通过遗体操作充实仪式内容对丧户进行生死教育,是生死教育的主体;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吊唁者不只是人际互动的从者,参与遗体告别仪式使得自己进入生死教育的初等阶段,在仪式场景中成为生死教育的“预科生”;丧户作为主要的生死教育客体,处于因至亲之死所致的心境不平衡状态,由之获得了解蔽死亡、认知生死的可能性契机,外在行为属于遗体处理的服务委托人,内在地却是应对生死课题的“学生”。

3.“三鞠躬”仪式的变革

“三鞠躬”环节是遗体告别仪式的主要内容,因其具有传统文化的遗传禀赋,参与者对此环节具有高度的社会认同性;其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人际互动的外在形式,可以在其过程中负载丰富的教育内容;组织者在此环节中获得了秩序权力和师范能力,开展生死教育获得了师生间的关系认同。三次鞠躬被默认为敬畏天地、哀悼死者和抚慰家属的功能,“敬畏天地”因世界观背景的剧变而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哀悼死者”因偏离了人存在的境遇而异化了本身的作用;“抚慰家属”因不能把握生者的根本需要――自我生死认知而淡化了本身的效果。

三鞠躬的内涵和形式在生死教育意义的引领下需要进行变革,三鞠躬环节可以做下述变革。保证三鞠躬合理要素和积极功能的前提下,三次鞠躬可以附加教育内容的组织和施教:基于逝者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着贡献,引入逝者的悼词环节、赞颂逝者的颂词环节等,全体参与者“一鞠躬,谢别故人”;殡葬工作者在殡葬服务的其他环节也开展了遗体处理、心理慰藉、生死教育的相关工作,司仪需要引入社会意义和特定效果的陈述等,丧户、丧属和与丧者向殡葬工作者“再鞠躬,谢殡葬工作者”;第三次鞠躬的行为人是丧户,丧户不仅仅是感谢殡葬工作者和吊唁者进行对死者“最后的送行”,还是感谢吊唁者与殡葬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丧户的心理恢复和生命领悟,简短地引入吊唁者的作用概述等内容,“三鞠躬,谢吊唁者”。

参考文献: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8.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EB/OL]./politics/2013-12/19/c_118630654.htm.

[4]孙树仁.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J].前沿,2011(24):179.

[5]王治军.论殡葬的生命教育功能[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4):39.

[6]王琛发.华人传统殡葬礼仪的社会教育功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0.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5篇

每段旅程都有终点,每个生命都有尽头,而她们也是陪伴生命走过最后一站的人之一。

日本电影《入殓师》讲述的温情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一特殊行业。

在生命的终点,她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手中的工具,让逝者有尊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也给生者以慰藉。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她们更加懂得快乐和珍惜。她们最需要的,并不是优厚的待遇,而是世人的理解。

另类的服务方式

端庄的形象、得体的语言、亲切的沟通,甘肃兰州市殡仪馆女子礼仪班成立一年多来,马邵秀、唐荣、李颖、安晓燕、王芳芳等10位姑娘,以出色的丧俗礼仪知识、亲和的礼仪主持风格、温暖的服务,得到办丧市民的肯定。

凌晨2点多,李颖在路边等车,因为天刚刚亮时有个追悼会要开。等了好长时间,还是见不到一辆出租车,正在她急得不知所措时,一辆红色出租车朝她驶来,她急忙招手示意。

出租车见有人打车,就缓缓将车滑行到了她跟前,并把头伸出来问道:“小姑娘,你去哪儿?”

“华林山殡仪馆。”

出租车司机见到身着素黑、身体单薄的小女孩要上华林山,就连连摇头,说了声“我要去交班”后便绝尘而去。

情急之下,李颖只得先打车到二马路下,然后中途再告诉司机怎么走。到终点时,司机吃惊地问:“一个小姑娘到这里做什么?”“值班呀。”李颖如实回答。谁知,司机听后面带惊恐,调转车头惶恐离去。

远离闹市的喧闹,每天与遗体、哭声、白花打交道,殡葬行业的职工在常人眼里多了些神秘色彩。

4月12日上午10时许,笔者走近了这群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兰州殡仪馆的礼仪班,一个由10个女孩组成的小团队。

有6个姑娘接受了采访。

2007年,经过筛选,兰州市殡仪馆挑选了5位女性工作人员,派到银川学习殡仪礼仪服务,当她们回来时,带来了殡仪服务的新理念和新形式。

然后,他们被派到北京取经。这一次的洗礼加上她们的“精细进化”,她们的礼仪服务升华到一个完美的境界――阳光殡葬。

这10名女子毕业于各类不同的专业学校,或主攻法律,或爱好外语,或精通舞蹈……

进入殡仪馆工作后,她们克服了对遗体的恐惧,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多愁善感是女子的天性,但工作时她们不可以哭泣,无论在多么悲伤的场景下,她们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用理智而又温情的服务为丧属化解伤心悲痛、做好礼仪引导、做好追悼主持。代表自己给逝者的鞠躬,要虔诚;代表家属向逝者说的每一句话,要贴心;代表来宾介绍逝者的每一个事迹,要准确……而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6岁,最小的才23岁。

“社会上都讲微笑服务,但我们不能笑,更不能拉长脸,我们叫温馨服务。”笔者采访时,这些女孩抢着说。“我们必须用普通话,比如说,‘请问’、‘谢谢’、‘请节哀’等是我们常用的服务用语。但也有些禁语,比如,初次见面时不能说‘欢迎’;追悼结束后,不能说‘再见’。还有诸如‘往这里走’、‘死人’、‘尸体’等词汇也是不能用的。否则,遇到脾气不好的人,会揪着你讨说法。此外,和家属沟通过程也很重要,有时还要‘哄’死者家属,尤其是在主持追悼会的时候,要非常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做到‘感同身受’。”安晓燕说。

“科班”出身

人类的祭奠仪式,虽绵延几千年,然而殡葬礼仪人却鲜有“科班出身”的。兰州殡仪馆,却有10位“8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就成了专业殡葬礼仪员。

昨日上午8点,殡仪馆某悼念厅。李颖站在花圈下,她的身边,躺着一位准备火化的老人。之前的告别仪式上,李颖的任务是当一名礼仪,引导前来悼念的亲朋送别逝者。

在李颖看来,她的工作和别的服务岗位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她们是专门为逝者服务的。“既然死亡是无法逃避的归宿,那么就得有人做好这份工作。”李颖说,2008年她毕业于重庆民政学院(现为城市职业管理学院),学的是殡葬管理专业,毕业后就来到殡仪馆工作。“我是青海西宁人,在兰州只有一个亲戚,再没什么亲人,我吃住在殡仪馆。”当记者问及是否害怕时,这位脸上还显得稚嫩的姑娘笑着说:“不怕,已经习惯了,这是我的工作。”

“这个职业,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做这行会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李颖说,大学期间,她们系统学习了殡葬专业课,当逝者家属手忙脚乱的时候,她们作为礼仪人员,能提供一整套殡葬服务,不仅代办仪式和各类证件,还协助办理火化事宜。丧属们伤心之余,就不必再为繁琐的后事操心了。

采访中,李颖很健谈,笑时还露出一颗小虎牙,很可爱。“其实,我们平常生活中都是非常爱笑的,但从事这个行业,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自然就严肃起来。”

李颖说,殡葬这一行和别的行业还是有区别的,“别的行业,提倡微笑服务,而我们这里不能笑,这是对逝者及其亲朋的尊重。从事这一行,说话要特别注意分寸,因为失去亲人的家属,心情都很低落,如果说话不注意,会让他们特别堵心。”

此外,她们从不主动跟别人握手,也很少对人说“你好”,更不能说“再见”,当被人问到职业时,也是用“民政部门”、“服务行业”来模糊回应……“社会偏见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并不是贬低自己,或故意欺瞒,而是不想引起误解,弄得彼此尴尬。”李颖说。

在跟班的两个多小时里,李颖在不同的悼念厅里奔波,指导丧葬流程,回答丧属的提问,只有等逝者出殡了,才聊上几句。李颖说,这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职业,因为对逝者来说,殡葬服务只有一次,要力求完美。她说,一次一位长沙丧属提出要把花圈、桌椅围着逝者摆成心形状,李颖照办了,也因此而累得够呛,可那位丧属却不满意,责骂她摆的形状不好看,李颖只好返工。

“虽然累,但我能理解丧家的心情,毕竟是亲人离开了。”说完她又笑着安慰自己,“能让逝者走得美丽,走得完整,让逝者家属得以慰藉,何尝不是神圣的呢?”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女孩子拥有丰富的情感,初来殡仪馆,他们都会跟家属一起流泪。唐荣说,有一次她在小厅帮忙,听见一个小男孩哭着喊:“爸爸,爸爸,爸爸你回来啊!”声音里夹杂着一颗幼小心灵失去爸爸的痛楚,旁边站着的妈妈也头发凌乱,伤心欲绝:“你怎么就这样丢下我们走了,我怎么照顾孩子啊!”

面对此景,唐荣感觉好像是自己的亲人一样,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她为这对母子感到心痛。

每位女孩都要经历这个以泪洗面的过程,在同伴的相互支持和劝解下,他们都适应了。现在礼仪班的女孩们不再哭泣,因为有的丧属容易情绪激动或慌乱,在办理丧葬事宜中不知所措,还需要这些女孩引导。他们的职责就是,在这种氛围当中用温情服务抚慰受伤的心灵,更细致、更贴心地去安抚丧属,而过于激动的情绪是会影响工作的。

每天早上6点左右,当其他女性正在梳妆打扮时,马邵秀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因为要在丧属定下的告别时间内提前20分钟到单位,马邵秀无法乘坐单位的班车。

很多时候,她出家门的时间正是一天最黑最冷的时候。空荡荡的大街上只有她一个人,泛黄的路灯发出暗暗的光,呼啸的寒风阵阵袭来。马邵秀的丈夫发现后,也跟着起床,将她送到出租车上并记下车号。

当马邵秀表示不需要天天如此时,她丈夫打着哈哈说,起早全为赶吃第一锅牛肉面,其实马邵秀心里明白:那时的牛肉面馆还没开门。

丈夫出差的时候,婆婆便承担起了照料她的义务。每天早上,婆婆便打开阳台的灯,在阳台上看着马邵秀走出院子,坐上出租车才放心。回家后,疲惫的马邵秀倒头便睡,婆婆就会细心地给马邵秀盖好被子,关好房门,直到晚饭做好,才喊她起床。

送遗体最后一程的引路人

唐荣说,有一次,一位母亲要求为其儿子举行一个只有她和她爱人参加的告别仪式。这场告别仪式很特殊,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但唐荣她们知道,告别仪式是逝者家属走出丧亲阴影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所以她们决定,不管多难,都要给这位母亲安排一个完美的告别仪式。第二天,这位母亲走进殡仪馆告别厅,看到自己可爱的儿子如同熟睡般躺在雏中,儿童读物陪伴左右,点缀着蔷薇花、郁金香,花圈被彩色气球所代替。一段特殊的、温暖的主持词让这位母亲在伤感中得到宽慰。

唐荣说,一句简单的“谢谢”,一个欣慰的表情,就是对她们最大的褒奖。

每个逝者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个亲属都有不同的要求。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她们就查阅资料,请教礼俗专家,设计不同的主持词;看到失去亲人的家属过度悲痛,她们就自学心理学、哀伤辅导的知识,在正常的主持之余,陪同家属,对其进行心理的疏导。

笔者了解到,这样的专业女子殡仪礼仪队伍在全国也不多见,在甘肃省内尚属首例,因为女子从事殡仪行业要面临更多的困难。

谈及工作感受,几位姑娘不约而同地谈到“压力”。每天一上班就要整理当天的告别主持词。由于逝者的身份、性别、履历等情况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她们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情况。按照习俗,所有的仪式要在3天内做完,这是对她们的巨大挑战。为了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礼仪班的姑娘们每天都提前到单位,集体跑步十分钟,锻炼身体,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压力还来自于社会舆论的不理解、情感的过度消耗等等,尽管这样,她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从事这项工作一年多,10位姑娘走过了由最初的恐惧到了解、热爱礼仪工作的心路历程。王芳芳说:“其实,和医务工作者一样,我们也是天使,送亡者最后一程。”

谁说不是呢?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以女性的细心、缜密和温情,为上千个家庭送去安慰,让逝者安息、令生者坚强。她们是人间最美的天使。

殡仪馆里的阳光女孩

两个月前的早上6点,任小娟起床准备上班。她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地说,头发太长了,早上洗漱太费时间。第二天,她便把自己的头发剪成了短发。

春天来了,女孩们都会把自己打扮得靓靓的,留着长发,穿着漂亮的衣服。但礼仪班的女孩们却不能这样。“我现在都习惯了……其实,我也很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衣服。但我的工作不允许这样打扮。否则,你穿得花里胡哨,跟模特似的,死者家属看了,是什么心情?”任小娟这样说。

服务无大小,关键在于用心。满意100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目标,她们要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她们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爱,感受到她们对中国几千年来优秀殡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别人最脆弱的时候,我能帮到他们,我就觉得这个职业很神圣……”

“告别会来了很多群众,我们就得控制好现场,如果秩序混乱的话,告别厅就会非常危险。”他们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去到那里,有我们带着,他们就不会无措了……”兰州市殡仪馆的引导员们在说起自己时,总是这样介绍着自己这个令世俗敬而远之的工作。

多年的努力让人们看到了她们的存在价值,感受到了她们的温情服务,也肯定了她们的工作成绩。2011年3月初礼仪引导班获得了市级“巾帼文明岗”的荣誉。

“破茧成蝶”化为美丽蝴蝶的她们,并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完美服务的“蝴蝶效应”持续着……

有人称她们是“殡仪馆里的阳光女孩儿”,有人称她们是“安慰哀伤情怀的10朵金花”,还有人称她们是“带走悲伤的蝴蝶”……

殡仪馆阎太元的电脑存有一组图片,这是他精心为礼仪班的女孩们制作的。当他把相册打开时,伴随着小虎队“爱”的歌声,一个个服装鲜亮、青春时尚的女孩跃然而出……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6篇

资本市场追捧殡葬业

来自殡葬行业的数字:不管一个人生前或有名或平凡,当他安静地躺在骨灰盒里时,重量都只有500克。

死亡的降临不过瞬间,但人回归到500克的过程并不短暂和轻松。根据英国调研公司Euromonitor的数据,2008年到2012年,中国殡葬服务业年复合增长率为13.1%,2013年殡葬服务业市场规模达到53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7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993亿元。据中国民政部的数据,如果按人均殡仪花费估测3000元计算,仅殡仪一项中国就有300亿元市场。算上墓地及骨灰存放,以及无法纳入统计的部分,整个市场潜力据估在1000亿元以上。

这个行业的典型消费场景是:寿衣准备、死亡证开具、遗体运送、遗体暂存、灵堂布置、人生告别、出殡仪式和落葬典礼。大部分人对殡葬业幽暗可怖的印象丝毫没有影响这一行朝气蓬勃的发展。

2012年中国五大殡葬运营商福寿园、广州殡仪馆、上海龙华殡仪馆、上海松鹤墓园公墓、上海海湾寝园有限公司的合计市场份额仅占内地殡葬服务业的3.1%――但开始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2013年12月19日,中国内地最大的殡葬服务商福寿园在香港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6.7亿港元,超额认购678倍,是香港市场2013年认购人数最多的新股。

资本市场为何对这样一个另类企业高度追捧?「殡葬行业可以说没有限购,但有刚需,还是连锁经营……未来随着福寿园布局到更多一、二线城市,业绩还有很大成长空间。香港大福证券资深分析师梁伟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截至2014年底,福寿园市值是82.17亿港元。美国最大的殡葬公司国际殡葬服务集团(Service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是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市值也高达40亿美元,拥有1800多家殡仪馆和墓地以及两万名员工。

中国的殡葬服务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显得神秘封闭,但互联网的介入慢慢让这一行光亮起来,尽管效果还不那么明显:电商「彼岸将行业前段的殡葬用品明码标价,试图打破过往垄断、落后的经营模式。网上祭扫也逐渐被接受,有公司开始通过客户的大数据建立在国外已经普遍的虚拟悼念社区。

对于活人世界来说,殡葬业的有趣之处在于其特殊的用户消费心理与日常消费生态其实有着类似性和相通性。行业内则一般通过老龄人口来判断市场潜力。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国老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在2025年之前老龄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这些数据意味着,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死亡服务潜在消费群。

高端用户对这一行有独到见解。提供吃喝玩乐服务的有许多世界500强公司;伺候生老病死的,在中国则块块是肥肉。但很奇怪,在中国,生老病都引入了市场化解决方案,唯独「死,没有看到太多的竞争。

正如美剧《六尺以下》(Six Feet Under)中的The Fishers一家,欧美殡仪馆大多由家族经营,但在中国,这一行仍由政府牢牢把控,只有极少数民营殡仪馆被允许开展火化业务。据中国民政部职业能力建设中心主任杨根来估计,中国殡葬业中体制类机构的份额占60%左右,民办机构占到40%甚至更多,民办机构往往挖空心思提供从设灵堂到买墓地下葬一条龙服务以从官办殡葬业中攫取市场。

一场完美的葬礼

晚上8点,重庆渝中区长滨路341号,由三层老厂房改建的殡仪馆「安乐堂充满寒暄声、嗑瓜子声和麻将声。三层的怀德厅里,背景冰绸、花艺拱门、跪垫地毯、围棺鲜花、平安供果、长明灯、盖被……经过精心布置的灵厅看似逝者常在的起居室。逝者静静躺在房间中央的冰棺里,亲友们坐在不远的两张麻将桌旁聊天搓麻将,身边就有饮水机,里屋还有供休息的床铺。72小时内,这间260平方米的屋子要不断在献花仪式、人生告别会、守灵和搓麻将聊天等不同氛围间切换,每一次撤场和布场花费不超过半小时。

殡仪馆显然不仅满足丧家悼念之用。从客户拨打24小时白事热线,开始选择用金杯还是长城(有些大城市的起步选择是别克或凯迪拉克)运送遗体时,接下来的3天2夜就在诠释一句话:没有哪一种死因比别的死因更重要,但葬礼与葬礼却有豪华与否之区分。

大部分走进殡仪馆的客户都处于一个最没有心情挑剔的时刻,购物过程中最常见的成本计算此时不可能进行。另一个事实是,购物守则中最关键的一条「切勿冲动在这里丝毫不起作用――冲动型购物简直就是这里的常态――客户大多突然临时遭受打击,整个情况由不得他慢慢思量。

走进大堂,前台咨询,签订合同,交付定金――在这个不超过30分钟的过程中,被称作「礼仪师的专业人士会悉心指导。「对于客户而言,你不要给他太多的选择,因为那个时候他的情绪不太好,不要给他造成更多的困扰,重庆安乐堂礼仪部经理刘禹说,「基本上两套就可以搞定了。被称作「万能方案的1至8号丧礼服务方案详列了包括服务、仪式、布置、丧品和附送在内的全部明细内容和对应价格,价目单底下是一行「以上项目总金额***元,优惠价***元(数字字体会被刻意放大)。尽管大多时候客户对专业人士的建议唯有接受,但偶尔他们也会追加提出自己的要求:路过同一层的其他厅堂,看到更隆重的拱门或是看似更高档的绢花圈,客户会跑去问礼仪师,「为什么别人家有而我没有?――于是方案纸上「其他项目就可以添点儿东西了。

重庆的客户平均消费额在2.5万元左右,最贵的包厅方案价格是10万元。安乐堂员工认为性价比最高(无须再添加其他服务项目)的4号方案优惠价21888元,若加上场地租金和个性化布置等等,也要花费3万多元。

过去12年,重庆安乐堂服务过的2万多名逝者的家属极少有人研究过服务方案的具体明细。如果仔细瞧瞧,他们一定奇怪为什么一套签到本签到笔明码定价73元,一套门框绸布花要1200元,而一个骨灰盒却写4000元以内?这些针对消费稀松平常的质疑如果发生在殡仪馆的前台,会显得客户很不近人情。客户需要知道的是,全部选定就可以享受优惠价;如果不需要某项服务,总价则按各项逐项累加。优惠价从何得来?就是那个语焉不详的骨灰盒和市面上漫天要价的一条龙服务类似,若是你信任地选择了其万能方案,骨灰盒一定给你实在价格。但如果客户不购买骨灰盒或灵堂布置呢?对不起,将不能享受以上优惠价及陪同服务、复三(出殡三天后的仪式)、传承(生命传承,即留给生者做纪念的逝者头发)。

多数人会好奇1至8号方案到底区别在哪儿。丧礼最大的成本是场地、鲜花和人力,一场搭配了灯光和个性围棺鲜花的人生告别会可能耗费近万元,个性化定制的人生告别会更是上不封顶。在重庆,定义为基本套餐的人生告别会定价1800元,在上海,这个价格是2300元;而最贵的一场人生告别会甚至花费了100多万元。相比包括墓地、丧品在内的商品售卖,具有策划性质的殡仪服务品牌溢价能力更高。

最贵的「地下CBD

《殡葬人手记》的作者托马斯・林奇(Thomas Lynch)总结殡葬业的口号是「照顾死者以服务生者。这句话翻译成简洁的中文则是「抚生慰殁,得到了从业者的高度认可。

照顾死者首要的是如何选择入土为安。尽管最便宜和最贵的墓地其实没有多大差别――地上空间一样可以刻,地下空间一样可以埋,但人们还是会为了这块不过一张报纸摊开面积的土地顾虑重重,思前想后。电影《疯狂的赛车》里说得直接,「我们这里是高尚社区、上风上水地下CBD,人生后花园,按均价仅售人民币3万元整,值得一生典藏。

问题是很多时候3万元无法搞定一套「地下CBD:穴位位置、占地面积、墓碑朝向、石碑材质、10年起付的维护费、一次性绿化费……这其中某一项稍有更改都会使总费用大相径庭,因为诸如风水的好坏实在很难明码标价。难怪国人对这一行的印象是「殡葬暴利或「比房地产利润还高,但从业者们不这么看。「老百姓需要葬法而不是墓地,葬法是各种各样的,占有土地的叫墓碑葬,人们把葬法和墓地混淆了。福寿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计生告诉记者。年近60岁的王计生早年学习哲学,曾在大学担任教师,1994年参与福寿园的建园并担任总经理至今。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轻质树脂材料的骨灰盒和介于1.5kg至3kg的木质骨灰盒都会慢慢消解,届时人真正和大地融为一体。谁都明白殊途同归,不过当你想到出殡的那一天,所有人都会看到你手中捧着的骨灰盒――哦,这款黑檀木要比黄檀木好,但那款花梨木更好,或是玉石呢?当然,水晶也不错……至于精心挑选的落葬吉日,亲朋好友都在场――虽说地下面积都不超过1平方米,再大不过放个骨灰盒,但怎么好让亲人长眠在草坪而不是方方正正的屋子里?没有花岗石上的刻字而只是一个小铜牌?万一逝去的亲人又很在乎坐北朝南的好风水呢?

以上种种心理都乃人之常情,与此同时,同为常识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再好的墓地(也就是葬法)也弥补不了生前的冷落,便宜点儿的也不会一笔勾销对死者的爱和真情实感。正是这样矛盾的心情让墓地服务的销售成为商业世界最饱含技巧又不着痕迹的过程之一。

殡葬业暗战,在于这一行纵然有再多的营销预算,也无法在任何媒体上大张旗鼓地打广告,一切台面上的推销手段均无用武之地。

福寿园在上海市区有12个营业部,承担部分营销工作,每家店一般有3个人,守店店员一天要打10通电话,这些电话可以被看作cold call,但通话目的并不是强行推销,而是让对方知道这座城市有这么一个公司做这项特别业务。店长每天会带着店员去周边的社区、老年大学、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某些公司的退休管理委员会转转。生前安排身后事是这一行对客户最理想的期待,「就是你还活着的时候,已经把意愿定好了,虽然现在不买,但是他知道了,今后一旦有这个需求,会跟子女说你就把我安葬在哪儿哪儿哪儿。邵亦波说。他是福寿园的副总经理,从2004年开始组建福寿园销售团队。

由于不能进行公开宣传,销售暗战的主要手段是口碑营销。口碑营销的效果在殡葬业十分明显――在熟人社会的中国,要购买这样一个无法转手、无法保修和退货的产品,最好的选择是咨询有消费经验的亲属和朋友。

2004年邵亦波决定进行销售部门数据分析,原因是当年的销售额为8900万元,比预定目标少了200万。数据分析的第一个结果是,未来要提高「上门客的比例。主动前来接待中心或是门店的客人意味着这一行最重要的口碑营销产生了效果。「前一个10年大家都是冲冲杀杀,把指标完成,可是背后的精细化分析还不够。邵亦波说。精细化的分析带来殡葬服务方式的进化,比如设立回访工作小组,定期给客户发邮件或拜访客户。园区有什么新变化啦,公司组织什么慈善活动啦,家里的老人可以参加哪些活动啦;此外,邀请那些有过抱怨的客户,上台说说自己的不满――某种程度上这些都让掏了荷包的客户觉得付费服务在延续,这桩买卖多少还有点儿人情味。

打造「经济适用坟

自从2010年有了「经济适用坟这一说法,殡葬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土地的问题就日益变得紧迫和突出。房价一路高涨,人也变得「死不起,但「地下CBD与房地产行业的商业逻辑有很大不同,即不是「死者与生者争地,而是有限的土地使用面积迫使殡葬业做各种模式创新。

从1996年开始,王计生陆续带高层出国,考察了美国的阿灵顿公墓、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和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确定了学习对象后,福寿园也决定从「公墓向「公园转型。这一个字的改变,可以颠覆人对自身的认识,公墓是传统的,几百年来就是跟死人打交道的地方。但其实这个空间可以建立起人对自身观念的美好认识。

转型在商业上颇为成功。其招股说明书中透露,从2010年到2013年,每年的毛利润率均在80%以上,净利率均在30%以上。这些数据超过了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炙手可热的科技公司。

每个行业都有其潜规则,但说开了,门道往往是相通的。就像买房希望住进名人小区,中国人挑选墓地时也有人脉资源的考量。(你又如何知道天堂里邻居不用互相打招呼?)从某个维度上说,福寿园想成为未来上海的人文博物馆,但对于未来客户来说,诸如阮玲玉、汪道涵、谢晋、章士钊这些名字就很有吸引力。这就是福寿园的策略――「名人集邮。

名人集邮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1995年,福寿园的销售额还只有200万元,但一年后就飙升至2760万元。个中原因是当年在新疆罗布泊遇难的探险家余纯顺入驻福寿园,吸引了更多眼球。对于任意一家想提高毛利润率的公墓来说,以下四类逝者客户都是不能不争取的:知识分子、老干部、名人和企业家。那些有商业抱负的殡葬服务公司,「名人集邮的操作手法已经日臻娴熟。对于老干部,他们深知庄重就可以,不要花里胡哨,给他弄两个「八一勋章,厚重实诚就行;名人一般喜欢雕塑比较多;而企业家的墓地则是一栋房子一辆车。不论这四类稍带社会阶级标志的人群还是更普通一些的平民百姓,能与所生活的城市的历史名人同住一个「小区,怎么说都算一件幸运的事。

相比那些地下不为人知的空间,地上的墓碑更能满足人的情感诉求。

墓碑是一个人最后留下的只言片语――尽管常常不能代表本人心意。各种墓碑产品也作为一种艺术和创意产品大行其道。一个个性化的雕塑型墓碑,价格可以从五六万到几十万元。「有钱做一个圆雕,没钱做一个浮雕,年近80岁的艺术墓碑设计师王松引说,「有些人会说多少钱都可以满足,就是自己要花这个钱;过去还有过雕塑上描金都是真金的,从情感上来讲,钱都不是问题。可实际上,那些耗费3个月甚至更久的雕塑成品利润率反而更低。

土地风险导致的产品的多元化促进了殡葬业收入的增长,而未来的增长将更多来自于非资源的收入――周年祭、礼仪追思、佛事超度、四季常开的盆花以及时不时修理一下墓碑,等等。而正是这些服务而非商品让客户在未来70年都倍感温馨。

殡葬业向西去?

土地是殡葬业目前最大的风险所在。为了控制土地消耗的速度,殡葬业开始开发并大力推销诸如花葬、树葬等占地面积更小的产品。墓穴也从过去的平均2平方米缩减到了未来的零点几平方米。由此衍生出的问题是:面积减少,价格不变,如何做到?销售人员卖出节地葬产品的提成高于普通商品墓的提成;节地环保固然是引导客户的重要措辞,但更能打消客户顾虑的是,占地虽小,档次不低――你和名人同享一片土地,名人享有的服务你也同样拥有。邵亦波说,调整之后,节地葬产品的收入占到福寿园营业总额的40%。

国外购买墓地的客人100%都会选择落葬仪式,这个比例目前在国内还不高,像福寿园的客户选择落葬仪式的也只有35%,但这是中国殡葬业的未来盈利增长点。

落葬即将骨灰盒安置在墓穴中。比如3800元中式礼仪套系流程包括:走路、抱盒、祈福、安放等动作的无限细分。用到的产品有:白帐篷、墓碑鲜花、礼仪桌、匹配供品和香炉的供桌、焚烧桶、黄纸、头香和单支――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租赁使用。匹配人员:礼仪师和协助师各一名。若是西式礼仪,点燃莲花香台变成了点燃油灯,单支变成玫瑰20支,仪式色系从红白变成白绿。此外,收费不变。这样的仪式,每天最多会有20场。

相比中式礼仪,西式的更加环保,中国素来有「事死如事生和「薄养厚葬的传统观念,有趣的是,作为中国殡葬业上市第一股,福寿园从高层到基层员工都一致认为「这一行最大的敌人是部分陈旧的传统观念。

「我没想到他们是放爵士乐,太好了。年近70岁的上海市民人这样评价他母亲陈瑶光的人生告别会。2012年1月去世的陈瑶光是第二位夫人陈洁如的养女。人说,中国传统丧礼上「哭得死去活来和半小时之后「吃豆腐饭眉飞色舞都令他无法接受。「我不要大家见眼泪。这个和送飞机一样,哪有送他回美国你在地上死去活来?没必要,人就是没了,我需要正能量。围棺和来宾座椅上的紫色玫瑰花,现场爵士乐的配合,玫瑰花香皂的回礼……这场耗费5万多元的人生告别会在人看来是贵了,但另一方面,「我妈妈能够睁开眼的话,她只会笑。

朱晨艳策划了这场私人定制的告别会。她此前从事婚礼策划多年。人们结婚时去找婚礼策划师商讨具体事宜,但在葬礼和人生告别会上,策划师的作用更多是帮助生者释放情绪。传统流程的一个小时、三鞠躬、绕一圈离开(业内称131)无法让生者释怀。「他会说你给我弄最好的,但他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朱晨艳说,「你要在他的情感起伏中抓到那个点。

专门成立礼仪业务部门介入墓地销售后,2009年,福寿园就从过去的80场落葬仪式增加到400场。现在这个数字是一年800场。有待继续增多的落葬仪式和具有更多琐碎细节的殡仪共同代表着殡葬业的蓝海。

为了打通上下游,福寿园多次向台湾同行学习,5月就已提供入殓服务;也在考虑购进火化机,完善从前端到后端的产业链,这意味着公司需要和政府合作――后者对遗体基本整容化妆、遗体防腐和租赁若干殡仪设备有着严格控制。

林奇曾经投资了全美最大的殡葬连锁服务商SCI。或许彼得・林奇深受本杰明・富兰克林那句名言影响:「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征税是确定无疑的。

不知死,焉知生?这也是本刊关于殡葬业商业报道的故事和意义,希望你不再孤单和恐惧。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殡葬;殡仪馆;中国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76-04

引言

中国殡葬发展历史久远。山顶洞人在遗骸周围撒含有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有钻孔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随葬。这几乎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土葬。北京猿人将洞穴上层当做生者的居室,下层为死者的墓地。秦始皇陵的规模及豪华程度,俨然一副宫城都邑图,将“视死如生”的丧葬礼俗发挥到了极致。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已经形成一套隆重而烦琐的殡葬礼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开始逐渐推行“火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的生活不断丰富,人们从满足基本生活要求提升到满足精神需求的层面。殡葬行业也从满足人们基本的处置遗体的需求,逐步上升到满足精神需求的高度。殡葬社会活动也越来越融入整个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从传统殡葬到现代殡葬转型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殡葬发展现状

(一)国际殡葬发展现状

1.日本——充分竞争无天价:日本的老龄化领跑全球,因此殡葬业在日本可谓“朝阳行业”。推销葬礼策划、墓地、纳骨堂的广告高调亮相于电视和广告夹页,毫不避讳地称此为“人生最后的购物”。日本的殡葬业主要由民间负责,政府仅发挥指导作用,不会对殡葬行业的收费进行干预,主要是通过保持充分竞争、避免垄断来形成和维持规范的市场环境。同时,日本政府不会对国民提供殡葬补贴,但对于享受“生活保护”(即低保)者,则由地方自治体委托民间殡葬业者免费安葬。据了解,日本全国火葬费用约为15万日元(100日元约合6.68元人民币),仅亲人参加的“密葬”花销就需40万至50万日元,如果选择较大的场所,则需要花费200万日元以上。虽然日本的丧葬费不算低,但日本国民的收入普遍较高,丧葬选择也很多样,丧葬费用对于普通日本国民来说不算负担,因此挑剔的日本媒体也很少对殡葬行业进行批评。

2.德国——墓地成为城市一景:德国的不少墓园坐落在城市腹地,墓地的设计和植被的布局格外讲究,成为德国文化特有的符号。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德国一共有3万座墓园。首先是它的地理位置,离市中心最多十分钟的车程,四周公宅环绕,有的餐馆和理发店干脆用“墓园”命名,有的墓园好像是一座街心花园。墓碑的造型种类繁多,大小各异,不少墓碑经过精雕细琢,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有的像一座小型假山,有的是一个十字架,有的做成半圆形,也有的做成长方形。墓志铭通常简明扼要,一般只有逝者的姓名、出生和去世时间。此外,墓园里几乎每块墓碑的旁侧都种满各式各样的花卉植物,而且有着风格迥异的布局。德国的墓园设计堪称艺术。因为墓园给人特别宁静的感觉,一些附近的上班族经常利用午休时间,来这里散步、小憩,呼吸新鲜空气。

3.法国——政府补贴“死亡成本”:虽然法国没有出台过一本针对性的“殡葬法”,但对殡葬的流程、从业者的资质等,在民法和地方法令中都有所规定。目前在法国墓地中,首都大巴黎地区和南部蓝色海岸地区的价格普遍较高,一个2平方米的墓穴,永存价为2 000~3 000欧元(1欧元约合8.02元人民币)。尤其是传统的土葬形式中,平排和复排等不同的摆放,价格都不一样,从600欧元到1.5万欧元不等。近年来,法国政府逐步摸索推广“殡葬补贴”、“殡葬保险”和“廉价殡葬”业务,让国民能够简朴而又不失体面地“入土为安”。法国百姓只需要到相关的退休和社保部门申请,就可以领到这笔钱渡过难关,去世后两年内申请有效,今年最高能领到9 258欧元。去年巴黎市政府还特别推出了“廉价丧葬”服务。相较巴黎地区平均3 098欧元的丧葬费,这个廉价套餐含税只需789欧元,其中包括棺木、身份牌和司机、灵车等基础服务。有些新近修建的墓园还专门铺设了自行车道,供居民休闲锻炼。

(二)中国殡葬发展现状

1.政府领导下的殡葬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中期公墓公葬阶段:各地民政部门接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墓,仍采取传统做法;60年代中期兴办火葬场阶段:1956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行火葬倡导以后,全国大中城市、小城市甚至县城先后建起了火葬场,到1966年底达87家;70年代中末期超常发展时期:“”时期火葬场、殡仪馆超常规发展,数量倍增,现有的殡仪馆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80年代末期为新的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倡导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殡葬事业也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内容涉及殡葬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使殡葬事业单位实行了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由单项服务向系列化服务、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殡葬事业单位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民间殡葬发展状况。民间殡葬发展主要受到传统殡葬文化的影响,首先是人们对长辈养育之恩的回报和对亲人的怀念,深受儒家孝道观的影响,寻找心宁的安宁与满足或者显富贵、极观美。其次人们对生死认识的局限,即认为灵魂不死的观念、灵魂与鬼神作祟并影响生者的观念,直接影响当代人的丧葬习俗和对鬼魂的恐惧。三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现代化趋势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滞后、甚至在封建迷信中徘徊。臆想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也能与时俱进。各种冥物的现代象征意义即是明证。四是统治者或社会主流思想的提倡引导示范,是民间殡葬习俗形成的源头,是人世间等级制度与富贵贫贱在殡葬中的折射。即便是海天园这样的殡葬改革典范,也有传统的尊卑贵贱在墓地上的体现。当然,殡葬也是现实的反映,现实中的一切无不在这里折射出来。五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生死观把儒家的孝道观、佛家因果轮回和道家的鬼神观结合为殡葬中的繁文缛节和厚葬奢靡之风,弘扬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的孝道,摒弃因果报应的影响,破除鬼神迷信观念,倡导科学的生死观,是殡葬改革的社会思想观念前提。在这方面我们的宣传工作显然是不力的。

民间殡葬理念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几代人,甚至是一个历史时间段,当下影响表现为:墓地与耕地、宅地的矛盾。在古代地广人稀的时代,墓地与耕地和宅地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矛盾。但随着人口增长亮起红灯、敲响警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与日俱增。中国人用世界耕地面积的不足1/13,却养活了超过世界人口的1/5。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也随之凸现。随着人们经济文化需求的增加,“厚养薄葬”的传统美德也演变为“厚养厚葬”。在一些地方,死者的坟墓占地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庞大和考究,造价越来越高。如以每平方计算,阴宅的价格大大地超过的阳宅,这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在殡葬过程中,大操大办,兴师动众并非彰显死者,而是生者的自我炫耀。中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很高的国家,全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5%以上,而西部城市化率低的地方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殡葬行业的改革如何由城市延伸和拉动农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实行殡葬改革,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死人拖累活人、殡葬过程中封建迷信与陈规陋习最顽固的堡垒在农村。“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句革命战争年代争取农民投身革命的名言,在今天和今后的殡葬改革中依然闪耀着它的睿智之光。

二、现代殡葬理念在殡仪馆的实施

(一)现代殡葬理念的内涵

“现代”,顾名思义,是指现今这个时代,也可指当今社会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思潮。因此,现代殡葬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具有自身所特有的的形态特征、服务模式和价值追求。其次,从字面上看,现代意味着脱离了传统,是和传统相对应的文明和进步,传统在普通意义上意味着保守和落后,而现代则彰显了开放和进步。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不应该将现代与传统完全分割开来。现代,意味着对传统的接纳,认清其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所存在的局限性;现代,意味着对历史局限性的包容和对进步的探索;现代意味着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的各方面成果,科学确立殡葬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全方位的转变;现代意味着勇于创新,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探索殡葬业发展新形势。因此,现代殡葬也是融合殡葬千年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殡葬。

(二)部分殡仪馆现代殡葬理念的实施

中国殡葬业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但是,因受到不平衡发展的制约,各地在转型的过程中,现代殡葬理念的实施各不相同。东、西、南、北、中各地的经济水平相差很大,地域风俗也各有千秋。就火化率而言,目前总体在50%上下,表明了有近半的公众仍秉承“遗体葬”的传统。但在中心城市则情况大不相同。从中可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由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的转型,并最终构建完成现代殡葬,将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中率先开始并实现,并带动其他地区完善实施。

1.上海地区现代殡葬的实施。上海地区现代殡葬的推进已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说,代表着中国目前殡葬业现代殡葬发展的最先进的水平。绿色殡葬的宣传,人文殡葬的转型,以及对于科技殡葬的探索都处于中国先进行列。总体来说,上海地区已经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以公众的殡葬活动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公众殡葬活动的全过程为中心,着眼于体现现代殡葬的新功能来重构殡葬业结构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出新的水平。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处于传统落后的角色,几千年来传承的传统殡葬文化,仍然对殡葬业有着很深的影响。

2.浙江地区的现代殡葬理念的实施。现代殡葬理念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惠民殡葬的实施方面。浙江省的惠民殡葬政策发端于杭州市。2010年,杭州就率先出台了覆盖全市的以政府买单、基本殡葬服务免费为主要内容的惠民政策,开启了化解殡葬难题的破冰之举。此后,宁波、温州、嘉兴和义乌等地也相继出台覆盖全民的惠民殡葬政策,实现政府为殡葬基本服务项目买单。2012年4月,杭州市又决定对市区实施生态葬困难群众给予费用补贴。 2012年5月21日,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加快推进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全民的惠民殡葬制度,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设力度,墓葬免费服务惠及城乡低收入群众。

现代殡葬理念的服务模式还体现在人文殡葬的实施上。在殡葬关乎和谐社会建设,殡葬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殡葬教育生命“归厚民德”的理念指导下,浙江省各个地区制订了一系列的饱含人文精神与人性关爱的殡葬法规和文件。这是推进人文殡葬的制度性保障。各个地区争相推出行风建设月,推进殡葬服务模式的创新。

浙江省还不断推进殡葬行业的形态特征,把殡葬上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并且落到实处。这是浙江省领先于其他省份之处,其他省份的殡仪馆和陵园在殡葬文化的宣传上,大都是强调要尊重逝者,要把“事死者如事生,事亡者如事存”作为殡葬职工的职业道德,要通过殡葬工作来达到“让逝者得其所,让生者聊无憾”的目的。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意识要利用殡葬之地对民众进行“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进行孝道教育,教育人们感悟生命的短暂与美好,感恩亲情的珍贵,回报社会与亲人。同时,部分殡仪馆还对整个殡葬职工进行社会工作理念的培训,使得服务不仅仅局限在殡葬业务,更能关注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3.鲁西南地区现代殡葬理念的实施——以临沂殡仪馆为例。山东省临沂市殡仪馆现馆址位于临沂市马厂湖镇境内,总投资5 000余万元,占地面积220余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总面积的48%。隶属临沂市民政局,属自收自支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 57人,承担着临沂市直及辖区内五区的遗体火化和殡葬服务,年火化量13 000具左右。

首先,临沂殡仪馆的整体建筑具有现代服务理念的格局。整体布局分为办公区、业务办理区、殡仪服务区、遗体存放区、火化区、骨灰寄存区、火化区停车场。其次是共安装火化机8台(其中4台高档平板拣灰火化机,4台中档平板火化机),配置遗体存放组合冷柜20组,单体冰柜12组,可同时存放遗体120具。三是财务、办公、业务收费全部实现电脑网络化管理。四是悼念告别大厅,配置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显示屏、图像背投显示屏,在悼念追忆活动中,同时显示逝者的遗像和会标。五是骨灰存放可保证2 000格位。一律采取防潮、防火、防盗、全封闭管理。六是在馆内设置三处停车场,可同时容纳260辆车的停放。七是单独设置遗体守灵室,守灵室内装修古朴豪华,配有沙发、茶几、饮水机、电视、空调,单体豪华遗体存放柜摆放在厅中央,鲜花、贡品一应俱全,同时配置床铺被褥供守灵的群众休息。八是建有一处环保型的祭奠和遗物焚烧塔,焚烧塔内按十二生肖,设置十二属相祭奠台,供群众及丧属祭奠使用,这样既文明,又卫生,还安全。九是环境布局园林化,在新馆内外,环境优雅,卫生整洁,种植观赏花卉树木几十余种,确实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化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8%,同时在馆内环境还建有一处青松、翠竹、长廊、凉亭、别具一格的休闲公园,配有石桌长椅,供前来办理丧葬事宜的群众、丧属休恬。十是高贵典雅的仪仗接灵,鹤辇送灰,鲜花围棺,礼炮乐队,在殡葬礼仪服务中,更是体现出在人生的后花园,追求完美,善始善终,亲情服务和圆满人生。

其次,临沂市殡仪馆的服务理念和价值形态有着自己独到的特色。在贯彻落实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六公开”制度中,根据当地的丧葬习俗和自身所具备的殡葬服务条件,首先向群众丧属公开推出了遗体运输、冷藏、穿衣化妆整容、告别仪式、火化、骨灰寄存等一条龙殡葬服务项目和内容。以人性化、亲情化、优质化的服务质量,对前来办理丧葬事宜的群体丧属,始终坚持做到“三声”、“四心”、“五个一样”。思想上力求“四个转变”,“五个观念”和“六个意识”,行动上达到统一着装,挂牌服务,语言文明,仪表整洁,举止端庄,不刁难,不收受吃请和钱物馈赠。其次,为方便群众和丧属办理丧属事宜,向社会公开承诺坚持24小时昼夜服务,并开通殡葬服务热线(16068444),及时解答群众丧属提出的疑难问题,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和丧属的丧葬需求。三是通过殡葬礼仪服务公司,大力拓展殡葬礼仪服务渠道,公司在馆原有的殡葬服务基础上,根据群众和丧属办理丧葬事宜新的需求,又新增添了殡葬守灵、鲜花、礼炮、仪仗接灵、鹤辇送灰、摄像、殡仪引导等服务项目,通过实践和运营,普遍受到群众丧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以上的创新发展,不仅打造出自己新的殡葬服务品牌和亮点,同时有充分体现了对群众和丧属在殡葬服务工作中的亲情化、人性化服务。四是公开接受群众丧属和社会的殡葬服务监督,对群众、丧属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意见和批评,经调研核实后,及时给予采纳和答复。五是严格按照物价部门的收费规定,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采取设置公示栏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公示,确实达到让群众丧属在办理丧葬事宜中明明白白的消费。

三、现代殡葬在中国殡仪馆的展望

(一)殡葬设施设备形态特征发展

无论是发达的浙江省的殡葬设备,还是比较偏的鲁西南地区,以及其他地区,殡仪馆的设施设备均在不断完善过程中,火化车间、遗体存放室、遗体整容室、解剖室、悼念大厅、业务室、骨灰存放室、高档火化炉、低档火化炉、LED电子显示屏等都是最基础的设施设备。设施设备有助于殡葬工作的开展。当前中国部分殡仪馆都存在搬迁工程,可以将各个馆的设施设备发展更新进程整理归纳,组织职工从中不断学习,从殡葬设施设备的每一次更新更替中提升殡葬理念,扎实提高殡葬新技术,不断提升殡葬设备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形态特征。

殡葬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独特殡葬建筑的空间气氛和艺术特色等问题的探讨,着重强调现代殡葬建筑作为场所的精神功能,并指出挖掘人们潜在的集体意识是现代殡葬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现代殡葬设施设备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目前殡仪馆、墓地等建筑在规划之初就会考虑到区域、规划、景观、环保、人文、交通等各个方面,作为城市功能及景观的一种补充,而非人人避而远之之地。

殡葬设施设备不要紧紧局限于工具,要挖掘它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如遗体整容,它不仅仅是化妆、缝合创缘等简单的清洁工作,而应该让丧属看到那是对于遗体的尊重,对逝去生命的尊敬。体现当代科学技术的水平,与时代同步,物质与精神共发展。作为殡仪馆要将现代殡葬理念、殡葬文化传播与广大人民群众,提升殡仪馆的文化价值,从而推进现代殡葬的不断发展。

(二)服务模式高素质发展

目前中国发达城市的殡葬行业服务模式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上海地区代表着中国殡葬行业服务模式的最高水平,但是目前全国各大医院的太平间以及部分殡仪馆的服务水平仍然需要不断提高。殡葬行业的服务项目已经到达多样化的程度,但是殡葬员工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新的殡葬服务理念的接受有一个过程,也是对于自身文化价值观的一次更替。对于现代服务理念的认识观念的不深,由此导致服务者与家属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既影响工作又给家属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现今服务型社会,殡葬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军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也是高素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殡葬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规范下运作,只有不断提高服务档次,优化服务环境,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职工定期培训,模拟情景演练,各地区参观学习,更可以结合当地社工机构,引入第三方岗位,提升本身的服务质量。

(三)当地地区文化与殡葬文化价值追求的发展

殡葬作为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各地具有特色的当地地区文化影响着当地地区的人民。当地殡仪馆馆应将自己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殡葬文化相融,带动殡葬文化发展。殡葬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社会文化营造着殡葬文化的发展,殡葬文化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现代殡葬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将现代殡葬与地域文化精髓大力宣传,互勉共进。政府部门注重当下殡葬文化、先进文明的殡葬理念发展,殡仪馆营造现代殡葬文化长廊,当地特色地域文化展现与广大民众,提高大家的现代殡葬理念。殡仪馆作为现代殡葬的建筑主体,发展生态、环保、绿色景观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应是现代化管理。

结论

现代殡葬在中国各个地区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服务模式以及形态特征,代表了中国殡葬事业发展的方向,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中国殡葬事业发展的主旋律。殡仪馆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担负着为群众提供殡仪服务、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重要职责。殡仪馆现代殡葬的实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殡葬在殡仪馆的实施有利于中国殡葬业现代化、科技化、环保化,与时代同步,促社会发展。在当下现展的社会,殡葬业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科学、环保、低碳理念不断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履行,现代殡葬在中国殡仪馆的实施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 吕春玲.深刻理解现代殡葬的科学内涵[J].殡葬文化研究,2010,(4).

[2] 诸华敏.加强创新,填补“缝隙” 努力实现殡葬业现代转型[J].殡葬文化研究,2010,(4).

[3] 傅其峰.市场参与、公益保障并行不悖[J].殡葬文化研究,2010,(4).

[4] 诸华敏.现代殡葬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 温州殡仪网,http://.cn/RED/.

[6] 新疆一龙投资集团战略部.中国殡葬行业研究报告[Z].2006.

[7] 吴世民.北京市殡葬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发展[G]//殡葬绿皮书,2011:207.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近代 丧葬习俗 武汉市郊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a's Funeral Custom

——Taking the Suburb of Wuhan in 1980s and 1990s as an example

DONG Furong

(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The burial form, funeral consumption and sacrificial rituals have taken great changes in the suburb of Wuhan in 1980s and 1990s, which ar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nd so on. However, how to make the evaluation coordinat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s what we should consider.

Key words modern; funeral custom; the suburb of Wuhan

1 20世纪80、90年代武汉市郊丧葬习俗的演变

1.1 入葬方式

武汉市郊传统的入葬方式以土葬为主,也就是把逝者装在棺材里下葬,但自上世纪80年代 尤其是90 年代中期以后,这种入葬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土葬改成了盒葬或套葬。这两种方式都属于火葬,这是80、90年代武汉市郊丧葬习俗的第一个显著变化,即由土葬变成火葬。

如武汉市“新洲区一自然村在2000-2006 上半年间共死亡77 人,从2000-2003 年,历年土葬的的人数分别为8 人、6 人、3 人和2 人,2004 年后土葬消失,从2000-2005 年实行套葬的人数分别为3人、3 人、2 人、1 人、1 人、1 人, 实行盒葬地人数分别为2 人、4 人、6 人、8 人、11人、12 人,2006 年上半年死亡4 人,全部实行盒葬。”①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近代武汉市郊入葬方式由土葬到火葬的巨大变化。

1.2 丧葬消费

除了在入葬方式上的变化外,80、90年代的武汉市郊在丧葬消费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在礼仪消费方面,以前,亲友主要是赠送礼品,如大批纸钱、花圈、灵幄等,而到了80、90年代,更多的人们直接送钱;主人的丧仪料理消费也大幅增加,大部分是用于殡仪馆各项服务。然后在情感消费方面,以前的唢呐在一些地方被淘汰,改为雇用新式的小乐队。最后是在信息消费方面,报丧不再是使用人力,主要是电话通知。

1.3 殡葬、祭祀礼仪

第三是在殡葬礼仪上,传统的土葬需要8 或16 人抬棺入葬,而火化盒葬不需要抬棺,很多传统程式随之省去。其次,传统的吊丧礼节也变了:在传统土葬的情况下,亲戚一般以在入殓甚至出殡之前来吊丧为合礼,实行火葬后,亲戚一般以遗体火化之前来吊丧为合礼。

最后,在祭祀上,人们不再严格地遵守传统的祭祀礼仪,传统的有七七的各期祭、百日祭、头周年等,到了80、90年代,祭祀的次数大幅减少,祭品除了鲜花、水果这些传统祭品,纸扎的电器如电视、电扇、冰箱等现代生活用品都已经出现。

2 演变的原因

2.1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物质决定意识,丧葬习俗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丧葬消费较之过去也就增加了许多。同时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有很大影响,如前面提到的报丧方式由人力改为电话。纸扎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成为祭品,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这一影响。

2.2 国家政策的调整

国家对丧葬制度也进行了一些政策上的调整,1985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殡葬工作的第一个行政法规,第二条规定:“在火葬区,要提倡骨灰深埋、撒放等一次性处理,也可经批准有计划地建立骨灰公墓。在土葬改革区,应有计划地建立遗体公墓或骨灰公墓。”②这时国家还是允许进行土葬的,只是要规范相应的措施。

到1997年国家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代替之前的《暂行规定》,其中《条例》的第四条规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③武汉市郊则被划为应当实行火葬的地区。这一政策在当地的确立,以及当地干部的坚定执行,对促使村民实行火葬有很大的作用。

2.3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对丧葬制度的演变有一定影响。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很多村民还固守人死要留全尸,入土为安的思想。但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特别是信息的传播,许多新式的思想开始被人们接受,人们的眼界和思维更加开阔,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火葬以及葬礼的简化等被人们所接受。这都促使了丧葬习俗的演变。

2.4 传统丧葬礼仪传承的断层

最后,传统丧葬礼仪传承的断层也是一个因素。在传统农耕社会里,农村年轻人都在村里从事农业活动,愿意从上辈中继承传统的丧葬礼仪。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到城市打工,在村中生活的时间大大减少,在城市中也接触到了更多的开放思想,造成了他们对传统丧葬礼仪所知甚少,在思想上也不那么重视。随着熟知这些礼仪的老人的去世,传统丧葬礼仪的传承自然就发生了断层,促使了武汉市郊丧葬礼仪的简化与演变。

3 一些思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市郊丧葬习俗的演变虽然只是个案,但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近代社会丧葬习俗的演变。这种社会习俗的演变是否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传统丧葬习俗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同时也会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冲突。一个很典型的事件是去年发生在河南省周口市的平坟事件。2012年3月,周口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声称为了更好地节约和利用土地,推进殡葬改革的进程,必须要进行平坟。他们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是强制性地进行,平了200多万座坟。这一粗暴的行为遭到很多村民的抵抗,一夜之间很多平了的坟头又被圆起。

这一事件充分地显示了传统丧葬习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社会习俗是人们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信仰,坟头并不只是一个隆起的土丘而已,它寄托的更多的是人们尊祖尽孝的道德操守,是人们对逝去亲人思念的寄托。周口市政府利用行政职权强制性地铲平坟头,是对人们传统信仰的粗暴践踏,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当然怎么样循序渐进地改革我们的传统丧葬习俗,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注释

① 方秋梅.变易中的武汉市郊乡村丧葬习俗.学习月刊,2009(8):35.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1985年2月8日,第二条.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1997年7月21日,第四条.

参考文献

[1]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六卷〈社会民俗〉)[C].湖北:武汉出版社,1999.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9篇

想起____年7月第一天报到时,我一路上的忐忑——殡仪馆,每天与逝者打交道的地方,阴森吗?悲戚吗?我会害怕吗?我能胜任吗?而当我终于站到殡仪馆前面的大广场上,盛夏的阳光照着绿树青草,照着屋角回廊,驱散了我的不安。原来,经过几代职工的努力,现在的殡仪馆早已摆脱了人们想象中“阴森恐怖”的形象,做到了环境园林化,建筑宾馆化,设备现代化。服务呢?一走进殡仪馆业务室,就能看到醒目的标语“丧属至上,服务第一”,时刻提醒每一位职工,服务无止境!

一次,一位90岁高寿的爷爷去世,无论我们怎么劝说,家属也不同意将遗体立即送到殡仪馆,一定要按风俗让逝者在家呆三天。等我们按预定时间上门入殓,遗体已经发生了一些不好的变化。老奶奶和年过半百的子女都在哭,怪自己没有听从我们的劝说,哭得我们也心碎了。我们也是为人子女,怎能体会不到这份对亲人的爱与不舍?《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为了保护殡葬职工的健康,腐败遗体应立即火化,不能整容换衣,可同事们经不住家属的一再恳求,还是忍受着难言的异味,为逝者化好妆换好衣服。告别仪式上,逝者子女看到的是老人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卧在花丛中。他们紧紧抓住我们的手,一个劲儿的说“谢谢,谢谢你们!”我们殡仪服务员所要做的和一直在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真诚服务“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

殡仪服务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不论酷暑严寒还是半夜三更,家属的电话就是指令!____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接到电话,便立即赶过去接遗体。这家人看到,大过年的,我们还能这样迅速地赶到,非常感激,一定要塞给我们每人一条香烟。被我们坚决谢绝后,家属感概地说,都听说现在殡仪馆是“一包烟一瓶酒下岗制”,真是说到做到啊!我们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真正做到“阳光殡葬”!

社会在发展,殡葬行业也面临新的挑战。为提供多层次、人性化的服务,做好“人文殡葬”,对困难群体我们严格落实惠民政策,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服务项目,更好地满足家属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去年春节,礼仪部接待了一位家属,要求情人节那天举办一场特别的告别仪式,祭奠在车祸中去世的妻子。时间紧迫,离2月14日只有五天,我们从没有做过这样的案例,如何布置,怎样落实……在一连串的难题面前,礼仪部主任张良华坚定的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每一位逝者有尊严的离去,让他们的家人没有任何遗憾!”她立即取消礼仪部人员春节轮休假,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方案……告别时,逝者被鲜花簇拥着,正前方是用玫瑰、勿忘我编制的心形花环,哀乐换成了《婚礼进行曲》,原本黑色的挽幛换成了圣洁的白色,整个礼厅被营造得温馨静雅又不失庄重。看到这一切,逝者的丈夫跪倒在我们面前……

殡仪服务这个岗位就是这样,这里没有战场上硝烟弥漫、气吞山河的雄壮,也没有商场上惊涛骇浪、潮起潮落的博弈。我们每天身处低回婉转的哀乐声中,没有欢歌笑语,只有庄严肃穆,有时还要承受别人的误解。可是一代又一代的殡仪服务员就在这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奉献,以自己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家属对殡葬工作的认可!____2年我所荣获“____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遗体火化工董晓俊同志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遗体整容工沈学春同志被评为“安徽省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遗体接运工张鹏同志被评为“____市优秀共青团员”。

殡葬服务礼仪范文第10篇

一、积极推进丧俗改革。

发展生态文明丧葬,规范丧葬管理,推行骨灰树葬、深埋等多种节地生态葬法,倡导骨灰洒林等不保留骨灰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力争2020年,全市节地生态安葬超过40%。推进文明治丧,逐步推行庄重简约治丧方式,摒弃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行为。大力倡导绿色祭扫,开展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网络祭扫等现代追思活动,不断创新丧葬礼仪,引导群众文明治丧、低碳祭扫。

二、加快殡葬设施建设。

构建以市殡仪馆提供殡仪服务,市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提供骨灰安葬服务的殡葬服务体系,方便并规范群众治丧。五年内完成市殡仪馆、市公墓整体搬迁工程,全面提升殡仪服务水平,达到国家民政部“设施宾馆化、环境园林化、管理精细化”的建设要求。

三、完善惠民殡葬政策。

从2016年起,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继续推行惠民殡葬政策,逐步建立以城乡低保、城镇“三无”、农村五保和重点优抚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为基础,其他多种形式殡葬救助为补充,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殡葬惠民保障制度。同时加快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完善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自愿采取骨灰树葬、深埋抛撒等少占或不占土地等行为,给予逝者亲属一定的奖励。

四、提高殡葬服务水平。

加快建立基本殡葬服务标准,优化标准服务内容,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严格实行遗体接运、消毒、保存、火化、骨灰安放等环节标准化处理,着力提高基本殡葬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快殡葬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殡葬信息服务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不断规范基本服务流程,简化窗口办理手续,优化惠民减免结算环节,科学保存殡葬服务信息和逝者信息档案,着力推进一站式便民高效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坚定不移的实行基本服务与选择明确分开,明码标价,上墙公示,实行自愿选择,市场运作,杜绝捆绑、强制和误导消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殡葬权益。

五、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监管。

上一篇:模特形体礼仪范文 下一篇:专业庆典礼仪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