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3:19:25

保健方法论文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是在现今社会作为一种价值系统而存在的,它也是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中不断演变的。它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社会关系,而其实质是以人为主导的社会关系中更高的资本形式之一。

自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以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应用科学及研究领域,对各个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人力资本价值形成及人力资本泛性构架下引发的思考三个方面来探讨人力资本范畴研究的一些问题。

一、理论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于1935年在其出版的《人力资本观》一书中正式提出“人力资本”这个概念。他从个人教育费用和个人收益相比较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而此理论真正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年会上以主席的身份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轰动了西方经济学界。以此为标志,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1964年,贝克尔发表了《人力资本》,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其哲学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起点,也就是逻辑的起点;思维形式中概念由简单到复杂上升的过程,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方法论,任何客观经济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样任何经济范畴的出现都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和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范畴时,所应用的方法论值得我们惜鉴。

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强调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它必须的载体。资本不是作为单纯的物质性存在,即作为进行新的生产手段而积象起来的物化劳动本身并不是资本,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社会关系。所以对人力资本来讲,它应该是体现了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新的资本形态。马克思说:“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人力资本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范畴,它的出现是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相对应的,是一种在以人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中的新的资本形式。它是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载体)的统一。它首先表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现了以人为主导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更高的资本形式,这是它本质的规定性;人力资本的外在形式为劳动力,以劳动力为载休。两个方面统一,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人力资本范畴的内涵。

二、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

人力资本价值形成分为内在价值形成和外生价值形成。

1.人力资本内在价值形成第一天赋人能。人类赖以存在的化学和物理机能是人力资本最原始的价值存在。第二自然造化:人类在与自然和对手的竞争中,逐渐地感觉和适应自然,并完善了自身的机理,产生了悟性,从而具有了思想、认识、语言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第三自我教育感化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对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教化,价值生成在潜移默化间完成。

2.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形成人力资本外生价值投资包括成长及教化投资、医疗保健投资、学校教育投资、职业培训投资、信息和迁移投资等,投资的渠道一般有政府投资、个人投资、企业投资、社会团体及慈善投资等。

(1)成长及教化投资。成长投资主要包括生育、抚育(生活、教育、医疗保健等)、关爱、言传身教、监护及误工等。教化投资主要包括在人的一生中文化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形成过程中的投资,这个方面的投资主要是隐性的。这一项价值形成是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基本内容,或者可以认为,是人力资本内生价值和外生价值发生链接的基础。

(2)医疗与保健投资。人的身心健康程度是形成、保持、恢复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保证。一般的医疗保健形式是个人主要支付,政府、企业补充支付口。

(3)学校教育投资口通过学校正规教育途径,发挥教育“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的积极作用,在人力资本外生价值形成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除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外,家庭在学校教育上的投资是非常惊人的。据估算,2008年我国家庭教育投资约为15000亿元。

(4)职业培训投资。在职培训的内容、形式包罗万象从上岗培训、专业证书培训,到科研训练、模拟仿真试验,一直到高级专业培训等。在职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本外生价值形成的主要投资内容之一,是人力资本实现真正专业化的重要环节。

(5)信息和迁移投资。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劳动者擂要获取信息和迁移以得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或提高人力资本价值,这是最完全的个人投资行为。

三、人力资本泛性构架下引发的思考

人力资本的价值属性是一个自然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本质内涵。从人力资本的价值构成看,自然人的人力资本属性是广义的、泛性的。在不考虑市场交易条件下,可以得出所有的自然人都属人力资本范畴的结论。如果简单考虑一下市场交易条件,我们仍可以说,所有的自然人都具有人力资本属性,进入市场参加文易的部分可认为是人力资本范畴,不进入市场参加文易的部分可认为是不在而不是不属于人力资本范畴。在人力资本泛性构架下,考虑人力资本载体是否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是区别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主要特征。在未进入市场以前,只能说每一个自然人都具有人力资本属性,还不是人力资本,这时,我们称其为人力资源。只有进入市场,把人力资本价值作为资本进行交易,自然人的人力资本属性和价值才能表现出来,这时,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X23OW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193页.

[2]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lJ七京商务印书馆.1990.

[3]莫志宏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I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研究前沿

〔中图分类号〕N9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003-09

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是情报研究中的战略和策略实验室[1]。它作为一种建模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带时间滞后的一阶微分方程。与其它建模方法相比,系统动力学适用于处理长期性和周期性的问题;适用于研究数据不足的问题;适用于处理精度要求不高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强调有条件预测,对预测未来提供新的手段。系统动力学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随着其理论越来越成熟,系统动力学的应用从最初研究全球性的发展战略的世界动力学模型,到研究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对外关系的国家动力学模型,再到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动力学模型、研究特定地理区域的发展战略的区域动力学模型、研究工业企业发展战略的工业动力学模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防治策略的医疗动力学模型等,到目前为止,系统动力学在系统论、控制论、信号论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处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国内外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对系统动力学现状总结和综述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TDA、Ucinet和CiteSpace Ⅱ工具对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Web of science平台中的SCI-E、SSCI、A&HCI数据库。检索策略为在题名字段中输入forecast*、predict*、simulat*等系统动力学特点词汇并与主题字段“system* dynamic*”进行“与”运算最终与题名“system* dynamic*”进行或运算从而进行检索,文献类型为论文(article)、会议论文(proceeding paper)和综述(review),时间限制到2011年,检索日期为2012年06月21日,共检索到2 117篇文献。

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并结合数据处理软件TDA和可视化软件Ucinet、Citespace Ⅱ对相关文献的数量变化趋势、机构进行分析,然后绘制这2 117篇文献的机构与期刊的共现、国家合作、主要学科、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图谱,从而揭示出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前沿等。

2系统动力学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

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术论文数量的变化,对其文献分布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为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2]。从系统动力学文献量的时间分布来看(如图1所示),系统动力学研究文献的数量各年变化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11图1系统动力学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11

2013年2月11第33卷第2期11现?代?情?报11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11Feb,201311Vol.33No.22013年2月11第33卷第2期11国际系统动力学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11Feb,201311Vol.33No.2从系统动力学各年文献量的分布来看,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1975年,历时20年之多。各年的相关论文在20篇内,可以看作系统动力学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76-1990年,系统动力学论文总体呈增长趋势。虽然各年论文量变化较大,但是这一阶段,系统动力学方面的论文量比上一阶段有很大提高,可以看作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系统动力学论文量提升很多,但近两年论文量居于平稳的状态。在未来几年,预计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数量会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

3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空间分布

31机构分布

2117篇论文涉及880个机构,在10篇及以上的高产机构如表1所示。机构两两之间的合作有581次,其中在5篇以上的高产机构如表1所示。发文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从表1看出实力较强的机构大部分为高校,其中,麻省理工学院以23篇的论文量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印第安纳理工学院,其他排名比较靠前的还有伦敦商学院、卑尔根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从机构类型来看,除高校外,还涉及政府部门(如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和企业单位(如西门子公司),从机构所属地区来看,美国(16所)占了一半的席位,可以看出美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之强大。英国、中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也均存在高产机构,除了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和亚洲的中国外,其他均来自欧洲国家。其中中国均有论文分布。

表1高产机构论文分布

排名11论文量11机构11国家11排名11论文量11机构11国家1112311麻省理工学院11美国11171181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11美国2111211印第安纳理工学院11美国111811711奈梅亨大学11荷兰3111011伦敦商学院11英国111911711清华大学11中国4111011卑尔根大学11挪威112011711卡尔加里大学11加拿大5111011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11英国112111711圣加仑大学11瑞士611911亚利桑那州立大学11美国112211611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11意大利711911香港理工大学11中国112311611俄亥俄州立大学11美国811911布拉德福德大学11英国112411611普林斯顿大学11美国911911帝国理工学院11英国112511611普渡大学11美国1011811麦克马斯特大学11加拿大112611611西门子公司11德国111181111中国112711611蒂尔堡大学11荷兰1211811伦斯勒理工学院11美国112811611阿尔伯塔大学11加拿大续表1

排名11论文量11机构11国家11排名11论文量11机构11国家1311811纽约州立大学11美国112911611加州大学欧文分校11美国141181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1美国11301161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1美国1511811伊阿华大学11美国113111611美国密歇根大学11美国1611811马里兰大学11美国113211611美国明尼苏达大学11美国

32机构与期刊共现

机构与期刊共现可以揭示不同机构发文的期刊的规律或者不同期刊承载论文所属机构的规律。如图2所示,其中,圆形节点表示机构。方形节点表示期刊,节点的大小表示期刊发文量的多少,节点越大表示在该期刊发文越多。红色节点与蓝色节点间连线的粗细表示机构在期刊发文量的多少,连线越粗表示机构在期刊的发文量越多。

11图2系统动力学机构与期刊共现图(发文量≥2)11

从图2可以看出,在单个期刊上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麻省理工学院,它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发表文章10篇。论文年代分布为1995年、1998年、2003年且各年1篇,2007年,该年7篇,由此可以看出,2007年是麻省理工学院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比较麻省理工学院发表的关于系统动力学的所有年份的文章,2007年也是麻省理学院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其他年文量均未超过2篇,同时《系统动力学会志》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发表文章最多的期刊,其他期刊发文均未超过1篇。可见,2007年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系统动力学的高峰时期;《系统动力学会志》主要探讨在社会、技术、管理和环境方面应用动态系统的展望与方法,涉及动态反馈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摸拟、信息反馈和因果研究的政策分析方法、动态系统在社会和自然科学理论建设中的贡献等,由此也可以得知,麻省理工学院将文章发表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其研究的内容也主要围绕以上方面。通过10篇论文的关键词可以窥见一斑,如改善、模型、建设、延迟、破坏、反馈、影响、工业、创新、远景、产品发展、合理性、资源配置、技术等。从文章的标题来看,关于展望性的文章有4篇,如Lyneis,J M和Ford,D N在2007年发表《系统动力学应用于项目管理:调查、评估与未来研究方向》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章,对项目管理在深层结构背景下的应用历史进行了综述,这种深层机构创建不良动力学并把他们应用到具体项目管理领域,然后对政策信息进行了综合,为未来研究和写作提供方向[3];关于政策研究的有2篇文章,如:Weil,H B在2007年发表的《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问题与框架的演化》讨论了5个项目,这5个项目在将系统动力学应用到企业战略研究的过程中成为重要的构建模型[4]。

在单个期刊发表文章较多的机构还有爱荷华大学,它在《结构力学与机械力学》期刊上发文6篇,伦敦商学院在《系统动力学会志》期刊上发文4篇,奈梅亨内梅亨大学在《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期刊上发文4篇,布拉德福德大学在《英国运筹学会志》期刊上发文4篇,麦克马斯特大学在《IEEE电力设备与系统汇刊》期刊上发文4篇等等。

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系统动力学会志》,发文39篇,其次是《英国运筹学会志》,发文14篇,《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发文11篇,其他期刊发文量均为超过10篇。

另外,发文(在1个期刊上发表文章2篇及以上)之和较多的机构如表2所示,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发文量最多,而且仅在《系统动力学会志》发文就达10篇,其次是伦敦商学院在《系统动力学会志》和《英国运筹学会志》两个杂志上发文共计7篇,发文量较多的机构还包括爱荷华大学、奈梅亨内梅亨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卑尔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

表2机构在单个期刊上的发文量(发文量≥2)

序号11机构11期刊11单个期刊发文量11机构发文量之和111麻省理工学院11系统动力学会志11101110211伦敦商学院11系统动力学会志114英国运筹学会志113117311爱荷华大学11结构力学与机械力学116116411奈梅亨内梅亨大学11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114系统动力学会志112116511帝国理工学院11物理评论A112国际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杂志112IEEE电力系统汇刊112116611卑尔根大学11计算机在人类行为中的应用113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112115711纽约州立大学11系统动力学会志113英国运筹学会志112115811麦克马斯特大学11IEEE电力设备与系统汇刊114114911布拉德福德大学11英国运筹学会志114114

在单个期刊上发文2篇以上的机构类型除了高校外,还包括研究院,如:美国电力研究院、魁北克水电研究院、韩国交通研究院均2篇,政府部门,如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以及企业单位,全球管理咨询公司。

33国家合作

在以系统动力学研究为主题的2 117篇样本文章中,258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合作完成。利用Ucinet软件对国家的合著文献进行可视化,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系统动力学研究形成的是一个以美国、英国为中心跨国合作团队。其中美国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最广泛,共与38个国家合作共115次(即产出115篇文章),与美国合作次数不低于5次的国家有10个,分别是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挪威、荷兰、日本、墨西哥。在美国与中国合作的8篇文章中,涉及到的机构主要有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南方电网、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以及浙江大学。8篇文章的出版年从2001-2011年(其中2002年、2004年、2005年、2007年论文量为0)。涉及到的期刊包括:《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应用地质学》、《IET发电,输电与配电》、《环境管理杂志》、《微型机械与微型工程学报》、《机械电子学》、《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各期刊论文量均为1篇。

与他国合作比较广泛的国家(合作国家个数超过10个)还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西班牙、法国、荷兰、瑞士、芬兰、巴西、日本12个国家。

其中中国的合作国家个数是17个,合作次数达46次,除了与美国合作的8篇文章外,还与加拿大合作次数较多(9篇)。在中国与加拿大合作的9篇文章中,涉及的机构主要有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山大学。9篇文章的出版年涉及1998年、2001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涉及到的包括期刊包括:《建造自动化》、《专家系统及其应用》、《人类与生态风险评估》、《国际环境与污染杂志》、《环境信息学杂志》、《环境管理杂志》、《组织11图3国家合作图11

行为杂志》、《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水资源管理》。

国家两两之间合作频次(如表3所示)最多的是美国与加拿大,共合作14篇,这14篇文章发表年涉及2001年、2004年、2007-2011年,其中2008年、2010年和2011年都是3篇,2007年2篇,其余各年均1篇。其中,被引次数较高的如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Ahmad,S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Simonovic,SP2004年在《土木工程计算杂志》上表文章《空间系统动力学:水资源系统仿真新方法》,文章介绍了空间系统动力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时间和空间动态过程的模型反馈,建立在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基础上,系统动力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耦合在这种建模方法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空间系统动力学方法为概念上不同的模型提供了一个单一建模框架,当对系统不同组件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解时,该方法还对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复杂动态过程的模型反馈提供了大量的能力[5]。

美国与英国的国家间合作频次仅次于美国与加拿大,共合作13次,这13篇文章分布于1987年、1999年、2005年、2008年(分别1篇),2006年、2007年和2011年(分别2篇),1998年(3篇)。其中被引用次数较高的如2007年英国伦敦大学的Lane,DC和美国哈佛大学的Oliva,R在《欧洲运筹学杂志》上发表的《更大的整体:系统动力学与软系统方法论的综合》,文章举出了一个同时使用这两种系统方法的理论案例,同时简要的描述了系统动力学和软系统方法论的理论与方法假设,并对其中的部分提出了批评[6]。

中国与加拿大的合作位列第三,共9次合作,这9篇文章分布于1998年、2001年、2009年、2011年(各1篇),表3(国家间合作频次≥5次)

序号11国家111国家211合作次数111美国11加拿大1114211美国11英国1113311中国11加拿大119411德国11意大利119511美国11中国118611美国11韩国118711美国11德国116811美国11澳大利亚116911美国11挪威1161011英国11德国1161111德国11荷兰1161211美国11荷兰1151311美国11日本1151411美国11墨西哥1151511意大利11法国115

2010年(5篇)。由此可见,2010年是中国与加拿大在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合作频次最高的一年。其中,被引用次数较高的如中国北京大学的郭怀成与加拿大的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的GAFuller等2001年在《环境管理杂志》上发表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地区环境规划与管理:洱海流域的研究》被引用达74次,文章建立了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洱海系统动力学模型,用来为规划任务提供支持。并指出该模型由明确考虑信息反馈的动态仿真模型组成,这些模型能够将成分水平的知识集成为整体水平并进行系统行为仿真。以实例的方式论述了该模型的这种功能在分析和制定决策时的有用性[7]。

其他的国家两两间合作较多的还有德国与意大利、美国与中国、美国与韩国、美国与德国、美国与澳大利亚、美国与挪威等等。

多国合作的文章如由德国、日本、荷兰、波兰和葡萄牙5个国家合作完成的《三核子系统动力学研究:氘核质子横截面在130兆电子伏时解体》文章指出三核子系统是最简单的重大试验场地,现代核子与核子交互模型以及额外的动力材料作为三核子的支撑力量在数量上能够被解决法捷耶夫方程的严格的技术探测到[8]。另外,由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南非5个国家合作完成的《量子布朗运动与单囚禁离子仿真》,文章研究谐波振荡器与人造工程水库相结合的开放系统动力学,选择水库和调节Lindblad-type和non-Lindblad-type减少的系统振荡器通道的系统变量,并证明系统和水库间发生虚拟能力交换条件的存在,提出使用单个囚禁离子与工程水库耦合来模拟量子布朗运动[9]。

34学科分布

从学科分布可了解关于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的学科。图4展示了各学科的发文量(用年轮的大小表示),学科间连线表示学科间的联系(1篇论文属于多个学科)。中心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关研究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程度。在图4中,中心度较大的学科依次为工程学、运筹与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力学等,说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同时常常涉及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表4列出发文量较大的前12个学科(发文量≥50篇)。从表4看出,工程学领域论文量最多,这与系统动力学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系统工程方法有关,其次是商业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论文量均超过200篇,而且从图4中代表学科年轮外层的颜色深度可看出,最近相关研究集中在这些学科。11图4学科分布图11

表4主要学科论文量

序号11学科11论文量11中心度11最早发文年份111工程学1171411044111956211商业与经济学1144211007111971311计算机科学1129511033111972411运筹与管理科学1118611038111975511社会科学数学方法11174110111985611物理学1113411004111969711环境科学和生态学1112611008111985811力学111071103111979911自动化及控制系统1190110021119691011数学1188110061119651111仪器及仪表学1165110031119711211社会科学综合11501100711199935作者分布

2 117篇文章共涉及4 309位作者,论文量大于5篇的有7位作者,从表5中可以看出,作者中心度都非常低,作者发文的频次也相对较低,故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发文量最多的是DC Lane,获得布里斯托和牛津大学的数学学位并且还获得牛津大学的数学建模博士学位,是伦敦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管理科学专业高级讲师,同时,他也是壳牌国际公司的顾问和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市场销售部经理,并且他也是伦敦城市大学商学院的职工,他专门利用系统动力学和系统思考的方法来进行战略分析,他与高级管理人员团体进行交互式地工作,帮助他们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观点。

2004年他成为运筹学研究社团的成员,2007年被授予系统动力学学会Forrester奖,2010年被任命为英国教育部儿童保护蒙罗审查顾问,2011年成为系统动力学学会主席。表5主要作者论文量

序号11中心度11作者11论文量11最早发文年11100211DC Lane112211199721100011EF WOLSTENHOLME111511198231100011D Pfahl111411199941100011RG COYLE111311198351100111A Grossler111211200461100411EJ HAUG11811198771100011FP DEMELLO116111975

DC Lane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战略分析问题和构建技术方面,特别是系统动力学,战略模型和系统思考方面。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系统动力学为社会理论和潜在的系统动力学社会理论假说方面出现的特定概念的正规化做出的贡献;在方法方面,主要关注基础结构的本质,不同映射技术的使用和限制,系统动力学与问题结构模型之间的联系,管理科学与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的历史和方法;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项目管理动力学;电影院电影和医疗管理营销策略的创作,如通过急症医院病人人流的路径和绩效测定方面的问题。他当前从事于与传染病和儿童保护服务有关的医疗保健建模的研究。他代表性的文章有《更大的整体:系统动力学与软系统方法论的综合》、《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对医疗保健的改进:紧急事故处理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社会实践与系统动力学理论》等。

紧随DC Lane之后,论文量较多的还有EF Wolstenholme,其代表作有《系统动力学作为系统描述和定性分析方法的发展》、《系统动力学的视角》等;D Pfahl代表作有《用仿真的方法来分析软件需求波动对项目绩效的影响》、《用于软件项目管理与培训的基于综合仿真组件的计算机辅助培训模块》等;RG Coyle发表了《系动力学方法的技术元素》、《系统动力学模型中代表离散事件:煤炭生产建模的理论应用》等论文;A Grossler发表了《探索合理性的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动态决策研究文献综述》、《系统动力学和合理性的观点——一份工作报告和公开的研究问题》等论文;EJ Haug发表了《受限的机械系统动力学递归公式:第一部分开环系统》、《微机电系统动力学灵敏度分析二阶设计》等论文;FP Demello发表了《水轮机和涡轮机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锅炉性能研究》等论文。

4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是作者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0]。运行CiteSpace Ⅱ软件,选择使用关键路径(pathfinder)算法,对科学文献共引网络的路径进行分析和处理,并通过显示高频关键词来确定主要研究热点。11图5系统动力学研究热点时间序列图谱11

从图5看出,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仿真(Simulation)、模型(model/s)这与检索式一致。其次是管理(management)出现了74次,中心度高达018,仅次于中心度最高的“系统动力学”,表明管理与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密切关系,系统动力学大部分集中在系统动力学管理领域,代表性文章有2005年Brian Dyson和Ni-Bin Chang在《废物管理》上发表的文章《在快速发展的城市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市区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进行预测》。他频次大于20的关键词还包括:设计(design)、反馈(feedback)、绩效(performance)、决策(decision-making)、建模(modeling)、稳定性(stability)、错觉(misperceptions)、思考(thinking)、影响(impact)、行为(behavior)、校验(validation)、算法(algorithm)等,这些词的中心度排名靠前。以上关键词包括多个模型建立过程中涉及的词,从各词年轮的颜色,可看出近期它们对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影响,代表性的文章如Wolstenholme,EF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系统调查:系统动力学方法》、JAMVennix在1996年出版的著作《组织模型构建: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促进团队学习》、YBarlas1996年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发表的文章《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及验证》。决策是系统动力学管理的重要方面,相关文章如Otto,Peter 2008年在《商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系统动力学作为评估和交流市场进入策略的决策援助》、绩效也成为研究系统动力学管理不可或缺的方面,相关文章如Barton,PM和Tobias,AM 1998年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发表的文章《系统动力学模型绩效测量的准确评估》。

5系统动力学研究趋势分析

把系统动力学的2 117篇论文的题录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中提供的膨胀词探测(burst detection)技术和算法,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时间段设定为1955-2011年),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burst term)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并根据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频次的高低,来确定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1]。11图6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图谱11

由图6看出,(1)主题词变化率较高的词中出现了数学模型(mathematical-model)、非线性(non-linear)、理论构建(theory-building)等多个理论研究方面的膨胀词,这说明有关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理论研究是系统动力学重要的前沿领域。钟永光等曾提出非线性动力学的数学基础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12]。(2)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定性模型(qualitative-models)、定性分析(qualitative-analysis)等与其他方法相关的词大量出现,这也是系统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与其他方法、系统整合。张波等曾提出将系统动力学与专家系统的整合,将系统动力学的动态思考与因果反馈环路概念导入专家系统,并藉由专家系统的特性解决传统系统动力学不易处理非量化问题、无法掌握不确定或模糊型态的问题[13];许光清等也指出对这类复杂系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必须首先建立在较全面、较深入和广泛的定性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动力学、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动力学的动态模型为主框架,汲取其他定量理论与方法的精髓,最终建立起综合集成的模型体系[14]。(3)动态方法(dynamics-methodology)、动态模型(dynamic-model)、动态仿真(dynamic/s-simulation)、系统动力学模型(sd-model)、(simulation-program)计算机仿真(computer-simulation)、系统动力学仿真(system-dynamics-simulation)等与系统动力学相关的词出现较多,说明需要加强对系统动力学本身的研究。(4)决策(decision-making)、基于的(clinical-knowledge)、天然气(natural-gas)、公务员(public-sector)、机械系统(mechanical-systems)、供应链(supply-chain/s)、卫生保健(health-care)、水资源(water-resources)、城市规划(urban-planning)等词出现,说明这几个方面也将成为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新趋势。

6结论

本研究以1955-2011年WoS收录的,以“系统动力学”为主题的2 117篇文献为样本,借助TDA数据处理软件和Ucinet、CiteSpace Ⅱ可视化分析软件的独特功能,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以可视化图谱的方式对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演进及发展现状、系统动力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经典著作、涉及的学科范围、主要机构、机构与期刊的共现,国家合作,以及研究热点前沿等进行探索,得出以下结论:

(1)系统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呈总体增长但趋于平稳的状态;

(2)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机构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机构类型除高校外,还涉及政府部门(如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和企业单位(如西门子公司),机构所属地区主要涉及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和亚洲的中国,其他均来自欧洲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其中中国均有论文分布;

(3)在单个期刊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麻省理工学院;发文量较多的期刊是《系统动力学会志》、《英国运筹学会志》、《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等;发文(在单个期刊上发表文章2篇及以上)之和较多的机构主要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发、伦敦商学院、爱荷华大学、奈梅亨内梅亨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卑尔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等;在一个期刊上发文2篇以上的机构类型除了高校外,还包括研究院、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

(4)国家合作中,美国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最广泛的,与38个国家合作共115次,合作次数较多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另外,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与他国合作也比较广泛;国家两两之间合作频次最多的是美国与加拿大,美国与英国的国家间合作频次紧随其后,中国与加拿大的合作位列第三;

(5)系统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学、商业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6)DC Lane是具有最重要影响力的作者,此外,EF Wolstenholme、D Pfahl、RG Coyle、A Grossler、EJ Haug、FP Demello等人的论文在系统动力学领域也具有较高影响力;

(7)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统计功能表明,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管理、设计、反馈、绩效、决策、建模、稳定性、错觉、思考、影响、行为、校验、算法等是系统动力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而通过其膨胀词探测发现,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理论研究、与其他方法整合研究、系统动力学理论和管理和环境领域的应用等是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和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陈行亮.论情报研究系统动力学仿真[J].图书情报知识,1991,(3):44.

[2]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198):78-89.

[3]Lyneis,James M.,Ford David N.System dynamics applied to project management:a survey,assessment,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System Dynamics Review,2007,23(2-3):157-189.

[4]Weil,Henry Birdseye.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to corporate strategy:an evolution of issues and frameworks[J].System Dynamics Review,2007,23(2-3):137-156.

[5]Ahmad,S,Simonovic,SP.Spatial system dynamics:New approach for simul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s[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2004,18(4):331-340.

[6]Lane,DC,Oliva,R.The greater whole:Towards a synthesis of system dynamics and soft systems methodolog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07(1):214-235.

[7]Guo,HC,Liu,L,Huang,GH,Fuller,GA,Zou,R,Yin,YY.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A study for the Lake Erhai Bas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1(1):93-111.

[8]Stephan,E,Kistryn,S,Kalantar-Nayestanaki,N,Biegun,A,Bodek,K,Ciepal,I,Eslami-Kalantari,M,Jha,V,Kirillov,DA,Kirillov,DI,Kis,M,Kliczewski,S,Klos,B,Kozela,A,Kravcikova,M,Kyryanchuk,VM,Lesiak,M,Machner,H,Magiera,A,Mahjour-Shafiei,M,Martinska,G,Messchendorp,J,Micherdzinska,A,Piskunov,N,Protic,D,Ramazani,A,Von Rossen,P,Roy,BJ,Sakai,H,Sekiguchi,K,Sitnik,I,Siudak,R,Sworst,R,Urban,J,Zejma,J,Zipper,W.Studies of the three-nucleon system dynamics:Cross sections of the deuteron-proton breakup at 130 MeV[C].Few-Body Systems,2008,44(1-4):1-13.

[9]Maniscalco,S,Piilo,J,Intravaia,F,Petruccione,F,Messina,A.Simulating quantum Brownian motion with single trapped ions[J].Physical Review A,2004,69(5):052101-1—052101-8.

[10]侯海燕,刘则渊,陈悦,等.当代国际科学学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知识图谱[J].科研管理,2006,27(3):90-96.

[11]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2):240-243.

[12]钟永光,钱颖,于庆东,等.系统动力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101-105.[13]张波,虞朝晖,孙强,等.系统动力学简介及其相关软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2):1-3.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 保健卫生教师 职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8-02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者车文博认为,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一般是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当前,在幼儿园负责保健卫生工作的教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通常受过专门的医学和营养学的教育,具有从业资格证书,既要负责卫生消毒和疾病预防,也要负责幼儿膳食的营养搭配。另一方面,他们在幼儿园中每天都会和幼儿相处,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教师的职责。尽管保健卫生教师在幼儿园中具有多元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有人认为不受幼儿园重视,有人甚至认为并不重要。由于幼儿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疾病因素的感染,所以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营养保障,设置科学的体育锻炼,落实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等对于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而,在幼儿园中负责卫生保健工作的教师的重要作用便自不待言。正因为如此,中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研究学者陈鹤琴曾有言:“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在影响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职业认同的诸多因素中,幼儿园的管理层面对于提升其职业认同感与工作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幼儿园应着力注重下述三个方面,从而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提高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吸引力。

一、加强宣传,强化家长的保健卫生意识,积极配合保健卫生工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保健卫生教师普遍认为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是影响其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园的保健卫生工作,很多家长常常表示不理解或不配合。概言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是由于幼儿的接送并不固定,不熟悉保健卫生工作。例如,多数幼儿是由父母、祖父母等接送,保健卫生教师的要求没有被及时传达。其次是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疏于配合保健卫生工作。例如,虽然幼儿已经发烧,但家长忙于工作,没人照顾幼儿,所以仍然将幼儿送到幼儿园。再次是由于有的家长会忽视幼儿园相关规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有的家长甚至要求幼儿园统一接种疫苗。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不解。因此,作为管理方,幼儿园应积极利用家长会、公告栏等多种手段向家长宣传保健卫生工作,在强调保健卫生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明确保健卫生工作的具体要求,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二、建构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总体而言,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发展较为单一,他们终其一生都从事着保健卫生工作,其专业技能随着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得到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幼儿园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建构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提高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第一,优化工作考核机制。在当前的考核机制中,由于幼儿园忽视了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特性,在考核中简单地对其进行后勤考核,有的甚至取平均值进行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幼儿园应明确考核目的,针对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优化工作考核机制,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鉴于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特殊性,幼儿园可以采用历时评比的方式进行考核,在纵向上对比工作业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第二,增加升职机会,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幼儿园应当以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为基准,构建公平公正的升职机制,了解卫生保健教师的升职诉求,为他们提供升职机会,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形成幼儿园与保健卫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结局。

第三,创设教育与科研奖励机制,为保健卫生教师评职提供支持。按照现行的评职要求,保健卫生教师评职同样需要,但受限于工作性质,他们通常很难单独完成。因此,幼儿园在相关项目的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涉及到健康卫生的科研项目中,应当鼓励保健卫生教师积极参与,并在方法论上予以充分指导,以帮助其获得科研成果。

三、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提升职业认同感

由于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身份定位特殊,既担任着老师的职责,也肩负着医生的职责,还由于保健卫生教师人数较少,再由于保健卫生教师评职困难,故而通常会产生被边缘化的职业感觉。这样,保健卫生教师就会在心理上与幼儿园组织之间产生隔离之感,久而久之,这种情绪会反映到工作中,出现倦怠与消极的现象。因此,幼儿园应努力为保健卫生教师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第一,充分重视保健卫生工作,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由于很多幼儿园对于保健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教学。毫无疑问,这种错误的工作观念会影响到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实际上,保健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保育与教育同等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保育与教育并重的工作观念。幼儿园应充分重视保健卫生工作,积极肯定并努力支持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例如,要支持保健卫生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要采纳保健卫生教师的建议与意见,要为保健卫生教师配备必需设备等。

第二,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促成教师与保健卫生教师的科研合作。每个人都希望在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中工作,它会对工作者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保健卫生工作者尤其明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保健卫生教师认为其工作领导不重视、家长不理解,同事不配合,这种工作氛围严重影响到了其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因此,幼儿园应当努力促成教师与保健卫生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从而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以提高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556页.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我军著名的军事哲学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西籍将军梁必V少将。

听说是受家乡主办的《老友》杂志委托来采访,梁必V少将在百忙中推掉其他事务,欣然接受采访。采访中,约他书稿的出版社电话不断。中午,将军执意留下我这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到他家吃午饭,将军对故乡和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厚意可略见一斑。

梁必V将军1939年12月出生在有“将军村”之称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陂村。从这个普通的古老村庄里,先后走出了4位共和国的将军。他们是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梁必V。

同其他3位将军相比,梁必V虽然没有统领过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同敌人撕杀。但他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著作影响着共和国一大批军队的初、中、高级干部,其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视。

从小立志,为强大的国防建设而奋斗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梁必V的记忆中,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平民的景象是永远都抹不掉的。1944年夏,侵华日军已经像秋后的蚂蚱,但仍在作垂死挣扎,格外凶残。在一个阴雨天里,日本鬼子到湖南衡阳农村扫荡。那时,梁必V也在湖南衡阳,遇到了这场灾难。父母亲匆忙带着梁必V兄妹4人逃往山里,大哥拉着二哥在前面跑,母亲一手抱着妹妹,一手拉着年仅5岁的梁必V紧跟其后,沿着池塘边向前狂奔。“叭”一声枪响,二哥突然像被什么力量推了一下,跌倒在池塘里,兄妹几个都被吓哭了。母亲赶紧跑上前去,吃力地把二哥从池塘里拉上来。原来是一颗子弹穿透雨伞,贴着二哥的头皮飞了出去。

日本鬼子撤退后,梁必V在返回村子的路上看到了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大声哭喊的人群和被焚毁的房屋,凡来不及逃离的乡亲们都惨遭日本鬼子杀害。这副惨烈的场景强烈地震撼着梁必V幼小的心灵,也给他终生留下了难以抹平的伤痕。梁必V捏紧小拳头,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让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

除非考第一名,不然就没法读书

梁必V的父亲是铁路职工,母亲在家干一些杂活,用来维持生计。梁必V自小聪慧好学,但是家里的经济状况无法供他上学。母亲心痛地说:“孩子,除非你总考第一名,不然的话就读不起书。”原来当地小学有规定,全年级考试成绩第一名者可以免去所有学杂费。梁必V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上小学后果然身手不凡,每年都是成绩第一名。小学毕业时,他本来被保送到吉安县立中学,但在当时那个信息还很封闭的年代,梁必V偶尔听说有个白鹭洲中学很有名时,便放弃保送的机会,考上了具有悠久历史、据说文天祥在700多年前也曾就读过的这所历史上称之为白鹭洲书院的学堂。

上了中学的梁必V,没有忘记儿时立下的誓言。15岁那年,他拿出一个笔记本,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军事记”三个大字,开始记述一些军事知识和自己的体会看法。

一篇《致胜论》,成为他人生“致胜”的转折点

1957年,梁必V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录取。他在繁忙的学习中并未放弃自己对军事知识的学习和业余研究,还尝试写作军事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受到了当时全军唯一的一份军事杂志《八一杂志》的重视和赞扬。1959年元旦,《八一杂志》给他寄来新年礼物: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和几本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些都极大地鼓舞着梁必V,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军事科学研究,为国防建设和的强大作贡献的决心。

1959年,学校把梁必V调整到国家刚刚设立的尖端技术专业,学习火箭、导弹的遥控遥测技术。这时他已经利用课余时间,边研究边写作那篇对自己将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1961年底,倾注他多年心血的、长达10万字的军事论文----《致胜论》终于诞生了。

次年5月的一天,梁必V接到学校的通知:上级军事部门有一位首长来学校,要找他谈话。梁必V匆匆赶到校长办公室,见到一个大个子军人。原来,他的论文通过学校转到了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有关领导看了后认为不错,但心里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一个学习尖端技术的在校大学生何以写出如此有分量、有见地的长篇军事论文?于是就决定派出一位大校专程到西北工业大学考察梁必V。“写这篇论文花费了多长时间?” 大校亲切地问道。“两年。” 梁必V认真作答。“我能看看你写作论文的草稿吗?” 大校又问。“我马上去拿,20分钟内送来!” 梁必V说罢转身就朝宿舍跑去。“不用急,慢慢来。” 大校冲着他的背影喊道。

不一会儿,满头大汗的梁必V抱着厚厚的一摞草稿交给了大校。两天后,考察完论文作者真伪的大校微笑着对梁必V说:“跟我一同去北京工作吧。”梁必

惊讶地说:“我还没有毕业呢!等毕业论文和答辩完成后再走行吗?”“你已经毕业了!”校长与大校先后不容分辩地答道。原来,经过三年困难时期,梁必V染上了肺结核,大校按照上级指示,要带梁必V到北京治病并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

就这样,才华出众的梁必V人生命运从此改变,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个月后,当1962年7月梁必V正式毕业时,军事科学院即函告西北工业大学:“经总政治部批准,你校学生梁必V毕业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在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向全体师生高兴地宣布:“今年我们学校出了两个了不起的毕业生……”这其中一个“了不起的毕业生”正是梁必V。

论文受到元帅重视,选择军事哲学为研究领域

梁必V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后,深感自己专业知识欠缺,就拼命自学军事方面的知识。那时,办公楼最后一个熄灯的准是梁必V。

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前后,梁必V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撰写了3万多字的《略论战略突然袭击问题》一文。元帅看到这篇论文后十分重视,仔细阅读,并称赞梁必V很有才华。这篇论文对当时的战略形势以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引起其他领导的高度重视,这篇论文至今还存放在中国人民军事档案馆里。

在实际工作中,梁必V敏锐地认识到,军事研究不能总是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上,更应该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揭示军事的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于是,他把主要精力和兴趣逐渐转移到军事哲学领域。

在1937年提出了“军事辩证法”这一概念,但后继的研究者屈指可数,学科建设也不完备,梁必V觉得这里大有文章可做。然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际,“”的政治风暴也向他逼近。

“”中受排挤,发配新疆基层部队

西飞鸣铁龙,回首京中。钢心铸定叹文戎。目送阳关别战友,将士伤容。

笔下震雷洪,往事无穷。八年帷幄正春风。总是明年花更好,到处芳红。

----1969年6月梁必V于兰州火车站所作《由京调疆怀感》(浪淘沙)

“”开始后,由于梁必V坚持真理,不附和当时掌权的造反派的错误举动,受到排挤。1969年初,他被调往新疆。有关“护送”人员专门给新疆方面打招呼:不要给梁必V任何职务,让他作为一名屯垦战士到基层接受再教育。

新疆部队有关方面的领导看过梁必V的档案后认为,让他当一名普通战士那是埋没人才。当时正值组建兵团现役部队,29岁的梁必V就被派去当了营长。

初到基层部队,下面都在议论“来了个年轻的大学生营长”,一些资格比他老的下属不大服气。梁必V到独立营上任没多久,就去靶场检查工作,正碰上一个老连长带着战士进行训练射击。“全体起立!”老连长大声喊道。“报告营长,我们正在实弹射击,因为枪太旧,弹着点老偏低,成绩不理想,请指示。”“是枪的问题吗?”梁必V反问道。“肯定是。如果营长不相信,不妨自己试一试。”这时,陪在身边的副营长也不说话,等着看梁必V的笑话。

梁必V接过枪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没有问题。于是严肃地对连长说:“在靶场内不许喊全体起立,这违反了操作规程。”“请给我12发子弹,先试射3发,后9发计算成绩,看看是不是枪的问题。”结果,9发子弹打出86环的好成绩。梁必V转身对连长说:“枪那有什么问题?是你没有在训练前把严冬射击的要领给战士们讲清楚。”连长红着脸说:“我不懂,请营长指示。”梁必V说:“第一,今天温度达到零下21度,空气密度大,子弹飞行的阻力加大,势必造成弹着点比正常温度偏低。第二,今天是雪景,准星缺口上容易出现虚光,也容易导致弹着点偏低。请你马上停止射击,带领队伍总结经验,经过训练后再进行实弹射击。”这个连队按照梁必V的指示做,第二天果然打出了好成绩,老连长后来也成了他的好朋友。

梁必V所在的部队靠近边境,当时中苏关系紧张。所以他特别重视部队的军事演习,尤其注重培养战士们在西北艰苦环境中的作战能力。有一天晚上,在零下23度大风雪的条件下,他带领全营战士进行了一次伏击战演习。在返回营地的路上,他即兴写下了《伏击战演习》(卜算子):皓皓千重山,蜿蜒一通道。部队卧雪无踪影,只待敌人到。堵头又截尾,响彻冲锋号。勇猛分割四面歼,声威震天吼。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梁必V在全营树立起了威信,领导班子也更加团结,各项工作很快走在了部队的前头。

梁必V回忆说,那段时间虽说离开了科研岗位,但基层的军旅生涯使他获得了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实践经验,对他后来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讲授军事科学方法论,写作全军第一部《军事方法学》

社会演进,科学分合,思行得杰作。遥想当年,致胜篇磨,为今谋轮廓。风风雨雨,崎崎岖岖,道路如涉炼火,等闲岂能闲过?!因战而研,目标争和。于无处,方知学问几多。百步行半矣,继往开来吟新歌!

----1990年10月梁必V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所作《军事方法论出版咏》

1978年,全军院校陆续恢复。不久,梁必V被调到军委直属的南京高级步兵学校任学员队政委。这使他的工作得以继续,并先后发表了多篇军事思想方面的文章,其中一篇名为《军队院校学习的辩证法》,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1年,梁必V被选派到北京政治学院深造。他一边系统学习军政组织指挥的理论、艺术和方法,一边围绕军事哲学与军事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写作和发表了许多论文。

1983年,梁必V又回到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先后担任宣传部长、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兼研究生导师,配合教学需要,讲授军事科学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写作《军事方法学》,于1990年10月出版。这是全军第一部军事方法学著作。据查询,当时也未见其他国家有军事方法学著作。

要职务还是要时间?梁必V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1990年年底,梁必V重新调回军事科学院。院领导原打算让他到一个部门担任负责人。梁必V经过反复思考,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他提出要集中精力研究军事哲学的奥妙。紧接着,他就受领了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延续课题----《军事哲学》的研究任务。在全军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由梁必V主编的《军事哲学》于1995年5月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直到今天,这本书还被许多军事院校、部队当作军事哲学的基础教材。

梁必V总是以战略家的眼光关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已经在全军拥有较高知名度、成果丰硕的梁必,始终觉得还有一些缺憾:作为军事哲学的学科建设,一定要有“史”做支撑,没有史,这个理论好像是从天上凭空掉下来一样。于是他接着申请了一项军事哲学思想史研究课题。1998年,他主编的近100万字的《军事哲学思想史》出版,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在军事哲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确立后,梁必V又盯住了高技术战争与军事革命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先后出版了带有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高技术战争哲理》与《军事革命论》。他提出,今后必须把目光瞄准“军事哲学怎样更好地扎根当代军事实践,面向当代军事实践,服务于当代军事实践”这个研究方向。

幼年时所见的血腥场面与后来所接触的大量事实,使梁必V深刻地认识到:不能有效地自卫就只能挨打、受人欺负、遭人屠杀。只有正义的力量彻底战胜和消灭了邪恶的力量,人民才能过上真正和平幸福的生活。正如他在几部专著的前言中一再表述的那样:既是为了打赢正义之战去研究军事,也是为了让人类最终“革军事之命”而去研究军事。

事业成功和身体健康的几点感悟

梁必V将军的成功经历,对年轻的学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专心、专志、专业”可以说是将军成功的制胜法宝。从15岁作笔记开始,他的人生虽然经历许多磨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军事哲学的学习和研究。

要确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在此聚焦。将军的成功绝非偶然,是可以想见的。《致胜论》的写作花费了两年时间,实际上可以上溯到15岁时他开始作军事笔记,也可以说将军儿时的心里已经对军事产生了兴趣,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的学习动机。

要把自己的研究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起来。将军在大学里学的是飞机、电子专业,但他却以一篇军事论文成名。因为他的志趣在军事。

要选择好研究方向。陈云同志有一句量化的名言:“我们每做一件事情,要用90%的时间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然后用10%的时间去做就行了”。梁必V将军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选择了军事哲学这个高端领域。相反,许多人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方向选择不够慎重和严谨。

对事物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要有前瞻性。梁必V将军的研究开始是具体的军事问题,后来他敏感地意识到军事哲学的重要性,并预测出军事哲学在指导未来军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前介入,从而占据了这个学术高地。

要注重学科的交叉和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梁必V将军没有就军事研究军事,而是巧妙地把军事学与哲学有机结合,在这个交叉学科领域大展宏图。

研究更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漫长、非常艰辛的脑力劳动,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名利诱惑,如果不能坚持,将可能半途而废。梁必V将军以坚强的毅力坚持自己的研究,其研究的深度和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在长期的工作中,梁必V将军坚持锻炼身体,摸索出一套保健方法,对老年朋友也会有一定帮助。其实,小时的梁必V患有肠胃病等多种疾病,最后还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正是这些疾病促使梁必V将军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注意锻炼身体。从中学开始,他每天坚持跑步1500米以上。他十分喜欢打乒乓球,喜欢爬山、游泳等健身活动。最关键的是坚持,如果实在太忙,也要打几场乒乓球,每天跑步或爬山1小时,从不间断。同时要注意均衡膳食营养。梁必V将军烟酒不沾,每周量一次血压。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引文分析方法、成本方法、预期收入方法、能力方法是知识计量学重要的特征研究方法。文章从定量的角度出发,探讨这几种方法在人才评价中的具体应用。既讨论了基于引文分析的间接人才评价,又分析了基于成本、预期收入、能力方法的直接人才评价。研究认为,这几种方法各有自身的优势,而且有自身的应用条件。文章也介绍了知识计量学在人才的载体,如知识存量很高的大学以及知识型国家层面的评价。在评价中,知识计量引文分析以及科学指标的构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发挥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知识计量学;人才评价;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089-05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是关键。如何识别和评价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早期对人才的评价经常采用的做法有:对科学成果的评议与鉴定,在科学活动中,科学文献与科学人才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是对科研成果进行人才评价的理论基础;定期考核;实践考验;举办各种竞赛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对投递的论文进行审查可以发现优秀论文,交流过程中的互动也可以鉴定人才;各种学术期刊编辑部门可以通过对来稿的审查,发现具有创造才能、提出创新性理论方法的人才。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的一个缺点是定量分析严重不足,往往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因此,也容易造成非议,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出发,介绍几种知识计量学特征研究方法在人才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一、引文分析法与人才评价

引文分析为人才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定量化工具,为很多人才评价学者们所采用。加菲尔德曾经利用SCI(科学引文索引)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人才评价过程[1]。1977年,加菲尔德通过SCI甄选出1961-1975年间的近3万条引文数据中的被引频次超多4 000次的250位学者(仅仅考虑第一作者)。一般作者在15年内的平均被引频次为50次左右。统计结果表明,在250位作者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作者为42人,占总人数的17%;有151位科学家是院士出身,占总人数的60%;其中1/4的院士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加菲尔德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引文分析方法定量化评价人才是可行的。

1978年,加菲尔德使用SCI(1961-1976)的期刊论文数据库,选出300位科学家。这一次的特点是并不仅仅考虑第一作者,还同时考虑合著者,被选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5 496次。第一著作平均被引频次为1 794次,合著作者平均被引频次为3 702。结果显示,有160人是院士出身,占总数的一半。获得诺贝尔奖者26人,占总数的8.66%;有177人,占总数的59%获得过某种或者几种奖励。因此,在这300位科学家中既非院士又非得奖者很少。加菲尔德的统计又一次证明了被引分析对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加菲尔德的第三次人才评价过程更为系统而全面。1981年,加菲尔德以SCI在1965-1978年间的数据库的数据样本,选出包含合著者在内的科学家,算出其论文被引次数,再从中选出被引次数最多的1 000位科学家,约占全世界百万科研人员的千分之一。据统计,14年内,著者的平均被引频次为3 811。然后,通过函寄的方式调查这些科学家的基本信息。1 000名科学家14年内每人平均发文121篇,32篇为用第一作者名义发表,89篇为用合著者名义发表。平均被引频次为3 811次,每年平均272次。1 000位科学家中女性为23位,平均年龄为53岁,其中42-61岁的占77%,最年轻为33岁(一般认为科学家发明的最佳年龄是37岁)。1 000位科学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为44人。其中378位科学家为院士出身,其中Woodward有12个院士的荣誉。院士的平均年龄为58岁,非院士为51岁。将1 000位科学家按照38个专业分类列出其论文被引频次、院士数量、诺贝尔奖得奖数、出生年月等情况,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差别很大,人数最多的为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免疫学家、内分泌学家等。人才大多集中在各国著名单位中,越是著名的学府,拥有科学家人数越多;科学家人数与其国力有关,科学技术越是发达、国力越是强盛,所拥有的科学家数量越多,美国147个单位中拥有736位科学家。

从加菲尔德的三次统计看,以引文分析法评选人才是可行的,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以被引次数为依据评选人才是恰当的,其结果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引文分析用于选聘人才、解决学术上的纠纷有一定成效。我们分析以引文分析中被引法进行人才评价之所以富有成效,因为被引法实际上已经是对文献的内容的评价,一位作者只有其科研成果被别人所接受认可,才会产生被引现象。这也是一种同行评议的过程,首先引证者对被引用者的文献知识内容进行审阅、评价,如果是引证者所能接受或者他认为对其自身的研究有价值,他才会去引证,如果有更多的引证者行使引证行为,则证明该文献的知识内容极具价值。

我们认为,知识计量学在人才评价方面不能停留在引文分析这种简单的近似于同行评议的层面上,而应该更多地采取直接评价的方法。基于成本方法;基于预期收入方法;基于能力方法是对人力资本测算最直接、精确的测算方法。这三种方法都是人才的直接评价方法。

人力资本的概念源自Petty。该学者并没有明确定义人力资本的概念,但他认为,人与土地等资本物质一样具有价值,个人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人力资本,这些价值的获得需要一定成本。亚当斯密将后天获得的技能视为人力资本:“一个人花费了巨额劳动和时间以学习那些要求特殊的熟巧和技艺的职业人,与机器等物质资本一样,应该获得正常,甚至更高的利润补偿。”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给出了人力资本的不同定义。但归纳起来,并没有超出收入、能力和成本的人力资本的范畴。

二、基于成本方法的人才评价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人们在拥有精湛的技艺的背后需要付出巨量的劳动和时间,这成为了基于成本方法的人才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早期,Eisner提出的测算方法是,统计一个小孩从出生到25周岁所有的花销,即为人力资本的价值量[5]。Eisner的测算方法显然带有古典的朴素主义色彩。Shultz对这种方法提出了非议,一个人从0-25周岁的所有花销太过繁杂,如果不加区别当作一种资本的投资来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他认为,所有的花销支出中会产生三种效果:(1)仅仅是被消耗掉,或者作为维持生命的延续或者作为一种娱乐被消耗掉,并没有产生任何个人能力的提高;(2)完全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如教育等;(3)既有一部分被无谓的消耗掉,又有一部分提升了个体的能力。

很明显,(1)不能算作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能计算在成本范围内;(3)要有选择性地计入成本之内。Shultz的研究比Eisner改进了许多,使得基于成本的人力资本的计算更为合理。试想一下,如果将一笔资本投入在两个人身上,一个人散尽钱财挥霍一空,而另一人使用它学习本领、提高能力,因此,按照Eisner的计算结果就会认为二者的人力资本价值量相同,这显然是错误的。

另外,Shultz将支出中真正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部分归纳为5个方面:(1)医疗、卫生、保健;(2)在职教育;(3)正规教育;(4)成人教育、技术推广;(5)劳动迁移。

Shultz假定人力资本价值量为投入到人力资本活动中的成本的货币贴现值。Shultz的方法因其相对的合理性被业界的专家学者所承认,并被广泛采用。虽然也有很多学者对这种方法作出些许改进,Shultz方法仍然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人才评价测度方法。

基于成本的人才评价方法也有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被认定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部分支出带有明显的人为主观性;另一方面未能充分考虑人力资本折旧问题,既然采用物质资本的成本计算法测度人力资本,却很难找到类似于计算物质资本折旧率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人力资本的折旧问题。

三、基于预期收入方法的人才评价

Petty是最早以基于预期收入方法进行人才评价的学者。他以此方法测算英国人力资本存量,当时他发现一农民一周的收入为4先令,而一个船员的收入是12先令,因此得出一个船员等于三个农民的结论。Petty认为: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等于个人一生预期收入;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总量等于个人人力资本的综合。

Petty[2]的方法虽然看来简单明了,却引领了以货币价值量衡量国民劳动力的研究工作。这之后的大多人力资本测算,尤其是宏观层面上的测算,都是基于Petty构架的研究框架,例如Farr在Petty的基础上排除个人生活支持额度,并加入死亡率的概念。Dublin and Lotka[4]根据Farr的方法,将个人在出生时的人力资本价值予以公式化表示:

其中,PVix是年龄为x岁根据特征向量i分类的所有个人一生的劳动收入的贴现值,rik为收入为第i类型、第K年的利率;Gik为第i类型、第K年经济增长率。特征向量包括:性别、教育、职业、能力等对人力资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但经常表现为教育这一因素。该公式的假定是:个人在n岁时的期望收入=具有同样向量i的个人在n+x岁时的收入。

四、基于能力方法的人才评价

相对于基于能力方法的人才评价,上面的两种方法可以说都是间接评价人才的方法,现实情况是个人的收入与投入成本往往跟个人的真实价值不成比例。基于能力的人才评价方法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它被认为是对人才评价最直接、最精确的测算方法。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基础,即收入与能力基本是成比例的。

人力资本由个体中人的技能组成。个人拥有这些能力表现为一个向量C。当它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P出售时,每一小时获得的收入是:

W=PC。

人力资本总量=各种能力收入的加总。

数学公式为:

五、基于知识计量学的人才载体评价

机构的评价即是对可以承载知识的组织的评价。人才是知识的主要创造者,因此对机构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人才的一种间接评价。笔者以国内的大学评价为例说明知识计量学应用于机构评价的实践状况。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每年都例行开展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评价工作,按31个省、市、自治区、56个研究生院、477所高校、11个学科门类、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对国内有硕士点培养资格的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一份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报告。表2所示为中心构建的主要指标体系。

当扩展到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层面,知识计量学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区域评价中,最关键的要素是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匈牙利著名情报学家布劳温在这方面有过开创性的研究。布劳温选取除去美国、前苏联、德国、法国、日本这6个尤为发达国家之外的世界32个国家的自然科学文献,并进行比较分析,概略地提出了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布劳温定义了12项计量指标[2]:(1)第一作者人数;(2)论文的学科分布;(3)论文数量;(4)未被引证过的论文数量;(5)未被引证过的论文所占百分比;(6)高被引论文的数量;(7)高被引论文所占百分比;(8)实际引文率;(9)期望引文率;(10)相对引文率;(11)平均引文率(影响因子);(12)平均影响因子。

继布劳温的研究之后,Schubert(舒伯特)等人根据SCI统计数据对世界范围内的96个国家的114种主要学科专业的水平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进行评价,利用计量学指标体系反映1981-1985年间世界各国及地区科学活动的水平和文献交流的状况。Schubert的计量指标[1]主要包含科技文献的出版量、引证以及被引证的绝对数量和各种相对数量。即:文献出版量;出版份额;引文数量;引文份额;期望引文率;实际引文率;相对引文率;发文指数。

就发文指数而言,其计算公式为:

发文指数=某国在给定领域发表的论文量占世界论文总量的份额/该国在全部科研领域发表的论文量占世界论文量的份额。

就引文指数而言,其计算公式为:

引文指数=某国在给定领域发表的引文量占世界引文总量的份额/该国在全部领域内的引文量占世界引文总量的份额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则是知识存量、人才素质和科学实力的竞争。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价中国所拥有的科技力量,努力了解别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研究进展,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正如科学家牛顿所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由于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形象地说明了知识的创造与创新需要借助以前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巨人正是科技的象征,而知识计量学在知识创造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它可以充分地估量这个巨人的高度与深度。

199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Robert教授与他领衔的研究团队一起完成了一份关于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的计量分析报告,提交给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NRC)。研究报告以加拿大NRC确定的79个纳米科技关键词为依据,采用词频内容分析方法,既研究了国际视野下的纳米科技论文的产出,也分析了世界各国的纳米专利分布。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世界纳米技术飞速发展,其中美国与日本是领跑者,加拿大的研究形势相对落后。报告中还显示,中国纳米科技的研究方向、论文产出、专利申请及纳米科学技术的主要研究机构等,大体勾勒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8年中出现频次较高的50个关键词所涉及的论文共计25 484篇。对这25 484篇论文按照国别进行分类统计,在论文最多的10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共有7 927篇,占世界纳米科技论文总量的31.1%;日本有3 867篇,占总量的15.2%,位列第二。中国有1 020篇论文,占总量的4%,排名第7。进入前10的其他7个国家分别是德国、英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瑞士和加拿大。报告还列出了40个出现频次最高的纳米科技关键词的国家分布。该报告还以美国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依据纳米科技关键词对有关纳米科技的专利进行了筛选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和日本是专利最多的两个国家,专利数量将其他诸国远远抛在了后面,涉及的技术也最为广泛,专利关键词词频也最高,各占词频总数的59%与23%。其他4个专利较多的国家是德国、法国、英国和加拿大。报告还显示,在纳米科技领域中,中国专利数最多的技术领域与世界上专利最多的技术领域一致。

六、结语

引文分析法通常被认为是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三计学)的特征研究方法[8]。引文分析法实际上也是知识计量学的特征研究方法,不过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在知识计量的条件下必须有新的发展。知识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法可以在人才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成本方法的人才评价,基于预期收入方法的人才评价,基于能力方法的人才评价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很多学者也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试图将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甚至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些更加合理的方法。这为我们进行人才评价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知识计量学以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活动为研究对象,可以说知识计量学为我们了解目前拥有的知识以及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的支持。而人才是知识的直接创造者,是人类知识的源泉。知识计量学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计量,前提是离不开对人才因素的评价。反之,知识计量学的计量理论与方法又可以为人才的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方法论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3] EISNER,R. The total incomes system of account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4] 威廉・配第. 政治算术[M].陈冬野,译.北京: 商务印刷馆,1978.

[5] DUBLIN,L.,LOTKA,A. The money value of man[M].New York: Ronald Press,1930.

[6] GRAHAM,J.W.,WEBB R.H.. Stocks and depreciation of human capital: new evidence from a present-value perspective[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1979,25(2): 209-224

[7]邱均平,宋艳辉,杨思洛.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的研发与结果分析――质量、效益、国际化成竞争关键[J].评价与管理,2011(3):41-45.

[8]邱均平. 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情报学报,1994(6): 200-210.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Knowmetrics for Talents Evaluation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and Human Capital Measure

SONG Yanhui

(School of Management,Hangzh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P. R. China)

Abstract:

Citation analysis,cost method,expected income method,and capacity method are the research methods with Knowmetrics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quantitative point of view,we explor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in the talent evaluation. Both the indirect talent evaluation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and direct talent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direct costs,expected revenue,capacity method are analyzed.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se types of methods have advantages,but also have own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knowledge-metrology in personnel carrier,such as a high stock of knowledge as well as knowledge-based national level university evaluation. During the evaluation,citation analysi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measurement indicators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value,and play a key role.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6篇

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研究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一、统计方法与结果

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类科学领域中,以“2000-2010”年为时间段,以“教育成本”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得到数据库中与“教育成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共266篇。数据样本检索完成时间为2011年10月。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高质量,在文献选择和统计时,对下列情况的数据进行了处理:(1)作者和题目都相同的两篇文献取其一;(2)作者相同,只在题目或内容上略微修改的文献资料只计做一篇;(3)除去简介、新闻报道、会议纪要、人物采访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得到实际有效样本文献237篇。然后,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时间分布、作者分布、基金分布、研究方法、期刊分布、研究内容维度进行归类分析。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文献量的时间分布

从2000~2010的11年间,我国教育成本文献量变化趋势如表1所示。

表12000~2010年教育成本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可以看到,每年文献的发表量分布不均,其中较明显的是2002年、2006年分别是论文数量的两个峰值,这是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导向紧密相关的。

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后,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高等教育的收费数额逐年递增,引起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成本即确定高校收费标准基数的普遍关注;2001年国务院颁发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规定,引起人们对各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关注,以致2002年出现了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期,教育成本研究进入发展阶段,之后的研究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免除西部农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学费和杂费,贫困学生还能获得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贴;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同时,新《义务教育法》使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改革和确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问题提上教育改革议程,这直接导致2006年发表文献量达到这一时期的顶峰。

(二)文献作者的分布

对某研究领域文献作者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还能对教育成本研究的发展动向做出一定预测。

在作者分析过程中,每篇论文只统计第一作者,统计中注意辨别相同姓名的作者。共统计到有效作者225个第一作者,每个作者平均数量约为1.05篇。

1.高产作者群分析

根据著名的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莱斯(Price)的理论,发表全部论文一半以上的作者称为高产作者,其数量为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

在教育成本研究领域现有的225位作者中,发文量前15位(√225=15)的可以称之为高产作者。其中,写了3篇论文以上的作者只有沈百福、秦怀金。前者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先后主持完成多项部级、省市级重点课题,出版专著3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上百篇,研究成果涉及教育经济、教育财政、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等方面,关注公共与个人教育投资问题的解决。后者是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于2003年参与主持国家卫生部、教育部资助课题: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规划研究,从而涉及到了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成本的研究内容。此外,如范先佐、韩兆柱等,都是高校学院院长、教授,他们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较大,但论文量仅有2篇。这表明教育成本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人数较少,其发文量远远低于其他学科领域的高产作者发文量。

此外,教育成本研究领域撰写一篇论文的作者占95.56%,说明该领域研究作者非常分散,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

2.合作者分析

合作率指在确定时域内期刊发表的合作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它表现的是两名以上科研作者的合作,可以间接估计某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智能发挥程度,一般来说,合作率越高,学科发展水平就越高。

在237篇教育成本研究论文中,有两人及以上作者的文献共89篇,相当于总发文量的37.55%,即是教育成本的合作率,这一数值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低的,说明教育成本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水平有待提高。

(三)基金论文的分布情况

基金论文的数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学科领域研究群体的科研能力及水平,基金论文率(某研究领域基金论文数与其论文总数之比)则是评价一个学科是否受到国家、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支持和重视的标准之一。

从2000年到2010年教育成本领域共发表37篇基金论文,基金论文率为15.61%。其中,19篇受部级项目资助,占总基金项目的51.35%,其次是省部级课题(13篇),最后是校级课题(5篇),这说明了国家对教育成本研究的支持力度相对来说还是很大的。

表2不同年分教育成本基金文献数量统计

虽然基金论文率不高,但在表2中可以看到,从2003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专项基金支持的成果发表。尤其从2006年起到最近两年,基金论文的增长更是反映出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对教育成本领域研究的重视,这将有利于研究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研究方法分布统计

本文采用徐辉、季诚钧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他们将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分为定性与思辨、定量与实证两个大的方面。经文献内容分析得出,定性与思辨类中又包括了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法,历史法,逻辑思辨法,叙事研究法;定量与实证类则包括了统计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个案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的文章。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的教育成本研究领域中, 定性与思辨类占了75.53%, 定量与实证类只占了24.47%,这说明我国在教育成本研究方面,研究方法基本还处于非实验性的逻辑推理阶段,没有将“问题意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进一步统计得知,逻辑思辨法占定性与思辨类的主要部分(69.63%);而在定量与实证类中以统计分析法为主(19.83%),可见我国对教育成本的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缺乏多元研究方法意识。

(五)文献的期刊分布

对某研究领域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把握该领域研究动态主流,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统计表明,2000~2010年间发表的237篇教育成本研究论文分布在194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发表文章1.22篇,其中在3篇以上的期刊有9种,共计38篇,占文献计量库的16.06%,有8种期刊都是北大核心期刊。表明这些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刊载论文最多的期刊是《教育与经济》,发表量达到10篇。《教育导刊》发文5篇,《中国教育学刊》《教育探索》发文各4篇,其余的如《中国卫生经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5种期刊都为3篇。从这一结果可知,这些刊物对教育成本问题关注度比较高,是我国教育成本的研究主要来源。目前教育成本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教育成本管理模式及绩效评价, 教育投入水平和标准的进一步测算等方面都是该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而《教育与经济》期刊重视定量分析和数学模型,表现出其作为目前我国教育成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在期刊统计中还发现,该领域论文还发表在如《中国卫生经济》等医疗卫生学、经济学、会计学类的学术期刊上,这说明与其他学科内容融合,用不同的范式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是教育成本问题研究的一大特点,有利于学科理论体系化发展。

(六)文献的主题分布

对任何一个学科领域进行研究都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不同的研究者自然也存在不同的视角与切入点。本文中,笔者仅根据论文篇名、关键词及主要内容划分出教育成本研究的主题。

总体而言,教育成本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教育成本与教育投资”“教育成本与教育公平”。

“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主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同时“核算与管理”作为高频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目前的论文注重数量构建和验证以及管理研究,这对合理分配教育成本,加强教育投资的管理和监督具有重大作用。教育成本是教育投入的一部分,二者往往联系起来研究讨论,很难分割。因此,“教育成本与教育投资”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也就不难解释了。“教育成本与教育公平”主题逐渐走热,话题的重点集中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公平研究,这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导向紧密相关。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切实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大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确保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另一方面,有关“家庭教育成本支出”“教育成本概述”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类别主题的研究较少,说明这些都是研究的薄弱环节。

教育成本依据其支出主体不同可分为教育社会成本与教育个人成本。“家庭教育成本支出”属于教育个人成本。经统计发现,该类文献只有6篇,仅占总论文篇数2.53%。说明目前在学界教育的个人成本研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研究,该类论文10篇,占论文总数的4.22%。笔者认为,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它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必须看到,我国当前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研究理应成为教育成本研究的重点,切入点在于如何加大教育成本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差距。

三、归纳与展望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我国近十年教育成本领域研究体现出以下特征和发展趋势:

1.教育成本研究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的数量变化反映了教育成本研究视角的变化,有利于推动教育成本实践研究向前发展。

2.教育成本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还未形成,合作度较低,应加强研究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

3.基金论文的数量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情况。政府的重视与资金投入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此应继续加大关注和投入。

4.该领域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定性与思辨方法为主;定量与实证方法运用较少。应积极运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方法论的研究。

5.表现出较高的研究水平。《教育与经济》等期刊是我国教育成本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与其他类的学术期刊融合,有利于形成并完善教育成本投资体系。

6.研究主题分布具有时代性,“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等主题是研究的重点,而对“家庭教育成本支出”等的研究应不断加强完善。

参考文献:

\[1\]景晶.1999~2007年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论文文献计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8,(10):24-27.

\[2\]施鲜丽,葛耀,蔡仲林.近20年中国武术文化研究量化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21-24.

\[3\]王丽霞,孙冬梅.我国高校教师压力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32-34.

\[4\]傅蕾.1995~2009年我国终身教育研究进展之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73-77.

\[5\]邱均平,苏金燕.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7,27(6):158-163.

\[6\]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3-15.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国际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杂志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62-05

Analysis of hot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es in the new century

――Review of theses published on th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since the 21st century

PENG Guo-qiang1,XIANG Xian-lin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f 231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 authoritative journal about inter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ince the new centur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mostly researches on the main bo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es on pre-job teacher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tudent’s gender, learning interest and motives, and teenager (female)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sports capacities, are popular.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教学研究是一门整合各种基础科学的学术研究,旨在揭示体育教学的本质和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当前国际上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已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教学体系。因此,了解国外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对于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通过对新世纪国际体育教学研究的权威刊物《体育教学杂志》(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TPE)①刊载论文的内容做系统分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文献和逻辑分析的主观性,从而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国外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以为我国体育教学的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搜集国际《体育教学杂志》21世纪以来所发表的研究论文共308篇,除去每一期中的引言、编辑、书评等文献外得到可用来分析的文章231篇,以此为研究对象,下载每篇论文的相关信息。

研究主要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并对量化结果加以描述,从而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1]。此方法的重点在于将文字语言数量化处理,因此,研究论文设计的关键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归类编码,本研究所用的主题归类编码表是在参考毛振明教授[2]359-363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的分类和武云化、刘华[3]的《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中体育科学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又借鉴美国学者Phillip Ward和Bomna Ko[4]的教育分类标准,并咨询专家的意见,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国外体育教学研究的特点经再三修订而成,具有较高的效度。

使用EXCEL统计软件,对经编码归类后所得出的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特征、异同点等方面的量化类别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主要研究主题的分布

当今国外体育教学对“教学主体”的研究占到了55%,这一热门主体的研究数量充分说明了国外对人这一主导因素的重视程度。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这一方面,对师范教师研究的文章有69篇,对于学生研究的文章有58篇,可见国外对教育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处于第2位的研究主题为“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占到了总数的15%,虽远远比不上教学主体的研究热度,但这一方面的研究内容相对较集中;“体育教学过程”方面的研究占13%,处于第3位,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却相对分散;“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条件”的研究比例差不多,分别占7%和5%。此外,还可发现属于“其他”类的文章占到了研究总数的5%,这可进一步说明国外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同时也说明该杂志注重主题研究的多样性,这可为一些前沿的探索提供交流平台。

2热点研究主题分析

2.1关于体育教学主体研究

主体是教学的主导因素,它是关于人的活动,再好的体育教学离开了教师和学生便不能进行。通过对该杂志分析发现国外对教学主体的研究最为重视,同时还发现对教育者的研究要略多于受教育者。

如表1(见第64页)所示,对于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前教师,教师专业、职业发展,教师教育评估和教师知识、行为、思想、情感与记忆力等方面,这几方面占到了主体研究总数的44%,其中教师专业、职业发展,教师教育评估和教师知识、行为、思想、情感与记忆力两方面各占到了15%,在教师职业、专业发展方面的主要议题有:数据收集技术用于体育教学中教师教育的定性研究、体育教师的有效职业发展――非正式和协作学习的角色、用菲特尔研究提高运动科学对体育教师的教育、长期的职业发展方案对有经验教师的信念和实践的影响等等,其中2006年的第4期把这一主题设为专刊,有的学者指出,现在全球呼吁教师职业发展计划的热情度不断上升。而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有:标准化的教育运动、专业化组织和教学研究的要求等[5]。关于教师教育评估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2000年的第4期和2003年的第5期把这一主题设为专刊,可见这两年国外对教学评估的重视,但这两期的文章却都没有摘要、引言和关键词,只是做了内容的描述。2000年主要从课程,教师教育项目上的主题、数据源、方法和语境分析方面评估,同时还牵涉到评估处理、评估知识及通过教师合作的评估体育教师教育。而2003年主要从评估经验、州评估计划、教育计划的比较和教师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的评估。此外,还有关于教师教育能力、教学技术、自我效能及与学生间冲突方面研究的论文占3%;教师合作与学习和教师体育观念、信仰及社会化各占2%,所占比例较少。对于学生主体的研究最热门的是关于学生性别、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占到了17%,且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可见近年国外对学生性别与学习动机方面的重视。这方面的议题主要有:体育运动中青春期少女动机学选择的效果;有关体育活动中性别适应性、能力及竞争性的看法;体育运动中,体育教育干预对学生动机反应的效果及兴趣在体育中的作用等。如有的学者提出在体育项目的学习上,男性往往比女性更自信,但对于认为体育活动的学习是不分性别的女性来说,她们又往往比别的女性更自信[6]。处于第二热度的研究主题为儿童青少年(女性)身体活动与体育能力,占8.7%,这一方面主要从教学中儿童的身体活动和环境的影响、体育课中对儿童身体活动的评论、青年女性运动水平等几方面的研究,体现了国外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特别是近年对青年女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此外,对学生的认识、自控、反应及体育活动参与认知能力方面的研究占10%,处于第3位。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情感、不良行为与社会经验方面的直接研究虽较少,只占5.6%,可见国外对儿童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视。此外,还有关于学生管理与发展和残疾儿童方面的研究,虽比重不高,但也能反映出近年国外对教学主体研究的多样性。

2.2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研究

体育教学内容是由体育教学的目标决定的,所以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表2所示,该杂志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只有35篇,但方向比较集中,主要体现在关于学生特定领域知识的学习发展,体育游戏和体育知识、课程、方法与体教化两个方面,分别占总数的40%,其中2001年的第4期为第一研究领域的专刊,作者主要从学生的健身理念、足球理念及课堂引入学习和教学游戏策略等学习的特定领域入手,分析了学生特定领域知识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关于教学游戏主要讨论了游戏性能评定、模式教学游戏、情景教学游戏及新游戏新样式等,如有研究者调查了青少年是如何运用战术游戏模型进行游戏的,通过探索学生复杂的学习技能,作者表明在学生学习游戏的初期,学生的身体知觉和群体互动等方面的学习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7]。对于课程的研究,主要议题有:利用批判性的教学方法分析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引入以责任为基础的身体活动程序后的执行结果;体育课充满活力的决定因素及关于体育课中所学到的教训等等,研究内容新颖富有创意。对与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适能计划、教学内容与情景教学、教学任务、学习质量与课时计划及教学素材发展干预方面的研究只占20%,比例较少。

2.3关于体育教学过程研究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所以,解明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也是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表3可知,当今国外体育教学研究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计划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最为关注,占到了31%,主要表现在对以下几方面:教学中的调查和假设;学生对指导法、比较法和提问法的看法;学习方法的选择及在解决体育问题的个性特征;对知识、兴趣和学习方法之间关系的研究等,这几方面出现的频率最高。处于第2位的主题为体育教学指导、监督与教学反馈,占总数的27.6%,其中2005年的第4期把关于体育教学指导的研究设为专刊,提出了比较新颖的“马赛克式”的体育教育指导论,所谓“马赛克式”教育指导就是指多种指导理论的并用,并体现了指导方式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方式使教学各个方面的无形指导得到了保障,而我们所熟悉的旧的指导模式已不再适用[8]。关于课的参与方式、课改与责任教学方面的研究有5篇,处于第3位。此外,还有关于体能测试标准、锻炼与管理手段和学习理论与分组学习的研究各有2篇,这两方面的研究主要穿插在其他主题中,特别是关于体能测试和分组学习的研究,最近几年在多数主题中都有涉及。

2.4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研究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结果,它来自于体育的功能,主要包括思想的因素,体育教学思想、目标的研究,实质上是把握体育教学方向、挖掘体育教学功能的研究[2]360。如表4所示此主题只有16篇文章,而且主要分布在前几年,最近两年基本没有,这可能与近几年国外终身体育的指导方针有关。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体育教育与公共体育健康方面,占了50%,而且主要集中在2004年的第4期上,主要对终身身体锻炼方式、美国医生总部署报告的影响及体育教育中公共健康的议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比较新颖的比喻议题是“皇帝的新装:肥胖、苗条与超重、风险与健康不佳的社会构造”一文。文中对体育教育提出怀疑,指出学校体育不管如何配置和投入多少精力,它都没有更多的能力或责任使学生保持身体的健康、饮食的保健,同时由于一些身体上既得利益的限制,使学生失掉很多锻炼的机会,进而出现各种身体上的变化如肥胖、苗条与超重等,就像穿上了皇帝的新装一样[9]。此外,对于学生的成就和社会目标方面的研究占25%,这方面主要讨论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对与教育价值和体育活动作用及集体凝聚力方面有所涉及,但数量太少。

2.5关于体育教学条件研究

我们知道良好的体育教学是在一系列良好的物质条件支撑下、在适宜的教学环境条件下取得的[10]。没有良好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就不能保障。纵观国外体育教学研究发现,此类内容的研究数目较少,只占到论文总数的5%,且主要集中在视频教学及课程教学环境设置方面,其他方面涉及较少,这可能与国外特别是美国的体育教学条件较先进有关,而我国在教学场地、器材及各种体育设施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精力,这种差异可能与国内外科技的发展水平、教育资金投入及教育策略等因素有关。

3新世纪以来热点主题论文数量变化

该杂志近年对于教师方面的研究论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在2000年处于研究最高峰,有17篇之多,超过了总数的1/4,但2001年却锐减为3篇,随后的两年数量呈直线上升(7篇和12篇),从2001年开始一直呈一升一降的波浪起伏态势,但2007年后变化较缓和。对于学生方面的研究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000年处于最低谷,相反以教师主题研究的很多,可见该年国外对教师的重视程度很高。关于学生的研究从新世纪开始就比较稳定,一直处于研究热潮,到2005年才缓慢,后又不断上升,一直到最近两年才缓慢下来,但仍是热门主题,说明近几年国外对学生研究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关于教师教育评估方面的研究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主题在2000年最为热门,论文数量接近总数50%,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对教育评估的重视,但随后两年涉及较少,但2003年骤增。关于职前教师的研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各年份的研究基本持平,没有太大起伏。对于教师专业、职业发展的研究是新兴的主题,除2002年外其他年份基本没有涉及,但从2006年骤然升温,近3年一直保持热门态势。另外,2006年除了对教师专业、职业发展的研究有特殊的偏好之外,其他研究主题却没有涉及。

新世纪以来国外在学生性别与学习兴趣、动机方面的研究比较热门,有21篇之多,该主题除了2001年和2002年没有涉及外总体上不断升温。而对于学生认识、自控、反应及体育活动参与认知能力方面的研究,除2007年,其他年份论文分布较分散,而且还有几年没有该主题的,可见这一主题在国外并非热门主题。对于儿童青少年(女性)身体活动与体育能力的研究的论文虽总体较少,但各年份比重相对稳定,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可见当今国外对女性儿童的关注度在不断上升。

对于学习者特定领域学习发展、体育游戏的研究总体呈下降趋势,该主题2000年没有,但2001年增长迅猛,一度占到了论文总数的一半,随后的几年除2004、2007年外其他年份一直呈不稳定的发展但总体波动较小。可以看出对于体育知识、课程、方法与体教化研究的变化与上一主题差不多,不同的是该主题在2002年的研究热度最高,其他年份变化较稳定。对于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课程、方法与体教化的研究,可以看出新世纪开始的头4年基本没有,但从2005年论文数量骤增,随后几年虽有所回落,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另外,2004年这三大主题都没有,这可能与该年份的其他主题较多有关。

4结论

1)从研究主题论文数量分布看,近年国外体育教学热衷于“教学主体”的研究,主体中对师范教师的研究要稍多于对学生的研究;对于“教学内容”研究相对较集中;对于“教学过程”、“教育条件”及“教学目标”的研究发表的论文比例相当,另外,还有5%的文章属于“其他”类,说明国外体育教学研究内容较为宽泛。

2)从教学主体研究热点分析看,对于“师范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前教师、教师专业职业发展”、“教师教育评估”和“教师知识、行为、思想、情感与记忆力”等方面;对于“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学生性别、学习兴趣与动机”、“儿童青少年(女性)身体活动与体育能力”、“学生认识、自控、反应及体育活动参与认知能力”等方面。

3)“体育教学内容”方面,主要热衷于“学生特定领域知识的学习发展、体育游戏”和“体育知识、课程、方法与体教化”两个主题的研究,国外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计划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最为关注,关于体育教学条件的研究较少。

注释:

①www.省略/jtpe/journalSubmissions.cfm.

参考文献:

[1] 杨晓萍.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4.

[2]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9-363.

[3] 武云化,刘华. 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Phillip Ward,Bomna Ko. Publication trends in th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1981 to 2005[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6,2(3):266-280.

[5] Pamela A Bechtel,Mary O’Sulliva. Chapter 2: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at we now know[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6,25(4):363-378.

[6] Solmon M A,Lee A M,Belcher D. Beliefs about gender appropriateness,ability,and competence in physical activity[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3,22(3):261-279.

[7] Ann MacPhail,David Kirk,Linda Griffin. Throwing and catching as relational skills in Game Play:Situated learning in a Modified Game Unit[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8,27(1):100-115.

[8] Suzan Flayers,Linda L Griffin. PETE mentoring as a Mosaic[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5,24(4):368-378.

[9] John Evans,Emma Rich,Brian Davies.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fat,thin,and overweight. The social fabrication of risk and iii health[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4,23(4):372-391.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8篇

1政治要求

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准确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运用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解决医学上的各种问题,以加速发展我国的医学科学事业。

遵循科学道德,无政治性错误,无浮夸,无泄密。

2学术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目前均为学术类期刊,既要反映我国相关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代表国家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又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为防病治病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预见和导向作用。2.1选题得当

密切结合国家或地区医学科技攻关及重点研究项目密切结合医疗卫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实践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2.2内容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2.2.1创新性:学术论文的灵魂。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在同类领域中提出了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创造;研究的样本数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为严格,发现了过去没有发现的新事实、新现象,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对原有的技术方法,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有新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论文中应该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变为已知,把未有变为已有,把知之不多变为知之较多,把知其然变为知其所以然,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新的事实,找新的规律,阐明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术。这样的论文,才有刊出的价值。2.2.2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生命。科研设计是科学性的基础,科研设计是否严谨,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专业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可靠,技术上是否成熟,诊断依据是

否充足,临床表现和疗效观察是否客观、深入,资料是否完整等。

统计学设计:样本含量是否足够,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组是否随机化,是否具

有可比性;是否对照观察,有客观的定量指标;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及符合统计学

要求等。

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应符合循证医学和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要求。

科学性还体现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否符合逻辑,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恰如其

分。仅仅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是不够的,要重视各专科的特殊规律。通

过统计学处理后,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慎重考虑,结合专业特点具体阐明所观察

到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2.3实用性: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更应

该强调实用性,技术上要行得通,办得到。除了少量纯理论研究的论文以外,大多

数医学学术论文应该结合医疗、预防工作实际。论文的实用价值越大,指导作用越

强,就越具有重要性。

3写作要求

期刊常用的论文类型有述评、论著(临床分析、疗效观察、实验研究、调查报告等

)、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综述等等。

文字表达要求准确、严密、简练、通顺,用词稳妥,语言规范,说理明晰,推

理周密,可读性强,最好还有一定的生动性。一般应用科技语体。

论著类文章最常用的写作格式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结果,讨论。

3.1题名

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

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不使用标点。题名

用词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

字符、代号等,也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

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

3.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志。作者应是:⑴参与选题和设计

,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⑵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

者;⑶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

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集

体署名的文章应注明通讯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

论文决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将论文专有

使用权授予中华医学会。

3.3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凝练、微型化,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

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让读者了解文章;代替阅读全文;便于制作二次文献及收入数据库。

格式: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

写摘要应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力戒空泛,应列出必要的资

料和数据,并有明确的结论。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

评论和解释。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稍详细一些(400个实

词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

政编码和国名。

有通讯作者时,应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

3.4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检索和阅读而选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

或词组,一般每篇论文选取2~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编印的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

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研

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主题词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自

由词)必要时也可以作为关键词使用。要注意首标词的选用,首标词应反映全文最

主要的内容。

3.5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仅需列出切题的参考文献,无须进行文献综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

。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

用。

3.6方法

应详细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以及

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这部分的描述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

3.6.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及

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

、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3.6.2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

位和生产时间。

3.6.3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

范围。无须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研究设计:应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应交代是

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

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抑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

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

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四个基本原则作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

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6.5研究方法:个人创造的方法应详细说明“方法”的细节,以备他人重

复。改进的方法应详述改进之处,并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原方法的出处。原封不

动地使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展开描述。

3.6.6统计学处理:说明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统计学符号按GB3358

-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3.6.7伦理学描述: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

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7结果

报告研究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罗列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原始材料和数据,而

必须将其归纳分析,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用文字和各种

图表表达出来。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合乎逻

辑,不能有任何虚假或含混不清,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

3.8讨论

讨论强调新的和重要的内容,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

,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声称并暗示工作的优先权。如果

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

问题等。应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联系,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相关联

。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结果部分详述过的资料或数据,和过去文献已报道的内容。

3.9图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的

内容不要与文字、表格重复。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

主辅线分明,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图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一般掌

握在5∶7左右。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没有

杂乱的背景。病理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应附

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标度。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

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

图的书面材料。图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

3.10表

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

性。表的内容不要与文字、插图重复。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

一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一律使用三线表。

3.11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版本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

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

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

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使用缩

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3.12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数字用法数字的使用,执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3.13志谢

志谢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原则上应征得被感谢人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谢。3.14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主要是说明研究所借鉴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阅参考;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述,以节省篇幅;同时,也是对他人成果和著作权的尊重。因此,应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除了会议消息报道等简讯外,一般每篇论文均应有参考文献。论文所列参考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原著的,而不应是转引他人的。应选择近年的文献,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献。应注意引用国内的文献,使读者了解国内的有关进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参考文献的格式较严,项目较多,稍不注意即出现差错,使读者难以查找,因此必须认真核对原著,对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页码等,尤应注意准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3.15脚注

脚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基金资助项目等。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可按级别依次列出。4初稿的审查

4.1要注意布局结构。“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遗漏。“四段式”是基本结构,但应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作灵活的处理。每篇论文一般均分为几个部分、若干层次,分别冠以适当小标题。标题不可过多。同层次标题之间,内容要有联系,体例应统一。全文的标题要相对均衡。

4.2行文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不应过多地插入枝节问题,罗列一大堆资料和数据,以致扰乱甚至淹没了主题。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着重介绍有关保证科学性和提供重复验证的必要信息。评价实验结果、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等,一定要说明其标准。在结果分析中,绝不要无选择地罗列所有资料和数据,但要详述有意义的结果,包括正面的、阳性的结果和反面的、阴性的结果,有时后者更为重要。讨论部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观点统率材料,夹叙夹议,最能引人入胜。临床论文尤其应该用自己的病例统计数据和个案来进行论证。

4.3要善于将图表与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内容不应该重复。核对图表在文内是否按序标引。

4.4要正确运用语法和修辞。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艺作品,不要求辞藻华丽,形象动人,而要求准确、简洁、通顺、合乎语法和修辞。4.5要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注意医学名词、简化汉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化,第一次使用缩略语时是否写出全称,核对参考文献是否按序标引以及著录格式是否标准。4.6认真通读全文,检查有无笔误、拼写、打印、计算错误。5投稿前的准备

投寄论文要选择适当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认真阅读目标刊物的稿约,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论文的水平、特点及其栏目,将之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以决定如何投寄。

一般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要求刊出的论文具有国内先进性或重要指导性,同时也重视临床实用性。

稿约中一般都对来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应认真对待,以免因形式审查不合格被退稿而延误论文的发表。

必须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时投寄两种刊物或多种刊物,或投寄一刊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时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则不属一稿两投,因为其读者和文种均不同。在国际上,这种情况称为平行发表(parallelpublication)或二次发表,与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复发表uplicatepublication),有原则区别。

二次发表要符合以下条件:⑴作者已征得两个刊物的编辑的同意。负责二次发表的编辑必须得到首次发表的复印本、单印本或原稿。⑵首次发表到二次发表的间隔至少1周,双方编辑经过协商后除外。⑶二次发表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往往以缩简本为宜。⑷二次文本真实反映首次文本的数据和解释。⑸二次文本的标题页脚注要向读者、审稿人、文献机构说明论文全文或部分发表过,并标出初次文献。比较合适的脚注是本文依据某杂志首次报道的一项研究,并附参考文献号。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9篇

19世纪50年代起,恩格斯对当下时代的科学技术进行哲学的抽象,写作了由10篇论文、169段札记、2个计划草案,总共181个部分组成的“自然辩证法”(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0卷)。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强烈愿望刺激了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改革。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教育部决定以“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形式,给理工科研究生讲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众所周知,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并没有实现恩格斯理解的科学技术意蕴。“科学技术”一方面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破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左右,破坏了人类的精神信仰,所以,德国著名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撰写了著名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这即是说,从科学技术的视阈深入探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是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不得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的学术资源

当下作为理工科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是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结合最新获得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思辨的哲学思维方式,根据教材编撰的特点,构筑起来的理论体系。从目前流通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看,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有共同的基本架构,即“自然辩证法概论”都不能回避三个方面的问题:自然观的问题,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问题,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也就是科学技术观)的问题。这即是说,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换言之,科学技术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的重要学理支撑,即重要的学术资源。首先,自然观的问题,需要用科学技术知识佐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总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推动力来自科学技术。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是哲人们天才的想法,没有科学知识佐证,信者信也,不信也无妨。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在宏观和微观领域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科学依据。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认为“地球是方的”的看法;哥白尼“日心说”冲出宗教的牢笼,掀翻了“地球中心论”;新物理学、化学的诞生,血液循环的发现,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使用迫使神学玄学之类让位。但这个时代对自然界的总观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是一种机械唯物史观。“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行星及其卫星,一旦由于神秘的‘第一次推动’而运动起来,它们便依照预定的椭圆轨道继续不断地旋转下去,或者无论如何也旋转到一切事物消灭为止”[1](P.364)。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从理论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1](P.366)。直到19世纪中期,焦耳、格罗夫、拉瓦锡、达尔文等科学家的出现,才用科学实践证明了整个自然界是在永恒地流动和循环着的。然而对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更新人们的自然观,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止步,宇宙和生命之谜在不断地破解着。直到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成果不停地佐证并改变着原有的自然观。2011年12月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声明,证实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第二地球”——一颗名为开普勒22b的行星。其次,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问题,需要依托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科学技术方法论是指“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2](P.107)。建构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科学实践中随着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诞生慢慢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技术方法“主要是以近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实践为依据,并按认识和实践的需要而被选择或舍弃。科学认识和实践的规律性制约着科学技术方法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因此,对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讨应紧密联系科学认识进行”[2](P.107)。比如,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密切相关,特定历史时代的科学认识决定着科学问题的深度及解决方法。遗传学的问题自古就被提出,但问题的细化和深入则是在科学技术新成果出现中完成的,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创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1926年摩尔根发表的《基因论》和1932年达林顿发表的《细胞学的最新成就》使遗传学研究进入了细胞遗传学时期;从1941年比德尔和塔特姆发表关于脉孢霉属中的研究结果开始,到1960—1961年法国分子遗传学家雅各布和莫诺发表关于大肠杆菌的操纵子学说为止,遗传学家在微生物遗传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开始,人类则进入了分子遗传学研究阶段。科学问题的提出尚且需要依托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那么科学事实的论证、科学思维的形成、科学理论的创立等等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再者,科学技术观的问题,需要对科学技术做出价值判断。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含义、本质、价值和发展模式的总的看法。科学和技术是人类发展史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两项实践活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两者通常被结合在一起,构成科学技术系统,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拥有自身的体系结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而诸如这些的完善程度、社会价值则需要科学技术观做出判断。比如,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认识,也就是对科学社会价值的判断”[2](P.335)。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繁荣昌盛,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和促进社会变革方面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已被实践证明其价值。但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基因技术的负面价值,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令人寝食难安;转基因器官移植所带来的病毒跨物种转移风险,让人难以承受;“工程菌”引起的环境破坏,让人难以自拔……基于现实问题的存在,无论是技术乐观主义者,还是技术悲观主义者,我们都必须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一切,它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可控和不可控两个层面,导致的结果也有正面和负面两种结果。然而,仅仅因为存在不可控因素,存在负面影响,就停止发展科学技术的脚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个度,依靠科技自身进步和社会变革,尽可能克服消极后果,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科学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的现实困境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时提出了“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就是社会异化的结果,导致这一异化的基础是“劳动异化”。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使得人与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相背离,这些东西不是为人类服务,而是反过来统治人、压迫人。科学技术异化,也是一样。所谓科学技术异化,就是指科学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不再只是“价值中立”工具,它已经载负了意识形态的功用,甚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唯科学主义)。这种功用的后果可以理解为四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异化、人与科学技术的产品相异化、人与自身的自由存在本性相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状态相异化。从现实生活世界来看,已经有一些人们开始怀疑、甚至拒斥科学技术的成果,比如,不看电视资讯、不吃转基因食品,等等。这些现象,对于“自然辩证法概论”理论的可信性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当下,“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因科学技术异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困境。第一,科学技术异化导致“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很难解释科学技术就是解释自然现象的正确方式,宗教自然观因此可能重新复活。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思索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终极根源,尤其是受到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对自然、乃至人类来源的判断,都是宗教的专利,尤其是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的时候,更是过多地祈求宗教的庇护。这种把物质世界解释为神灵意志体现的观念,就是宗教自然观。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或人类社会发展史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曾一度把人类从宗教自然观中拯救了出来,最起码把宗教限制在了纯粹精神的领域。比如,哥白尼日心说的发现,令宗教界十分震惊,对于介绍和宣传日心说的布鲁诺十分反感,决定用残酷的火刑把布鲁诺烧死在公共场所——罗马鲜花广场。可以说,科学技术的这种历史,促使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诞生,在这种意义上,“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中的自然理解,就只有用知性思维的“科学技术”予以解答。但科学技术异化,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报复愈来愈残酷。比如,因过度的开垦,草原、湖泊等越来越少,沙尘暴等已成为最污染环境和导致生存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这种科学技术异化的后果,因意识形态的参与,现已扭曲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比如,电影《2012》,看似一个灾难片,但它是以宗教的语言为“根据”的,因此,人们不能不警惕宗教自然观,因科学技术异化而有复活的可能。也即是说,“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很难解释科学技术就是解释自然现象的正确方式,但又必须承担这一解释的功能。第二,科学技术异化导致“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很难解释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的现实体现,辩证法的“科学性”可能令人们产生怀疑。哲学方法论,是指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根据不同的视界,哲学方法论也有所不同,比如有辩证法的思维、有诡辩论的思维,有经验主义的思维、有理性主义的思维。从人类社会诞生时,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就没有停止过角逐。但经验主义的思维,因科学技术异化显得越来越占据主流,如果说理性主义从来没退出思维的舞台,那么,它也只是经验主义的附庸,人们更为看重从经验出发、总结“经验方法”的方法。也即是说,许多人认为无需从哲学的高度思索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方法,跟着技术的经验去认识世界,更加有效和可能。事实上,“科学研究是创造,它同迷信、保守、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格格不入。但这绝不能理解为,科学研究是没有规律、没有章法的活动。虽然创造活动的规律弹性较大,但不能因此否定它的存在。科学认识模式是科学创造活动规律的反映,因此,否认或低估科学认识模式的作用,不利于科学家的科学创造活动”[3](P.657)。科学技术异化导致的这种“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很难解释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的现象,最直接的哲学破坏就是,辩证法的理解方式,不再成为判断世界运行和思维运行的基本方法。第三,科学技术异化导致“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很难解释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能让人们质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毋容置疑,现代化的生存方式,导致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等的无限欲望,地球现在也不堪重负。现在的思想家,无不关心人类文明的走向,甚至许多人猛烈批判现代文明。在这些批判现代文明的思想家的灵魂深处,已经对异化的科学技术彻底失望。当然,这不是说这些思想家们不承认科学技术对人类世界的改造能力,而是说这种改造虽然威力巨大,但只是破坏性的功用,对人类世界的健康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因为,掌握科学技术的“工程师觉得‘不合理的’经济因素妨碍了他根据对事物之客体属性的研究达到自己的理想,而这种理想通常是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纯技术的最优方案。他很少认识到,他对这些特殊的方法有所偏爱,完全是他经常解决的那类问题所造成的结果,这种偏爱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4](P.101)。因此,“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因科学技术异化很难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即是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一定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科学技术异化给“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带来的困难不仅是个事实,也越来越成为制约研究生拓展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瓶颈。探索理解和解释科学技术的正确方式,是还“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权威性和必要性的重要原则。

三、重建科学技术理性:“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质量的保障

走出“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的现实困境,有必要重建科学技术理性。之所以说要重建科学技术理性,是要赋予科学技术新的时代精神。科学技术只有被赋予时代精神的内涵,科学技术理性才能够表征出“思想中的时代”。再者,回归到没有意识形态意蕴的科学技术,即回归到只有自然属性的科学技术时代,已经是不可能的现实存在。在我们看来,重建科学技术理性,就是指赋予科学技术以价值理性的意蕴,从而使科学技术时刻以人的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为价值追求。具体而言,实现科学技术理性的重建,应该从三个方面展开。从科学技术的功能看,重建科学技术理性,就是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客体统一理念”,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指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一种价值选择,换言之,人们优先考虑人类的利益,还是优先重视自然的保护,是判断其是否属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依据。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无助和弱小,使得人们不能不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价值选择,哪怕它造成了实际的自然破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力量时,自然相应地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这时候如果再强调以牺牲自然来维护人类中心主义,显然是不合适的。当然,我们也不赞成自然中心主义,因为人类社会的主体毕竟是人类自己,如果以牺牲人类的生活质量来注重自然的保护和爱护,无论是在理性主义价值观那里,还是在经验主义价值观那里,都是找不到依据的。用马克思的话,对这种理念的表达就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P.926-927)。从科学技术的作用看,重建科学技术理性,就是要确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审核制度,把伪科学技术拒之于科学技术门外。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更为突出。层出不穷的保健药品、保健器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同类产品,造成了人们肉体和精神的伤害。因为这类产品的质量出了问题,有学者把它称之为“伪科学”的产物。从学理上看,伪科学与科学错误不同,科学错误是指没有认识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而伪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些人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看待。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 键 词:体育文献计量;体育学;学位论文;被引频次;博士生质量;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93-05

博士学位论文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博士生培养中,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博士生的核心任务。通过论文的撰写,不仅使其经受科研工作的全面训练,还能拓宽和加深知识领域,是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质量是博士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关注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黄汉升[1]通过对中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揭示其存在基本认识模糊、写作不够规范、表述不够详尽、方法运用存在缺陷、方法移植过于牵强、方法名称缺乏一致等问题。刘显[2]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中发现体育人文博士学位论文题名存在的问题是简明性、准确性和吸引力。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是选词不规范、用词随意性。王琪[3]分析了体育学博士论文关键词,归纳总结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特征,从4个方面展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张建华[4]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引文的文献类型、语种分布、引文频次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该科学共同体引用的出版物的数量、语种构成、文献类型及高频引用文献,从中获取该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文献需求特点和规律,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信息获取状况。

目前,尚没有人对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成果。被引频次是作者之日起在一定时间内被引用的次数,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引频次高的论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阐述同一主题的论文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理论突破,创新性强;第二,抓住了本学科研究领域中近期的关键性课题及本领域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学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第三、在理论上有相对的认识超前性[5]。从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的角度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能够客观判断论文引起同行的反响程度,较全面合理地反映论文的水平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2010年的14个体育学博士培养单位产生的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出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721篇和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方向”的9篇论文,华南师范大学的34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因故未能上传中国知网,但仍计入样本总数,所以合计样本数量为764篇。

1)文献资料检索与分析。中国知网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适合于本研究的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通过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全国13所高等院校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研究论文及关于论文被引频次相关研究。

2)计量统计分析。对全国14个体育学博士培养单位的764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培养单位、年份和二级学科专业等信息。

3)比较研究。在计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不同培养单位和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作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体育学博士培养质量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培养单位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

通过“中国知网”搜集到全国14所体育学博士培养单位的730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为基本数据和分析样本,其中华南师范大学的34篇因合作问题没有上传到中国知网,这部分论文的被引频次按照全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当年所在二级学科平均数来计算,合计统计论文数量为764篇,将论文按培养单位进行统计。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01—2010年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为6.4,14个培养单位的论文被引频次可以分为3个方阵:高于平均值的有4个,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12.8)、华东师范大学(8.2)、北京体育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6.5);按照学位论文出版5年后的被引频次统计,全国2007年以前的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为10.1,高于平均值的培养单位是南京师范大学(18.0)、华南师范大学(11.2)、华东师范大学(11.1)和北京体育大学(10.2);低于平均值的培养单位是福建师范大学(9.8)、河北师范大学(9.3)、苏州大学(8.1)和上海体育学院(6.3)。

数据还显示,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有14个单位产生了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其中高校体育专业是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培养的主力,在招生历史和规模上处于主导地位,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2所体育专业高校都是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2001—2010年在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中产生博士学位论文550篇,占这一时期全国总数的72%,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尤其是北京体育大学占据了全国总数的55.1%,在各项数据中位居前列,在体育学博士生培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体育学博士教育的发展,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产生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并逐渐显现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交叉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培养体育学博士生规模和质量上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已有2个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2所综合性大学在3个体育学二级学科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方向)产生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214篇,占这个时期全国总数的28%,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3篇。随着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发展,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在规模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2.2 各年学位论文数和被引频次

普赖斯[6]认为科研论文一般在其发表后1~2年即达到被引用最高峰。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内部复杂多元性、民族性、本土性、真理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成果多样性及引文周期长等特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1~2年之内很难产生影响,评价时不能以短期引文统计为据来评价科研成果。荷兰学者Anthony F J Van Rann[7]建议引文计量测度应该采用较长的时间跨度,一般要长于5年。在对样本的统计中发现2001—2010年的学位论文被引频次时间段特征很强,2001—2004年是2005—2006年的引用频次1倍还多,2007—2010年更少,时间越短论文被引频次越少。

以被引频次排名前30名的学位论文和2006—2010年每年被引频次前5名的学位论文共54篇为样本,分别按照学位论文完成时间顺序被引频次统计和按照时间统计学位论文被引频次两种方式进行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引频次基本趋势是随着论文完成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尤其是论文完成后的前6年递增明显。在2010年和2011年被引频次激增的原因可能与计算机网络发展,资源容易被广泛引用有关。

对体育学而言,采用论文产出5年后的被引频次进行质量评价指标更为科学合理。所以,统计2007年以前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更能客观反映出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3 各专业学位论文被引频次

体育学一级学科包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4个二级学科,由于专业特点的差异,4个二级学科在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按照专业维度进行统计。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应用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体育基本原理及宏观研究、体育史学、学校及大众体育研究、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经济学等领域;体育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方法、手段等。体育人文社会学共有5个单位产出161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21%,被引频次平均为9.0,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32.3%,被引用0次的论文比例为16.1%。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肌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主要研究范围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共有4个单位产出200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26.2%,被引频次平均为3.8,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13.2%,被引用0次的论文比例为26.4%。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于1997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教育训练学有9个单位产生出362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47.4%,被引频次平均为7.1,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27.6%,被引用0次的论文比例为19.8%。

民族传统体育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俗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并使之发扬光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武术理论与方法、气功研究、养生理论与方法等。民族传统体育共有2个单位产出32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4.2%,被引频次平均为2.3,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9.4%,被引用0次的论文比例为28.1%。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博士生培养依托教育学门类,设置课程与教学论的体育方向。由于该校教育学是1级学科的博士授权学科,并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所以,自身拥有较雄厚的教育资源。在进行体育博士生培养时依托教育,体育和教育的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不仅积累了一是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还能与其他教育方向的师生交流沟通,保障了体育专业方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共产出9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1.2%,被引频次平均为12.8%,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55.6%,被引用0次的为0。

3 讨论

3.1 被引频次与体育学研究热点

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情况代表该论文的创新性或前沿性,也反映了本学科研究领域中的普遍关心的问题或发展趋势,表明受到学术界重视的程度。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全面发展竞技体育,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积极培育体育市场,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等。这两个文件确定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文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是体育界,乃至全社会对体育事业关注的热点。

通过对高被引频次论文的研究内容统计,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基本涉及到上述两个文件提及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竞技运动热门项目的选才,可持续发展和训练方法,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奥运和体育赛事相关研究,体育市场、职业体育、体育文化、运动心理和社区体育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的比重来看对竞技体育的研究占了绝对多数,涉及足球、篮球、田径和乒乓球等热点项目的选才、可持续发展和训练方法;还有一大批针对竞技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论文,这说明我国体育事业中竞技体育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围绕奥运会各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关于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和经济发展的文章,具有较强烈的时代特征。还有不少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市场的研究出现。2006年王凯珍的《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获得体育学第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显示我国对大众体育重视的决心,但事实上与大众体育相关的学位论文并不多,被引频次高的学位论文很少。

统计数据显示,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研究内容基本体现了我国当前体育学科的研究热点,也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群众体育较薄弱,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体育文化逐步繁荣的现状。

3.2 被引频次与体育学科发展

在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培养单位中有“985”和“211工程”建设学校,其中还有1个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生授权单位。被引频次较高的培养单位中北京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5所培养单位含1所“985”高校,3所“211工程”建设高校、体育学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2级学科培育)、3个一级学科博士生授权单位,这为体育学博士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产生的博士论文数,占全国体育学博士论文数的72.4%,论文被引频次前100名的94%,还获得了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的2篇,4篇提名奖中的3篇,由此可见被引频次与培养单位的学科水平密切相关。

博士生培养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其教育质量受到生源、师资、科研条件和学科水平等影响,培养单位的科研条件和平台决定了对生源和师资的吸引力,这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按照平台的层次来分配,平台越高分配资源越多。所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必须依托高层次的平台,而这一平台就是学科。学科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土壤。博士生论文研究领域来源于学科研究方向,学科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博士生培养质量。通过被引用率的统计可以得出学科发展水平是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因素。

3.3 被引频次与二级学科发展

在表1的统计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在被引频次、高于平均被引频次比例均高于其它3个学科,而0次被引比例均低于其它3个学科。这不仅反映出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较高,同时也说明该二级学科的发展情况较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被引入体育科学,应用在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不同层面,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文社会学科及方法论学科在体育科研中的运用,不仅强化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认识能力,而且扩大了体育科学的视野与研究范围,改善了体育理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起点的科研水平,扩展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8]。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较,其博士生培养有较长历史,但该二级学科的被引频次、高于平均被引频次比例,略逊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而0次被引比例却高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反映出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生论文质量不高的现状。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属于基础应用学科,采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运动机体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医学、生物学、遗传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为科学开展群众健身和竞技体育活动提供依据[9]。运动人体科学特点比较明显,博士生需要很强的医学、生物学基础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才能做出高水平的论文,但该学科的生源很少来自医学,生物学的比例也较少,先天不足限制了科研水平。另外,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始终以竞技体育活动为主,在群众健身等方面相对薄弱。与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水平相比较,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应用性不强,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的论文稀少。所以在医学和生物学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被挤压的发展空间较小,近些年显得发展速度迟缓。

民族传统体育在被引频次、高于平均被引频次比例逊于其它3个学科,而0次被引比例高于其他3学科,与其它3个学科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民族传统体育博士生培养历程较短,在师资和培养能力上相对较弱的因素外,还与学科自身特点有关。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从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中发展而来,国外的研究几乎近于零,国内对该学科的研究仅有一些武术理论方面的探索,数量少而内容旧,视野多局限于项目和技术本身,缺乏对学科性质的理解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框架仍然迟迟没有形成[10]。

通过对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统计,体育人文社会学各项指标位居前列,与该学科积极引入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密切相关,推动了学科交叉创新和发展;相反,民族传统体育由于视野局限,专注于自身一些项目理论和技术探索,缺乏学科交叉,各项指标远落后于其它学科。所以,体育学科发展要注重学科交叉,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找新的研究领域。

另外,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不仅能够客观体现我国体育学研究热点,判断出博士生培养单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反映不同二级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而且还具有数据客观、不受个人主观因素干扰和其它非科学因素的影响,简单和容易操作的特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重要评价指标,对博士质量评价同样具有重要的评价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科学,2009,29(9):3-17.

[2] 刘显. 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问题与反思——题名与关键词[J]. 体育科学,2009,31(9):85-97.

[3] 王琪,徐成立. 知识图谱视野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路径——基于1991~2009年体育学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可视化分析[J]. 体育学刊,2010,17(12):118-125.

[4] 张建华,张震宇. 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上海体育学院近五年博士论文的文献计量[J]. 搏击·武术科学,2011,8(11):101-103.

[5] 赵翠玲,王耀文. “被引频次分析法”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可行性思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0):116-117.

[6] D普赖斯. 小科学、大科学[M]. 宋剑耕,戴振飞,译. 冯之浚,张念椿,校. 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

[7] Anthony F J Van Rann. Assessment of social science:the use of advanced bibliometric methods as a necessary complement of peer review[J]. Research Evaluation,1998,7(1):2-6.

[8] 胡洁.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9.

[9]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 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 体育科学,2005,25(6):3-12.

上一篇:保健服务论文范文 下一篇:日常保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