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1 21:20:54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内容全面更新,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

冀教版初一起点版,初一内容是对小学五六年级知识的简单重复,对优等生来说可提升空间少,而初二内容难度跨度又有点大。新版教科书体系完整,选材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和中国国情。

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 1 The Silk Road向学生系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西安的一些著名的建筑物:Big Wild Goose Pagoda大雁塔、Terra Cotta Warrior 兵马俑、Drum Tower 鼓楼、Bell Tower钟楼,接着以人物活动游历主要站点,Mogao Caves敦煌莫高窟、黄河第一桥兰州中山大桥、黄河母亲像等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激发了学生的表达需求和爱国情操。

初二的课本新添且改编了部分课文,比如,lesson 14,Happy Memories讲家庭聚会的幸福时光,教育孩子从内心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lesson 32和lesson 33讲到了火车的发展史和蒸汽机促进车轮的使用等方面内容,对拓展学生眼见,丰富英语课程分支提供了更广泛的内容。Lesson 45 Be Yourself!对解决当前学生心理困惑,培养自信心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比如,“Nobody is perfect in this world.Look in the mirror and smile at yourself every day !Don’t be too hard on yourself for making mistakes.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这些句子都是励志书里最常见的句子。

课文以多种文体呈现,有对话、网络在线聊天、课题报告、微博等形式,语言趣味性强、涉及话题广泛、内容鲜活、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展现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口语与书面表达并重,语境真实,语言灵活,特别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二、详细、全面的语音教学参考

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本着为学生未来学习发展服务的理念,我认为在初一基础阶段一定要强化语音教学,进行系统规范的语音教学。近年来,中考淡化了语音考点,旧版教材中也没有统一详细的语音教学材料。

但新教材其后的附录比旧版多了重音和语调,这样连同七年级上册的国际音标、元音字母和常见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七年级下册的辅音字母和常见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八年级上册的单词及句子重音和语调,八年级下册新添的不完全爆破、弱读和同化等发音技巧,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语音教学参考。语音的教学要求也第一次完整呈现在课本上。有了这个附录,教与学都有了参考。另外,这对提高我们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课后练习设置“万变不离其宗”

语言学习,一定要遵循先听后说、先读后写、先积累后运用的自然顺序。那么,初一作为基础阶段,应以积累语感为主,教学适当倾向于以课本为中心的输入性教学。学生要跟我们一样熟悉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大大丰富了旧版“let’s do it”部分的内容,作为课堂形成性测评工具,灵活多样且可操作性强。深入使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绝对体现了编者的用心,比如,课文里出现的短语或单词在课后练习里出现时一定是同义词,绝不重复。这也是英文的语言习惯之一,不喜欢重复用词。另外每课的重要生词,在课后题里往往都有着引申用法。比如,Lesson 48中feel confident到课后的have much confidence in;in front of the class 和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这点体现了教材独立性与连贯性并重以及编者的意愿,根据实际教学调整,满足不同条件学生的学习。

四、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遵循词―短语―句子―篇章的结构,组织时离不开语法指点。因此,在教学单词和独特少见的语法教学方面,第一原则是词不离句,知识点跟例句不分家。比如,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an album of family photos――双重否定和Jenny and I joined the club.So did most of our classmates――倒装结构。

在单词教学中,举例“invent-invention-inventor,discover-cover,hand-made”讲解构词法,对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认识基础词汇记忆的重要性,克服以后记忆单词的畏难情绪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词性的讲解,为未来的学习句法做好准备。这是我历年教学的先进和独特之处,这学期的新教材在第一、二单元将word-building作为单元语法重点。

通过“interest-interesting-interested,excite-exciting-excited”知识的对比,归类学习,增加了知识的复现率,使学生在他们不经意的时候温故知新,也就给潜意识渗入了联想,这是触类旁通的学习策略。

虽然现在一标多本,正在使用的教材多种多样,但我坚信每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教材不必贪多,学通学精最重要,贪多反而给学生增加负担,也可能给课时安排造成压力。今日抛砖引玉,真诚希望能与同仁分享交流。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教师应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课标和中考考试试题,明确考点及考查方式

由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根据考纲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练,多余的话不讲,重复的话少讲,做到画龙点睛,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识记类要开门见山地指出五要素是什么,理解应用类的不仅要知道五要素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二、教师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把握应是完整全面的

依据考试说明,课本中有的要考,有的不考,有的考大题,有的考小题。若不注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很难适应中考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充实基础、全面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具有中考应变的能力。对初中生来说,他无法建立知识框架、自己去联系记忆,知识比较零乱,在考试中暴露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比较弱。复习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线索克服这些困难。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可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1)和平解放(2)全国(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5)三大改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引导学生推出中国历史进入了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时期,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一单元的考点有和平解放、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三大改造等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政权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过这样的处理,便于学生对教材中这一时期比较零乱的知识进行联系记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重视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和指导,教会学生解题,做好答题规范化训练;引导学生自已总结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历史的时间。有些考点按纵向搜索的话,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甚至不同的册当中,通过制作学习卡片把在课本中散落的知识点连在一起,科举制度、、新疆等就是这样的知识。(1)隋朝:创立(2)唐朝:完善(其中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3)明清:八股取士(4)百日维新:提出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5)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对那些容易混淆并容易失分的知识点也应该进行整理,如,七年级(下)的历史名词军机处、交子、驻藏大臣、瓦舍、回族、市舶司、榷场、占城稻、行省制度等。复习到识记历史人物时,我要求学生用列表形式归类整理。列表内容可为:

四、在复习时,建议师生共同整理错误题集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教学资源 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

新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历史资源丰富多彩,有传说、典籍、诗歌、图表、笔记、碑文、民谣、视频资料等。主要分为五类:文字材料(包括传说故事、民间民谣、历史文献、名人名言、法律条款、碑文等)、表格材料、地图材料、图片材料、媒体资料等。教学中若对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使用过多,会混淆主次,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使用过少则会使课堂显得乏味、空洞,难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学习热情。因此,对于诸多的历史教学资源重在科学运用。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上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史料,既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总结出了一些在历史教学中科学、恰当运用史料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掌握获取史料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比旧版丰富,但仅靠课本提供的史料往往不足以满足教学所需,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课本用几段文字讲述了香港澳门“谈判――签约――过渡――回归”的历程,以及几组图片,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回归的基本情况、意义,并借此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只凭课本这些文图,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史料“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以及上网下载“香港特别行政区划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划图”,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精彩瞬间”(或视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大大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体会到了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恰当地筛选史料,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历史教材涉及史料众多,重在选出最为典型的,而又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史料。课堂中切忌出现史料滥用,使学生“眼花缭乱”的情况,尤其是在复习课中恰当精选一些史料,能有效地整合教材突破重点、考点,再配以教师精心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复习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我主要选取了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复习比较。材料一:“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材料二:“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提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日本历史上的哪两次改革?改革者分别是谁?两次改革在性质上有何不同?两次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设问,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既帮助学生比较了日本两次改革的“异同”,突破了考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总之,课堂中运用的史料要“精简”。

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况且近年中考试题中都有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教学,就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与整理,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评价洋务运动时,可引用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提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在什么事件后的自我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具体指什么事情?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层层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取材料中的中心意思,就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有了一个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有些史料生僻、难懂,初中学生有时难以从材料表面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如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提问:这两首诗提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威名赫赫的皇帝是谁?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材料二讥讽了这位统治者的哪一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材料二的“山东乱”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何地?人物关键词“秦王”,地域关键词“坑灰”“山东”等,这样就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等这些有效信息提取了出来。

总之,历史课涉及的史料丰富多彩,每节课的内容又很多,课堂上能展示的史料就很有限,重在结合教材的重难点、考点精心筛选,科学有效地加以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双赢”甚至“多赢”应成为我们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考;复习策略;地理学科

中考既是学业毕业考试,也与高考一样是选拔性考试。从某种意义而言,中考比高考是更为重要的考试。作为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深深知道地理、生物等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地理无时不在,日常生活、外出旅游、投资做生意等更是离不开地理。为了保证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学质量,本县把地理、生物课程列入中考科目,各以50分分值计入学生中考总分。由于课程设置原因,这两门课程在八年级就已结业,到九年级学校还须安排一定课时进行复习,大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任务,还影响到九年级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本县的地理、生物中考就安排在八年级结业时进行,一方面可保证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减轻学生在九年级的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压力。这种变化需要广大地理、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复习策略,面对内容多、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有限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为在有限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复习,教师应提前考虑各种因素,把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精确到天,精确到每一节课。复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丰都县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从近年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看,命题覆盖面广,考试范围以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2012)上下册、八年级(2013)上下册内容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第三节俄罗斯,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联系与差异;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试题凸现灵活性,与社会和时政及生活相结合。但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呈现方式如何新颖,试题始终不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动植物王国”,其原因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云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云南省位于热带 D.云南的少数民族多

这一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横断山区,各种不同气候类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纷繁复杂――突显中国气候复杂这一显著特点,抓住这个特点,任何变化都不离主题。这一阶段复习主要严格紧扣考试标准规定范围,以《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记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强化专题

这一阶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识体系,讲练结合。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重点落实以下专题进行复习:地球;天气和气候;大洲;世界地区差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区域差异。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题目训练) 。地理学科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做练习时切忌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深入,下笔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

3.第三阶段:精准训练

这一阶段于6月上旬至考试之前,重点从基础考点――需要学生背诵内容、地图专项能力、答题技巧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教授可自己命几套地理中考复习模拟试题进行基础知识点实战强化训练,试题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可带领学生做读图专题训练。因为近年地理考试别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重点突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河流图、铁路交通图等方面的练习。可综合练习,演练完整的中考模拟题,从学生答题技巧、心里应对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关注重点内容落实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知识容量偏大,每周2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有限课堂进行复习,让每一节地理复习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复习过程中应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考试中,许多学生极易将相近或相邻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与山区: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形成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进行分析的起点。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它区位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或者思考人们面临什么情景的区位选择,均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理。

3.讲明读图要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必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专题图形式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说明,了解属哪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

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常见,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进行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则需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有机结合分析。对于地图,老师可以适当缩小范围以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强化地理复习效果

1.知识升华为规律和技巧

地理复习不要只满足于复习知识点,而是一定要将知识点升华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例如,复习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经纬网时,一开始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后利用幻灯片带领学生找出度数变化规律,总结出类似“横纬竖经”,“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向东递增是东经,向西递增是西经”这样的规律,最后通过几个例题巩固地理规律,学生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又如,复习利用等高线判断山地不同部位时,难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断,除复习山脊和山谷等特点外,可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等高线上海拔数值的递变情况,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并加强练习巩固,这样可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2.灵活运用区域比较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区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区域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用区域比较法可化繁为简。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时,可利用区域比较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用图片和表格把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现,学生则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还可以用区域比较复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条件: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在辽中南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京津唐地区资源丰富而发展综合性工业;长三角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则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方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区适合轻工业发展等。教师不仅在复习课上多用区域比较法,还应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时常用。

3.掌握特殊记忆方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特点,复习课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特殊的记忆方法,以帮助学生高效记忆知识。例如,联系生活记忆,复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时刻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晚上睡觉时什么时候最容易被冷醒?一般是在天亮的时候,因为一天中的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中午放学时热还是下午上学时热?一般是在下午上学时感到很热,因为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记忆地理规律。又如,让学生记忆中国各省区简称时可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词语进行记忆:鲁花花生油产自山东,山东简称鲁;闽南语是福建方言,福建简称闽;湘妹子即湖南妹子,湖南简称湘等。再如,形象记忆法。复洲大洋、各国轮廓和中国行政区域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南极洲比作一个蘑菇云,非洲像一个三角形,南美洲像鸡腿,北美洲像只奔跑的袋鼠;中国像公鸡,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像蝙蝠,青海省像一只奔跑的兔子,山东像一头大象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形象比喻中牢固记忆。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探索出五种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

(一)以课本教材为主,由主题单元构成的“单元整组”群文阅读课

例如九上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自然山川”。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都是写景散文,单元学“学会读书”――吟哦讽咏而后得之。在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第一、二学时学生先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四篇长长的课文,然后订正生僻字的读音,反复地吟咏诵读精彩片段,接着概括出每篇课文所描写的风景特点;第三学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抓住这些风景的特点来描写的,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领会到写景文章的一般路数;第四、五学时模仿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课文的典型写法,写一篇游记散文。从教学效果来看,原来需要九个学时的教学任务,我们仅用五个学时就完成了任务;学生的练笔作文涌现了不少优秀习作,如赵浩然同学的《醉美西湖》和张伊哲同学的《咫尺乾坤记留园》,在三门峡市市直初中生作文个性化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

(二)突破教材编排,以课内文本为主的“1+x”型的多文本阅读课

这里的“1”可以是同一位作者,也可以是同一个主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确定“一篇带一篇”“一篇带两篇”“一篇带多篇”阅读。七、八年级侧重于“一篇带一篇”的多文本阅读;九年级侧重于“一篇带两篇”“一篇带多篇”的多文本学习。同一位作者,如在七年级时把苏教版苏轼的二篇诗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和《浣溪沙》放在一起学习;九年级再整合七年级的二篇与《江城子 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四篇文章一起复习;同一个主题,如进入九年级后,同学们接触了贬谪文化,并熟悉了贬谪文化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家作品:柳宗元和《小石潭记》、苏轼和《记承天寺夜游》、范仲淹和《岳阳楼记》、欧阳修和《醉翁亭记》等。在九年级上期学习《醉翁亭记》时,精读《醉翁亭记》这一课,然后比较阅读这四篇文章。我制定了以下的四个学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学时: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第二学时:1.诵读、感知每段的主要内容。2.探究“太守之乐”的主要内涵。

第三、四学时:1.比较《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四篇文章内容和作者精神境界的异同点。2.品味课文个性化的语言。

在整个四课时的学习中,由于教师对阅读的要求明晰,学生与教师都沉浸在文本中,学生的阅读效果更佳,阅读收获巨大,课堂闪光点频现,同时帮助学生迁移学习,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

(三)由教材提供的专题学习或综合性学习延伸出来的群文阅读实践课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从七年级开始,每册教材安排了两个专题学习和多项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并提供了多篇“阅读材料”。如七年级上册专题学习“荷”,选编了《采莲曲》《莲叶》《赠荷花》《白莲》等四首诗歌,《爱莲说》《芙蕖》《荷塘月色》片段,《爱藕说》《我爱连有实》等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内容宽泛,视野开阔。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们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首诗歌散文的比较阅读中去探究发现。通过阅读同学们发现诗歌描写内容相同,但是不同诗人的表达风格迥异,于是大家从多个角度充分感受莲花的形象,体会多篇诗文所蕴含与“莲花”的文化魅力。这样的W习为学生们接下去开展搜集相关诗歌、整理荷的知识散文、编小诗集等实践活动打开了思路。

(四)以我校为学生订阅的《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为内容的课外阅读课

由于学校大力支持我们的群文阅读课题研究,为各个年级的每位学生订阅了《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这无疑为课题组的老师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了充分利用好这本资料,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达成共识,专门设立了《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课外阅读课。在七八九三个学段,分别完成《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全一册的学习,并在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教改汇报课上进行课例展示。例如:课题组杨敏霞老师执教的九年级群文阅读课《感悟亲情》――《温馨》《汤水一生》《父亲的画面》这三篇课文,就是《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第一单元的内容。

(五)着眼于中招复习备考的群文阅读课

本课题的的大多实验教师都在九年级任教,本着课题研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我们积极探索能够促进中招复习备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往年的九年级第一轮复习在分册将十六篇文言文,三十四首古诗在按部就班的复习一遍,重复的多,提升的少,因为九年级的老师们是教学经验较为丰富老教师,在过去的两年中,他们早已着眼中招,七八年级学习文言文和古诗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中招考点的方方面面,基本内容学生只需很快的恢复记忆,难的是如何在今后的复习中有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们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提高,基于群文阅读的复习课为我们的备考打开了新的思路。我们将十六篇文言文和三十四首古诗按多文本阅读的要求进行分类并,一些课例还制作相应的课件。我们相信群文阅读必将成为单篇阅读的有益补充,为扎实的复习备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摸索出一套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流程

第一步:运用高效阅读原理快速阅读群文文本。

将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程汉杰先生研创的“现代文高效阅读训练体系”引进“群文阅读”:重视高效阅读形体、眼、呼吸训练,从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积极性入手,以规律化和量化训练为主要手段,达到迅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目的。

第二步:整体感知群文内容,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步:就群文的某一方面深入探究,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如“选材角度”“文章结构”“语言的品味揣摩”“情感意蕴的探究”“表现手法的鉴赏”等,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形成初步认知。

第四步:小组合作,比较异同。

第五步:学以致用,拓展提升。

以议题为起点,激发、质疑、互动,合作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议题,并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最终达成共识。

三、在基本的教学流程的基础上,摸索出不同的教学流程,提高阅读效率

(一)例如:课题组段爱红老师的“读写结合”群文课堂教学流程:

1.指导课:根据议题选3篇课文――寻找写作借鉴点――分小组讨论写作结构图――教师总结模仿结构图――尝试写作。

2.讲评课:选三篇学生习作――比较异同――分小组讨论收获――教师总结赏析点――第二次写作。

课例:

1.走近通讯,学会剪裁

2.细腻状物,抒怀言志

3.叙议结合,论证有力

(二)刘红兵老师的议论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流程:

根据议题选文速读――根据主问题比较异同――分小组探讨交流――教师总结收获

课例:

(1)走近宽容,分析论证结构

(一篇带一篇,课文《多一些宽容》课外《说宽容》)

(2)学会拟题,观点明确

(《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谈骨气》)

四、获得一些实用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在群文阅读中学会快速高效阅读

在群文阅读课上,学生一节课上要读多篇文章,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将程汉杰先生的“高效阅读”引进群文阅读的课堂,让学生在默读、略读、浏览中训练形体、眼睛、和呼吸,在默读、略读、浏览、边读边思考,由于不像平时传统精读课文那样去逐字逐句地肢解文章,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速度,为阅读一整租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让主问题成为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我们把一组群文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设计一个贯穿群文主要内容,有比较价值和迁移价值的主问题,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培养学生整合信息、提炼信息、评论鉴赏的能力。例如我校课题组教师在市直群文阅读微型课交流汇报中上的一节课孟子的三篇议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设计的一个主问题“学习孟子的说理技巧”,学生在比较中很好地体会了孟子恣肆,酣畅淋漓,善于雄辩的说理技巧,对议论文的逻辑思路,论证方法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他们整合信息,评论鉴赏的能力。

(三)丰富选文的议题,选文从课内整合到课外整合

最初的教学实践,选文的议题比较简单:课内的主题单元是自然的群文阅读,渐渐地根据教学内容和中招考点的需要随时扩大。从“时间”“历史”“自然”“友谊”“感悟亲情”“成L故事”“难忘童年”“学会读书”“学会思考”等基本的常见的议题,渐渐地增加了人文内涵更加丰富的议题:“尊重生命”“科技动态”“未来世界”“文学欣赏”“艺术熏陶”等,选文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既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四)撰写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积累优秀课例

课题组要求每位实验老师每期撰写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十篇以上,勤于撰写教学反思,将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失败的困惑等心得体会及时地记录下来,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由于实验教师每学期都有人参加市级交流、校级观评课,这些公开课都以群文阅读课的形式呈现,所以涌现了不少优秀课例。例如我的校级公开课《桃花源记》与《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李煜诗美点探微》、课题组成员杨敏霞老师的《感悟亲情》、段爱红老师的《让作文讲评课灵动无限》、皮丽雪老师的《朱自清散文欣赏》、贾姗老师《依依惜别是离情》等课在校级汇报交流中以及市直多文本阅读课评比交流获一致好评。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探索,为我校的科研兴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专项课题“群文阅读研究”子课题“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立项编号:qwyd150112027]课题成果之一。)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6篇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历史中考开卷考试,要求我们在考前务必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灵活掌握运用基础知识,把握考试方法技巧,才能高效应对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历史中考开卷考试技巧如今,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摈弃了“死”题目(即客观性试题),增加了主观性试题,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这种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历史中考开卷考试,要求我们在考前务必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灵活掌握运用基础知识,把握考试方法技巧,才能高效应对历史中考开卷考试。一、要把握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技巧主干知识包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历史结论等内容,其考点涉及面广,因此,应通过强化复习来提高答题速度,否则考试时容易花大量时间翻书。强化主干知识不是大段背课文,那样会增加记忆负担,要掌握复习方法。1.回归课本,打牢基础将《中考指导用书》中每课考试要求对照课文认真复读一遍,并把其中的主干知识强化记忆。该方法比翻阅书本耗时短,且更高效、更具针对性。如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的考试要求是“了解三大改造,知道1956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考试若涉及到便不用再翻书找答案。2.把握要点,融会贯通只有突出对主干知识要点的理解把握,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晰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复习时要在每课的相关页码旁加上边签,写上该篇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边学边标识注记,以加深理解,此法可在考试中帮助我们快速作答。3.分类归纳,构建体系从每个单元循序渐进整理主干知识,科学归纳分类要点(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把分散或相对孤立的分类要点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以适应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例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我们对同类、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识记,进而进行比较的能力。二、要把握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技巧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概念等历史基础知识,如果死记硬背,考试就易丢分,更无技巧可言。1.要善于巧妙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是能力技巧的载体。历史基础知识如果掌握记忆技巧,就能记得既准又牢,考试和运用时就能迅速提取。比如,采取“口诀记忆法”,借助音韵的节奏记忆,把中国古代史上的朝代编成“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采取“特征记忆法”,把握世界史上六大帝国衰落的原因都是人民起义、各地封建主形成割据趋势,力求摆脱中央控制、统治阶级的内讧、外族或外国的入侵的共同特征,等等。2.要提高分析能力历史开卷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基础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如“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这类考题如果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三、要把握考试时的方法技巧开卷考试中,方法恰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确定答题顺序在考前5分钟试卷发放到手中时,应迅速浏览试卷,将可以独立完成的试题做好标记。正式开始答题后,先做这些题目,然后再做需要翻书的题目,这样答题的效率更高。对于难度较大的考题,短时间内在书上又找不到答案,就不要在此类题上消耗时间而影响后面的答题。2.注重科学审题要把握考题关键词句。每道考题的题干要认真读一遍,因题干中的前半部分往往会设置陷阱以混淆视野,因此一定要看清中心词和最后的问句;要注意答案与考题时间的吻合。考题中如果出现时间,答题内容则应与考题题干中的时间相一致。如“21世纪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的成就中能够体现团结与合作精神的有哪些?”答题的内容必须与考题中“21世纪”这个时间点相一致;材料类考题的问法一定要审清。有的问法是“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此类问题往往需要我们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与材料相适应的答案。还有的问法是“根据材料,请写出……”这种问题的答案,经常就在材料当中,或者从材料本身中概括。此时答案若没有从材料中找出,往往不能得分。3.应对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虽没唯一答案,但解答也有技巧可循。若是对一些人物或事件谈看法,应找到这些人物或事件的成功或失败经验教训,然后有针对性的写。若是比较一些事件,我们应找出这些事件的共性以及不同点,然后再加以总结分析。4.认真复查试卷复查前要浏览全卷。复查时要尽量慢,不要因为时间紧而不仔细,不仅要检查答案,而且要检查审题是否准确,如没有把握和确切的“证据”,不要涂改原来答案。在剩余时间不多时,要突出重点,先检查没翻书做的题目,以提高正确率。应多复查高分题,这样容易用同样的精力和时间拿高分。遇到思维含量较高的难题“卡壳”时,要变换思维方式、角度来思考,不轻易放弃。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7篇

尤其是复习中教师读学生划,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甚至有的复习课堂波澜不惊,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理想,终端成绩显示必然让社会、学校、家长不满意。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出发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授课中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以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

笔者在长期实践教学中逐步总结出历史复习课中的“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

一、“讲”――教师讲为主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对课堂上教师的“讲”产生反感甚至进行批判,于是对讲授式教学方式、接受式学习方式口诛笔伐时有所闻。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是优劣并存、瑕瑜互现的,历史学科具有知识性、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等等特点,必须要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趣味性、启发式的讲述来实践,尤其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上,讲授式教学是其他所有教学方式选择与使用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真正地学会学习,实现学习目标。教师的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时,“知识追溯---创设情景”需要老师来讲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梳理归纳,复习目标需要老师来讲述内涵与要求,重点难点“三大改造”需要突破到位,零散的知识点需要老师来讲述引导串珠成线,师生合作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复习课中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练习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述。初中的课堂教师必须有驾驭、掌控课堂的高超教学艺术,“讲”是主导。

二、读――学生读要指导

目前南京市的中考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一方面确实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符合考查科目的需要,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开卷考试对学生的复习态度影响是恶劣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教材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我平时不需要看书读书,考试时我翻书就是了”这是相当多孩子的看法,实际情况是考试时间2个小时,需要翻的历史书有6本,政治书有5本,还有大量的资料,时间紧张,翻的心烦意乱,成绩不理想是必然的。在复习中必须让学生熟悉教材,引导其学会翻书。

复习中需要设计一定时间来让学生读课本,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结合复习目标,考试要求以及学生的

掌握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时注意事件的内在联系,要做到先粗后精,适当勾划,注意归纳总结,读懂教材内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

如:复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加强、巩固与发展》这一专题史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就这一专题去阅读教材,找出与之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出资本主义的酝酿、确立、加强、巩固、发展等五大方面,就思想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加强的方式、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献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梳理归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设问,学生也会去质疑设问,主动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课堂也会生动活泼高效。

三、议――学生议论要引导

议指在复习课堂中学生之间的议论,讨论。是这个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开卷考试,试题的命制必然有开放性,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历史教育教学的价值体现,复习中要引导学生适当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把历史学活。南京市中考中比较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启示等能力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借史明理,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就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是必要的。

议的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的看法,然后指导学生去查阅资料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下寻求正确答案等。例如复习新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然后设置问题“请你对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遵循原则提出建议”,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敏感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如复习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学生往往出现偏激情绪,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和平才能促进彼此以及世界的发展。教材的观点是国家的观点,教师应代表社会的主流思想并超越时展。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整合者甚至是知识的运用者,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心理愉悦。

四、练――学生的练习要辅导

成绩最终是要学生考出来的,复习的效果必须经过练来体现。练得到位与否决定了复习的成效。

首先要根据讲、读、议中呈现的问题,学生复习中的薄弱方面精心命制习题,这是练发挥作用的前提。其次坚持“有讲必练,有练必阅,有阅必评,有评必讲”的原则。

最后至关重要的是要就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借题发挥”,找重点去扩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不仅要强调巩固本题,还要联系相近相关的内容加以巩固。

就答题的规范性、审题技巧、书写方面进行辅导强化。如一轮复习中实行考点基础过关制:默写、训练、纠错,采用多种方法夯实基础。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8篇

所谓“乡土史”,顾名思义,指的是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可大可小。大而言之,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地区;小而言之,可指本村、本乡、本县的历史,涵盖建筑、人文、地理、饮食等多个方面。中国的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人情,学生对此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对属于自己优秀的乡土文化遗产存有无比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对此,我在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和总结后,认为在历史的课堂教学和教育中融入乡土史,在教书和育人方面都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利用“乡土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从事历史教学中我发现,由于现行的历史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较少兼顾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虽然我省也编写了《安徽历史》这本乡土教材,但是涉及我市、我县也较少,而且这本教材基本上到九年级中考前才使用,教师只是依据考纲考点进行勾画、识记,对考试以外的内容很少关注。初中学生年龄小,主动性不强,对历史学科不能系统地学习,本身对乡土史了解得也非常少,再加上教材编写抽象和一线专业历史教师少,多为兼职,所以历史教学只是课堂读读、课件放放、课下背背。因此,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慢慢地,学生就不喜欢历史课,这也是多年来我们农村学校为什么历史学科中考成绩提高不上去的主要原因。但当我在教学活动中谈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总是群情激昂,甚至有时还争论不休。于是,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把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家乡史相结合,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家乡史的亲切感去领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被动式的“填鸭”教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历史”,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刻板无味的文字历史变成鲜活生动的历史,拓展教科书的外延。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文化勃兴”教学中,我这样导入教学:“同学们,知道我们县为什么叫无为县吗?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因为学生都知道县名,但是来历和缘由未必清楚,于是我便从无为历史、历史故事入手,告诉学生无为始建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无为而治”源自道家思想,进而引入本课教学。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但凡能与无为历史相联系的内容,我总要简短地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通过将乡土教学应用常态化,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后回味起来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特色亮点。

二、把握历史名人和事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重要的社会功能,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地进行人性和爱心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历史学科的丰富史料,挖掘教材的人文教育素材,特别是历史人物教育,要让历史名人的成就、精神激励学生,让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感悟,进而升华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作风。

无为是历史名人的故里,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历史上北宋书画名家米芾曾任无为知军三载,后诞生了台湾开山之祖陈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哲学家吴廷翰等诸多名人贤达,现代涌现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擂鼓诗人田间等仁人志士,当代有位列胡润富豪榜的王传福、吕向阳等商界精英。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在家乡留下诸多不可复制的历史胎记和现实外延,他们也成为我们这座小小县城的旗帜和象征。在课堂教学增加历史名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这一段历史时,因为学生本身对抗日战争了解不多,兴趣也不高,当我告诉他们在这里也有无为人的身影时,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都非常激动地问是谁。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讲述了无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的历史:“1939年12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第5师团激烈鏖战,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赢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戴安澜率200师西出云南,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途中,不慎中弹负伤,至5月26日逝世,享年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戴安澜将军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亲自书写挽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与身边的历史人物亲密联系,更能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爱我中华、爱我无为的真挚情感,也有利于形成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历史经验所学到的人文情怀,则永远沉淀于学生的记忆深处,指导学生以后的社会活动,甚至决定学生的未来。当然,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也尝试组织学生建立历史名人小档案、制作历史名人明信片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培养学生学史的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利用一定的课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课堂传授知识与乡土历史相结合,通过活动课的一部分安排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历史总结和运用。我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为历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内外我积极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整合历史资源,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完成归纳和整理,以培养学生合作、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内容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改革开放35年之无为”为主题的活动展示课。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分工,制定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的家乡进行调查收集,然后将收集好的资料分类归纳,后以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进行展示。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纷纷采用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历史遗址等各种方式、途径来追录家乡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的发展、家乡的变化,进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成就有较为清晰的历史认同。

无为有著名的板鸭、剔黑纱灯、鱼灯这样众多的文化遗产,还有著名的三公山、竹丝湖、泊山洞、黄金塔等诸多自然人文景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跳出教材的限制,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在历史学科中的教育价值,在乡土中认知历史,在历史中感受乡土,以满足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让历史课不再枯燥无味,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历史课。

参考文献:

[1]张嘉辉.试论乡土史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1).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9篇

总结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考查形式发现,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直都比较重视,且常放于该部分的第一题,题型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是设有一定难度的,以考查配对题,选择不同项或者意义相同项与选文中的虚词配对为主,并且选项的虚词均来自于课内古文中的虚词。本文试就应对虚词考查作一些复习指导。

一、 真题详解

(2010・江苏无锡卷)

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

1.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不以物喜 B. 可以一战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策之不以其道

【详解】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前后文的意思,粗略读懂文意是理解的基础。“号令中国,以尊周室”也要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吴越争霸历史的学生应该可以解释出这句句子的意思了:“号令中原各国,(来)尊崇周王室的统治。”

在古汉语中,“以”的释义有:①作连词,表并列、承接、因果等关系,可译为“来”、“因而”、“以致”等。 ②作介词,可译为“把”、“用”、“凭借”等③作动词,可译为“认为”等。

在选文中,以就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来”。考生经过三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虚词“以”的用法,所以命题人提供的选项都是来自于课内的。以这四个选项为例,

A.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B.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D.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释义:A.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B.作介词,可译为“凭借”C.表承接关系,可译为“来”D.作动词,可译为“按照”。参考答案:C。

【小结】

从文言虚词题型的详解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学好课内,不断积累。可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也是来源于课内的。

二、 重点虚词例析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例举几个常用虚词。

1. 对文言虚词“之”的考查

【中考真题】

(2009・浙江义乌卷)1. 下列句中的虚词“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

【解析】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参考答案:D。

2. 对文言虚词“而”的考查

【中考真题】

(2012・江苏泰州卷)1.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 学而不思则罔《八则》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解析】

“而”在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助词。

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或不译;A项中的“而”表转折关系,可以为“却”;B项中的“而” 表承接关系;C项中的“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D项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参考答案:B。

3. 对文言虚词“于”的考查

【中考真题】

(2010・河北保定卷) 1.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于”的用法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非常常见,正确掌握“于”的用法,对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很重要。

例句中的“于”是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A、B、D项中的“于”引进动作的处所;只有C项中的“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参考答案:C。

三、模拟演练(10分)

1. 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裴)侠亦不以入私,并收佣直①,为官市马。

(①佣直:指劳务收入《北史・裴侠传》)

下列句中的“以”与“侠亦不以入私”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 以其境过清

C. 祭以尉首

D. 以土砾凸者为丘

2. 下列选项中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蜀之鄙有二僧 B. 至之市

C. 无丝竹之乱耳 D. 而忘操之

3. (阎)应元带刀出,跃马大呼于市曰……(《阎典史传》)(2分)

下列句中的“于”与“跃马大呼于市曰”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苛政猛于虎也

C.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 积于今六十岁矣

4. 下列选项中的“其”与其他三项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其境过清 B. 其真无马耶

C. 其人视端容寂 D. 距其院东五里

5.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列子・说符第八》)(2分)

下列句中的“而”与“立召文子而告之”中的“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 言和而色夷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夺而杀尉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中考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一个没有普及历史知识的民族将会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历史教学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实践新课程理念,南京市在2006年将初中历史纳入中考,作为考查科目,与中学政治同场开卷考试,考试的内容与分值在2008年固定下来,为初中所学的六本教材,分值是60分,但综观现阶段我们九年级历史教学的现状,教师单向灌输得多而学生主动学习得少,尤其是九年级的历史复习中教师读学生划,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新课程理念几乎无所体现,甚至有的九年级历史复习课堂波澜不惊,学生昏昏欲睡,对历史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成绩终端显示必然让社会、学校、家长不满意。

那么在九年级的历史复习中,我们要改变这样的状况,笔者在长期实践教学中逐步总结出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中的“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

一、讲――教师讲为主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对课堂上教师的“讲”产生了反感甚至进行批判,于是对讲授式教学方式、接受式学习方式时有所闻。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是优劣并存、瑕瑜互现的,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科具有知识性、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等特点,必须要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趣味性、启发式的讲述来实践,尤其在历史复习中,讲授式教学是其他所有教学方式选择与使用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实现学习的目标。教师的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时,“知识追溯――创设情境”需要老师来讲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梳理、归纳,复习目标需要老师来讲述内涵与要求,重点、难点“三大改造”需要突破到位,零散的知识点需要老师来讲述引导串珠成线,师生合作,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所以,在复习课中,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练习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述。初中课堂教师必须有驾驭、掌控课堂的高超教学艺术,“讲”是主导。

二、读――学生读要指导

目前,南京市的中考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一方面,确实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符合考查科目的需要,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开卷考试对学生复习态度的影响是恶劣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教材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我平时不需要看书读书,考试时我翻书就是了”这是很多九年级学生对历史复习的看法,实际情况是考试时间100分钟,需要翻的历史书有6本,政治书有5本,还有大量的资料,时间紧张,翻得心烦意乱,成绩不理想是必然的。在复习中必须让学生熟悉教材,引导其学会翻书。

复习中需要设计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读课本,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结合复习目标、考试要求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问题。读是复习中的重要环节,时间控制在6~8分钟左右。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事件的内在联系,要做到先粗后精,适当勾画,注意归纳总结,读懂教材内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加强、巩固与发展》这一专题史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就这一专题去阅读教材,找出与之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出资本主义的酝酿、确立、加强、巩固、发展五大方面,就思想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加强的方式、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献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梳理归纳。

三、议――学生议论要引导

议指在复习课堂中学生之间的议论、讨论,是这个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试题的命制必然有开放性,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历史教育教学的价值体现,复习中要引导学生适当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把历史学活。南京市中考中比较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启示等能力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借史明理,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就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是必要的。

议的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的看法,然后指导学生去查阅资料,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下寻求正确答案等。例如,复习新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然后设置问题:“请你对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遵循原则提出建议”,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敏感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教师应代表社会的主流思想并超越时展,因为教师对所教学科和内容的情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其所学学科和内容的情感。

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够交流观点,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主动参与,多角度分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整合者甚至是知识的运用者,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心理愉悦。

四、练――学生的练习教师要辅导

成绩最终是要学生考出来的,复习的效果必须经过练来体现。尤其在复习阶段,练是重要环节,课堂上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及时巩固;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回顾;检测考试查漏补缺。练得到位与否决定了复习的成效。

首先,要根据讲、读、议中呈现的问题,学生复习中的薄弱方面精心命制习题,这是练发挥作用的前提。其次,坚持“有讲必练,有练必阅,有阅必评,有评必讲”的原则,就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了然于心。最后,至关重要的是要就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借题发挥”,找重点去扩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不仅要强调巩固本题,还要联系相近相关的内容加以巩固。就答题的规范性、审题技巧、书写方面进行辅导强化。如一轮复习中实行考点基础过关制:默写、训练、纠错,采用多种方法夯实基础。

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之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坚信,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定能实践课改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复习中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带来和谐高效的历史复习课堂,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实践证明,只要沿着“讲、读、议、练”的教学思路,定会迎来硕果累累的六月!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