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范文

时间:2023-03-03 15:22:04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基本学习方法 学习技能

学无定法,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套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学有常法,总有一些最常用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大家所通用。独特的学习方法是建立在最基本的学法之上的,也一定包含着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由重视教师的教法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下面就介绍几个最基本的学习学习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法

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历史课文就是叙议结合的记叙文。学习历史课文可以像阅读记叙文那样,找出其中的要素: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在学习中或答题中要主动从这几个要素着手,以便更有条理,更为完整地掌握历史。

历史课文的语言平实、简洁、准确、易懂,如新闻。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可用多种记叙方式,多种修辞手法,有时语句含义不太好理解。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历史课文比记叙文更容易学。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历史课文有醒目的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简单。不像记叙文那样,还要考虑段落结构的划分。

历史课文有课前导语,往往把课文的基本内容提示出来,或把重点、难点、疑点指出来并作出启发性的提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便较为轻松地接受历史知识。

历史课文中还附有插图、表格,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历史。文中有阅读文字作为正文的补充或过渡,以便学生更为完整地理解课文。

课文的辅栏有“想想”、“读读”、“说说”、“议议”、“看看”、“记记”,提示学生学习。因此,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示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疑点。

课后还设有“探究活动”、“测评”、“史海拾贝”,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延伸学习,学习自测。

用记叙文阅读法学习历史课文比学习语文记叙文还容易,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完全可以自学历史。

新课标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首先是“我要学”,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历史课文趣味性、故事性强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其次是“我能学”,独立地学习。用记叙文阅读法学习历史,学生是完全可以做到独立学习的。相信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很快就能很熟练地学会用记叙文阅读法学习历史。此法可谓是学习历史的根本方法之一,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

二、整体感知法

历史课文之间是有联系的,用记叙文阅读法学习历史会把历史孤立地分割开来。这就需要用另一种基本方法――整体感知法。

整体感知历史就是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把握历史的内容体系,把握历史的知识结构,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理解标志历史转折的重要事件的历史地位。

具体地说,拿到新历史书要先看前言,再看目录,接着看书本最后的大事年表,从总体上了解历史发展线索,知道本书叙述历史的起止年代,识记本书分几个单元或学习主题,从篇幅上大致弄清哪一部分内容最为重要,最后,逐单元、逐课地看主题概述,课前导语,大致了解新书的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标志着历史转折的重大事件,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以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为例。通过看前言、目录、大事年表和课前导语,就会知道本册史书介绍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史。给人印象深刻的当是标志“中国新生”的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和标志“伟大转折”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本书线索: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一五”计划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民族、统一、科技、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其中篇幅较大的第三学习主题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大致了解每一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

三、主干法

以上两法相结合已比较有效,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同学们识记起来比较困难,用“主干法”学习更有助于博闻强志。

主干法是从语文中: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谓宾,定状补,前者是主干,后者是枝叶中引申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抓句子的主干,也可以抓段落的主干,甚至可以提取历史课文的主干。

抓句子的主干。比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对林则徐评价的句子,可抓其主干:领导禁烟运动,是民族英雄。这样同学一下子便记住了。

抓段落的主干。例如,对辛亥革命评价的那一大段可提取其主干如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但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如此简明扼要,学生易懂易记。

提取历史课文的主干。比如,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一文。可将课文主干提取如下: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大败倭寇;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从荷兰手中;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指挥清军两次打败沙俄;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划定东段边界。记住这四句话,就基本掌握了本课要点。

整体感知法、记叙文阅读法和主干法在学习新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巩固复习时还要用到其他基本方法。

四、经常复习法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早就提倡经常复习法。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而言,经常复习法是科学的,是符合人的大脑认知规律的。大脑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有利于识记和理解。从实际学习中来看,过目不忘、过目成诵的奇人世间罕见,大多数人都要反复复习才能掌握新知识。

再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经常复习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有利于加深对重点、难点、疑点的理解。只有对历史事件理解透了才算达到学习的根本目的――读史以明智。否则,只是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不理解它,那么学史还有什么意义呢?

经常复习,因人而异。可一星期复习一次,也可半个月复习一次,一个月总复习一次。但及时复习一定要做到:学完新课后及时巩固,第二天再快速温习一下,则极有利于识记。

整体感知法配合经常复习法更有效。用整体感知法列出复习提纲,再绘出历史知识结构,然后逐课复习,则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课文之间历史联系更加密切,使得每一课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

用整体感知法进行历史专题复习效果更好。比如,要了解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政策的调整情况,就可先整体把握一下,列出各时期的政策及影响。

1950年至1952年,,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1953年至1956年,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地初步确立。

1958年起,制度,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妨碍农村经济地发展。

1978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农村大锅饭,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然后逐个具体复习。

同样,也要了解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等专题历史都可用此法。

五、精练法

教师精讲,精选习题,学生精练,不搞题海战术。

精练法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新课时,逐课精练法。选题要覆盖基本知识点,要突出重点,对难点、疑点设计适当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生要及时独立地完成练习,教师要及时批改并作精讲,让学生对错误及时更正,并把不足之处及时复习。另一种是综合练习,可分为单元练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综合习题基本知识点应覆盖所有历史课文,突出重点,单元练习难点、疑点比重稍大点。同样师生要像对待逐课练习那样严格认真,学生还要认真听取教师对综合习题的选题分析,以帮助自己对不足处及时复习。

学习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学生要逐步树立唯物史观,只有用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正确地分析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

假若把一本史书看作一个景点的话,那么,整体感知法、记叙文阅读法、主干法、经常复习法和精练法就是参观景点的方法。整体感知法就是看景点示意图,读景点简介;记叙文阅读法就是对各个小景点进行细细欣赏;主干法就是给景点来一个“特写”,让游客对景点的亮点有深刻的印象;经常复习法就是多次观赏景点;精练法则是在以上各法都用过后,来参加一次关于本景点的旅游知识竞答。

用此五法观景,则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了然于胸。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2篇

一、非常“自我”

中考命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部分试题的考点出自地方教材,此类试题其他地区无法使用,可谓非常“自我”。例如:

(2014・江苏扬州)“人居佳绝处,诗画新扬州”。2006年9月,扬州喜获( )

A.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B.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C.中国人居环境奖

D.联合国人居奖

【答案】D

【试题分析】2006年经联合国人居署审核,扬州因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成就,成为此年度中国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对非扬州考生来说,此题超越了历史的范畴,明显“超纲”。2014年扬州中考卷中,此类选择题占据四分之一。

(2014・重庆)重庆是抗战时期全国的金融中心。下列图片所示,汇集重庆金融业,有“华尔街”之称的是( )

【答案】B

【试题分析】抗战爆发后,重庆作为战时“陪都”,中央、中国、交通、农业等银行内迁此地,重庆成为大后方的金融中心。B项老照片中的建筑为陕西街上的建国银行,最后毁于日军轰炸。现在即便是重庆考生,也很难关注这样一个历史细节吧?但正是需要有这样直观的图片,才更能加深我们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对历史变迁的感悟。

对地方史的考查,还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例如:

(2014・重庆)唐代众多诗人慕名三峡,在重庆地区留下了篇篇佳作。“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出自于( )

A.白居易

B.李商隐

C.陈子昂

D.刘禹锡

【答案】D

【试题分析】此题以巴渝一带“竹枝词”的形式,将中国古代史与地方史融合在一起考查。不过,“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作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文学基础不错的同学可直接作答,这已经变成跨越学科考查语文了。

(2014・云南)有人比喻英国“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这句话提示了( )

A.英国在北美进行殖民统治

B.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

C.法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

D.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疯狂屠杀印第安人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恒河”是印度境内的主要河流,“泰晤士河”是英国著名河流。根据这些地理知识,已经可以排除ACD三项。

类似题目还有扬州卷第25题、安徽卷第4题、福建福州卷第6题等。

二、不再“过敏”

今年中考试题中,以历史的角度考查了5月4日在北大与青年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总理在两会期间阐释“改革红利”、党的群众路线、新“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申遗、“九二共识”、克里米亚危机、反腐倡廉等热点话题。在对其关注的基础之上,今年更进一步,考查了过去常常回避的、比较敏感的政治话题。例如:

(2014・重庆)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前期统治者加强对该地区治理的史实包括( )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③设置驻藏大臣④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试题分析】伴随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强化,我国封建社会不断加强着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此题着眼点放在清朝,需要区分的是针对地区还是新疆地区的措施。台湾、、南海的相关知识,在中考试题中都曾以这种形式考查过。近期,我国边疆及沿海地区出现了所谓的“领土争端”,问题短期内恐怕无法解决。这种时刻,需要学生熟悉历史、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2014・江苏扬州)普林西普制造的萨拉热窝事件,并未达到他企图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

A.个人恐怖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B.恐怖主义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C.恐怖活动可以迅速地解决一切政治纷争

D.恐怖主义不会威胁世界和平

【答案】A

【试题分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历史研究中得来的智慧。本题考查的是萨拉热窝事件的启示,实际隐含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在今年中考前,我国多地出现了“分子”制造的恐怖主义活动,怎么看待这些事件?课堂里未必能讲解到位,网络舆论又比较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给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是必要的,而此类试题以往出现得太少了。

类似题目还有江苏盐城卷第3题、天津卷第26题、江西卷第3题等。

三、“跨越”时空

中考命题对时空线索的考查,涉及的考点多集中在某个单元内。但随着对能力要求的提升,超越单元局限的大综合题出现是必然的趋势。例如:

(2014・重庆)下列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按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印度民族起义②雅克萨之战③萨拉托加大捷④郑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答案】D

【试题分析】解答时空排序的题目时,学生可运用排除法,确定最早或最晚,或某两个熟悉事件的先后顺序,根据选项情况做出选择。例如此题,②一定在①前面,排除AC项;④一定在②前,排除B项,正确答案为D项。越是时空跨度大的组合选择题,越需要这样操作。此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相关内容,难度无疑大大增加了。

(2014・江苏盐城)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②的爆发③日军大屠杀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答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考点涉及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两个阶段。学生需对时空线索有清晰准确的认知。注意运用排除法解答。

类似的还有江西卷第15题、山东济宁卷第11题等。

四、关注“生活”

随着社会史观研究的兴起,中考试题已经越来越注意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学习和考查。例如:

(2014・河南)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BD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说法相比于“有一位新国民”,过于夸大,可排除。对社会生活变迁的考查,就是通过历史的细节,小中窥大,展现时代的风貌。比如此题,社会生活逐渐近代化的背后,是列强入侵,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遭遇;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抗争和探索。

类似题目还有河南卷第4题、福建福州卷第8题等。

五、授之以“渔”

我们在关心中考考什么,考哪里的同时,更需关注的是题目中引导的中学教学方法,以便给学生未来学习提供一种方向。

(2014・云南)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英国议会”“制约王权”“君主立宪”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法律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法典》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无疑是考查对英国《权利法案》这一基础知识的记忆。由材料中“英国”,足以排除BCD项。需要注意的是,题目给我们中学历史教学提了个醒,注意“抓关键词”。平时很多同学困惑自己为什么简单的题目做错了,这极有可能是由课堂中教师对关键词讲解不到位,学生理解不到位造成的。做题的时候学生凭借模糊印象“跟着感觉走”,怎能不错?!

把握关键词,对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都大有帮助。例如:

(2014・河南)“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讲这段话的历史场景是在(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二大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解题注意把握材料中“再不……改革”“事业……葬送”等关键词、句,就能够轻易做出判断。答案应是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类似题目还有安徽卷第6题、广东卷第8题等。

六、“拐弯抹角”

中考试题多数是“问――答”型,直来直去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无疑是未来教学和考试命题的发展趋势。不少地区已经在精心设计更有“内涵”的试题,提升对学生能力层次的考查。例如:

(2014・河南)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代表大会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上,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了会议的顺利召开。材料中“不改变任何一个……领导人的态度”的前提下,“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正是“求同存异”的体现。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并没有直来直去的设问,反而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进行了“拐弯抹角”的处理,使试题显得更有“内涵”,更有思维的层次。

(2014・安徽)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

A.日本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B.欧盟成立促进经济发展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停滞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排除A项;欧盟还未成立,B项错误;其他国家经济也得到发展,排除D项。此题并没有直接考查教材知识,而是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脱离教材也能做的题目,体现出了“史料教学”的精神,使学生除了“死记硬背”之外,又有了“见机行事”的解题方法,对能力的测量也更为客观。

河南卷绝大部分试题都以此命题思想为指导,突出了“能力立意”。

解答此类试题,往往需要获取和解读题目材料提供的信息,调动运用教材知识――这已经是高中学习的基本要求,说明初中教学正在向高中靠拢,逐渐形成统一的体系。类似题目包括江苏盐城卷第21题,将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粮食产量的变化设计成表格数据;江苏盐城卷第8题,将“”时期的大炼钢铁表现为生产指标猛增的柱状图;天津卷第14题,将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的信息“隐藏”在图片中的一幅标语中;江苏扬州卷第15题,将对俄国1861年改革特点的考查,通过与英、美、法等国的比较得出结论;安徽卷第9题,举出生物优胜劣汰的实例考查进化论等。

七、“探究”学习

现在中考试题中,有一类常见的试题类型,即“探究”性试题。这类题目出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不管是否是打着研究的幌子,继续“问――答”,还是真的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探究”性学习试题的出现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探究”性学习的题目,有两个主要考查角度:一是提供材料,归纳“主题”;二是给予主题,分层探究。

1.选择题

(2014・江西)图2是王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A.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通过对材料中“提纲”内容内在联系的梳理,得出结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2、3是其内容,4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5是它的历史和现实地位。此题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了“探究”性学习的味道,比较典型。

(2014・江苏盐城)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内容吻合的主题是( )

A.洋务企业的产生

B.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是洋务企业,而大生纱厂是张謇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二者虽性质不同,但都属于近代机器工业。A项不能完全涵盖,C、D项与题目信息完全无关。此题属于根据材料归纳研究主题的典型例题。

(2014・河南)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

A.:“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B.:“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D.:“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根据材料提炼主题: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依据这一主题,分析选项,D项同样体现出这一含义。这就是“按图索骥”,根据探究的“主题”寻找材料了。

类似题目还包括河南卷第12题、安徽卷第6、8题、广东卷第11、12题等。

2.非选择题

(2014・安徽)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请仔细观察、比较下列两幅地图,探究以下问题。

【史实回顾】

(1)阿拉伯数字通过图_______的商路传入欧洲,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通过图_______的商路传入中国。

【对比分析】

(2)对比两幅地图,提取两个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楚)

【深入探究】

(3)从图4到图5商路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答案】略

【试题分析】本题层次递进,多角度、多形式地考查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先是基础史实,然后要求探究两幅地图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探究的历史结论,清晰呈现出课堂探究学习的大致步骤,既对教师教学方法形成指导,也使学生学习方法获得完善。

(2014・重庆)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已分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等50多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促使一些读书人平时注意加强对古诗、律诗、词赋、散文、小说的写作训练,认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唐玄宗时,诗赋被定为科举的必试项目。唐诗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五万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科举考试还专设“书学”一科,以书取士,使朝野上下莫不笃重书法,趋之若鹜。贞观、开元之治,经济繁荣,国威远扬,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更把书法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代书法成就以楷书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讲义》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设置的科目众多。

(2)唐朝时期文学领域只有诗歌得到了发展。

(3)杜甫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4)在唐代,楷书成就最为突出,书法名家人才辈出。

(5)唐朝的文化发展与该时期政治经济因素关系密切。

【答案】(1)A (2)B (3)C (4)A (5)A

【解析】注意本题所提出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改错判断题。题目提供的材料要求学生从“符合”“违背”“未涉及”三个角度进行理解分析,这是历史研究中经常运用的史料探究和学习的方法,虽然相对粗浅,但无疑为我们展示了命题者的一种思路,展示了未来命题的一种趋势。

类似题目在山东和浙江地级市的中考命题中也比较常见。

八、历史“作文”

历史小论文被不少师生认为是现阶段历史题考查的“最高”境界,因为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多种能力协同运用。在高中阶段,历史论文型的题目已经逐渐被接受,中考试题受其影响,也出现了此类题目,例如:

(2014・河南)请把以下关键词组合起来,用80~120字的小短文叙述这一史实。(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 1848年 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 国际工人运动

【答案】略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学生组织答案,不能简单照搬教材知识,需要根据对各知识点的理解进行整合,需要具有较强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类题目在高中考试中比较常见,但在初中考试中还比较新鲜,题目没有固定答案,相对比较开放,这有利于减少对学生思路的束缚,张扬其年轻的个性。

(2014・天津)……今年恰逢甲午年,请以“两岸一家亲”为主题,编制近代以来两岸关系变化、发展的大事年表。(注:根据八年级上册第4、16、18课,八年级下册第13课及以上材料的相关内容编制)

【试题分析】此题具有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分为三个层次:一等:①紧扣主题内容,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充分,具有典型性;②完全依据时间顺序,时间与事件对应准确;③文字表述准确完整,简要清晰。二等:①符合主题内容,选择重大历史事件较充分,具有相关性;②基本依据时间顺序,时间与事件基本对应;③文字表述基本准确完整。三等:①偏离主题内容,选择重大历史事件不充分,缺乏相关性;②时间顺序混乱,时间与事件对应错误;③文字表述模糊不清。这样分类,使主观题有了客观性,将学生能力以不同思维层次呈现出来,是命题形式和内容的一大革新。

上一篇:采访提纲格式范文 下一篇:地理复习提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