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时间:2023-03-02 08:45:28

新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摘要: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发展,迈进智能网联时代,进而重新定义了“新汽车人才”,即职业面向跨产业链、职业发展跨岗位、能力素质软硬兼备。作者分析了“新汽车人才”的内涵,以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剖析了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现状,结合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例,探索了培养新汽车人才的实践模式,给出了的一些建议和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培养模式;新汽车人才;人才培养方案

2021年3月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是贯彻落实职教20条,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更新和国家教学体系标准建设的重要举措。新版专业目录对传统燃油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明确在高职专科层次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专业。在高职本科层次新增“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专业,并且确定了职业教育为类型教育,对于我们高职汽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汽车人才”内涵与意义

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迈进,原有的产业边界正在变得模糊,汽车与其他产业间、汽车前后市场间、汽车后市场各领域间的跨界交融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类型、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等正在加速重构。汽车人才类型的分界也随之日渐模糊,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能力的要求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智能网联时代,重新定义汽车产业和汽车企业,进而重新定义汽车人才,“新汽车人才”的概念,并给出了其通用特征,即职业面向跨产业链(前、后市场通吃)、职业发展跨岗位(相关岗位通吃)、能力素质软硬兼备(软件、硬件通吃)。其内涵是:跨产业链——是为了适应产业从“链”到“圈”的变革。随着汽车产业由“垂直线型产业价值链”向“交叉网状出行生态圈”演变,传统前后市场间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万车互联”使得整车企业对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不再是一句空话,共享出行更是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汽车消费理念变为现实。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汽车技术能力还是汽车非技术(营销服务)能力都必须着眼汽车的全生命周期,而不能只管其中一段。跨岗位——是为了适应产业剧烈动荡所带来的职业、岗位的变革,包括“共享用工”的发展趋势。在产业重大变革期,职业、岗位、工作内容都在随时变化,特别是“共享用工”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传统就业理念,使得“一专多能”变得更加刚需。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打破只针对单一岗位培养的理念和做法,重视岗位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也包括打破技术与非技术的界限。软硬兼备——是为了适应“软件重新定义汽车”和“基于数据与平台的新型汽车营销服务模式”的不断强化。对于技术类人才而言,需要不断强化软件能力;对于非技术人才而言,需要不断强化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服务能力;对于所有汽车人才而言,都需要强化创新思维和服务理念。基于以上特征,新汽车人才需要具备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拥抱变化、勇于创新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强化独立工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需要具备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强的跨界思维能力。根据前期的市场调研,新汽车人才缺口巨大,打造新汽车专业势在必行。立足于汽车的复合型“新汽车人才”的培养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明显是缺失的,这对中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教育端已经充分看到了产业端的需求,并为此吹响了“新汽车专业”建设的号角。

2专业现状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的发展生动体现了行业的变革,只有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才可以发展壮大。学校于2007年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后续开设了汽车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于2010级新生一个专业就超过了300人;学生就业稳定,持续服务汽车后市场。此后传统汽车专业人数开始下滑,到2020年该专业招生不到40人;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汽车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是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无法匹配教学需要,于是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正式市场的倒逼,让我们不断思考专业的转型升级,不断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同时向同类院校学习取经。经过总结分析,依托学校整体电子信息大类的传统优势,整合资源,立足本土化服务,参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白皮书指导,专业委员会审时度势,确定了专业以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发展方向。于2020年9月新增“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计划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招生人数也开始逐渐回升,各专业目前维持两个班的规模发展,深耕行业需求,持续为企业输出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专业调整的活力将激发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所以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汽车智能技术为例

那么新汽车人才如何培养呢?首先就是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下面以我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以新汽车人才的内涵要求,对照行业和专业标准,依据能力递进的逻辑思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剖析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

3.1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智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运营、服务等行业的研发辅助人员、生产制造人员、运营服务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智能汽车及系统(部件)样品装配、调试、标定、试验,成品装配、调试、标定、测试、质量检验及相关工艺管理,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车载网络技术服务、车辆运营、营销、检测、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3.1.1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2)身心素质。a.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b.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3)职业素质。a.具有智能汽车电子产品质量意识、智能汽车排放与节能的绿色环保意识、智能汽车运行的安全意识;具有车联网等网络与信息素养;对汽车智能技术的运用与维护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对汽车智能化产品和系统深度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b.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1.2知识

(1)公共基础知识。a.熟悉公共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知识;b.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2)专业知识。a.了解智能汽车的前世今生,以及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b.掌握智能汽车各部分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c.熟悉智能汽车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车联网技术与网络运用维护;d.熟悉掌握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计算机基础、汽车网络通信基础知识;e.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标准;f.掌握智能汽车仪表、传感器及电气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方法;g.掌握智能汽车检测常用仪器、工具和设备的选择、维护与操作规程;h.掌握智能汽车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相关知识;i.了解智能汽车销售、保险和理赔等相关知识。

3.1.3能力

(1)通用能力。a.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c.具有团队合作能力;d.具有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能力。(2)专业技术技能。a.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b.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应用能力;c.正确进行汽车电气安全检查与自我防护;d.能正确进行各典型智能传感器整车安装、调试、标定、测试及故障诊断;e.具备对智能汽车电路图的识读与分析能力;f.能够执行维修技术标准和制造厂、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车辆及电子产品维修、调整、路试检查与调试程序;g.具备熟练操作检测与维修常用设备、仪器及工具的能力;h.具备制定维修方案,排除智能汽车综合故障的能力;i.具备与客户交车,处理客户委托的能力;j.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3.2职业能力分析与专业课程设计

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来进行设计的思路,如下表1所示。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基础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四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拓展课程具体设置如下: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军事理论、军事技能、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劳动技能、大学体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养提升、应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诵读与写作、安全教育、专题教育(劳动、劳模、工匠精神)。公共基础选修课程:艺术素养必选课,以艺术类网络通识课开展;人文素养必选课,以茶艺与茶文化、剪纸、书法、普通话等课程开展;人文素养任选课,兴趣体育选修课,信息素养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汽车文化、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商务礼仪、汽车构造、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汽车机械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传感器检测技术、车载网络及通信技术、汽车单片机技术、底盘电控技术、汽车维护与检验、智能汽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认识实习、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毕业项目综合训练)、岗位实习专业选修拓展课程:汽车销售与服务、人工智能、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新能源汽车概论、汽车安全驾驶技术。课程设置上突出了能力递进的原则,按照基础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扩展技能进行。基于以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新汽车人才的培养,并且在实施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升级迭代,不断完善。

4建议与对策

在实施过程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和建议:(1)培养新汽车人才面向企业的用人需求的岗位和技能要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接。(2)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开展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改革。(3)需要建立智能网联汽车等相关实训室,不断完善实习实训条件,需要结合学校优势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方面的实验室,增加学生就业面向和层次。积极探索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培养新汽车人才任重而道远,需要积极的思考与不断的探索实践与交流学习让我们一起努力。本次课题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底盘电控技术》在线课程与课程思政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活史视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XJK21BZJ023),2021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全国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白皮书(2021版)[R].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31-33.

[2]王莉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22,(06),161-163.

作者:李卫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讨 下一篇:建筑光学实验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