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时间:2022-11-21 16:05:4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摘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时代所需,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特点、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和现有教学环境,探索及创新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激发并弘扬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公共健康意识和文化传承精神,为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城乡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景观设计

1引言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之一,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明确了城乡规划专业的知识体系、核心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其中“城市绿地规划”是“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知识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归属于城乡专项规划知识领域,附件中推荐的景观环境工程类方向知识单元包含了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等内容[3],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旨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融合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学现状

2.1学情分析

本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授课对象为城乡规划本科三年级学生,大一、大二的学习主要围绕建筑学相关课程,开课前学生只掌握建筑设计、城市地理学、中外城市建设史、规划风景写生、城市规划专业英语等基础课程,同期有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等相关课程,学生对场所设计、城市性质有基本认识,但对园林设计、城市生态等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学生大多对如何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感到困惑和迷茫。

2.2教学目的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公园、广场等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原则,熟悉园林造景的方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城市公园的分类,更应深层次拓展城市绿地空间的场所价值、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本课程是当前城乡规划专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地域文化传承等教学的重要课程[4~6]。

2.3思政融合路径

当前南华大学该课程的思政融合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挖掘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思政元素,理论教学充分与思政元素融合;二是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访调研市区公园、滨水绿地、道路绿地、自然保护区等,探索发现城乡用地中绿地的价值,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元素的生动解析;三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课程设计、创新项目及学科竞赛中针对实际的校园地块设计和城市公园设计等选题,赋予物质空间思政理念,落实思政元素的具体化,最终实现为国育才、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使命。

3课程思政的探索

3.1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以理论课为基础,结合课程设计、学科竞赛与创新训练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教学阶梯式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学生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如图1)。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贯穿课程思政的建设。①教学准备前瞻性。一方面是教师备课,围绕“三全育人”的宗旨,教研室教师集中备课,深耕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案例,基于“为何而教、如何施教、所教如何”三部曲,立足于当前我国国情,旨在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基于微课资源,提前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引导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和实践。②教学设计专业性,即为何而教。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角度分析城市问题:城市建设中积极应对的生态问题、城市环境恶化引发多方面的健康危机、公共绿色景观不足和空间不均引起的社会问题、地域特色掩埋于快速城镇化的城市意象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丰富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弘扬新时代专精尖的工匠精神,积极响应新时代、新科技、新背景下的城乡建设。③教学方法多元性,即如何施教。一方面是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导向法、主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通”学习任务和分享案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完成部分内容自主学习。④教学成果应用性,即所教如何。理论课程结束后,基于课程设计的成果投递学科竞赛,基于兴趣研究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公众号、抖音和快手平台自主开展健康城市、生态城市、人文城市、中国园林等要素相关的科普分享,提升课程平时作业及课程设计成果的实用价值。

3.2基于教学模块的思政要素融合

结合理论课的7个教学模块及其教学目标,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见上表)。①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绿地系统统规划。以“时代楷模”张连印自国防事业退休后仍奉献于绿化荒山防风治沙的事迹为切入点,学习《巴黎协定》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专题分析花园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案例,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探索“碳减排”路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②公共健康视角下的绿地系统规划。以美国梅西癌症中心的康复花园从生理、精神和心理角度恢复身体机能为切入点,介绍城市绿地系统承担着疗养休憩、景观营造、防灾避险、缓解城市病等多种功能。搭建健康城市体系,基于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绿地碳汇估算、树种规划、名木古树保护、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内容,分别从社会健康方面引导城乡公共空间提供绿色集聚场所;从心理健康方面提升自然式公共空间的趣味性及多元化绿地景观的幸福感;从生理健康方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及改善环境污染,积极建设和谐社会、宜居城市、健康城市。③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2021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的绿色景观设计为切入点,融合文化传承和绿色生态“生生不息”的理念,专题分析中国四大古典名园、欧洲台地园、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等案例,感受古典园林之美,探索当今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语境中,历史文脉传承与自然山水结合的有机融合。

4教学实践效果与平台建设

4.1教学改革与思政融合的实践效果

课程设计研究范围以衡阳市湘江周边滨水空地为例,面积约为8.4万m2,内有若干林木种植。其中:两处树龄悠久,场地周边临近居住区、中学、商业街、博物馆等用地,对其进行场地改造。在场地调研、场地分析、方案生成中突出了生态文明、公共健康及文化传承的理念,探讨了地块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开展了区域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人群活动分析、道路选线分析、水文分析等专题,倡导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支撑最终规划设计方案。场地调研中学生通过无人机飞行建模,较好地开展了场地外建筑及场地内层次不齐的地形建模,学生最终规划方案中大部分较好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公共健康及文化传承的理念,在此以两个方案为例呈现课程设计的效果。方案一:袁泽琪同学的“曲水流觞韵泠泠”(见图2),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山水城市”的理念,山水相融园路相通,花卉种植和地形搭配相得益彰,设计了科普教育、潮流打卡、儿童乐园、运动广场、宠物天堂等空间,借助造园手法将自然要素、空间布局与园林意境融为一体,富有中国画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塑造了一幅优美的园林画卷,该课程培养了学生文化传承观、生态文明观及空间审美观。方案二:朱珠同学的“忘望——城市疗愈空间设计”(见图3),基于“人为核心”的主题和“海绵城市”思想,以疗愈为主题,设计了彩叶林、听鸟平台、氧吧、冥想空间、树洞等空间特征鲜明,场地分析中的生物多样性分析、“荒原—小聚落—城市绿地”空间演变、雨洪管理策略、人群分析对应主题,本课程培养了学生生态正义观及公共健康观[7]。其中,方案二“基于多重压力下的城市疗愈空间设计”获得2021年的第十二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课程设计荣誉奖,学生的自主研究议题“健康城市视角下城市绿地与城市居民健康的相关性研究”获得校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

4.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基于学院平台以及教师实践项目,以规划项目为主体,带领学生在真实环境项目中践行所学专业知识,熟悉规划设计方法和编制流程,搭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大三年级课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有效培养学生应对实际城市问题的能力。当前本课程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①基于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探索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等项目与本课程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品质;②基于社会服务工作和仿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可向学生展示园林模型,加强对实体学生空间尺度的把握与体验,授课教师参加湖南省乡村规划综合服务团,课程实地调研可引导学生体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空间,投身城乡生态建设服务,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③基于湖南南华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地、松霖药植园基地,逐步开展高年级学生实习活动,以实用为本,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5结语与反思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为宏观城市绿地系统与微观公园设计结合,课程设计任务书选择不多,实践选题多以公园设计为抓手,将生态文明观、公共健康观、文化传承观等适当引入教学模块及课程设计中。重点突出本课程的承先启后的作用,为之后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乡村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有助于学生深入健康城市、人文城市、美丽乡村等的城乡建设工作,加深专业实用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科学发展观嵌入城乡建设的不同层面。

作者:唐丽玄 王志远 苏昱玮 单位:南华大学 武汉大学

上一篇: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研究 下一篇: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