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研究

时间:2022-11-21 15:59:09

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研究

[摘要]思政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将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为切入点,以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辅导员岗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具有政策支持和现实基础;体育专业从事思政工作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其解决路径需要从国家、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立德树人;体育;辅导员;挑战;出路

引言

教育部规定我国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不低于1:200,而目前具有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生数量尚不能满足高校岗位需求,全国各地高校往往在招聘辅导员岗位时不限制学科背景以期满足学校工作需求。此间,亦有体育专业(本文不指定某具体体育专业)学生选择辅导员工作岗位,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就业压力较大背景下,从事高校思政工作往往成为体育专业学生的重要选择之一。那么,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背景下,体育专业学生从事高校思政工作(本文特指高校辅导员工作)具备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又或是面临哪些挑战,解决途径又如何。本文以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为切入点,详细分析其存在的“困”,并就此提出“变”,进一步促进体育专业更好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并以体育专业为研究突破口,为其他学科从事高校思政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意见,为国家、学校、院系思政工作发展建言献策。

一、何以可为: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立论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

2006年国家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规定指出,辅导员岗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的主体,辅导员理应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指引人和生活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是国家方针与政策的宣讲者和贯彻者,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校园生态稳定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帮扶者。从工作职责看,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危机事件处理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二)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立论依据

党中央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第43号令文中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工作要求,同时在辅导员的选聘、发展和考核管理等方面,将辅导员与专任教学教师同部署、同推进。在对辅导员选聘基本条件中指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要拥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及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决策,要以较强、较高的责任心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要积极学习多方面知识,加深知识储备,基本或熟练掌握思政工作的相关原理与知识、方法与技能;三要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加强语言文字表达、教育引导等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作风正派、正直自律。尽管当前高校辅导员岗位更多地向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方向倾斜,但从国家层面来看并没有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学科限制,给予各类学科背景学生从事此项工作的机会,这就为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通过对全国高校辅导员岗位招聘设置条件进行仔细调查发现,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教师时不论是否有具体专业限制、学历限制、工作经历限制,无一例外的是具备党员身份是各类高校招聘辅导员时的必备且首要条件。体育专业在校期间发展和培养党员同样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等相关规定,严格、严谨按照程序进行党员发展,选拔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作风正派、能力较强的党员队伍。这就为日后从事高校思政工作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何以难为: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强化认知、激发情感、树立价值、指导实践的过程。“重知、养情、坚意、持行”成为我国德育工作中重要“准则”,在新时代教育工作中同样重视“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对于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现实困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知之困”———知识储备与理论支撑相对匮乏

知者,认知、观念也。在古代,孔子主张好学,极力倡导多闻、多见、多问。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中,“知”更多体现的是对思政工作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的了解和把控,对我国党的思想、理论研究的领悟和贯通。体育专业主要以运动知识学习和运动技能获得为主要学习内容,更倾向于身体活动与肢体功能的实现。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宽口径的知识储备,需要对教学、管理两方面把握,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体育专业对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思政教育、心理辅导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较浅,相关的思政理论研究掌握不足,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与不足,“知之困”限制了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情之困”———心理辅导与情感交互能力欠缺

情,即情绪、情感。作为主体的学生来说,情感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克服困难的关键。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产生情感上的互动往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体育专业更多的是在户外进行,面向的群体相对较小,群体构成相对简单,情感交互时间较短,从事体育专业的人相对来说性格更为直接、简单明了;高校辅导员面向的全院(系)学生,学生人数更多、性格多样、家庭状况各异、结构更为复杂,学生的心理变化时刻会引起行为上的改变。特别是在高职类院校中,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交流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何较好地掌握情感交互技巧,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关键。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辅导员来说,需要及时地全面了解以上情况,事无巨细。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情之困”就在于心理辅导与情感交互能力相对欠缺,对于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如何进行心理辅导、推进情感交互的能力相对不足。

(三)“意之困”———思维观念与认知方式存在偏差

“意”,即思维模式。体育专业学生思维、性格相对较简单、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往往以更为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当前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大多以硕士毕业生为主,与00后、05后大学生群体在年龄上存在差距,在对问题的态度认知、价值取向、处理方式等方面亦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在高职类院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性格更为独特,规则意识相对薄弱,思维观念与认知方式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特殊性和特异性,如何把控此类学生的思想动态、纠偏认知方式显然成为重要的工作要点,体育专业需要以更为细心、包容、耐心的方式去对待和处理学生工作,以更为友爱、理性和客观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熟悉和应对工作。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需要解决“意之困”。

(四)“行之困”———思政教育与危机处理经验不足

“行”,即行为与表现,是个体肢体和言语上的具体体现。体育专业通过训练培养的更多是个体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对运动伤病的应急和处理,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如何进行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如何应对和处理校园危机事件,以及如何联系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专业工作经验稍显不足,因此,在进行具体学生工作中体育专业略显迟钝、慌乱和无措。“知、情、意”三方面的积累欠缺导致“行”上的不足,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需要解决“行之困”。

三、何以作为: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路径

(一)国之立法,构建德育共同体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顶层设计高校思政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端正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印发相关政策、文件,从辅导员选聘、发展和培训、考核和待遇等各方面进一步提高重视,深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减少或避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将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健全高校辅导员管理、评价、晋升和激励机制,推进辅导员社会地位的提高,与专任教师同发展、共进步。强化师资培训,提升育人水平国家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对于体育等非相关专业教师,要同步强化辅导员师资培训,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党史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搭建国家-省市-学校-院系多维纵向培训体系,构建分层、分级、分阶段、递进式的横向培训机制,不断提高育人水平与质量。同时,通过专题培训,发现、发挥体育专业教师的优势和特长,提供其施展特长的机会和平台,并将其总结为教学与育人经验,在处理学生工作中得以灵活运用。

(二)校之立规,践行三全育人

健全考核机制,落实以老带新相对具有思政背景专业,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具有较长的岗位适应期,学校要加强体育等专业思政工作培训,从职业领悟与师德践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企业实践锻炼、以老带新等多个维度进行培养、考核。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要遴选一批素养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个层面进行启发、引领和指导,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和熟悉工作岗位。加强专业交流,密切教学协同辅导员在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同时,也会承担《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等课程,此类课程与思政课联系密切。因此,一方面要打造学习共同体,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定期交流、学习,组建教学团队,加强信息共享、经验共享;另一方面要打造实践共同体,将思政课与第二课堂、公共体育课等相融合,将思政课搬到社会大课堂,推进教学协调,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上的升华。

(三)人之立本,落实立德树人

发展专业优势,深化以体育人相对于辅导员岗位,体育专业的匹配度并不较高,但体育专业从事高校辅导员岗位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更擅长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兴趣,可以借助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等。体育专业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扬长避短,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可以发挥体育运动的社会文化功能,以体育人,进一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进体质健康,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新模式,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辅导员作为教学和管理双重身份人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建立自身特色管理模式,将体育特性、学生特点、工作特征相结合,软硬兼施,树立学生敬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课的德育功能,推进教学改革、评价改革,深化“课堂革命”,积极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公共体育课蕴含的隐形价值元素向思政教育呈现的显性价值观迁移,进而搭建体育课程思政,创新育人新模式。

四、结语

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有其必然性和应然性,因学科背景的差别,体育专业在从事高校思政工作中存在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本文详细分析其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国家、学校及个人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发展路径和解决策略,旨在为体育专业更好地胜任高校思政工作建言献策,同时为其他学科从事高校思政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叶煜 王广海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

上一篇: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