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在旅游消费的风险管理

时间:2022-03-22 09:58:33

商业银行信贷在旅游消费的风险管理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消费者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中,旅游消费信贷日渐占据重要位置。商业银行为了刺激消费,基于市场经济整体环境,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旅游消费信贷油然而生,为消费者的旅游消费提供了个人贷款服务。然而,旅游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诸多风险,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当前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传统消费观制约了旅游信贷消费主体。首先,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入手展开分析,现阶段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及消费水平依然无法满足推动旅游贷款蓬勃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次,消费者的收支预期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消费者无法提前判断出未来的支出和收入,对未来产生忧虑在所难免。此外,养育子女、购买房产、医疗等都会产生大额支出,所以消费者通常不会选择贷款旅游,而是会将节省下的资金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缺乏利益驱动旅游信贷消费提供者。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其追求的必定是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业银行对盈利较高的信贷项目青睐有加,而对涉及资金数额较小的旅游消费信贷业务的热情度普遍不高。商业银行对发展旅游消费信贷缺乏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一是其风险不容易控制、业务量较小;二是信贷申请办理程序较为繁杂。当前商业银行不仅是消费信贷中的消费授信方,也是消费受理方,信贷消费的风险及资金压力都由商业银行独自承担,严重阻碍了信贷消费的深入发展。提供旅游贷款的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必定会对贷款人提高信贷门槛,增加贷款手续的复杂程度。由于旅游信贷需求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如果信贷申请及办理程序过于繁杂,势必会对借款方、贷款方的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时需要借款人出具相关证件和大量证明材料;如果贷款几千元甚至需要进行评估、办理抵押、担保等手续。过于复杂的手续及申办程序严重拉长了申请的时间周期,致使消费者的信贷热情大打折扣。旅游信贷消费缺乏健全的信用机制和完善的发展环境。商业银行虽然拥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储蓄数额也十分庞大,但其不会轻易向个人提供贷款服务,即便是提供贷款也必须严格审批流程、落实担保制度等措施,以有效降低风险。旅游分期付款能够帮助一些有旅游需求、但经济基础薄弱的人群实现旅游消费。鉴于目前信用机制的不完善,也进一步加大了旅游信贷业务的风控难度[1]。

二、商业银行旅游消费金融方式

(一)旅游消费信贷

指的是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小于其旅游消费总额、无需进行抵押担保的小额贷款服务,用于支付消费者在境内、外的旅游消费开销。

(二)旅游信用卡

该卡是商业银行以旅游为主题所发行的。商业银行旅游信用卡的产品模式可分为商业银行独立发行信用卡和旅游联名卡两种类型。

(三)代理旅游保险

商业银行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代理平台,便于其在该平台上获取更多与商业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相关的有效信息,旅游者可以结合自身旅游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旅游保险种类。

(四)创建旅游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

商业银行为进一步扩大自主运作权,降低第三方合作风险,使利益更加纯粹,而建立的集担保、还款、收费等项目为一体的旅游电商服务平台。

三、商业银行信贷在旅游消费领域的风险披露

(一)政策环境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基本经济政策的号召,在政府的带领下,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令,不断强化自身信贷业务,并对下层网点下达目标任务,督促其更好地完成旅游消费信贷业务。然而,在具体落实时存在监管漏洞、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很多农村地区的网点为了尽快完成上级指令,增加客户源、吸引贷款而自行降低了放贷门槛,对不符合政策规定要求的客户发放贷款,使旅游消费信贷政策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信用体系风险

商业银行在办理旅游消费信贷业务时,借款方在交易的过程中不愿偿还贷款、未能按照约定时间偿还贷款等行为都会引发信用风险,导致商业银行利益受损,信用风险是所有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类别。由于权威信用认证体系尚未完善,所以容易引发信用体系风险。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在旅游消费领域,仍只能依靠用户自身提交的材料,来核查该用户的身份、以及评估其偿还的能力,从而得出该用户的信用等级以供参考。然而,并未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相互关联的信用评级机制,因此,不具备准确性与权威性,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不能及时规避借贷人的非法融资行为,使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导致违约的风险。

(三)风险意识薄弱

解决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在旅游消费领域中面临的风险性问题,需要通过树立良好的风险监管意识,并落到经营管理的实处从而实现,但我国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平台的风险监管仍未到位。首先,商业银行信贷平台不能正确协调经营发展与风险监管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在飞速发展的旅游消费领域,往往把拓展业务规模、提高营业额作为首要任务,忽略了风险的管控才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其次,基层员工没有树立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其认为风险防范意识不属于自己的日常工作范畴,而是企业领导层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高层行政管理人员未曾树立区域化风险防控意识,其未依据地域以及风险种类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差异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平台的合规意识相对淡薄,面对严格的政策管理条例,并未制定出详细的合规措施进行应对。总而言之,商业银行信贷平台若想在旅游消费领域取得蓬勃发展,树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信贷平台不仅要注意防范传统行业所带来的风险,还要及时规避自身的法律、监管以及信用等风险。从风险涉及层面看,网络信贷平台对信用类风险的管控相当重视,但是未顾及到不同种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未曾制定出系统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要积极制定相关措施,从而弥补不足之处[2]。

(四)运营技术风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业中的网络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网络技术体系不够健全,因此,存在较严重的安全漏洞问题。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借贷中,仅仅通过平台来进行信用认证,存在相应的风险及困难,同时容易引起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另外,商业银行信贷平台缺少完整的个人信息沟通体系。若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只重视如何提高收益,而忽略对业务能力的培养,不仅容易造成坏账损失,同时可能引发平台资料泄露等风险。商业银行信贷平台缺乏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若遇到访问量过剩的情况时,容易产生平台瘫痪、盗取账号及账号内资金、用户信息泄露等风险,容易诱发诈骗等不法行为,导致平台信誉受损。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落后,容易引发安全隐患,使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四、商业银行信贷在旅游消费领域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政策环境的风险防范管理

1.重视互联网安全管理。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服务类平台,因此,保证互联网大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发展,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在旅游消费领域安全、平稳地运营。所以要求政府加快建立健全审核与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信息维护系统。2.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与创新的产物,对整个金融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设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有效规避风险,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创新的步伐。首先,监管机构不仅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的监管细则,还要加快总体监管体系的构建速度。根据金融业务的种类、市场准入门槛、以及运营模式的不同,确立细分领域不同的监管主体、对象以及履行责任等,并与上层部门衔接到位,联合协作进行监管。其次,要建立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协会,主要负责对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的资质与经营方向进行核查与监督,避免无资质公司混入金融行业,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的出现。最后,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仅需要加强主体部门的监管力度,并且需要重视对技术、维护及电子商务部门的监管,从而建立起系统完备且各部门共同有效协作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3]。3.建立健全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与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完备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制度,能够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信贷、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服务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全方位地监管。与此同时,要根据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流程、主要内容、技术模式、以及征信体系等方面,对其构建具体的法律法规体系。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而言,互联网金融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金融服务环节更加多样化,所以其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更要具备超前性与战略性。

(二)构建立体型信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网络信贷平台的信用评级体系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放贷前期、贷款办理过程中以及放贷后期。首先,在放贷前期,商业银行信贷平台要对借贷人进行实名制认证,客户需提供完整的身份证明材料(身份证、工作证等)以及个人征信报告等。另外,为了保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需要借贷人签订承诺书,并且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评估借贷人存在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对借贷人的核查可以通过线上审核与线下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从而确保借贷人提交资料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其次,在贷款办理过程中,不仅要对业务发展及可能遇到的信贷风险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整改相应的信贷核查政策,达到对信用风险监控的目的。同时将借贷人的信用评级信息公开化,将借贷成功率作为信用认证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放款者的投资提供数据信息参考。另外,针对在旅游消费商业银行信贷平台中有逾期未还款行为的用户,要对其在旅游消费领域的资金支出情况进行相应的追踪与跟进,计算逾期的盈利所得,从而避免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信贷平台要针对借贷人逾期未还款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规范政策以及信息披露机制,例如:公布其身份信息,列入信用黑名单,增加对违约行为的惩处等措施。更有甚者,应该通过使用法律武器等途径来保护投资人权益不受侵犯。最后,在放贷后期,更要尤为重视对风险的监管与控制。商业银行信贷平台要针对逾期借款可能发生的垫付或者催收行为,制定相应的逾期借款处置机制、催收机制,并且储备好风险准备金,从而有效应对此类风险。其中,风险准备金来源于平台以及借贷人所缴纳的费用。在借贷人发生逾期行为超过30天时,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可使用风险准备金,给予投资者相关赔付。赔付完成后,借贷人的债权便归商业银行信贷平台所有,同时该借贷人的处罚金要纳入风险储备金账户中[4],建立坏账风险防范措施。商业银行信贷平台不仅能够使用担保模式,并可达成与保险公司联合协作的模式。从筹款的立场出发,联合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虽然会提高信用核查要求以及降低投资者的利润,但在发生投资风险时,保险公司应该对借贷人进行相应的赔偿,从而有效弥补借贷人的损失。从投资者的立场出发,由于赔偿金是保险公司支付的,无需投资者承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面临的资金风险。从资金筹集便捷化的立场出发,借贷人通过保险公司能够更为方便、迅速地获取资金筹集。一般而言,拥有一定还款能力的借贷人,购买资金保险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联合保险公司的协作模式可优化借贷人的信用水平。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的参与,可为逾期未还款等风险提供资金保障,从而降低投资者的压力。综上所述,保险公司的加入受益颇多,不仅大力提升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在旅游消费领域中的业务水平,同时为投资人与借贷人提供资金安全保障。

(三)自上而下的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当前,对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在旅游消费领域中遇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是尤为必要的,平台领导层要重视该措施的制定,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制定出符合平台目前发展趋势的风险管理措施,并将措施制定的侧重点放在风险评估上,深入探索与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除此之外,在措施具体实施前,要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由平台高层领导担任委员。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则为要求领导层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树立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平台内部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都要深化风险管理意识的理念,切实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为平台的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平台的一线员工主要负责为平台创造业绩,其迫于业绩创收的压力,可能在风险控制上有所懈怠,甚至出现为了吸引客户在该平台投资,而虚假描述福利条件、胡乱许诺等情况。此类欺诈行为极其不可取,会造成平台的信任危机。因此,平台员工在对客户进行沟通与销售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做虚假描述,严格遵守平台制度开展相应工作。平台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其员工的整体素质与诚信水平,因此,平台要重视对旗下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培养,树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意识理念[5]。

(四)完善技术安全管理措施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平台用户数据信息的备份工作。当前,我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化水平跟不上网络行业迅速发展的步伐。因此,要高度重视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从而保证商业银行信贷平台在健康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阿里云为客户提供数据信息备份服务,不仅保证了客户信息与公司交易数据的安全性,而且规避了因黑客侵袭所造成的系统瘫痪现象。除此之外,要制定技术安全管理规范。为保障旅游消费用户的登陆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要设置多重验证系统,在不同IP地址登陆时,要及时提醒用户引起注意。除此之外,对提现额度予以限制,并提前做好钓鱼网站的预防措施。为了保障借贷双方的隐私权,首先,商业银行信贷平台要强化对内部员工的管理工作,谨防泄露用户隐私的现象发生。其次,平台要强化对用户大数据库的实时保护,并及时对用户信息进行备份与加密等。最后,平台要为技术人员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由于互联网金融技术人员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与互联网技能,因此,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平台要制定专门的人才选拔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大力引进平台运营与互联网金融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平台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助力。

五、结语

旅游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本地化、特色化和差异化是商业银行信贷服务创新的战略选择。互联网快速发展下,商业银行必须研究客户金融需求,注重开发场景化消费模式下的旅游消费信贷服务项目,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建设旅游金融领域商业的生态系统,完善客户体系、信用体系、风控系统及高效的管理体系,提升商业银行旅游消费信贷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孙九霞.中国旅游消费的日常化与惯性化[J].旅游学刊,2020(03):4-7.

[2]吴卫星,魏丽.消费金融创新与监管:欧美经验,教训与启示[J].金融论坛,2021(01):12-15.

[3]杨丽艳.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消费者行为模式改变[J].银行家,2020(01):126-127.

[4]周广利.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安全管理策略研究——评《风控:大数据时代下的信贷风险管理和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02):2-5.

[5]韩国强.商业银行线上化经营策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0(07):6-9.

作者:朱俭 单位:三亚学院

上一篇:区块链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全成本核算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