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岸线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方案

时间:2022-12-09 11:05:39

长江岸线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方案

摘要:指出了在长江岸线生态整治中,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编制项目与开展施工,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沿江地势较低、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结果表明,实施长江岸线整治造林项目,可有效改善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情况的进一步加剧。

关键词:长江岸线整治;生态环境;水土流失

1项目建设范围及规模

建设范围为武汉市黄陂区武湖街道东风分场、滨湖分场、沙口分场和杨畈村及长江岸线大堤2019年度造林地块与岸线之间的滩涂地(见图1)。项目造林面积共计200.29hm2,种植苗木207165株,撒播草籽4138kg。其中,池杉造林面积92.75hm2,植树102948穴,需苗108512株;柳树造林面积70.21hm2,植树77936穴,需苗82147株;乌桕(D4)造林面积12.98hm2,植树14410穴,需苗15189株;栾树(D4)造林面积0.82hm2,植树905穴,需苗954株;乌桕(D10)+木槿(P90-100)造林面积0.55hm2。

2设计依据和原则

2.1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版);《湖北省森林防火条例》(2002年9月湖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湖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2016年12月湖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规范和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规程》(LY/T2498-2015);《水土保持林工程设计规范》(GB/T51097-2015);《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1760-2008);《防护林体系设计技术规程》(LY/T2828-2017);《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26424-2010);《湖北省主要造林主要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DB42/T609-2010)。

2.2政策文件及其它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2017年2月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5次会议);《关于印发湖北省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作方案细化措施及责任分工的通知》(鄂岸林〔2018〕1号);《湖北省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作方案》(鄂政发〔2018〕24号);《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8〕1391号);《黄陂区2020年度长江岸线造林绿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3基本原则

2.3.1生态优先。在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修复水土流失岸线,扩大生态容量,构筑护堤护岸生态屏障。2.3.2适地适树。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选用抗逆性强、耐水湿、耐瘠薄的乡土树种。2.3.3经济适用。选取当地适生乡土树种,保证造林成活率,合理确定苗木规格,兼顾景观效果和经济效益。

2.4基本情况

2.4.1地理位置。武汉市黄陂区武湖街办位于黄陂区南部,属于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m。拟造林地块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堤迎水面,地面海拔为16.5~27.4m。2.4.2气候。项目作业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1093.3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2.4.3水文。根据黄陂区下庙闸水文站提供资料,黄陂段长江设防水位为24.5m(文本涉及水位高程均为吴淞高程),警戒水位为26.5m,保证水位在29.31m。根据2013—2019年水位记录数据显示,每年长江汛期6—8月有15~20d超设防水位(地面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即黄海高程,与水位高程的换算为:黄海高程=吴淞高程-1.87m)。2.4.4土壤。项目作业区土壤为潮土,质地为沙壤土,土层深厚,有效土层多。在1.5m以上,土壤质地较轻,有机质含量大于0.4%,含氮大于0.03%,土壤含盐量在0.1%以下,地下水位在1~2m。临水面地块多为荒地、废弃耕地、码头搬迁后废弃荒地,现野生杂草有:一年蓬、水蓼、稗草等。

2.5造林地现状

拟造林地块位于黄陂区武湖堤迎水面,造林范围均为迎水面宜造林地,划定造林地总面积为200.29hm2。位于临水面靠近水岸线的坡面上,地势较低,地面高程在17.3~21m,考虑水位变化,部分区域选择强耐水湿树种。2.6栽植密度设计植苗造林区域,667m2地块栽植密度为74株,株行距为3m×3m;栽植密度为19株,株行距为6m×6m;栽植密度为111株,株行距为2m×3m,均为新造林。2.7典型模式设计根据造林树种、立地条件、小班地块位置不同,为发挥生态防护功能,完成绿化景观效果突出的目标,设计6种造林模式。其中,营造林纯林模式4种,树种分别为池杉、柳树、乌桕、栾树;坟地周边设计大规格乌桕纯林绿化模式1种;植草复绿模式1种,撒播狗牙根草种。小规格纯林模型设计,造林树种为池杉、柳树、乌桕、栾树,株行距为3m×3m,苗木损耗和补植量以5%/667m2计,初植苗木需苗量以78株/667m2计。

3主要技术措施

3.1林地整理

拆迁船厂和码头形成的废弃地有部分硬化地面,造林前需恢复造林条件,面积为8.16hm2,原为青山长江大桥建设临时工地,已恢复宜林条件。其他造林地块需清理杂灌、草丛、倒木、作物留茬等。灌草采用人工块状清理和局部全清相结合的方式,对种植穴周边1.5m×1.5m范围进行清理。

3.2打点挖穴

根据设计密度,利用皮尺或测量绳对整理好的地块打点放线,先在造林地临江堤一侧,建造一条与堤岸线平行的基线。再以此为基础,按设计打点放样,用生石灰标记种植穴中心位置。随后采用小型挖掘机进行机械挖穴,种植穴为方形坑。胸径为4cm的苗木,树穴规格为60cm×60cm×80cm,胸径为10cm的苗木,树穴规格为100cm×100cm×100cm。开挖时注意表土和心土分开存放,栽植时分类回填,挖穴时间宜选择在冬季或早春造林前2周。

3.3苗木栽植

项目作业区苗木种植季节以秋冬季栽植为主,栽植时间为12月下旬—翌年4月。补植可在秋季或土壤墒情较好的10—12月进行,栽植时保证苗木位正干直、根系舒展,先回填培底湿土,将表土和基肥混匀后置于穴底,然后覆薄土。避免树根部和肥料直接接触,栽植后填心土,覆土深度在根系土际线上方5cm处,栽植深度以覆土略高于苗木根部原土痕为宜。然后踩实,保持树干挺直,促使树苗根部与土壤紧密结合,利于生根和防倒伏。为提高栽植成活率,植苗后1d内完成第1次灌溉,后期视苗木生长情况、土壤墒情、天气状况进行灌溉,以免林木受旱。

3.4抚育管理

苗木栽植完工后管护期限为1年,管护措施包括除草、松土、补植、灌溉等。除草时采取穴状(块状)或带状割草清杂,对栽植穴进行松土、施肥、培蔸、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促进幼树健康生长。3.4.1补植。苗木当年成活率低于90%时,应及时补植或重新栽植,补植的苗木应与定植苗品种、规格一致,以保证林相整齐。3.4.2抹芽。苗木栽植后,若春季萌发时,树干出现较多萌芽,为确保树型美观,应在春芽萌发时抹去过多新芽,每株保留3个健壮顶芽即可。3.4.3除草、松土。及时清除树穴、树行内的杂草,以免其争夺水分与养分。采取人工割灌除草、除蔓方式,去除苗木周围1m范围内的杂灌、杂草、藤蔓,留存草灌高度不宜超过20cm。夏秋之际松土1次,以定植苗为中心,于苗木周围50cm范围内及时疏松土壤,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松土应在浇水后或雨后进行,松土深10~15cm。3.4.4灌溉、追肥。造林后根据气候条件、土壤含水量、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适时进行。3.4.5病虫害防治。预防预测林木病虫害,当病虫为害达到生态阈限值时,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发现检疫病虫害,应及时伐除并销毁受害木,必要时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在病虫害防治管理中,化学防治应选用低毒、高效、无污染、环保的药剂,并掌握防治的最佳时期,优化施药方式,达到最佳防治效果。池杉易发生的病虫害有:大袋蛾、斑点病、金龟子、黄化病等。(1)大袋蛾:幼虫蚕食叶片,7—9月为害最为严重,可在冬季或早春人工剪摘虫囊。(2)斑点病:采用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大生1000倍液喷雾防治。(3)金龟子:可在傍晚或凌晨用辛硫磷或乐斯本喷雾防治。(4)黄化病:可在树干直接嵌入含有螯合铁的“绿亨铁王”药片或将专用吊瓶营养液挂在树身1.3m处。柳树主要病虫害是食叶类的蚜虫、金花虫、蛀干天牛等,一般多发在春季新叶萌发时和5—6月。这3种虫害均以防治为主,其中,蛀干类虫害防治以药物涂干、毒签等方法为主,而叶类虫害防治可采用石硫合剂和25%灭幼脲3号2000倍液,分别于3月中旬和4月中上旬喷洒防治。

4给排水措施

项目主要采用给水方式灌溉,就近区域取江水灌溉,局部区域用洒水车定时浇灌。排水根据各地块现状开挖简易排水沟,雨水经汇集后,排入沿线低洼处及周边水体。根据项目地形现状,保留沿线低洼地,在雨后可形成蓄水湿地,分担多余的雨水,可在干旱季节给植物提供补水。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加强造林地护林防火工作,保障造林成果。造林后落实专人负责防火巡查巡护制度,加强火源管理,及时清理林内可燃物,消除火灾隐患。

5种苗组织设计

5.1苗木规格及要求

造林项目所有苗木需按照《湖北省主要造林主要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DB42/T609-2010)规定,选择种源清楚、长势旺盛、生长壮实、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和有害生物,具有“两证一签”(检疫证、合格证、产地标签)的苗木。

5.2苗木来源及运输

造林所需苗木建议就地、就近调剂,做到随起、随运、随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前所需苗木由造林主体在具备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苗圃购买,供苗前签订购销合同,明确苗木品种、规格等信息。部分树种苗木不足部分可由外地调配,若远距离调运,保证土球完整,起苗前提前24h浇水,保证水分和养分充足。

6施工组织

6.1施工进度

项目作业区所有造林地清理整地拟于2020年10月底以前完成,苗木栽植拟于2021年4月中旬前完成。

6.2苗木及物资

6.2.1苗木。共计用池杉(D4)108512株、柳树(D4)82147株、乌桕(D4)15189株、栾树(D4)954株、乌桕(D10)165株、木槿(P90-100)956株,撒播狗牙根草籽4138kg。6.2.2肥料、物资。需用复合肥201458kg,其中,滨湖分场用量57446kg、东风分场用量56639kg、沙口分场用量81537kg、杨畈村用量1698kg。6.2.3资金来源。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政〔2018〕48号文件精神,长江两岸造林按照2000元/667m2的标准给予补助。造林共计200.29hm2,共计申请市级补贴资金支持600万元,占总投资的28.93%。其余资金由当地政府筹措,共计1473.76万元,占总投资的71.07%。

7生态效益

项目完成后,黄陂区长江堤岸森林覆盖率可达99%,将完全解决沿岸老船厂污染江滩和水土流失问题。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修复水土流失岸线,扩大生态容量,构筑护堤护岸生态屏障,从而保证黄陂长江段生态趋于平衡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宋安琪,季心蕙,赵兵.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长江岸线林带景观营造———以扬州市江都经济开发区沿江区域林带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园林,2020(03):71-75.

[2]廖迎娣,张欢,侯利军,等.江苏长江岸线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学报,2021,41(10):3910-3916.

[3]段学军,王晓龙,徐昔保,等.长江岸线生态保护的重大问题及对策建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11):2641-2648.

作者:罗建 夏颖 单位:黄陂区林木种苗管理站

上一篇:民族化在影视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