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时间:2022-08-11 02:45:05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真正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思考,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社会实践、考核办法、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环节,发现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中;完善实践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等打造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等措施打造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扛起培养新时代建设者的责任。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指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的每个方面。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是高校需要努力做到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方向,是要协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加大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内化,转化为内在素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正确的看问题、看社会,不断地提升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

2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情况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是相分离的,思想政治课程没有涉及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各个专业课的学习也没有过多地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1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社会学概论”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的特点。作为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社会学概论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知识、社会学视角来分析人们生活中现象、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来看待、思考社会问题,理解社会的矛盾,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正意识。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大环境中,作为开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深化课程改革,立足社会学概论课程专业知识点,结合新时代科学育人的要求,开展探索性实践综合教学,优化各项教学活动。

2.2教材选用

按照学校的要求,社会学概论课程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社会学概论一书中多了关于中国社会的现象、历史,用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评析问题,每一章中都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材建设是“马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马工程”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马工程”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教育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2.3该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对社会学概论课程来说,课程思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第一,由于“社会学”是舶来品,该课开设在大一年级,由于学生基本特点和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以理论流派梳理评析、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为主,面临着理论讲授枯燥晦涩,基本概念通俗易懂,讲多了没兴趣,讲少了没收获的尴尬情境。第二,由于学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术氛围等因素。大一新生对专业、对课程都不熟悉,不仅仅要讲授课本的知识,还要补充很多与课程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理解,再加上要渗透思政,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有的讲授。第三,由于专业课教师自身素质原因,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敏感或不能深入挖掘、运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为思政资源发挥德育功能效果不明显。

3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

3.1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化社会责任感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实践是相互影响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与我国的社会实际、社会问题、改革实际结合。在教授的过程中,用案例使原理变得更鲜活,用事实和数据使理论变得容易掌握,同时,要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上课模式,要以学生为主,多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讲到“社会组织”一章节时,引入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慈善机构发展历程、事业单位改革等。在讲到“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当前的社会阶层化现象、户籍制度现象、农民的非农化、社会流动等热点问题进行思考,理解阶级、阶层的协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看问题的思维。总的来说,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一是必须将价值观教育方法与当代相结合,创新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提高价值观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培养大学生树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讲到社会文化一节中,应该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加强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亲自体验,才能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含义,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三是需要密切关注服务学习教育模式的建立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和奖惩制度,激发学生对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将这种活动作为学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种方式,并且确立一种管理机制,加强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心中。

3.2拓展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3.2.1角色扮演教学法

以社会学概论中的“社会角色”一章内容为例,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扮演一个具体的角色,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如让一个女生扮演医生的角色,其他同学来分析其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角色的概念、特征等内容,通过医生的外在表现、患者对她的期待、社会群体基础、权利与义务等来分析。再如,也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角色”一章中。通过社会角色扮演可以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问题。上述角色扮演中,医生的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了解医生的工作内容、职责,这在缓和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角色的相关内容。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还很深刻地理解了社会角色的相关概念、意义。当然,社会角色的扮演和后天主动性有关。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自己承担的角色,要有意识地避免进入或者扮演不良的社会角色,如打架、偷盗等犯罪分子。引导学生对自己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来更好的规划自己。

3.2.2服务—学习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社会经验,用专业的理论剖析社会问题。社会学概论课拟采用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机构服务这样的社会实践,把实践中的服务和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学习-服务实践-反思-再学习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挖掘学生潜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如下。第一阶段:计划准备阶段。在上课前,深刻理解“社会学概论”的教学目标,设计整个教学过程,1-12周的时间是集中讲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列出可以服务实践的热点问题作为课题,如社会组织、社区、社会主要问题、人的社会化等,13-17周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到相应的地方去完成服务实践活动,并及时分享实践心得,讨论遇到的问题。在筹备阶段还有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合作伙伴并建立关系,如社区机构、社工机构、福利院、医院等。第二阶段:理论学习。第三阶段:服务实践开展。第四阶段:总结反思。按照理论知识-思考-服务实践-思考的路径进行反思。

3.3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培养实用性人才

调整考试的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方式,现建立多元模式,具体改为:考勤、课堂表现、平时的作业、服务实践项目、课程论文或者实践调研报告综合。首先,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老师在教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可以模拟情景剧,心理剧或者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实践内容作为期末评定的一项内容。结合学习-服务教学的过程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自己新的思路和想法,而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让老师观察每一位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时的态度和想法;从而使老师对接下来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目的性。促进学生真的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其次,就是改变以考试定胜负的想法。把期末的考试形式进行改变,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纸质考试变成实践活动,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以产生不仅会对学科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把自己新的思想加入实践活动中去,进而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以视频图片的方式进行记录,并且可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悟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科所学知识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团队合作、如何进行应急性处理、如何和别人沟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等。在实践活动中无形中都培养了实践能力。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无形中就在培养更和社会接轨的实用型人才。

3.4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提升教师素养

高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思政元素的讲授传达给每一个学生,融入言传身教中。首先,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内容,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校要推行教师全员终身学思政。为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学校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抽查,主要检查教学文件、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思政等内容,全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其次,更要在内心坚守师德。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青少年的自身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聚焦点,从而,将知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立德首先要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引导领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教师要有爱国情怀、要懂奉献、担责任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热爱祖国,努力奋斗。当然,还有从身边的点滴事入手,注重培养日常的生活中的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郭杰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

[3]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1):145.

作者:张佩茹 单位:安阳工学院商学院

 

上一篇:中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探析 下一篇: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