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05 22:21:21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健康长寿是老年人的迫切愿望,也是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着力办好老年卫生保健专业课程,是增长老年人防病治病知识和技能,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的题中之义。

《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应季养生》系长年任老年大学教师的湖北省中医学院几位教授共同编写的,自面世以来,深受广大老年学员的欢迎。近年来,几位教授结合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一些新的医疗成果,对这两本教材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修订后,病种由44个调整为40个、更贴近老年人的需求,本刊在教学中对40个病种逐节进行讲解,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防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便于广大中老年朋友自学。需要强调的是,本教材所介绍的各类药物,在使用前须详细阅读说明书,注意其毒、副作用及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要遵医嘱,以免错服或误服。

我们希望通过保健专业课的讲授,对老年人防病治病、自我保健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水平有限,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保健专业(必修课)

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第一节 感冒

感冒就是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粘膜急性炎症,其中病毒引起者占90%以上,且常伴有细菌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较多。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开窍于鼻。引起本病的外因是风邪。在不同季节兼挟不同的病邪。劳累过度、气血耗伤等导致卫外功能低下时,病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而发病。

西医认为,病毒、细菌感染引起鼻腔及咽喉粘膜充血、水肿而发病,上皮细胞破坏造成大量分泌物。

【临床表现】

根据身体感受的不同,病因可分为:

风热感冒:发热,微恶寒,无汗或少汗,鼻塞流涕,咳黄痰,咽喉红痛,口干,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鼻塞,声重,流清涕,打喷嚏,喉痒,咳嗽,痰清稀,肢节酸痛,口不渴,苔薄,脉浮数。

暑邪感冒:发热,恶寒,少汗,咳嗽,痰少而粘,鼻塞浊涕,心烦口渴,肢体困重,苔薄腻,脉濡数。

【防治方法】

风寒感冒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发汗解表;风热感冒宜辛凉解表,清宣肺气,解肌透表;暑邪感冒可清暑祛湿解表。

一、 自我推拿

1.开天门30~50次。方法:双手食指和中指固定在前发际,双手大拇指从眉心轮流推至前发际正中。

2.分阴阳30~50次。方法:双手大拇指固定在头颞部,双手食指及中指指面从印堂分推至太阳穴。

3.运太阳50~80次。方法:双手大拇指指面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作回形按揉。

4.揉风池50~80次。方法:双手大拇指指端按揉两风池穴。

5.擦大椎50~80次。方法:先将双手搓热,以一手四指并拢在大椎穴处搓擦,左右手交替运用。

6.按肺俞30~80次。方法:双手中指交替按揉对侧肺俞穴。

7.拿肩井30次。方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拿肩井穴。

推拿随症加减提示:

风寒感冒:重拿肩井穴10次,用大拇指指端按合谷穴30~50次,重揉风池穴30~50次,重运太阳穴30~50次。

风热感冒:按合谷30~50次,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拿两曲池穴,以大拇指指端按曲池穴30~50次,以大拇指按揉列缺穴30次,以大拇指或手掌搓擦涌泉穴100次。

暑邪感冒:以手掌在胸部上下推擦30~40次,按揉丰隆穴80次,按足三里穴80次。

推拿辨症加减提示:

头痛:加开天门、分阴阳、运太阳30~50次,指叩头100次。

发热:加按合谷、拿曲池各50次,擦涌泉100次,拨委中10~20次,按鱼际30~50次。

鼻塞流涕:加揉迎香100次。方法:推鼻旁,以大拇指屈曲指间关节从迎香至鼻根,反复推擦。

咽喉痛:加按合谷30~50次,掐列缺30~50次,掐少商30~50次,揉喉旁30~50次,方法:以双手大拇指、食指罗纹面置于咽喉两侧上下擦揉,双手交替进行。

二、 药疗

西药

① 康泰克1粒/次,2次/日②感康1片/次,1次/日③白加黑1片/次,1次/日

中药

风寒感冒

① 荆防败毒散②午时茶10克/次,2~3次/日

风热感冒

① 桑菊感冒片10片/次,2~3次/日

② 三九感冒宁6克/次,2~3次/日

③ 维C银翘片4片/次,2~3次/日

④ 中联强效3粒/次,2~3次/日

三、 食疗

风寒感冒:

1.鲜姜15克、红糖30克。加水煎30分钟,趁热口服。

2.白胡椒末2克、醋20毫升。开水冲服。

3.葱白3根、淡豆豉30克。水煎服。出汗后注意避风寒。

风热感冒:桑叶5克、10克、薄荷10克。泡茶服。

暑邪感冒:薏苡仁30克、白蔻仁5克、杏仁10克,荷叶1张。煎汤饮服,每日4次。

四、 预防

1.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加减衣服。

2.加强身体锻炼。

保健专业(选修课)

应季养生

第一节谈谈老年人的冬令补养

冬令时节,人们常有进补的习惯,可是老年人的进补有一定讲究,现就老年人的补养问题,作一介绍。

人到老年,机体各脏器功能逐渐降低,新陈代谢减弱,首先是因气血耗损而虚弱,进而出现皮肤干燥,头晕眼花,心慌失眠,记忆力下降,抗病能力减低。在此时期根据个人体质,适当补益气血,是很必要的。一般可选用党参、黄芪、熟地、首乌、白芍、川芎等补益药炖瘦肉,或配方煎服,或浸酒饮用。还可炖白鸽、吃海参,以及适当服党参膏、十全大补膏、滋补膏等以补益气血,扶助正气。

由于代谢能力低下,脏腑功能衰退,最明显的肾气渐衰,肝肾不足。因此,老年人多见耳聋耳鸣、眼花、健忘失眠、夜尿多以及骨质脆弱等表现,由此又易累及其他内脏,从而易患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老年性疾病。补益肝肾,增强功能,就摆上保健的日程上来了。这方面可选用杞子、杜仲、肉苁蓉、胡桃肉、灵芝、蜂蜜、蜂王浆、冬虫草等。也可服些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札菊地黄丸、龟龄集、全鹿丸等药温补肾阳;或炖些狗肉、羊肉吃,也有较好的温补功效。

在饮食方面,应以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和矿物质、低脂肪食物为好,并多吃蔬菜,必要时可适当服些维生素C,维生素E。鸡蛋、牛奶、瘦肉、豆浆、鱼虾等可多吃些,糖类则应少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应限制食用,一般老年人每日每斤体重摄入脂肪量不宜超过1克。但植物性油脂则可多吃。植物性油脂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食后能降低血胆固醇,对人体健康有益。

此外,老年人应适当做些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做气功、散步及慢跑等。通过活动促使血液循环,改善器官功能。如能常年配合一些滋补膏等内服,可补气血,益脏腑,促进机体代谢,提高抗病能力。

工作动态

内蒙古党委老干部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学讨论的重点调研课题中把“老年大学如何更好地为离退休干部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11月中旬张忠副局长、李杰副校长率队深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的旗县区进行工作调研,了解基层办学情况。

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服务方式,促进校园和谐,内蒙古老年大学全体工作人员深入课堂,和学员老师亲切交谈,本学期末向班级下发了《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老同志的意见建议,把开展向服务对象征求意见活动常态化。使教学工作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2008年11月26日~27日,内蒙古老年大学李杰副校长带领相关人员先后到内蒙古医学院分校、内蒙古工业大学分校、内蒙古农业大学分校进行工作督查和调研。现场观看教学活动,现场办公解决难题,给分校教学工作以极大鼓舞和激励。

2008年11月28日内蒙古老年大学2008年第一期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在内蒙古老干部活动中心隆重举行,表达了学员喜悦的心情和欢乐的生活,展示了学员学习的成果。

2008年12月2日,内蒙古老年大学召开座谈会,四十多位老师和学员代表就如何办好老年大学建言献策。李杰副校长通报了工作情况和下一年工作计划。

近年,开鲁县大力加强老干部活动场所建设:一是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在原有2100平方米老干部活动中心大楼的基础上,2008年又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3400平方米活动大楼及6000多平方米体育场馆和6个网球场、4个门球场,还改建和新建4处休闲广场,全年可接待老干部活动人员15000多人次;二是采取活动中心与社区相结合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在和平社区建立了400多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室、民主社区新建了100多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室,确保让更多的老干部参加活动;三是在12个镇场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场所,全县四分之一以上的村屯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

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什么是“课程”?这是我们研究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教学安排的总称,或者说课程是为实现预先确定的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还有学者说课程是“跑道”,是动态的进程(跑)与静态的文本(道)的结合。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揭示了课程的相同内涵。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课程实施的媒介,需要开发相应的教学素材,一些素材构成了教材。因此,“课程”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全部课程,具体呈现和直接实现着教育的目标、性质与功能,其相互间的功能分工与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价值观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回答的又一重要问题。“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价值观,也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追求。

二、“解构学科体系”与“体系的转型”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单元,其中所蕴含和体现的教学思想、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决定了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实现着从教育形态的学校化、课程的学问化向解构学科体系、发展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突破。模块课程、任务引领课程、项目课程、一体化课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及一些专业的新教材、课改教材不断涌现。基于“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体系等运行频率不断提高。显然,从课程体系的构成单元“课程”以及其静态的“道”来看,职业教育教材创新有了不少“亮点”。“亮点”是鲜明的职教“观点”在教学内容与呈现形式上的具体体现。但是,不能排除在更多的情况下,教材开发是一线的教师队伍,在各自具有的课程科目教学经验条件下,在出版单位调研并确定教材选题的范围内,在原有的学科体系既定课程科目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基本脱离课程的“中观”设计(课程标准或课程大纲)和课程“宏观”设计(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控制,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微观层面进行的。当然,教材创新必将推动课程模式创新,课程模式创新可为课程体系创新增加突破点。从职业教育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不断的、探索性的教材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但是,从职业教育创建从学术学科向技术学科转变的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审视和考虑一个问题:是依靠“点的突破”实现“系统完善”?还是“系统完善”条件下的“点的突破”?如若将“点”与“体系”统筹考虑,则“点”只有连成“线”,“线”织成“网”,“网”再覆盖“面”才有可能实现“体系的转型”。同时,“点”的突破需要支持系统,即先进的课程理念,师资素质、基础设施等,这是教材创新具有思想特征与特色的先决条件,否则,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难以从本质上跨越学科体系的藩篱。为此,我们需要动用思想的、技术的、组织的力量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宏观”研究,通过“宏观”引领和指导“微观”并最终完善“宏观”。

三、“333式”专业课程体系模式诠释

“333式”专业课程体系是从课程的“宏观”层面进行的、从学术学科向技术学科转型的设计与探索(见图1)。

(一)“3”大课程基本结构指“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技术实践”课程三大基本结构。即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相联系的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要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要求,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突破学科体系沿袭的知识本位的专业具体科目的局限,进行课程的重新洗牌后形成的课程大类。

1.“专业技术知识”课程特征

“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不等同于学科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科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打好理论基础。“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不以知识的系统性与储备为目的划分课程科目,而是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岗位技术应用需要的知识进行重组,以支撑技术应用、技术迁移为条件划分课程科目,即在知识内容的取舍上,突出技术是根,应用为魂。这样既避免了学科体系课程较大的知识冗余量给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都有限的职校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同时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如根据动物医疗技术应用的需要设置药理基础、病理基础、流行病基础等课程科目。“专业技术知识”课程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验证理论或认识性地了解技术,而更重视将科学原理和技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或非物质形态。

2.“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特征

“专业核心技能”不等同于“核心技能”,它不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如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它是将专业范围内具体的职业技能组织起来并形成不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素,如同用于建筑材料砖块之间的水泥浆,水泥浆施予不同的砖瓦,则构成不同的终极建筑物。也可以将“专业核心技能”理解为介于整体与具体之间的“部件”或“组件”、依存于整体且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灵活的拆分与组合,见图2:如饲料配方技能应用于养殖岗位,构成畜禽养殖技术;用于饲料生产岗位,构成饲料配方生产技术;用于饲料营销岗位,构成售后服务技术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不具有生产程序与生产时段特征,即不是一个需要相当时间段来完成的某一生产任务。它是以动作技能为主,具有专业适应性与可迁移性,且在课堂或校内实训场所通过反复训练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技能。

3.“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特征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是以智力技能为主的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开发的课程。这一类课程由理论知识、实际经验、生产流程、情境设备、生产时段等因素构成。它不同于动作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形式的强化训练得到培养,它只有在生产实践这一形式下完成课程实施,因为生产实践这一形式可以保证这类技术实践“不失范、不失真”。如动物生产中的“孵化技术”“、育雏技术”“、肥育技术”等。“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强调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使学生体验工作、安全、责任、服务、创新的意义与要求。它是职业教育从学术学科向技术学科转变的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起点和终点,同时是专业与专长的结合点,是教材创新、课程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创新的重头戏。“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技术实践”三大课程彼此互为依存、互为补充。

(二)“3”条教学活动主线

指“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线,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带学”为目的。“专业核心技能”以校内实训、强化训练为主线,将职业岗位群以动作技能为主的、不具备工作或生产时段特征的、有显著的物化结果的共同“部件”、“组件”设计成小型训练课程,通过反复的操作和训练为专业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围绕“人员、工具、产品、程序”四要素,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以学生参与完整的生产、工作程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为主线,通过生产操作、现场观摩、研讨答疑、工作体验获得职业综合技能,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

(三)“3”元课程评价模式

即“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试题库、理论知识的考评分离评价方式为主,教师主导;“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结合,以操作的规范与基本熟练为主导;“专业技术实践”课程以实践课题的形式,顶岗实习为主,企业主导。

(四)“333式”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现目标

“333式”专业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的具体方案,将教育思想、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理论研究成果内化于教学实践,将课改最终落实于课堂,最终实现“四化”的目标:课程内容职业化———专业知识以技术为根、核心技能以应用为魂、技术实践以专长为本。课程模式多样化———技术知识综合化、核心技能模块化、技术实践一体化。课程实施阶段化———课堂技术理论知识传授阶段、基地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阶段、企业技术实践体验阶段。课程管理多元化———技术知识理论考试、核心技能操作考核、技术实践企业评价。

四、“333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建议

“333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理论、目标、手段、评价等因素,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科目的课程标准研制、创新教材建设等系统工作。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专业培养方案开发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是相应的职业内涵与职业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集中反映、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为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育专家、企业生产技术专家、学校专家型教师(掌握培养方案的内涵与开发要点,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熟悉课程内容,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有效的分解和整合),就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专业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结构内容确认等进行分工合作,在此基础上开发专业课程方案,使其成为“体系转型”的正品、真品,并以此“宏观”指导和引领课程的“中观”和“微观”建设。

(二)课程标准研制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在培养方案开发并确定课程结构和具体课程科目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体系的“中观”建设。课程标准研制的主体较培养方案来说,从学校层面,可将重心适当下移,即吸纳一线教师,就课程科目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手段、修习时间、考核标准等进行甄别与研讨,但课程标准的最终确认和实行应通过专家的审议批准。

(三)教材创新建设

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的,要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2004年至今,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高职高专办学理念,围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采取对准市场办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2004年首先从课程建设上开始研究如何适应性形势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2005年正式实施“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岗位能力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相互映照、紧密联系;能力培养中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交替进行,做人与做事同步进行,即“三层双轨”。三年教学中两年主要在学校,一年主要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训等教学环节;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即“2+1”。“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综合职业能力观下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基于企业核心管理部门进行课程重组,以岗位驱动设置核心专业模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浙江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中小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结构柔性化、综合化。为突出针对性我们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

3.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职业能力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它们含有很多经验性的隐性能力成分如职业所需要的态度、情感、思想、行为倾向、品质,无法直接把握并用显性的语言来确切表述,只能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来间接确定,如德、信、勤教育可融入思想品德课程、劳动教育;意志磨炼教育可通过军训课程实现。为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所需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我们增加一些如素质拓展训练、团对管理、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进行这类能力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4.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浙江中小企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1.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就是基于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我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问题,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突出岗位能力,建立了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5W+群库”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课”的建设工程与群库的建设工程。具体的建设思想:围绕5W的思想WHAT(管理技能)、WHERE(就业岗位)、WHO(专兼教师)、WHY(职业能力)、WHEN(市场动态),满足“适岗”与“变岗”需求,逐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能库、企业流程库、案例库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公共基础+岗位基础知识+岗位核心知识+素质拓展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按教育部规定必修课程进行设置。岗位基础知识模块课程设置基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所必需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岗位核心知识根据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设置四个岗位领域教学模块,即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可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自愿进行选择,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每个岗位模块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开发,采取理论知识+案例研究+社会实践+就业岗位+职业证书等一体化模式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与实际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素质拓展模块主要考虑学生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创业学、潜能成功学、管理沟通、电子商务、经济法、团队管理等。

2.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管理技能,对所学理论与知识的深化,为缩短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差距,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按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构建实践课程。理论授课时间由原来五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企业顶岗时间由原来一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增加沟通与礼仪、团队素质拓展、沙盘对抗、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1,其中在企业顶岗的实践时间占总学时的20%。校外实践主要采取上岗、顶岗、企业参观实习三种方式;校内实践主要有专业通用技能的课程设计、单项岗位模拟实训、岗位综合模拟训练三种形式。

岗位基础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一般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主要实践课程为劳动课程、思想品德、军训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统计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对应的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劳动态度、人际交流和通用管理能力。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是以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于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企业管理模拟室、销售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生产加工中心),各模块安排2~3周模拟实训,从而实现通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提升。

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校内综合性实训,时间为6周。二是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为30周。校内综合性实训有企业经营仿真决策、ERP软件应用、工商模拟市场、素质拓展训练。校外顶岗实践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找实习单位;二是依托工学结合的教学基地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三是对有招人需求的企业,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摘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定位所决定的,其本质是就业教育,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因此,课程设置必须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要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适应浙江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加强和发展艺术教育,关健在于建设一支数全足够、质蚤合格而稳定的艺术师资队伍。在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专科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5%以上,因此,研究与探讨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对发展艺术师范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高等艺术师范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领布和《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给高师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保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美育教育极为重视;普通中学音乐、美术必修课的开设使艺术师资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这些因紊为高等艺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晚。

但是,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高师院校在艺术师资的培养规模上跟不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据估计,中学艺术教师缺编达三万余人。第二,一些高师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有盲目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的现象,很多学生将成为纯粹艺术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致使中学艺术师资出现“分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第三,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缺乏特色,没有基本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对艺术教师的要求。第四,艺术教材缺乏,甚至出现本科、专科、中师使用同一种教材的现象。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和高师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广大艺术师范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呼声。1994年底以来,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分别在南京师大、黄冈师专、西南师大、首都师大、安阳师专、西安音院等院校召开了有关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和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课题组会议,就改革高师专科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加快教材建设步伐进行了部署。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的墓础上,根据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形成了(高师专科二、三年制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几个特点:

1.科学构建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设五和各门课程合理的比例以及科学的排列顺序。课程结构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来科学构建。高师专科艺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初级中学教育发展雷要的初中艺术教师,因此.课程结构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初中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特点,充分考虑了初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现了为墓拙教育服务的指导思忽。

2.突出师范性。在课程方案中,要求在专业基拙知识、基本理论、墓本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渗透美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职业课程的知识与理论,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凡与初中艺术课程相对应的专科教材,都安排了教学法的章节。加强了教育实践环节,保证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时问和质蚤,同时增设创作实践作为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从事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拙。

3.突出地方特色。在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些中国传统艺术的必修课程,以私扬我国传统艺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适应各地初中教学工作的需要,方案保证了特设课程的课时,使地方和学校能结合本地实际,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材改革,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制订为教材建设提供了依据。为了改变目前师专艺术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国家教委体卫艺术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艺术系的有关教师,开始编写一套高师专科美术、音乐专业课程必修课教材(美术专业11门,音乐专业10门),并委托高教社等出版社出版。此套教材的出版将遵循几个原则:

1.每门课程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方案中的学科课程墓本要求为依据。教材内容应根据课时安排食化,突出适应教学需要。

2.每门课程教材由高师专科学校、本科院校、艺术院校的教师联合组成编写组。教材编写学校及人选由艺术司根据各高师院校和出版社推荐确定。

3.为保证教材质量,木套教材必须经国家教委组织审查通过后,方可公开使用。各地高校也可自编教材或自选教材。

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具制作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甚至出现了“技工荒”,年薪十万也难觅一个“数控模具技师”。刚刚从中职学校毕业的模具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还只能跟着师傅三个月到半年才能顶岗上机、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钳工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目,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那么,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在何方?

从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学历、基本素质、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中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模具的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人员需求有所增加。因此我们着重从模具的制造方面分析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模具的制造过程

模具的制造,首先是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纸,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再由技术工人按图纸要求通过各种手工操作(如钳工的划线、钻孔、装配等)及机械的加工(如车床、刨床、铣床、磨床、特种加工机床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等)加工好模具上的每个零件,然后进行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模具,因此,模具钳工需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如凹模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如下:

1、选择材料及大小;

2、锻造;

3、热处理:退火,消除内应力;

4、铣床加工或刨床加工6个平面并磨削;

5、钳工划线及钻线切割工艺孔、各螺纹孔、定位孔,攻螺纹;

6、热处理:62~64HRC;

7、精磨上下两大面及两个互为垂直的侧面;

8、线切割加工型孔;

9、研磨型孔及销钉孔;

10、检验保存;

11、模具的装配、调整和试冲。

二、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的需求

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在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具有分析、解决有关模具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因此,根据当今企业对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1、理论教学部分

(1)机械制图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公差与配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本课程主要是学习模具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模具的种类和结构、模具的装配、调试和使用,为模具加工、制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

主要讲授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使用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定位原理、定位结构、夹紧机构、专用夹具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方法,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

(4)模具工程技术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冷冲模、注射模、压铸模等十大类模具的设计基本知识。系统介绍了与模具相关的原料、设备及其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着重介绍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例来介绍模具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国内外模具工业发展状况作简要介绍。

(5)模具制造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模具的装配工艺。其内容应反映最新技术,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降低理论深度,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

(6)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

本课程系统介绍各种冷作模具材料、热作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对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模具材料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7)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本课程主要针对模具的成型零件,讲授数控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数控编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8)模具CAD/CAM

本课程主要介绍CAD/CAM系统组成、数据处理、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CAD/CAM技术的发展动向、计算机图形处理基础、冷冲模CAD/CAM、塑料模CAD/CAM、CAXAME、Master CAM、Pro/ENGINEER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实际应用等。另外,为了使学生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及对模具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在实习中能完整地从绘图设计到备料到组装有一全程的了解,还要学习冷冲压模具设计和注射射模设计课程。

2、实习操作部分

模具钳工工艺:锯、锉、钻、刮等钳工手用工具应用自如,姿势正确。零件从下料划线制作符合图纸要求精度,编写出加工合格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

电加工知识:熟练应用电脑绘图,操作线切割机,加工出图纸要求达标的产品,熟练操作电火花机床,电极的应用及制作。

机械加工工艺:重点侧重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加工工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重点掌握普通车床及铣床的操作。

模具制作工艺:在制图、钳工工艺、电加工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自己动手从设计绘图开始备料,机加工、电加工,模具组装,上机试模成功,制作出冲裁模具、拉延模具等类型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型腔模具。

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的理论课程基本到位,只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模具的拆装、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电加工知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

参考文献

[1]欧阳永红《模具钳工实用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专业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改革;改革措施

Software Curriculum Reform

FENG Shu-jie, ZHANG Fang

(Tianjin Binhai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 Tianjin 3000451,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software professional servises for the front-line positions of China's information-oriented manufacturing, service businesses, and social information. It cultivates the talents who have a certain programming skills of software designers and technical managers, and to participate in small-scale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bility.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have not keep up with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t must be reformed. In this paper, it carried out to explore several aspects for vocational software professional of the reason for reform, the reform objectives and the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softwar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reform measure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剧增,就业分配会愈来愈难,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方针对现有的软件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更新势在必行。

1 当前形势

我国的软件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现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主要生力军之一。

为了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从总体上明确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对国内软件市场的追踪研究和分析,根据近期软件市场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分析,探讨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及时找出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以加快学院的教学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组织要注重社会需求与教学的关系,体现高职特色。如何使教学达到应有的目的,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必须要体现在:以社会需求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强调能力培养;注重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此,探索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之路就显得十分必要。

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如招聘员工、干部竞争上岗或轮岗,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也更希望我院能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培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工程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等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1.1 具体改革措施

要想打破旧的教学体系,将职业岗位能力所需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新组合,搭建成新的内容框架,整合成新的课程,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1.1.1 确定基础课,加强核心课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深入扎实的的掌握理论知识,我们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增加了实践环节,例如《 操作系统》;对于编程类课程,为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我们对软件课程大纲进行了修订,内容上有重复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 C#和 Java 都是面向对象程序语言,我们选Java,但是侧重的是 Java 网络编程,而不是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对于软件专业软件工程类课程是核心课程, 由于计算机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软件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系统规模和程序的复杂程度都越来越大,对软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看,计算机专业软件毕业生所面临的状况,已经从个体开发软件过程进入了小组开发软件过程。另外,对于经过专业培养的学生来说,还必须对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所考虑,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程序员的角色上。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习并重,课程设置少而精,选择最能反映学科本质特点、 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基本技术的内容作为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有相当大的课余时间自习,明确课外作业要求,确保学生今后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内涵发展优先并不是要一味地在知识点的细节上下工夫,而是在抓住重点的前提下,兼顾广度和深度,过去教学中在一个知识点上过多地阐述细节是不可取的。

1.1.2 努力营造学生真实职业氛围,力求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与环境

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及教学力度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这里所谈到的实验课程包含专业理实验课程,应用软件及语言实验课程。重点强调的是加强专业理论实验课程的教学力度,特别是含有综合性实验的课程教学力度。应用软件及语言课程,应结合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本专业特点而开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程序设计方法,这类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宽广的选择空间,部分专业课程和上述计算机应用课程可以放到选修课程中,学生根据个人方向,可以选修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编程、网络数据库开发及应用、 操作系统开发等课程课程体系改革和专业课程结构设计。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按照的工作任务要求,以项目流程为导向,一专业所需的品德、 知识和技能,制定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构建“ 项目流程型 ” 课程体系和“基于技能训练、 项目导向生产性实训、 工学交替” 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1.3 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大学生活接触社会较少,导致我们很多的毕业生都是眼高手低,对步入社会充满胆怯与自卑,为了克服这种心态,也是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结合能力。我们力求做到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实际工作中学习经验,锻炼能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为了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增加模拟课堂课程,在校期间,我们从面试开始,给学生创造一个平台,使学生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在项目开发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战项目,完全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学习结束后,将由资深软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结合学员在项目中的表现,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及企业文化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企业,适应企业,得心应手于日后的工作岗位。事实证明对于学生检验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2 结束语

要想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必须有好的教学,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课程安排,对于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瞬息万变软件市场的学生,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贺玉珍.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现代计算机,2008(3).

[2] 宋金城.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EB/OL].[2009-03-12]..

[3] 陈志钦.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 陈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5] 鲍守兴.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改革[J].教育科研杂志,2009(8).

[6]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 侯松霞.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 ,2008(3).

专业课程范文第7篇

一、课程体系及理论依据 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来源于的拉丁文currere,意为“跑道”。课程的原本意义是指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计划地编制的教育内容的整体计划。课程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五部分在内的整体课程框架,或者说课程体系是所设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本文所指的课程体系是指狭义的课程体系概念,即广义的课程体系概念中课程设置这部分的内容。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是能力中心论。能力中心论的特征是以职业能力(compe-tence)为基础,将形成某项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要素按照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进行组织。能力中心论的根本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某种职业能力。能力中心论突出强调教学结果,即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操作性的能力,而且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在课程体系中,模块是其组织课程的基本单位。从教学内容上看,能力中心论更多的是综合了多种课程论的思想,强调理论教学为技能服务,以职业技能为中心,按照职业活动自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来设计课程。由能力中心论而衍生能力本位课程观,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确定能力结构,并依据专项能力的细分进行课程设置,以专项能力所必备的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作为内容来组织课程内容,以专项能力的复杂程度确定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湖南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能力分析—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基于湖南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市场调研,对接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又区别于湖南旅游中职教育、本科教育,湖南高职旅游类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湖南旅游行业,服务于旅行社、景区景点及其相关企业,培养从事导游主管、计调主管、营销主管、门市经理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旅游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复杂,牵涉到的知识内容繁杂。仅仅具备娴熟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在语言、形象、心态、行为达到相应的要求。湖南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关注的素质、能力和素质如下表: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 探索旅游职业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旅游职业基础能力、旅游核心业务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大模块。其中旅游职业基础模块又分为职业文化基础、旅游职业基础知识和导游基本技能三个模块;旅游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分为湖南专项导游技能、旅游计调技能(计调方向)、旅游营销技能(营销方向)三个与旅游行业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模块;职业拓展模块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见图1)职业文化基础模块培养目标在于为刚入校的大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变打下基础,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具体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普通话、应用数学等。该模块与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证书等证书对接。旅游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目标在让学生具备旅游职业的基本知识,实现由刚入校的大学生向具备一定素质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校园人成功转变。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旅行社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政策与法规、认知实习等。导游基本技能模块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导游技能,具备旅游职业最基本技能。该模块主要有课程有导游原理、导游实务、旅游商品与导购、导游语言艺术、导游文学、校内实训。以上课程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对接、融合。通过该模块学习,使学生具备准备职业人的条件,为下阶段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湖南专项导游技能为湖南地方特色课程,主要课程湖南专项旅游、湖南导游、湖湘文化、湖南景点讲解实训、湖南民歌与曲艺、湖南旅游资源、湖南旅游英语和顶岗实习等,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熟练导游湖南、服务湖南的能力,实现学生在校园人的基础上,成功向准职业人转变。旅游计调技能(计调方向)模块的课程有计调业务、商务谈判、旅游地理、旅游线路调研与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上部分课程与旅游计调师职业证书对接。旅游营销技能(营销方向)模块的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外联业务、旅游公关礼仪、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上部分课程与旅游营销师职业证书、旅行社门市经理职业证书考核鉴定相互衔接。该模块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由准职业人向旅游营销主管、旅行社门市经理职业发展。职业拓展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全校选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形体舞蹈、音乐、美术、摄像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课程,实现“一专”+“特长”的目的,培养毕业生心灵美、行为美、仪态美和语言美(四美),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通过三大模块的学习,着力保障培养旅游职业技能优势明显、职业发展顺畅并扎实服务于湖南旅游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实施螺旋渐进式课程设计编排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式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大螺旋套小螺旋课程设置思路即课程体系按螺旋渐进方式(大螺旋),同时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内容也按螺旋渐进方式(小螺旋)来设计。具体说,课程体系按大螺旋渐进方式设计,就是“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每个阶段均进行“理论教学—虚拟实训+仿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生产性实训—总结提升”安排。(见图2)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内容按小螺旋渐进方式来设计。例如:《导游实务》确立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课程结构以行业专家对导游的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以湖南精品旅游线路为载体,以导游服务操作流程为线索,结合岗位工作所需的相关职业能力要求,将课程结构分为三个大模块12个子模块,即“准备带团”“、接团“”带团”“、送团”四个大模块,其中“准备带团”项目包括认识地陪工作、导游词设计、接站准备3个小模块;“接团”模块包括接团服务、入住酒店服务2个小模块“,带团”包括商定旅游行程计划、参观游览服务、旅游沿途活动设计与组织、旅游营销、餐饮娱乐服务5个小模块“,送团”包括送站服务、账务结算和工作总结3各个小模块。#p#分页标题#e# 在教学中,在第一个大模块即接团模块的第1、2个小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完毕后,都进行一次课内实训;待学习完第3个小模块即进行整个第一个大模块的综合实训;在进学习完第二个大模块后,前2个小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完毕后,都进行一次课内实训或专题实训(接团服务核心小模块进行专题实训),待第2个小模块学习完之后即进行整个第二个大模块的综合实训;第三个大模块、第四个大模块依次类推,整个第四个大模块讲完后即进行整个《导游实务》课程的综合实训。(见图3)

专业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演唱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0018-04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且多民族、多方言、多种习俗并存的一个大国,民族民间演唱资源极为丰厚。民间歌曲是我国众多民间演唱形式的一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民间演唱课程资源,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演唱资源――民歌加以延续传承,充分发挥民歌演唱资源的作用,使民歌演唱资源与学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传承民族民间演唱方法,增强学生民族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课题主要研究和探讨民族民间演唱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民歌演唱资源演唱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民歌演唱课程资源是指全国各地域、各民族流传在民间的传统的各种风格的民歌及其演唱方法中的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音乐课程或服务于学校音乐课程的各种资源的总称。它可以简单地分为地域民间歌曲演唱资源和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民族民间演唱资源会不断地演变,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遗憾的是,在人们追求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一些古老的民歌被人们淡忘了、遗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令人担忧的。民间民歌和民间演唱技法是我国无形的宝贵财富,它可以通过音乐课程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二、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的挖掘

(一)挖掘各地域民间歌曲演唱资源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域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各地域民间歌曲都具有鲜明的地区性特点和特色,如陕西民歌《三十里铺》、《信天游》、《赶牲灵》,东北民歌《对花》、《四季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山西民歌《走西口》、《五哥放羊》,青海民歌《四季歌》,江苏民歌《杨柳青》,浙江民歌《采茶舞曲》等等。而且各地域民间歌曲都有像《绣荷包》、《茉莉花》、《四季歌》等同样名称的民歌,但歌词、旋律、演唱风格、发声特点是有区别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中地理环境差异、生活习俗不同,各地方言差异、审美意识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和发声技法。如江南民歌委婉、细腻,声音柔和;陕北的信天游高亢、辽亮,声音具有穿透力;东北民歌粗犷、豪放,声音口腔共鸣较多;长江流域的号子,多用高腔唱法,回声唱法(假声)等等。民歌演唱有诸多演唱技法,如:滑音、颤音、水音、甩音、高腔、润腔、哭腔、柔腔、假声、真声、直声、抖喉等等。我国民间歌曲有着丰富的题材和多种的体裁形式,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放牧歌、狩猎歌、赶马调、婚嫁歌、丧葬歌、酒歌,不同的地区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无不是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的最直接的体现。

为了我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这一资源能够保存、传承和发展,我们要有目的、合理的对各地域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进行开发,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开发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的策略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进行开发,成立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研发点。采用文字记载、印刷出版、录音录像、制作光盘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建立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文库,并把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文库中的珍品通过网络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

2、组织音乐研究人员和声乐专家实地考查,研究各种民间演唱发声方法、发声原理,形成声乐理论,创建多元化的中华民族声乐学派。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学术交流,及时发表专家的研究成果,让理论指导实践。

3、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级媒体的导向作用,为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提供生长园地,为民族民间歌曲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民间民族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宣传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可以开设民间音乐频道或是栏目,把民间歌曲推介给广大观众,让民间歌手走进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使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有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人们逐渐认识民歌、喜爱民歌,增强民族意识,以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为荣。

4、专业音乐团体、民间音乐团体共存,音乐团体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载体,通过各种演出活动,传播民族民间歌曲,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歌曲资源,并以此带动群众参加学歌、唱歌和赛歌活动。制定不同等级优秀歌手及著名教师奖励、命名政策,使优秀歌手和教师在群众性的演唱活动中不断涌现并受到尊重,推动民族民间歌曲的普及。

5、各级学校应将当地的民族民间歌曲演唱精品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并把民族民间歌曲的精品编写成教材,出版民族民间歌曲演唱音像,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组织民间歌手到学校演唱交流。让民间歌手有自豪感,增强演唱者唱好民族民间歌曲的愿望。师生听民间歌手的演唱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方式,让师生了解有许多民间歌曲演唱资源等待他们挖掘、开发、研究和总结。

(二)挖掘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直接反映了各自民族的生态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维方式、民俗风情。民间歌曲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少数民族世代流传的歌节、歌会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回族、藏族、土族、东乡族、撒拉族的花儿会;哈萨克的阿肯弹唱会;苗族、瑶族、侗族、水族的芦笙节;苗族爬山节;白族的绕山林;布依族的歌节;京族的哈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等等。民间歌曲是少数民族“族性”标志,形成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族性腔调”。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是我国音乐百花园中的美丽之花,它开放在高原,流躺在大海,生长在辽阔的草原,绽开在山塞乡村。翻开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历史少数民族的民间民歌数不胜数,如蒙古族的《牧歌》、《辽阔的草原》、《小黄马》、《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疆维吾尔族的《马车夫之歌》、《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哈萨克族的《玛依拉》、《我的花儿》,云南彝族的《跳月歌》,广西壮族的山歌《刘三姐》,延边朝鲜族的《道拉基》,宁夏回族的《上去高山望平川》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绚丽多姿,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现实性和群众性等特点。而且各民族的民间歌曲都有自己民族的独特演唱风格、演唱形式和发声方法。单从一个蒙古族来说,其本民族的民歌数不胜数,演唱方法除长调唱法(乌日图音道)、短调唱法(宝古尼道)外,还有一种特殊发声方法一个人能发出和声的“潮尔”唱法等。可想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及演唱方法知多少。这些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资源,有待我们去挖掘、去传承。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演唱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的开发。

我国民族政策是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政府文化遗产实施的有效的保护、整理与研究上。面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流失现状,音乐工作者本着“抢救第一”的原则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挖掘、收集、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省、市成立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机构,出版《中国民间歌集成》、《少数民族音乐史》等;各地区编了写当地的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民族风俗,少数民族民歌集等。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近日在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族采集民歌,会用达斡尔族语演唱民间歌曲的歌手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而新生代连本民族语言都讲不好,古老的民歌根本就不会唱也不想唱,喜欢唱流行歌曲。当我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唱自己民族歌曲。他们回答我是“不好听”、“没听过”、“现在不流行”,这样下去的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少数民族的民间演唱资源就会随着社会的进步、都市化的进程而遗失。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发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如何开发这一资源,在策略上除采取同民族民间民歌演唱资源相同的保护措施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把音乐研究工作者的成果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不让其陈列在图书馆、档案馆,让其成为我们音乐文化的一个亮点,成为音乐课程的一个资源。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自主管理的体制,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各民族所在的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2、建立少数民族民歌培训基地,以培训基地为主导,带动各民族群众积极参加演唱表演活动。培养少数民族民歌手、少数民族声乐教师,让他们来传承少数民族各自的演唱技法。

3、大力支持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活动,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办好歌节、歌会,使之成为少数民族的一道文化艺术景观,这也是一种较好的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形式。民间歌曲本身就来自民间、扎根民间,与百姓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与民间习俗、风情、信仰、相伴生存。我们要把民间歌曲资源回归于社会、回归于群众,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广大群众中绽放。

4、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的开发、利用、保护政策,对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进行收集和挖掘,并抢救那些快要流失的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成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机构,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采用固定传承和发展传承的方式,对少数民族民间歌曲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对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演唱珍品及时向国家文化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部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利用的构想

(一)在民歌课、欣赏课上利用这一资源。

流传在各地民间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歌曲及演唱方法数不胜数。我国的民间歌曲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像西北地区的花儿、江南小调、四川的号子、云南的山歌等。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如:民歌、侗族的大歌、新疆民歌、蒙古族民歌等等。而且,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间歌曲,其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都有独到之处,都拥有它自己的听众群。如果说我国的民族民间唱法是百花园,那么每种民间演唱方法就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民间歌曲及唱法有待于我们音乐教学工作者去研究利用,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欣赏、学习、演唱。在音乐专业院校现在民歌课和欣赏课中,教师应让学生大量接触各地域、各民族的民间歌曲,了解我国民族民间歌曲及民间演唱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审美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主动性。

(二) 在声乐课上利用这一资源。

目前,各地音乐专业学校声乐教学大都以西欧传统唱法为主及融入西洋唱法去唱民歌的声乐教学体系。真正的原生态的民歌和演唱方法是在民间口头传承的,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进入声乐教学课堂,也没有好的传承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如果我们不培养专业民族声乐人才,我国现有的多种民间演唱资源将会减少,我认为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民族性的演唱方法是我国声乐教学的一个特色,民族唱法应该是多元化的,声乐教师应该包容各种唱法。学生应在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声音的特点兼顾一种或几种民间演唱方法的学习。民间演唱方法比较自然,与地域、方言、讲话发音相关,学生能与自己生活的地区、语言相结合去选择某种民族性腔调的民间演唱方法练习是不难的。如江南的学生演唱一些江南民歌、云南的学生演唱一些云南民歌、蒙古族的学生演唱一些蒙古族民歌等等。我认为这是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一个渠道,既传承了民族民间歌曲及演唱方法又弘扬民族文化艺术。

(三)社会实践、实践基地利用这一资源。

社会实践、实践基地是学校音乐课程的延续,是音乐教育质量、教育特色的保证。民族民间歌曲演唱社会实践基地比较薄弱,学生虽然学习声乐,但是对中国的民间歌曲及丰富的民间演唱方法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严重的影响了校外声乐演唱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此,学校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和音乐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来保证有效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因此,在开发策略上可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从民歌的功能上开发,建立的民族民间演唱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演唱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民间演唱课程资源广泛的社会效应,为音乐课程教学服务。二是从演唱方法上去开发。定期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田园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学生是非常喜爱这一实践活动,学习民间歌曲演唱方法还是要亲自到民间去体验去考查,让学生用自己的视野去了解民族民间歌曲及演唱方法,让学生感受自己民族的音乐,乐于演唱民族歌曲,充分发扬民间唱法的优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去发展民族唱法。三是从基地的地域上开发。建立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演唱实践基地,既要开发校外民族民间演唱社会实践基地,又要搞好校内民族民间演唱实践活动,实现校内、校外音乐教学、社会实践、实践基地有机结合,形成校内、校外连锁互动、资源互补、广泛开发、合理利用的良好环境。四是从基地的类型上开发。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点,构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构建上挂型、横联型、辐射型和灵活型四类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体系。五是从基地层次上开发。创建校际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地方文艺团体、社区文艺团体四层次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或实习培训点,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去民歌培训基地学习、实习。让学生更多解我国的民族民间歌曲和演唱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演唱和与外界的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演唱活动,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服务。

四、结语

民族民间声乐演唱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现有音乐课程的充实与改革,是我国民歌演唱教学的新课题,民族性腔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不仅仅要开发保护,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资源,传承、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民歌及演唱方法。让我们从学校教育开始对学生进行民族感的培养。只有不断地完善、不断调整现有音乐课程,把必要的音乐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进程的需求,让我国的民族民间演唱后继有人,让我们的民歌“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科研研究,2002(3).

[2]寥裴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3(6).

[3]吴芸,王红主.基于资源的自主型学习模式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2(3).

[4]季永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职教通讯,2002(2).

[5]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C]. 2003.

[6]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香港: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7]伍国栋.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8]乔建中,苗晶.民歌色彩区的划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专业课程范文第9篇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与职业认知相衔接的体系,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和职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认知。要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工作岗位胜任能力,必须大力促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相融合,力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上岗条件相对应,学位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和建筑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范文第10篇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分析了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该专业课程的方案,从而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改革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并熟练掌握通信技术,所以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对传统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前沿技术比较少。教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技术滞后,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另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等等。

1.2实践环节薄弱

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非常的严重,通信工程专业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实践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与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在企业的实习实践短,而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较少等等问题。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对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达到职业化、是实训化的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确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1)以专业基础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注重通信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信电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2)以“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制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分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几个专业方向予以高度重视。(3)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时兼顾各门课程的交叉衔接。(4)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导向。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通信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占据更大的优势。

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从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学内容改革

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重视对不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将每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优化。密切跟踪现代通信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学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注重通信电子电路在各种功能实用电路中的系统应用,引入数字载波机和中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内容。

3.2实验环节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环节中,教师设计好的成题较多,学生自己设计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综合性设计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缺乏层次感,实验环节薄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通信进行改革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传统实验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时资源最大化利用。

3.3教材建设

选用部级精品教材、部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的自编教材,近几年正式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等高质量的教材,并编写了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教学使用效果显著。

3.4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和案例及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5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很迅速,所以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不断的有新的教学内容添加进来,单纯的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察方式,如开卷、口试、演讲、提交论文等方式。在考察内容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对于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学生严肃对待所学课程,并为下届学生树立榜样。

4结束语

通信技术是我国发展比较迅猛的产业,已参与到了国际竞争当中。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了培养对象将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决定着教育思想能否成为现实。本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弊端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结构等问题,并结合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主干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群特色化、方向选择自主化、技术讲解前沿化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好评。

作者:彭辉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通信工程1201

参考文献

[1]齐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2):95-98.

[2]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

[3]王慧琴等.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1).

[4]陈海强等.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B09).

上一篇:创作艺术范文 下一篇:乡村医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