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调查

时间:2022-07-13 10:33:28

农林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调查

摘要:“慢就业”这一概念并不新鲜,但其普遍性及当前发展趋势令人担忧。该文以农林高职院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索“慢就业现象的现状、成因及影响,旨在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就业”;农林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研究

就业事关民生福祉,更是“六保”“六稳”之首。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几乎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受经济形势、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不再遵循传统的“毕业即就业”模式,“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啃老”等现象日益凸显。其中,“慢就业”这一概念并不新鲜,但社会各界对该现象的讨论热度不减,褒贬不一。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在“慢就业”的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慢就业”他们又有何收获?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又能为之做些什么呢?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探讨,以期为农林类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些许参考。

1“慢就业”内涵及研究现状

“慢就业”现象于2015年因国内媒体的报道而进入大众视野,作为当今社会衍生出的新的就业方式,即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急于就业,也未选择继续深造,而选择游学、支教、考证、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探索人生道路的现象,类似于国外的“GAPYEAR”(间隔年)、“NEET族”。总的来说,“慢就业”现象可以简要概括为“有业不需就”“有业不愿就”以及“有业就不了”。通过梳理国内外“慢就业”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外“慢就业”相关研究时间较长,其研究成果多呈现的是发达国家的相关案例,有关“慢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家庭环境、国家政策、职业理想及求职动机等方面。而国内对“慢就业”的关注更多地展现在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上,学术界有关“慢就业”的研究更侧重于现象分析、政策研究、就业指导等方面,而基于数据调查的实证研究偏少,以农林类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的则更少。为此,笔者及其团队在学者[1-5]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林类高职院校设计了调查问卷,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农林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2调查研究设计

笔者及团队通过对农林类高职毕业生进行“慢就业”问卷调查,探究“慢就业”现状、成因及影响,旨在对农林类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知,进而促进社会、政府和高校有针对性地建立精准就业的体制机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促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本次调查问卷采取了线下发放和网络发放相结合的形式,较高程度地保证了问卷整体的高回收率和高有效率。问卷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对待“慢就业”的态度、选择“慢就业”的原因与影响等方面。

3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2020届毕业生,涵盖农林牧类、茶食类、经管类、电子信息类、机电工程类等40余个专业类别,共获取829条有效数据,各类专业样本量分布(如图1所示)与毕业生实际分布情况较为接近。其中,受访者中女生占比为45.11%,男生占比为54.89%。

3.2“慢就业”基本现状分析

问卷调查中,将毕业去向为“直接找工作”和“继续读书深造”的受访者归为“非慢就业”,而将游学、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其他资格证书、支教等归为“慢就业”。从毕业去向来看,此次调查中属于“慢就业”的毕业生占19.3%,非慢就业者占比为80.7%。其中,属于“慢就业”的毕业生中,女生占比为38.3%,男生占比为61.7%。从受访者毕业后找工作的时长来看,85%的人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6~12个月找到工作的人占比为10%,找工作时长为1年的占比为5%。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受访者周围“慢就业”大学生的个数(如表1所示)时发现,周围有0个“慢就业”大学生占比为22.56%,1~3人占比最高,达54.04%。由此可见,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较为普遍。

3.3“慢就业”的态度分析

在调查受访者对大学生“慢就业”的看法时,仅6.99%的受访者持反对态度,而持赞成、中立的占比分别为10.98%、82.03%。其中,男性和女性受访者对“慢就业”均更倾向于中立的态度,针对赞成、反对两种态度,男生和女生持赞成态度的占比均高于反对态度(如表2所示)。通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51.23%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为了充分做好职业定位;9.43%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为了储备更多的知识,进而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17.21%的受访者认为不及时找工作,易转变为“懒就业”“啃老族”;22.13%的受访者则认为“慢就业”是大学生逃避现实的行为。其中,前两种观点可以看作是对“慢就业”的正向评价,占比达60.66%;后两种持反对态度,占比为39.34%。

3.4“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

为了深入探究“慢就业”现象的成因,本文尝试从“就业优先考虑因素”“选择‘慢就业’的前提条件”及“选择‘慢就业’的原因”等方面展开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受访者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单位及个人发展前景、薪资福利、自身实际情况、工作环境及职业理想等(如图3所示)。有关“选择‘慢就业’的前提条件”,受访者主要选择了无经济压力(62.7%)、家人理解支持(56.56%)、有强大的承受能力(46.72%)等条件。问及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原因,受访者回答:找不到符合自身预期的工作、职业规划不明确、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等。

3.5“慢就业”现象影响分析

为了更好地厘清大学生对于“慢就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问卷就选择“慢就业”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做了调查。从个人层面,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可以更好地进行职业探索与规划等。同时,受访者认为选择“慢就业”可能会承受社会舆论、经济等方面的压力,造成与社会脱节等不利影响。从社会层面,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社会高度进步的一种体现,全社会的择业观念趋于理性化、多样化,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同时,选择“慢就业”也是对高校人才资源的浪费,可能会导致“懒就业”“啃老族”“不就业”等负面影响。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得出具体结论如下:(1)受访者中慢就业者占比较高,从性别来看,男性慢就业者占比高于女性。受访者毕业后求职时长为6个月以上的占比达15%,而其周围“慢就业”人数为0的占比仅为22.56%。由此来看,“慢就业”现象已较为普遍。(2)受访者对“慢就业”持中立的占比较高,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对“慢就业”持赞成态度的占比均高于反对态度,且对“慢就业”正向评价占比远远高于负面评价。(3)受访者就业时较为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薪资福利等,其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符合自身预期的工作、职业规划不明确、就业竞争激烈以及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等。(4)受访者认为选择“慢就业”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探索与规划。同时,受访者也担心会浪费时间且未取得预期效果,还要承受舆论、经济压力。总的来说,受访者认为选择“慢就业”带来的正面影响较为显著。

4.2建议

“慢就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理性看待。要想将其往积极、良性方向引导,需要多方联动,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身缺一不可。从社会层面来看,国家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还须全面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为农林类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还应消除学历、院校等限制,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创业环境,更需多形式宣传,多些包容,引导毕业生理性地选择“慢就业”,避免由“慢就业”转变为“懒就业”“不就业”和“啃老族”等。从学校层面来看,除了搭建多维立体、多层次、多类别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行“一生一档一策”的精细化就业指导服务,做好农林类高职就业类课程的改革[6]外,还应引入“新员工视角下”的就业指导,全面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和行业环境,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其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就业创业。从家庭层面来看,应遵循孩子的成长成才规律,给予孩子独立自主成长的空间,尊重其个性,合理引导,避免生活、学习、工作一手包办或者过多干预。从学生自身层面来看,应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及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就业机遇,要学会主动出击,避免“有业不愿就”以及“有业就不了”。

参考文献

[1]刘桂芳,陈燕慧.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慢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4):100-103.

[2]吴蒙蒙.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19):162-164.

[3]黄宇琛.高校视域下毕业生“慢就业”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2020,33(11):170-172.

[4]关小燕.“95后”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1):124-125.

[5]杨茜婷.大学生“慢就业”中的问题调查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6]董燕红,管斌,陈月容,王京平.双创视角下农林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6):119-121.

作者:董燕红 戴从昕 陈月容 陈怡 徐雨艳 洪海涛 马虎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漫画专业创作型人才培养研究 下一篇:企业会计精细化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