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

时间:2022-10-30 11:41:14

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ogistics in Employment-oriented

Zhu Zhanfeng

(①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②Shangqiu Polytechnic,Shangqiu 476100,China)

摘要: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要紧紧把握毕业生就业在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深入企业实际,坚持工学结合,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个性特色。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logistics should be employment oriented. We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problem of graduate employment in the social level,or at the school level and corporate level. We should participate in business practice,grasp the combination work and study,optimize the curriculum,and create personalized features.

关键词:物流专业 教学改革 就业导向

Key words: logistics specialty;teaching reform;employment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77-02

0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这既为专业建设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揭示出高职教育要突出就业导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坚持就业导向的必要性

1.1 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教育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展示功能。在功能发挥的过程中,除具有承传、创新特点外,重要的方面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使个体早日融入社会。物流专业,作为新兴的复合产业,要快速提高自身的生命力,更应在学生的“出口”上下功夫,培育学生的就业能力。物流专业的科学建设,必须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坚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就业乃民生之本。古人说,“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坚持以人为本,谋求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发挥教育功能。作为承担促进社会和谐重要责任的专业建设,只有通过高质量地培育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才能广泛赢得社会赞誉,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1.2 文明提升的必要条件物流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专业化细分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向前演进的产物。人类文明层次在稳定和谐中提升,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取决于个体充分就业的程度。扩大就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也要求不断扩大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持续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着公众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人们期待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等问题。这时,只有通过有效扩大就业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才能推进文明的提升。

个体就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明提升四者构成了一个生存链,这个链条成长的生机和活力取决于个体充分就业状况。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然要成为加速上述链条升级的生力军,孵化文明提升的动力因素,为社会进步创造有利条件。

1.3 高职教育的目标归宿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要“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1]这个论断,尽管已经历近90年的实践检验,仍不失为职教界遵循的准则。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各个专业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作为物流专业也不能例外,要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摈弃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个定位,必然加大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力度,形成中国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

2物流专业在就业环节的实际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比较年轻的专业,尤其是物流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仍属于朝阳产业的前提下,其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

2.1 社会方面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起步较晚,政策不到位,社会认可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流专业的发展,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

物流,是人类社会一种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各个部门。据《世本?作篇》记载:“相土作乘马”、“核(亥)作服牛”。[2]这说明,早在夏代末,“商祖”王亥就引领商部落(今河南省商丘一带)的人们用牛车带着帛粟物品与其他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这可以看作是历史上最早的物流实践活动。春秋末期,“商圣”范蠡探索出了“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3]的经商理财原则,这尽管是一种形象性的比喻说法,但足以显示在当时利用车船运输商品、使其增值的做法已被人们广为采用。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演进,在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规模已超过其高技术产业,物流业已成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现代物流的研究,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真正展开。1980年3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成立,把现代物流作为学会的研究重点之一,从此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物流学术交流。1984年8月,“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物流学科命名作为全国性学术组织名称的突破了部门界限的学术性组织。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4,这无疑是物流产业腾飞的良机。该《通知》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发展很快,多种所有制、不同服务方式的物流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尤其是今年国务院将物流产业列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但社会对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仍未配套。但总体来看,仍处于数量扩张的粗放式经营阶段,小、散、差、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税收、金融、交通、土地、城管等方面的政策仍没制订到位,物流行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政策尚未出台,这无形中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制约因素。

2.2 学校方面课程体系的规划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课程,是引领学生步入人生职业生涯的“绿色通道”,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从理论上讲,要有效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而从物流管理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地调研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物流体系的梳理分类不够明晰,影响着学生的创业思路。随着中国经济三十余年持续高速发展,物流产业也在迅速壮大,城市物流、农村物流在竞相发展,专业物流、行业物流在相互补充,生产物流、商贸物流在有机配合,运输、仓储、配送、快递、货代、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遍布城乡,充满活力的物流活动并没有被学校充分认识,广阔的就业空间未能映入学生的眼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业思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仍较薄弱。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调研组的调研数据,全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办学历史大部分不超过7年,较短的办学过程很难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形成积淀。校内仿真、校外顶岗上存在方方面面的掣肘,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方面都影响着学生的对口就业。

2.3 企业方面物流企业的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随着物流产业被列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规划”,从城市到农村,门面上悬挂“物流中心”、“××物流”牌匾的企业、商户比比皆是。分析后发现,他们中间有的只是赶时髦;有的是借物流之名,达规避“税、费”之实;多数是看好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借机捞上一把。真正夯实基础,在物流领域稳扎稳打的企业寥寥无几。这种虚伪的繁荣折射出物流企业的急功近利思想,它不仅容易误导决策者的思维,更影响物流就业市场的就业质量。物流企业的升级改造阻力较大。传统的物流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一直在转换,致使经营者和所有者忽视了企业的硬件升级。新上马的物流企业往往受资金的影响,无法对基础设施、网络技术、物流设备进行规模投入,物流企业层级提升缓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企业接纳就业人员的容量。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亟待加强。由于物流领域规模企业较少,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诚信度偏低;多数企业经营网络不完善,致使上下游节点之间的协作意识不强;企业员工专业化水平较低,多数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考级,没有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推行,造成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校理论与企业实际的巨大落差,从而影响对物流领域的就业追求。

3促进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尽管物流专业的学生在物流领域就业时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在逐步优化,产业政策在逐步出台,就业市场也在逐步规范。只要学生在毕业时能练就一身本领,具备一定数量的核心能力,相信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为此,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着力深耕,重拳打造专业特色。

3.1 坚持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明朝大教育家王守仁就提出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到20世纪上半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知行合一”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新中国诞生后,国家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这就显示,“工学结合”的路子不是“舶来品”,在我国是有生存土壤的。中外实践证明,职业能力的培育必须坚持工学结合。但我国的国情在法律上尚没有明确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接纳义务,为此,职业院校必须主动走出校门,走向企业,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物流专业,跨越式发展容易“营养不良”,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承担发散性需求,只有在“校企合作”上做文章,才是妙策、上策。校企合作是双向的。学校尽管要具有主动性,但主动性并不是向企业乞讨,而是一来一往,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物流企业的发展,已呈现人才、技术的明显缺位,物流专业的学生进去实习,多数受到欢迎。而如何将实习转变成就业,这一方面需要学生展现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向企业提供多种帮助,使其做大做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2 深入企业实际,服务区域经济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不仅是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定位的指针,也是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源泉。物流专业的建设既要面对国内外大市场,这是专业发展的共性层面,更重要的在于紧贴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专业建设的个性特色,是专业发展的根本。如沿海城市,港航物流是重点领域,海运、航运是主要渠道;内陆地区,配送、流通加工、快递等等将成为重点,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最受青睐。面向地方,师生易于开展调查研究,易于找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占地利、人和的优势。走出校门天地宽。一方面,当十年寒窗的学子深入企业调研后,豁然发现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反差,需要快速调整思维方式,由“综合法”变成“分析法”,从社会工作岗位开始,重塑学习方式,带着问题瞄准目标汲取营养,势必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师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入表现,本身就如一则广告,在向人们推介自身专业优势,必定强化社会的认可度,是企业、社会原意接纳毕业生就业。

3.3 塑造核心能力,打造个性特色能力是个体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它是个体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能力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人的能力和了解人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物流专业同样具有复合性。物流专业建设的复合性表现在物流专业的打造必须经由学校教育工作者与物流企业经营者的有效合作才能取得真正成效。因此,学校要对企业把脉,梳理企业的岗位能力;学校要对学生分类,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重点,让学生塑造各自的核心能力,以便使“君子和而不同”。

学生核心能力的打造必须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在这方面物流专业具有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优势。物流产业发展的大潮对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潜在进入者都将进行重大洗礼,“乱”中出英雄,这为物流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就业空间。这时,只要学生能具备3到5项核心能力,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必能满足社会、企业的挑选,找到用武之地。

3.4 优化课程体系,强调持续发展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也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的基准。课程体系结构,代表着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走向。作为新兴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理念上一定要一步到位,打破传统以知识、学科为基本架构的静态体系,构建以能力、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符合高职办学规律的动态体系。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实。例如:我们通过社会调查,总结出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而物流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物流作业的操作及管理能力、物流设施设备的选择使用能力、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物流信息运作能力和物流配送中心的综合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目前中原区域物流管理工作岗位主要有运输管理员、仓储管理员、理货管理员、信息平台操作员、货代管理员、快递管理员、配送管理员、业务营销员、流通加工管理员和物流设施设备护理员等等。为此,我们优化出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模块组成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得到企业及社会的好评。课程建设,必须重视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对产业的发展趋势做出明确的判断,使课程改革循序渐进、平稳过渡;另一方面,要对课程的支撑因素如:师资、教材、设备、基地等元素进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和补充,以保持强劲的态势。

总之,物流专业,作为具有优越产业发展背景的新兴专业,一定要围绕就业导向,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抓住核心能力,突出重点环节,张扬个性特色,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6):257页.

[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31.

上一篇:办公楼电气照明节能设计方法探索 下一篇:公路工程现场检测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