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不预习?

时间:2022-10-30 11:29:16

现在的数学课都提倡让学生课前预习,可是在我们偏远的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多,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只能负责孩子温饱。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能有些困难。即使有的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也只是一些成绩好的或者学习习惯好的孩子。而接受能力弱的或者习惯差的孩子,能把作业完成就不错了,根本没有时间预习。这样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对于学生来说预习只是一个形式,那还不如不预习,不预习的课堂可能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下面就两节同样内容的课,看看预习和不预习的不同收获。

一、案例1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年级的教学内容,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中括号,会计算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课堂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后,出示例题:航模组:“我们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合唱组:“我们组有84人。”美术组:“我们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

师: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答后出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师: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

生:航模组的人数。

[边提问边板书:航模组人数:6+8=14(人)

美术组人数:14×2=28(人)

合唱组是美术组的几倍?84÷28=3]

师:能不能把这3道算式合成一道算式?

(学生在本子上写算式,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生1:84÷[(8+6)×2)]

生2:84÷(8+6×2)

师:看第2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先算航模组,这儿先算加法吗?要怎么样才能先算加法?

生:加小括号。

师:要再算美术组人数,怎么办?

生3:用中括号。

师说明中括号的写法,并板书算式:84÷[(8+6)×2)]

师:怎么读这道算式?(带领学生读,然后齐读)

师:又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

生:小括号。

师介绍运算过程并板书。

二、案例2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课前没有让学生预习。出示完例题情境图后,引导学生整理图中的信息,接着引出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师:要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必须先求出什么?

生:要先求出美术组的人数。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开始动笔列式计算,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孩子在嘀咕:这题不好列综合算式!我适时让学生停笔,然后有目的地先找分步计算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回答,我板书:(8+6)×2

=14×2

=28(人)

师:这算出的是什么?

生:美术组的人数。

师:然后怎么做?

生:用合唱组的人数除以美术组的人数:84÷28=3。(我继续板书这道算式)

师:那这题可不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呢?

生1:84÷(8+6)×2

生2:不对!这题按题意,应该先算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要先算(8+6)×2。可是这样列式,先算8+6=14,然后应该算84÷14,这样就不符合题目的意思了。

师:那该怎么列综合算式呢?怎样才能先算(8+6)×2呢?

生3(激动地):我知道!再添一个小括号,应该这样:84÷[(8+6)×2]。

师:你们觉得这样列,符合题目的意思了吗?我们一起看看。8+6算出的是什么?

生:航模组的人数。

师:然后再算什么?

生:再算14×2。

师:这算出来的是什么?

生:美术组的人数。

师:符合题目的意思了吗?

生:符合题目的意思了。

生4:可是……我觉得这样列式是符合题目的意思了,可是有两个小括号,看起来不清楚。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变清楚点?

生5:换个符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适时向学生介绍了中括号,并把黑板上的算式改为:84÷[(8+6)×2)]。

生2:可是,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呢?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5:我知道。应该先算8+6=14,再算14×2=28,最后用84÷28。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

生5:因为这题要先算出航模组的人数,才好算出美术组的人数,最后求合唱组是美术组的几倍,所以要按这样的顺序算。

三、反思

1.没有预习的课堂,会有更多的精彩。

同样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不一样的课堂。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预习过这部分内容后,早就知道了可以用中括号解决“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这一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感觉就没那么浓厚了。虽然教学效果很好,但总让人觉得整个课堂比较平淡。何况,计算教学本身就不是那么有趣的。

可是,在没有预习的课堂上,学生意识到了解决今天这个问题,光用小括号已不能解决了,认知产生了冲突,就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中括号就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而产生,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出现,学生印象深刻,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整个课堂产生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也充满了数学味。

2.没有预习的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这一问题时,学生想到了列出84÷[(8+6)×2]的算式,这是以前没有见过的算式,这是孩子思维的真实体现,这不就是孩子的创新吗?而当有同学提出这样写看得不是太清楚时,孩子们又想到了换个符号解决这个问题。谁能说我们的孩子不是数学家呢?

上一篇:《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下一篇:基于智慧旅游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