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会预习

时间:2022-10-14 06:33:23

让每个学生都会预习

摘要:为应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创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预习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预习的方法,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关键词:预习 方法 习惯

在新教材中,学会预习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所谓预习,就是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还没有讲授的新课文之前去自学。预习,能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预习,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课文有了粗浅的印象。哪里懂了,哪里还不懂,学生心中基本有数。在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提高了听课的自觉性。在学到不懂的地方,学生会听得更加专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学习基础。教师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预习时方向明确,过程清晰,讲质求效。

一、有“的”预习

“有的放矢”说的是要对准靶子射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也一样,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习新内容的要求,使学生的预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减少盲目性。一般地说来,首先要让学生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的语句,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等,碰到多音字要因词因文而定。其次在读准课文的字词句后要想办法理解词语和读懂文章的句子。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可采用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来理解,也可以通过查字词典及联系上下文解释。对课文中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使用简缩法来理解句意,即删去枝叶保留主干,明确句子的主要意思;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所包含的意思;对文章中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子,通过朗读感悟其语气,改变句式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最后还要对课文有粗浅的了解。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揭开雷电之谜》中,课后有这样两个问题:富兰克林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风筝实验怎么会轰动全世界的?如果学生在预习时有了思考,就会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并通过精要的字词句的推敲、品味和练习,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认识到预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在预习中进行语言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二、抓“点”预习

抓“点”预习就是要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点进行预习。在上课时,围绕预习重点和难点组织教学,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语言训练,使学生的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学生的预习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完成预习任务。如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起死回生》中,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理解“起死回生”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课文中表现扁鹊使太子起死回生的地方划出来,并反复朗读。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围绕重点设计语言训练:1、“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找出一个相近的词语。学生找到了“死而复生”一词,初步理解了“起死回生”的词义。2、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找到重点词句理解。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拿、切、贴、听、取、拣。学生根据板书复述,体会扁鹊的医术高超。因为教师设计的语言训练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就能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语言实践贯穿于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预习的兴趣提高了,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查阅资料,这就扩大了知识面,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在预习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又培养了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三、按“序”预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预习应有一定的规范性,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指导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预习,就是预习要有“序”,可以是“一读二划三查四悟”,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在初读课文时圈划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注上拼音,写出解释,诵读课文,感悟体会。落实到位的预习,必定有一定的圈划和批注等。对小学生来说,只要求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标明。如果不加以指导的话,有些学生就不知道该用什么符号标示或标在什么地方,无从着手,不利于预习习惯的养成。一般来说,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记;需要理解的词语可以用“==”标出;文中的好句可以用“~~”划出;需要理解的句子可以用()标明等等。如三年级第一学期课文《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一段话:

fēng

他像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就用双手把

chēngbiān fú

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学生在自读课文以后,进行了自主圈划,然后,反复诵读,通过查阅资料或查字词典及联系上下文体会感悟,理解其妙处,实在不理解的就存疑。到上课时,学生就能提出问题,并关注需要理解体会的内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照“常”预习

照“常”预习,就是使预习成为一件平常的事,成为日常的行为。培养兴趣,让学生乐于预习,养成习惯,使学生自觉预习,预习也就成了常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这样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实践养成的。因此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实践。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一开始不能对预习提过高要求,做过硬的规定,否则,学生会觉得负担重、压力大,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妨碍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也不能把每次预习布置成“放羊式”的口头作业,这将会使预习流于形式而无实效。布置预习作业时给学生明确的预习范围,帮助学生梳理预习的要求,而且布置的预习任务难易适度,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应经常检查预习效果,指导学生及时有效地完成预习任务。检查时要多表扬少批评。美国心理学家丝・雷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我们发现学生刚开始尝试预习时,他们不知道如何预习。在质疑时,大部分学生不是没问题,就是提出了与课文内容大相径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是要找茬,而是要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要手把手地指导预习,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学困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赞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预习认真、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想法很新颖,连老师也没有想到。”、“你的问题提在点子上,真会读书!”……使学生得到老师的正面评价而欢欣鼓舞、心理满足,还会使学生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预习,这就激发了预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预习习惯的养成,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有效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及时正确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避免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品德与生活》学科指导学生开展资料收集的思...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