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预习指导的探讨

时间:2022-10-17 01:21:42

学生数学预习指导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26-01

预习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的重要方式,为落实学生自主预习,养成良好预习习惯,所以我们在做好学生预习习惯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正确认识预习的意义,切实抓好预习指导

1.预习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过程。学生想在上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

2.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突破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确立以学定教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预习是关键。

二、精心做好预习设计,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预习的设计,要在教师钻研课标、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后,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上进行。预习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应包括预习的内容、方法和预习的要求。①预习的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预习内容的设计要全面、具体、有梯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②预习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原有学习水平,预设预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在预习设计中对某项预习内容的学习给予方法途径上的提示,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预习的方法,可以是学生课上学习时学会的,在预习中加以运用,也可以是学生还没掌握,在预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的。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提示的学习方法也应不同。学生在预习时已经运用自如的方法,教师不必再提示。③预习的要求。预习的要求是学生对预习内容应达到的程度。提出预习要求时,要考虑课标的要求、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因素。随着学生已掌握学习方法的增加,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能力会不断提高,能完成的任务可以不断增加,要求也要逐渐提高。在预习过程中除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外,还应让学生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可通过自学、请教同学和家长等方式解决,确实不能解决的,通过小组长汇报给老师。预习的设计可以以预习提纲或预习学案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抓好预习检查,掌握学生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生预习积极性,以及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检查可以采用小组检查和教师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小组检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主要由小组长检查或组内成员互相检查。在检查预习时,小组成员每人都要承担检查任务,并且,每个人检查的任务要经常变化,人人检查别人,人人被别人检查。这样可以在检查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记录小组内每个人的预习情况,在此基础上上,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两句话小结预习情况,低年级学生可以用等级来评价。检查完后,组长把预习情况汇报给老师。低年级的预习检查教师要跟上指导,必要时教师检查。为了便于统计,可设计预习情况检查统计表。教师检查。学生预习完后,教师抽查或普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现场检查验证小组的检查结果,可以现场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把学生的预习本、课本、预习学案、预习提纲收起来集中检查。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查和查看小组长的检查情况汇报,准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检查预习中,要适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预习方法进行指导。

四、提供预习展示平台,增强学生预习意识

提供预习展示平台,是增强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预习展示可以融入教学过程,还可以开设预习展示课。开设预习展示课的目的,一是给学生提供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进而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提高预习的效果;二是一人或一组展示时,其他同学自然和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对比,验证自己的预习成果,从中受到启发;三是教师边听边记,借此收集预习信息。并不是每次预习都需要展示。教师要把握好开设预习展示课的时机,使预习展示课变成学生预习的“助推器”。在预习展示课上,学生展示的预习成果,可以是通过预习学会的内容,可以是学会某项内容的方法,可以是不会的内容,可以是新的发现或疑问。预习展示时,可以是某个同学对某项内容的展示;可以是一个小组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内容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几课内容放到一课时逐课展示或几课内容分类展示。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预习展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五、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例如1-3年级数学预习指导:首先告诉学生预习的意义,形成良好的预习意识 。学生流于形式的预习,大都是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因此,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好预习方法。 如何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达到较高的预习效率 。

1.将书“看一看”。

1-3年级学生可以尝试着进行课外阅读。“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上课不至于盲目,并可减少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 培养学生的看书能力,重点要指导他们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例题和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尝试读懂例题和插图,边看书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做记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不明白的地方画“?”号。这里的“看一看”,可以是只看一遍,比如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是看很多遍,特别是基础比较弱、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自己课前的刻苦努力来取得同样理想的成绩。 因此老师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至少看一遍,一遍看不明白的就多看几遍。

2.将书“做一做”。

新课本不再是将知识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留了很多的白,这些空白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做的。这里的“做”应该有一种“做数学”的含义,而不能仅仅是“做作业”。 它包括几层意思:一、尝试解答例题,算一算再看看有没有跟例题的解答一样。二、按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做一些小游戏、小实验,通过活动直观地理解知识。三、把书上的空白部分填写完整。四、尝试解答“做一做”的练习,检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

把课本预先做一遍,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进行了这样的充分预习之后再进课堂,每个人的学习就会有极强的针对性。即便有时老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自己也完全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得以解决,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上一篇: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下一篇:在快乐中教学,感受数学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