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课堂调控

时间:2022-10-30 11:03:07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课堂调控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调控;导语;板书;语言;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86—01

一、从导语入手

一个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清楚地了解到这节课要讲的是什么,它的目的要求是什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机器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动起来。比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我首先把马克思的名句“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写在小黑板上,由学生集体朗读。然后告诉他们:“要形象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读一读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又能启发学生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

尽管导语有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气氛、制造悬念等诸多功能,但若调控不当,亦会弄巧成拙,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设计导语。导语力求“精”、“新”、“巧”,但绝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导而又导,拖泥带水。

二、从板书入手

板书是高度浓缩的“提炼”艺术,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缩微教案,它能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路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板书:在“我的叔叔于勒”这六个字外加一方框、四短线,给人以赏心悦目之艺术美感,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板书有法,必须遵循“少而精、虚实结合、布局合理、正确工整”的原则,不能“多”书,不能“无”书,只能“精”书,书在点子上,如刘国正先生所言:板书要“醒目”、“悦目”,“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无定法。不同课文、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板书样式。就是同一教材,由于侧重点不同,板书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但不管什么样的板书,都要突出其知识性、启发性、形象性。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板书,用板书调控教学,服务教学。

三、从语言入手

教师语言应该准确精当、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因为教师只有用准确无误、一语破的的教学语言,有层次地表述信息,才能使学生听起来不会走神;只有用引而不发的语言,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教师语言还必须富有磁性魅力。因为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疾缓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为教学所创造的优美情境所陶醉,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但是,教师不可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语言,大量地堆砌与课文不大相关的词藻,也不可因“灵感”来了,一发不可收。因为那样,教师的“积极性”会填满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才气”会抑制学生的创造灵气。

四、从提问入手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开启学生思维活动的钥匙。首先,问题要难易适中,即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太难,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解,抑制探索的积极性;太易,学生不假思索,随意回答,课堂上大合唱一番,貌似活跃,却没有韵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懒于动脑,导致思维松懈。其次,所提问题要适度。提问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余地,提问就失去了意义。反之,提问过少,就难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其参与意识,也就犯了“满堂灌”教学之大忌。此外,提问还要注意优差生兼顾,使其各有所得,共同提高,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从信息技术入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可使遥远而又陌生的地理气候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通过描写济南的山水之美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没有去过济南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小雪覆盖下小山的美丽风光。在教学前,先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展示济南冬天的美丽画面,并分别展示伦敦、热带、北中国的冬天图片,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上一篇:诵读经典诗文提升人文素养 下一篇:幼儿教育的实践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