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客家传统民居资源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30 10:18:42

广东客家传统民居资源调查研究

摘要:广东客家传统民居作为旅游等特色资源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论文选用广东省客家积聚地梅州市的第一次传统民居普查中四个村镇的基本数据来分析全市村镇传统民居现存情况,并对民居存在的情况作定量数理评价研究。梅州市现阶段传统民居数量较多,资源丰厚;保存状况一般,应及时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状;调查;资源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展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价值、形成演变、保护与发展上,并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的局面;但在历史文化村镇的资源普查鉴定、定量数理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科间交叉融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1],而通过定量数理评价对广阔地域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的研究则更少。广东省客家地区主要包括梅州全市范围,以及与其接壤的河源市和揭阳市部分地区。梅州传统民居及村落的挖掘研究和保护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展开,由于梅州地域较广、传统民居在各村镇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调查统计的任务繁重,直至2004年才开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普查工作。

梅州市包括六县一市,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基础条件大体相似,因此各个城镇的发展速度相当,由此导致各地域范围内的民居的保存情况大致相似。本论文以梅县的一个城镇、五华县的一个城镇和兴宁市的两个城镇调查的基本数据来分析全市传统民居现存的情况。对于所选的城镇,不带有特殊性,都是各个县市内随机挑选出来的。材料的具体来源是由梅州市建设局、梅州市文广电局和嘉应学院携手进行的梅州市第一次传统民居普查工作的资料汇总。

1.所选村镇的概况

1.1兴宁村镇概况。

图1 兴宁行政区划图

图2 梅县行政区划图

兴宁市位于梅州市中西部,扼东江、韩江上游,与梅县相接,全市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图1),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至梅州城57公里。 兴宁市辖福兴、兴田、宁新3个街道办事处和17个镇:宁中、新陂、刁坊、永和、径南、坭坡、新圩、水口、罗浮、罗岗、黄槐、黄陂、合水、龙田、石马、大坪、叶塘。黄陂镇位于兴宁市中东部,全镇共有行政村32个;龙田镇位于兴宁市腹地,距兴宁市区只有七公里的路程,全镇共有行政村16个(注:资料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网――兴宁市政务信息网,2006年4月。)。

1.2梅县村镇概况。梅县位于梅州市中部地区,南北朝置县,历1400多年,是梅州市城区所在地,总面积2755.36平方公里(图2)。截至2005年12月31日,梅县辖18个镇:程江、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西阳、梅南、水车、畲江、南口、石坑、大坪、梅西。西阳镇位于梅县东南部(图3),总面积155.2平方公里,圩镇毗邻梅州市东升开发区,全镇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103个自然村,共有3652户,总人口1.66万(注:资料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网――梅县政务信息网,2006年4月。)。

图3 西阳镇远眺

1.3五华县村镇概况。五华县位于梅州市西南部,韩江上游(图4)。它是梅州市通往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门户,东北与兴宁毗邻。全县地形成为菱形,总面积达3226.06平方公里。该县四周山岭为障,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相间,河谷盆地交错。其中山地占49.1%,丘陵占41.3%,河谷占5.4%,盆地占4.2%。截至2005年12月31日,五华县辖16个镇:水寨、河东、郭田、双华、棉洋、安流、梅林、龙村、横陂、华阳、周江、长布、潭下、岐岭、转水、华城。岐岭镇位于梅州市西部,与河源市龙川县毗邻,在韩江源头,交通便利。总面积98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村,1个居委会10478户,42524人,耕地15689亩,山地10.8万亩(注:资料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网――五华县政务信息网,2006年4月。)。

2.村镇传统民居现状特点

梅州市的行政村没有传统民居的很少,一些乡村由于在近些年移民建成,没有传统民居,如兴宁县的村和村。大多数村落呈现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共存现象,交通的便捷程度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村落中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的比例大小。现今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村落的共同特点是交通不便和经济欠发达。梅州地区传统民居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

2.1.存在的数量较大――资源丰富

梅州地区行政村落的传统民居的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兴宁市龙田镇、黄陂镇、五华县歧岭镇和梅县西阳镇各村落传统民居的数量如表1至4。

表1 兴宁市龙田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表2 兴宁市黄陂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表3 五华县歧岭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表4 梅县西阳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2.1.1梅州地区客家民居资源丰富。一般的镇现有传统民居的数量在一百至五百之间,每个县辖有二十左右个镇,全市的传统民居的数量应该在五万座以上,这表征着客家传统民居在现阶段的保存情况总体较好。梅州地区经济不够发达是传统民居得以保留的直接原因;此外,一般客家村民对待老屋的态度是宁愿任其闲置,也很少去拆除它,因为老房子是客家人的“根”,是民系精神的寄托。

2.1.2梅州地区客家古村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由于传统民居的保存量较大,梅州地区乡村的总体建筑风格中传统建筑风格仍旧占有重要比重。在一些客家民居为主体的自然村落中,客家建筑风格的村落布局仍旧能够明显体现出来。

2.1.3梅州地区客家民居特色资源丰厚。现存的传统民居中,围龙屋、殿堂式和杠式(方形围屋的一种)占有绝大多数,仅黄陂镇统计的25个村落中的294座传统民居中就有137座椭圆型的围龙屋存在,这几种类型的民居占地面积都很大,一座一围的围龙屋的占地面积可以是现代乡村普通现代民居占地面积的四倍以上。梅州的围龙屋与福建的土楼和江西的土围子成为客家民居的三大特色,梅州大量存在的围龙屋是丰富的、宝贵的民居旅游资源。

2.2多数传统民居保存情况一般――应及时开发资源

传统民居保存的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有些民居看上去依旧很新,也有些民居只剩下残垣断壁。根据传统民居保存的整体现状表5和表6中可以看到保存一般的民居的数量占有绝大比例。

表5 龙田镇与黄陂镇传统民居保存现状一览表

表6 歧岭镇(注:有两座民居保存状况不详。)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梅州地区的传统民居没有马上濒临灭亡,是一个较好的现象。我们不能期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民居还完好如初这样不切实际的现象出现。目前传统民居的现状可以留有一些时间给专家学者用实物的形式研究传统民居,研究出有效地、经济地、切实可行地保护民居的方法,如果其中一部分作为旅游资源,对一些民居来说也是一举两得的效果。

图4 五华县行政区划图

图5 大埔县惯用的外墙材料

2.3传统民居中“高龄”现象明显――资源价值的提升

梅州地区在宋朝时期就开始有繁荣的商业出现,建筑活动也应该比较活跃。从图表7-8中可以看到,至今五六百年的传统民居仍旧存在少量,至今一二百年的民居的数量是大多数。传统民居的年代越久远,保存的数量越少,这是符合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民居出现高龄的现象是有多种原因的,例如与民居本身的建筑质量、民居的维修程度、民居的使用情况、民居是否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等都有关系,当然,坚固的墙体是民居能够屹立挺拔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民居多数有防御的需要,因此建筑结构非常坚固。除大埔县的传统民居以灰砖和乱石墙为主(图5)以外,其它县市均以土墙为主。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在砌筑外墙的三合土中掺入糯米浆或红糖水,使墙身更加坚固,铁钉很难钉入。这种坚固的结构使传统民居的寿命得以延长。

表7 黄陂镇(注:有一座民居为中西合璧形式,具体年代不详。)与龙田镇

表8 歧岭镇与西阳镇(注:有26座民居建筑具体年代不详。)传统民居修建年代统计表

由于传统民居有较长时间的保留过程,因此研究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这种演变可以涉及材料、结构、技术、装饰等各方面。早期建筑往往是一个家族的早期历史印证,能折射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研究其各历史阶段的维修与使用状况,能够为现在传统建筑的保护提出适当的方案。梅州地区由于有较久远历史的传统民居存在,使得民居的各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到较为真实可靠的证据,同时提升了作为旅游资源和研究资源的价值。

2.4.传统民居利用率较高――利于开发民俗资源

梅州客家传统民居的主要用途不仅在于居住,而且兼有祠堂的功能。这使传统民居在使用方面中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居住和祭祀功能兼备的民居,一种是仅居住使用的,一种是仅祭祀使用的。这几种使用情况可以根据列表体现出来,表9、10。

表9 龙田镇与黄陂镇传统民居现使用情况表

表10 歧岭镇(注:有6座民居建筑使用状况不详。)与西阳镇传统民居现使用情况表

因为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是双重的,即便是客家人在经济条件变好的情况下,建造新居搬离老房子,也会因为老房子的祭祀功能而保留它,并在年节祭祀活动之前打扫卫生,检修维护。此外,民俗活动例如婚丧嫁娶也是在传统民居中进行的,使得民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充分利用建筑是保护建筑的最合理的方式,民风民俗的载体是传统民居,反之传统民居也使民风民俗顺利地传承下去,这两种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现今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都有几次使用高峰期,一是家族人丁兴盛时期,一是前后时期。前后时期人口剧增,但是很少建房,导致此时期的民居每间房子居住一户人家是正常现象,甚至一个生产队的居民全部居住在一座传统民居当中,几百个人出入同一扇大门。如今村镇的传统民居当中只有一、两户人家居住是正常现象,能够常年使用的房间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房间处于空闲状态。不过,只要民居处于使用状态,进行基本的检修,就比纯粹闲置好的多。此外,必需注意到一个潜在危险的出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闲置率肯定会呈现上升趋势,民居保护的问题将会出现困境,如果不及时对一些民居旅游资源开发,会失去一些很有价值的民居。

3.传统民居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3.1问题一:建筑年代的远近与保存质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民居调查中发现传统民居现存的数量与建造的年代呈现反比关系,同时应该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一些传统民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就已破旧不堪,如表11-14。

表11 龙田镇与黄陂镇保存较好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表12 龙田镇与黄陂镇保存较差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表3-11 歧岭镇与西阳镇保存较好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表3-12 歧岭镇与西阳镇(注:有1座民居建筑年代状况不详。)保存较差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几个镇不仅在早期的传统民居中体现出好坏均有的现象,同时在近几十年内的传统民居也呈现好坏均有的现象。在黄陂镇上翁村碗细下生产小组中,有座陈氏民居在1960年建成,现在属保存较差的民居。根据这种情况,对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对象的选择是有要有针对性的,对那些存在年代久远、保存较好的民居,特别是古村落应及时地挖掘利用。

3.2问题二:闲置的传统民居中保存较差的比例偏高

在梅州地区,闲置的传统民居的比例目前还不是很高,龙田镇有6.98%的传统民居闲置,黄陂镇有15.79%的传统民居闲置,西阳镇闲置率4.82%,歧岭镇的闲置率仅3.09%。但是民居闲置就是传统民居最坏的厄运开始,从表13和表14中可以看到闲置的民居保存较差的比例要高一些。

表13 龙田镇与黄陂镇闲置民居的现状表

表14 歧岭镇与西阳镇闲置民居的现状表

民居的闲置与保存较差有这样的因果关系:一种是因为民居的现状太差,居住者才弃置建新居;另一种是因为传统民居被弃置,才导致房屋的加速破旧。不论哪种因果关系,只要出现闲置,民居的保存就会出现危机。作为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居民对传统民居的利用与保护,从而减少对民居的闲置破坏。

4.结语

梅州市现已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的特色资源就是客家传统文化,传统民居作为承载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梅州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对于丰富的民居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对资源本身的数量、质量等状况应有准确的掌握,才能对资源进行持续开发与利用。由以上随机调查的四个镇的民居的现状,可以总结出:梅州地区每个村镇内均有部分传统民居的保留,同时还有一部分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摸清梅州地区现有传统民居的“家底”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民居进行旅游利用和历史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5(2):59-64

上一篇:石涛画论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产业开发场域下的传统工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