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实现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30 06:06:12

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实现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摘 要】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通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与传统著作权、财产权的差异、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来盗版的竞争,都要求立法者必须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著作权责任。本文阐析了云计算环境下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并且运用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理论分析了云服务商的侵权责任。同时,本文也对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实现的困境予以分析论证,然后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从而使人类共享知识产权和云计算带来的极大便利。

【关键词】云计算;著作权;侵权形态;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64-02

著作权的保护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著作权法律制度的调整与修正,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现代著作权法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授予作者对其作品一定时间的排他权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著作权法的进一步发展。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重庆市设立“国家云计算知识产权(重庆)试验区”,标志着云计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层而。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针对云计算方而的法律法规,而司法实践中也鲜见云计算侵权案件,但是云计算对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体系造成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一、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概述

(一)云计算环境下作品的数字化

云计算具有“按需即用,随需应变”的强大功能,所以它是对基于网络、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也能够方便的、随需访问的一种模式。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化是指:在云计算环境下,作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一定形式的信息如图像、文字、声音、图形等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为二进制数字编码,并在云服务介质上进行存储、读取和传播的过程。虽然作品在云计算环境下业已数字化,但是数字化仅是作品的存在形式之一,其实际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所以作品的独创性也未发生任何变化。

(二)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的归属

独创性是作品的灵魂。从保护和激励著作财产权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事实作品抑或是功能作品,英美法系国家均支持因“额头流汗”之劳动而获得作品保护,但是这种作品保护范围过于宽泛无疑会容易导致公共领域的作品私有化,剥夺了社会公众的自由权,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独创性不仅仅包括独立创作,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创作高度,并且这种创作高度应当与个性表达相衔接。然而德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具有较高创作性,这也导致不具有较高创造性的作品难以受到著作权法的有效保护。因此,笔者认为云计算环境下作品的独创性标准应当以“最低限度的创作高度标准”为宜,以平衡版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

在云计算环境下,云服务商和云用户均可以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如果云用户将作品上传到云中,仅是作品的复制。如果云用户是作品权利人即可视为其自由行使其权利,若云用户非作品权利人,就需要获得作品权利人的许可后方可将作品上传,否则应当视为侵权。如果云服务商提供计算机程序,云用户根据操作步骤输入相关信息,计算机程序按照用户的指令自动制造作品,如在线地图、在线翻译等;在此过程中,云用户并未实际参与制造作品的劳动,不拥有作品的著作权,所以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云服务商。从该作品形成原因和利用的角度考虑,由于云计算服务提供者垄断其利用不符合其本身技术共享的特征,因此在此种情形下,虽然云用户无该作品的著作权,但是拥有该作品的使用权。就交互创作情形而言,云用户与云服务商在Paas、Saas过程中设计的程序共同创作作品,为了最大化利用作品,应当将交互创作产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云用户。如果云服务商在提供云服务的过程中,可能基于白身目的或其他原因进行创作,也可以获得作品著作权。

二、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形态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著作权侵权形式也呈现出更多的侵权形态。因此,厘清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形态对实现著作权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实现技术进步和保护著作权的双重目标。

(一)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杈

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形态可以划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直接侵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缺乏法定豁免,未经授权使用作品的,不论其主观动机是否有过错。云服务提供商没有获得版权人的许可,白行将作品直接放置在网络中传播,且无免责事由,即构成直接侵权。特别是在私有云中,云服务商直接将加密、封存的作品在云中传播,严重侵犯了版权人的著作权,应当承担直接侵权责任,这也使得诸多云用户因此类安全问题而不敢触及云计算。就间接侵权行为而言,可以分为教唆、直接侵权预备和故意引诱侵权行为。具体而言,由于云计算的技术机理和运行原理较为复杂,云服务商只是提供技术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作品被侵权并非一定是由云服务商直接造成,云服务商仅作为间接侵权人提供中介服务,需要承担相应的间接责任。

(二)间接侵杈过错的认定

就间接侵权构成而言,需要行为人同时具备主观过错与实施客观行为。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对认定云服务商是否实施客观行为较为容易,但是对云服务商的主观过错程度进行认定则较难。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环球电影制片公司诉索尼公司案”中判决:为了在家庭中“改变观看时间”使用录像机录制电视节目构成“合理使用”;只要产品能够具有一种潜在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产品的制造商和经销商就不承担“帮助侵权责任”。在此后的20年中,美国国会通过的《家庭录音法》、《千禧年数字版权法》以及联邦通讯委员会对摄录设备规定的技术标准将录像机的“合理使用”范围牢牢限制在录制免费节目之中。美国联邦法院在认定帮助侵权时引用了“实质非侵权”理论,即当被告提供某种商品同时具有合法用途与非法用途时,可以免除其侵权责任,该技术中立原则称为“网络中立”;并且该中立原则在以后的判例中被不断引用,成为高科技免责的重要理论基石。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如果云服务商帮助他人侵犯版权人著作权的行为已经被证明,仍然由于其部分合法用途而游离法律处罚范围之外,则与著作权法本质相悖。

三、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实现的困境

著作权法的设计基石和著作权保护体系的构建基础主要基于云计算出现之前的科学技术,而云计算的出现颠覆了著作权法的设计基石和保护体系的构建基础。具体而言,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实现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二个方而:

(一)著作杈规制对象错位

就著作权设计初衷而言,著作权的设计对象主要是针对作品的专业使用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略了个人使用者。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妮法》是英国皇室赋予出版商禁止其他出版商利用他们作品的特权。因此,著作权设计初衷便是考虑如何平衡专业人士之间的利益博弈。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之前,立法者主要是针对专业机构(有线电视公司、无线广播公司、非法光盘、磁带的生产商和经销商等)制定著作权具体条款。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个著作权产业的生态环境,云用户扮演着作品使用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但是,传统规制专业人士之间的合同关系或著作权对抗工具依然被用来对抗非专业的云用户,最终会切断作品权利人和市场终端用户之间的联系渠道。

(二)传统“守门人”著作权保护机制失灵

Kurt Lewin提出了“守门人”理论,他认为信息传播是通过守门人进行的,只有符合一定价值标准或者规范的信息才能被传播给社会公众。就著作权领域而言,守门人是指制片公司、图书出版社等大型作品生产机构,他们主要通过抵制侵权产品进入正规渠道印刷、销售等以规避其危害。但是“守门人”强调对专业性的依赖,是基于作品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前提,而云计算这种强调云用户能动性的技术出现后,就使得“守门人”保护机制逐渐失灵。

(三)法律规范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脱节

如果一项技术已经为社会公众所接纳,但是法律规范却对该技术予以禁止,就会造成法律规范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脱节。由于当前尚无专门针对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云用户在生产、传播作品时可能会逾越法律边界形成侵权事实(即使这种侵权行为合乎社会行为规范或社会道德),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四、云计算环境下实现著作权的路径设计

(一)完善技术保护措施

缺乏限制的保护将会滋生权利的扩张。采取技术保护措施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独占性,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只是从宏观层而上对技术保护措施作出规定,而未对技术保护措施权利人的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现行著作权法律规范只是规定了版权人不得规避技术保护措施,尚未明确划分技术保护措施的类型和限度。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防止版权人的权利无限度扩张,平衡版权利益,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版权人利益之间的有效平衡。此外,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的具体技术保护措施,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苹果公司的APPLEID加密技术,即用户通过付费才能使用作品,这就确保作品权利人的作品在网络传播时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并且也不会存在作品复制或临时复制等问题。

(二)适当引入补偿金制度

云计算环境下,复制愈加容易,复制成本较低,版权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版权人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则愈加严重。实现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不仅要强化事后救济,还应当着力完善事前作品利用模式。许可是作品的一种利用方式,但是在云服务商提供云服务时涉及到著作权的利用时,每次都要经过版权人的许可,这必然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难以实现作品的经济效益。同时,许多作品属于难以确定版权人的孤儿作品,此种情形要在利用作品之前获得版权人的许可存在较大难度,也与云计算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悖。因此,将补偿金制度引入到著作权法中是为了保障版权人能够从作品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当作品的复制媒介和复制设备在销售时,必须按照作品价格的一定比例向版权人支付“补偿金”,从而维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健全数字版权授权模式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对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保护的利益平衡机制形成了巨大冲击,这也要求立法者亟需对现行著作权授权模式予以健全,以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社会需求。传统著作权的一对一授权模式成本极大且效率极低,无法满足云计算时代下大数据交互的巨大需求。云计算环境下作品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作品侵权案件日益增加,作品授权成本也不断增加,对作品的流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云计算环境下必须要对集体管理制度予以完善。2012年我国修改著作权法,从“授权使用费用标准”和“延伸性集体管理”两个方而对现行集体管理制度予以完善,但是我国著作权管理组织的运作方式仍未成熟,著作权授权费用难以给版权人带来较大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转变著作权许可方式,允许私人建立集体管理组织,并且积极吸纳市场因素,允许同一领域内存在数个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竞争,从而更好地实现著作权。

参考文献:

[1]刁胜先我国的版权法治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以云计算为主要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3(1)

[2]鲍征烨.云计算著作权问题探析一一以Saas模式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王俊.云计算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应以传播权为中心[N]人民法院报,2014-10-22(007).

[4]张钦坤云计算、开放平台与服务商版权责任[J]电子知识产权,2012(12)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也谈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