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方式探骊

时间:2022-10-30 04:15:49

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方式探骊

摘要:面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文艺界人士将它一直停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而今民间舞蹈发展仍处于困境,我们应该考虑从社会现实和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民间舞蹈的应用实践来突破瓶颈。可以通过“民俗、学校教育、产业化”等实践活动的平台,找出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方式,来解决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民间舞蹈;应用实践;舞蹈教育;民俗;产业化

导言

关于民间舞蹈的传承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尤其是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民间舞蹈传承问题也成了近年来研究的焦点,而且多数研究都投向了“保护问题”。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21世纪的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现状,由于外来的和现代的舞蹈文化影响,不断受到冲击,民间舞蹈还是逐渐在退缩、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外来舞蹈和现代流行舞蹈,这些舞蹈频繁地使用于民间仪式和社会民俗活动中。这说明民间舞蹈的价值内核已被剥离,民间舞蹈的传承步履维艰。因此,传承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是影响民间舞蹈发展的桎梏。

对于民间舞蹈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的窘境,不可能寄希望于博物馆式的非原生态“保护”,使民间舞蹈与世隔绝,成为“遗产”,只能从如何纵向地传承去探求出路。笔者认为,要使民间舞蹈有效、持续的得到良好地传承,应该着眼于社会现实和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民间舞蹈的应用实践平台或载体,通过此平台或载体使其存活、延续和发展。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把民间舞蹈的传承问题,纳入应用实践的领域来思考,不但具有舞蹈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意义,可能更具有当代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现实意义,并且可能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进行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其传承方式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结合应用实践的平台,促进相互的支持与合作,从而达到全方位的、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过程中,民间舞蹈文化的环境基础也随之变迁,它的生存必定要与时代相适应,离不开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其传承方式也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选择。笔者认为,“学校的民间舞蹈教学”“民俗实践中的民间舞蹈活动”“文化消费产业实践中的民间舞蹈”等应用实践行为应该是民间舞蹈在当代甚至未来传承的主要方式。

一、学校教育与民间舞蹈传承

我国舞蹈教学自建立肇始,就是以“芭蕾的规范化和古典舞蹈的程式化”为中心,沿用至今基本秉承初衷。但是,随着舞蹈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逐渐变的现代化、国际化,舞蹈教育的中西化问题也日益尖锐。我们目前的舞蹈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的同时,也拉大了与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的距离,而聘请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魅力,既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又能为传统民间舞蹈提供展示的平台,这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学校舞蹈教育来说是一个双赢的良策。

我国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地方舞蹈人才来充当主角,地方舞蹈人才需要舞蹈教育的平台来培养和提供。而现在的教育状况严重“西化”,与地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建设背道而驰。目前,各高校对于本地民间舞的传承与保护才刚刚启动,从领导、教师到学生,都没有很强烈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观念。无论从搜集整理还是引入教学甚至培养观众,都处于零碎的节目编排阶段,没有系统的教学安排。民间舞演出形式和演出人员都是应景应时,临时筛选,也没有固定的选练方式。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相关规则制定,都处在启蒙阶段。传承、保护民间舞蹈艺术,不能仅仅利用民间舞蹈素材编几个节目,写几篇文章,而要从专业设置入手,将本地民间舞纳入本地高校的教学体系,从招生、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培养目标、就业渠道,每一个环节都为保护和传承考虑。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学校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方式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发掘整理文字工作。2.长期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即走出学校,深入民间采风和将民间艺人请进学校来的方式。3.在保护仅有的原生现状的同时,积极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创造适合于当今社会文化特色的现代民间舞蹈新型审美品质。4.让原生态传承人的变化尽可能成为自身的蜕变而不是人为的改变,在作品改编中让人为的改编尽可能保留原生文化的基本格调。5.在教学中,尽可能注意民间方式与学校规范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尊重与兴趣。

从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立场出发,为当地教育部门提供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的思路和方案,相信学校舞蹈教育在民间舞蹈传承上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二、民俗活动与民间舞蹈传承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是民众文化生活中具有传承性文化的重要部分。民俗在民间又被作为一种“礼”而长期存活下来,具有维系和调节民间人际关系的纽带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在其《民俗学概论》的绪论中,这样写道:“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说,民俗是源于民众并用于民众的一种民间集体性的社会活动,如其他学科一样,要达到为民众和社会服务的目的,其应用特征突出地表现为“功利”性,即能否对社会和群体产生直接的效益。所以对民俗研究价值不仅具有为民众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更具有民间文化传承的作用。

民间舞蹈活动因民俗的存在而存在,民间舞蹈活动离不开民俗,民间舞蹈活动的传承可以借助民俗学的“功利”性和应用实践的方法,突出民间舞蹈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强调民间舞蹈活动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现实生活需要服务。比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都相应提高,各种文艺活动也与日俱增。各地区民俗中的舞蹈活动受到民众的普遍青睐。那么,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民间舞蹈的作用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考虑直接由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开办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机构,对整个地方的民间舞蹈活动统筹安排。这样,既能保留传统的本色,又符合民众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民间舞蹈将随着民俗的承启而持续、有效地传承。

三、产业化和民间舞蹈传承

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生态环境变迁,传统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方式已经不复存在,民间舞蹈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也已经随着社会的变迁而物是人非。很多民间舞蹈传承艺人中最年轻的传承人已经是七旬古稀之年,而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只能通过政府的鼓励和政策的引导而被动接受传承,即通过地方文化机构以及旅游机构参与的政府搭台,民间与政府相互渗透的传承方式将在民间舞蹈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通过以来,各地区政府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引起很大程度的重视,并大力投资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在各级地方政府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中一般都有这样的记录:搜集整理资料,完成录像、录音、记谱、文字描述(其中包括项目名称、讲述者简介、内容记录、作品来源等)等基础工作;组建文艺队伍;由政府牵头,发挥各文艺团体的积极性,并承诺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歌舞会,充分发挥民间艺人传承作用。但是根据调查,各地方的落实情况不一,很多地方由于资金以及政府官员对于艺术的消极态度,保护和宣传的意识跟不上导致民间舞蹈的创作、表演、保护都处在半搁浅状态。

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消费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多样化,文化产业作为与需求、消费紧密相关的产业,其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点满足了消费的多样化。但作为人类表达情感、反映民族特征的本能方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仍然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成为现代休闲娱乐消费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在现代社会中发展文化消费产业的同时,必须加强民族文化的根基意识,强调文化的自尊与自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营造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呼唤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才能保证民间舞蹈在文化构成中的相对独立地位,民间舞蹈的优秀种子才会长出新苗,获得生机。

民间舞蹈要学习其它产业的发展运营模式。我们秉承“服务于社会”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从应用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查和分析市场,充分发挥自身艺术活力,开发产业链条,形成以“民间舞蹈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势必会带来一种消费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可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弘扬、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并开拓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有关文化部门也在积极地寻求出路,比如与旅游景区的舞蹈实践接轨。在全国各级旅游风景点现在都有各种具有本地传统特色的民间舞蹈活动和专业艺术团体,其中有大量高水平的舞蹈人员在风景区从事民间舞教学、表演,组建并带出了一大批舞蹈演员的组织者或领队,他们除了对本地民间舞蹈进行艺术加工,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而且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并为当地政府提供了民间传统舞蹈发展的思路和方案。旅游景区的舞蹈实践在民间舞蹈传承上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小结

民族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民族繁衍不息之根本。传承民族文化等于在传承民族精神,传递民族的生命。民间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劳动人民生活的记忆。研究民间舞蹈的传承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意义,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舞蹈文化,应结合应用实践从教育、民俗、产业等多角度、多层次实施,探寻民间舞蹈文化的可持续、生态化的传承方式。

目前,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都在相对独立地做着积极的工作,这样的保护和传承难免有重复和疏漏。因此,建立起教育、民俗、产业三者的互动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是我们从事舞蹈工作应当关注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

版社.2001.01

[2]项阳.将民间艺人请进大学校园一新疆之行的感受与思

考[J].中国音乐,1999.03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09

[4]李国平.应用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的沃土[J].西北民族

大学学报2004.05

[5]王志毅.民间音乐的当代传承方式[J].民族艺术研究

2010.05

[6]邓小娟.生态文明时代的民俗舞蹈价值观重构[J].舞蹈

2010.07

作者简介:

任艳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学。

上一篇:浅析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下一篇:从工人形象看“十七年”河北省京剧现代戏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