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2-10-30 04:02:17

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 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化学工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仅受到来自外部的油价震荡、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国内资源的约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本文首先全面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结合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提升我国化工产品出口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化工产品出口 国际竞争力 对策

一、引 言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由于化工产品广泛地用于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因此化学工业生产的规模、技术水平和门类齐全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化工产品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我国化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近两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欧美等国家对进口化工产品环保标准的提高,加之,近几年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因此,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于提升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势原因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化工产品的生产无论在质量、品种和规模上,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是,与发达国家化工产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化工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化工产品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存在产品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造成一般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高新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是低附加值的基础性原料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在市场上供大于求,大量产品在中低档次和相当于生产成本的价位上恶性竞争,如无机化工原料等资源型产品;而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低,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

二是研究开发投入低,自主创新不足。我国化学工业的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的大量投入,研发投入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来看,工业技术进步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技术创新,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本国的自创,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另一类是扩散性的技术,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对其他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和学习,当然也可以购买,通常表现为拥有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不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但可以通过接受其他国家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产业的增长。我国目前大部分化工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技术来源主要来自于发达工业国家的技术扩散,大部分工艺技术和关键装备仍然是成套引进的。产品技术开发薄弱,质量档次低。

三是企业规模小。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有所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生产效率低,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是贸易环境恶化。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变化,如反倾销、环保安全问题、国内进出口政策和关税调整以及国际上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性壁垒等等,其影响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产品进出口量和价格的变化中。此外,近年来由于国内部分化工产品的能力扩张较快,过去自身缺口较大的产品现在自给率大大提高,进口需求下降,而自身产能充足的产品在能力扩张、内需趋缓的形势下,加快了国际市场的开拓。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涉及化工行业的承诺基本到位,即取消配额和其它进口限制、减让关税、给予外国公司贸易权和分销权等,我国化工产品将面临市场全面开放、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新的更严峻的挑战。

三、提升我国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化工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其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整体竞争力,而我国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我国化学工业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发展期,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抓住契机提升我国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加快调整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

由于目前我国低端化工产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而高端产品供应不足,又需高价进口,加之,化工产业的发展受到资源瓶颈和环保的压力,我国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分为行业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行业的角度看,我国应该扩展精细化工新领域,发展资源节约型化学工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升级。从产品的角度看,我国应加强化学产品的深加工,以国内市场需求大的有机化学原料、化肥、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等产品以及技术水平先进、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学品和新型化学品为重点。

2.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近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极大地影响国内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出口。2007年7月所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影响到化工产品的多个领域,增加了化工企业出口的成本。2010年7月,国家还要对部分化工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这些政策的调整表明,国家明显在限制高耗能、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引导国内化工企业从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因此,要提高我国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由于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因此,化工产品的技术创新不仅是化工产品出口的要求而且也是化工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3.在积极应对反倾销的基础上,对化工产品的出口战略及时进行调整

除了正常的关税手段以外,目前许多国家还往往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环保标准等新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或反倾销来限制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对于国外对我国化工产品发起的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我们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应对。同时在积极应对反倾销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出口战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四、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多年来,我国化学工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导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短缺正越来越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石油、天然橡胶、硫磺等对外依存度都在50%以上。同时,环境保护的压力又成为行业面临的又一突出难题。我国石化工业是污染物排放大户,废水、废气、废固分别居全国工业行业第1位、第4位和第5位,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均位于工业生产行业前列。这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不仅是难以为继的,而且不利于我国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面对日益紧张的环境和资源压力,我国化学工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快淘汰落后产能,使化工行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韩永奇:影响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因素与对策.化工技术经济,2004年第11期

[2] 董 涛:200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现代化工,2008年第3期

[3] 白玉杰:化工行业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第3期

上一篇:中国加工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 下一篇:高校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