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宇宙》所体现的巴托克的创作特点

时间:2022-10-30 02:48:35

浅谈《小宇宙》所体现的巴托克的创作特点

摘要:巴托克是二十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人物之一,他从民间提取音乐创作元素,对传统大小调体系并非完全抛弃,而是取之精华,并与现代作曲技术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小宇宙》这套钢琴作品流露了他一系列的技术探索的痕迹。本文通过对其相关作品的分析,以揭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特点。

关键词:巴托克;多调性;中古调式;非三度叠置和弦;纵向叠置

从法国人拉摩于1722年发表《和声学教程》至今,和声学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了。在这个时期跨越了巴罗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二十世纪的音乐。其中二十世纪以前的音乐主要是以传统调性体系音乐为主,这个时期作曲家把调性音乐发展到了极至。然而二十世纪初期的音乐却与之前大不相同。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从音响、材料以及运用方式上出发,在创作技法上尝试着多种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层出不穷,风格不一,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

来自匈牙利的作曲家巴托克――同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齐名,是二十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小宇宙》是巴托克于1939年创作完成的一整套钢琴曲集。在这套作品当中,体现着巴托克的诸多创作特点。首先,在调式音阶上,虽然没有完全放弃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大小调音阶,但是应用了大量的其他调式音阶结构,如五声音阶、全音音阶及各种中古调式等,这些调式音阶对于习惯了传统大小调的音乐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作曲家大量的使用这些音阶来远离浪漫主义,摆脱大小调的传统风格。其次,和弦材料的构成上发生变化,在传统三度叠置的基础上做了扩展,既有分裂和附加音的形态,又有二度叠置、四度叠置以及各种不同音程结合的形态,这些和弦有时看起来似乎是一些独立于和声的线条的偶然结合,从而形成和声与旋律的较长时间的陈述对抗。再次,在调性的运用上,在之前的横向上的、具有时间先后顺序的调性基础上,又产生了在时间上同时进行的、纵向上的多调性叠置,单一调性与多调性相互之间的交替陈述,给乐曲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使乐曲更加具有色彩性。

1. 在调式音阶的构成上所体现的新特点

从整体音响上看,具有中古调式风格。在横向线条进行中,钢琴的左手声部是主旋律,建立在A爱奥尼亚调式上,在陈述3小节过后,旋律整体向上移动,构成上方的小三度模进,调性进行在C爱奥尼亚调式上。钢琴的右手声部是陪衬声部,但调式的建立却很有特点。首先是出现了具有同主音大调特征的大三度音(升C),随后又出现了具有A多利亚调式特征的大六度音(升F),所以这里把右手声部分析成A多利亚调式。这样两个声部虽然调性相同,但是调式却不相同,并且具有典型的调式交替特征,构成调式形态的综合。

从整体上看,两个声部线条的进行各自具有独立性,音列的构成具有五声性。其中钢琴的左手声部建立在升F爱奥尼亚调式上,钢琴的右手声部建立在D爱奥尼亚调式上,两个声部虽然各自围绕自己的调性中心音而进行,但是调式却都建立在爱奥尼亚调式上,整体音响较为单纯,具有典型中古调式风格。

2. 在和弦材料的构成上所体现的新特点

这首作品是和弦材料构成上分裂和附加音的形态的典范。在这几小节当中,钢琴的右手声部为主旋律,调性中心倾向于E音,具有以E音为主音的爱奥尼亚调式风格。钢琴的左手声部为伴奏声部。从和弦材料上看,依然介于大小调体系的三度叠置和弦,但这里和弦的进行属于非功能性的,第9小节的和弦(G―降B―升C―降E)是德意志增六和弦的分解和弦形态,其中构成减三度的两个音同时解决到D音上,从而加强了对D音的倾向。从整体上看,和弦音并不包括旋律音,使和声与旋律产生对抗。尤其是旋律材料倾向于E音,而和声材料倾向于D音,两个声部不在同一调性,进而使结合度变弱,加大了音响的不协和性,旋律与和声的分立度更强。

开始的第一个和弦就出现了非三度叠置的二四五和弦,两个纯四度音程相差大二度的结合。第二个和弦从谱面上看是一个以降A音为根音的九和弦,这个和弦属于变和弦。在这个和弦当中运用了更多的不协和音程和变化音程,包括了小二度、增二度、增三度、减三度等。但是这个和弦从物理音响上却与前一和弦层次相同,两个和弦交替进行。第一个和弦的根音G与第二个和弦的根音降A相差的小二度在音响上形成了尖锐的不协和效果,这种贯穿全曲的不协和音响体现了近现代和声与传统和声的不同特点,这种谱面上看完全不同的和弦形态,在音响上又能够交融达到统一的创作方式被二十世纪的很多作曲家所偏爱。

3. 在调性的运用上所体现的新特点

从多声部织体上看横向的织体结构,具有复调性的特征。钢琴左手声部的前两小节构成主题动机,后两小节是前面的逆行,构成四小节的主题乐句,以降E音为调性中心。而钢琴右手声部的调性是以B音为调性中心。从整体上看,这几小节建立在双调性的基础上,并且两个调的关系极远,中心音之间相差增五度,音响效果不协和。但是,两个声部的动机在创作上却非常紧密,两个动机是以G音为轴的倒影模仿关系,使相对独立的两个声部构成了统一。

在这个谱例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钢琴的右手声部是以降D音为调性中心。钢琴的左手声部是以C音为调性中心,两个不同调性在纵向上的平行进行,属于多调性。C与降D之间相差小二度,调性关系极远,没有共同音,这样远关系的调性在纵向上的叠置所构成的音响是尖锐的、紧张的、不协和的,使上下两个层次形成较大的分立,使乐曲的进行更加具有推动力。

从上面的谱例不难看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的古典调性体系经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达到了最强大或巅峰之后,一些作曲家为了摆脱传统古典调性的束缚,开始寻找新的音乐元素,不断尝试新的作曲方式。有的作曲家还采用了在音高上有很大变化的无调性理论体系“十二音序列”手法来创作音乐。然而巴托克却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诠释音乐。他的作品旋律线一般较窄,和声与旋律分立度较大,在横向线条上依然是有调性的,并且在一些作品中还体现了他的多调性思维。他从传统大小调体系中提炼思维,再根据民间音乐的形态予以锤炼,把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独特创作风格,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400715)

上一篇:执著的思念 下一篇:穆旦诗歌中的独特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