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努埃尔.普伊格作品中关于“性”的讨论

时间:2022-10-08 09:12:44

曼努埃尔.普伊格作品中关于“性”的讨论

摘要:有关“性”的讨论在诸多拉美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涉及,阿根廷作家普伊格更是因自身的同性恋取向对这一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看法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着重分析他代表作《蜘蛛女之吻》中的主人公莫利纳这个人物形象来揭示作者对“性”文化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后爆炸”文学;同性恋;莫利纳;曼努埃尔•普伊格

曼努埃尔•普伊格是拉美文学“后爆炸”时期崛起的阿根廷小说家,他的作品创作主题严肃,高度关注社会现实,不顾禁忌的暴露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待、同性恋、大男子主义等社会问题。与其他许多阿根廷作家不同,他所描写的是最普通的民众,是社会中下层的普通人,他们普遍没有多少知识,在感情生活和性生活上都遭到挫折,生活在悲观失望之中。

普伊格是拉美文坛为数不多的把笔锋伸向了当时的两大:性和政治的作家之一。从他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比如在《丽塔•海沃兹的背叛》和《红红的小嘴巴》中通过对不同人物及小城镇生活的刻画,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冲突和性冲突。普伊格的第三部反映性失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事件》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部打破性禁忌的小说。作者曾这样介绍自己的这部作品:“我的目的是要驱散对性的迷茫与禁忌”1。上世纪70年代的阿根廷的确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特殊时刻,科塔萨尔在《曼努埃尔之书》就曾提到在庇隆总统1973年再次上台之前军人统治的种种暴力与反人权行为,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同性恋、性禁忌等敏感问题同交易、社会动乱、非法破坏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恶疾。

《蜘蛛女之吻》是普伊格的第四部小说,这无疑是他所有小说中影响最大的一部。1976年发表后,几次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改编成电影。关于性的禁忌、同性恋等问题的讨论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监狱的一间牢房里关押着两个囚犯,一个是政治犯瓦伦丁,另一个是同性恋者莫利纳。小说以他们两人的对话为主线索,逐步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拨动了埋藏在他们意识深处的心弦,从一个侧面剖露了阿根廷社会的现实。作者以主人公叙述电影故事的方法,一方面揭示了力图改变社会的革命者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心理和生理诸方面多层次地剖析了同性恋这个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社会问题。对于同性恋的产生与存在,作者以严肃的态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除了在小说中的描述,作者还作了大量脚注来介绍和分析关于同性恋、性压抑和性解放等问题。全能的叙述者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主人公之间大量的对话、内心独白、各类形式的报告以及大量通俗文学形式的运用使得《蜘蛛女之吻》脱颖而出。虽然大部分是采取客观叙述或引用、借鉴他人的分析和探讨,但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莫利纳入木三分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作家本人对同性恋这个特殊群体是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对性解放及女权主义运动是积极支持的立场,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的分析一下莫利纳这个人物形象。

(一)莫利纳:小说的内部叙述者

在《蜘蛛女之吻》中,普伊格借鉴和运用了大量的电影创作方法,摒弃了传统小说中的 “全能叙述者”,从而赋予作品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普伊格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用第三人称叙述就意味着玩弄这些小说人物,这在我看来是很反感的。对我来说可能的是,从一开始就记录他们每一个人的声音。”2但这种传统叙述者的消失只是作者一种创作策略的变化,即普伊格变成了故事外部的一个叙述者,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编辑,为小说注释、记载人物之间的对话;而莫利纳则是小说内部的叙述者,这一点可以从小说中莫利纳对话及讲电影所起的作用以及文章本身的内容的连接上略见一斑。

(二)莫利纳:电影的讲述者和模仿者

确定了小说中莫利纳的叙事身份后,小说也在莫利纳的电影讲述中渐渐的展开。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在这六个电影的讲述中,主人公莫利纳以及瓦伦丁所身处的是一个具有双重特点的世界:一方面,这个世界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某监狱的一间牢房,这里为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及关系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它在时空上具有现实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又具有非现实性的一面,主要是指小说中六个电影所形成的一个虚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影中的各个主人公。在这种现实与虚幻世界结合的情形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瓦伦丁一步一步地走进这个虚幻的空间。而故事的讲述者莫利纳却没有陷入在这些电影的世界中,相反他将自己立足于现实,从现实的世界中去模仿虚拟世界中各个电影的主人公。莫利纳这种从讲述电影到模仿电影的跨越,可以说是他对这六个电影在概念上的一种理解。同时也正是这种模仿使得莫利纳在小说结尾部分的死具有了和电影中主人公的死同样的内涵:为了所爱的人而死,要死的像一个英雄。

(三)莫利纳:小说中的英雄

莫利纳的声音在小说的末尾停止了,瓦伦丁受他的影响,在垂危生命的梦幻中开始回忆和讲述电影。在作品的末尾,莫利纳讲述的电影又一一在瓦伦丁的梦中出现了。其中一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蜘蛛女”(莫利纳),这使得我们联想到小说的题目“蜘蛛女之吻”。此时我们才意识到“蜘蛛女”的“吻”映射的是莫利纳的“吻”。这个“吻”毫无疑问表现了莫利纳的一种英雄气概。“那么,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3,莫利纳的这句话具有明显的女性色彩,这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把他同六个电影的女主人公联系起来,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莫利纳像所有的电影女主人公一样,不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莫利纳死了,他的死对我们来说是他模仿电影的顶点和终结。就像莫利纳讲述的电影一样,现实和虚幻最后结合在莫利纳的结局中:莫利纳如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一样死了,为爱而死,他,是一个英雄。

尽管普伊格所描写的同性恋这个边缘群体所面临的窘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确实真切的反映了当时阿根廷社会的一个黑暗面,这些都给我们以警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我们对“性”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同性恋、双性恋及其他特殊性取向群体都慢慢的采取一种开放式的包容与接纳态度。比如在欧洲不少国家已经明文规定同性恋婚姻合法并受法律保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或群体在关注和帮助这一群体并宣传着一些关于“性”健康的普及知识,很明显这是我们社会在“性文化”方面所跨出的一大步。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指出在其他更多的地区和国家,这一话题仍然敏感和忌讳,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些落后地区的伊斯兰教国家。同性恋或者性禁忌和性解放等相关话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社会文明推动者的一份子,我们也应该多了解、多关注、多普及关于“性文化”的相关知识。(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128)

参考文献:

[1] 陈众议,《拉美当代小说流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5。

[2] 佛洛依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986。

[3] 佛洛依德著,罗生译,《性学与爱情心理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4] 曼努埃尔•普伊格著,屠孟超译,《蜘蛛女之吻》,译林出版社,南京,2004.

上一篇:解读永恒的喜悦 下一篇:轻视或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