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视或被爱?

时间:2022-10-22 07:50:53

摘要: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作品揭示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并向读者重现了美国种族融合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却对这部小说存有偏见,甚至反感作者马克•吐温。笼罩在哈克这一光辉形象阴影下的黑人形象吉姆没有得到文学评论者的足够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吉姆――小说的第二个的主角,并解释其未能在许多读者的意识中成为一个英雄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吉姆;奴隶制;无知

奴隶制也许是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最为显著的主题。自从小说出版以来,吐温对种族歧视的思考和想法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他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吐温激烈反对奴隶制度。考虑到这一点,不难发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反讽了奴隶制的错误。吐温通过吉姆这个男隶形象表达了其对奴隶们复杂情感和斗争道路艰辛的深刻同情。为了不被贩卖以及与家人分离,吉姆从其主人华特森小姐家逃跑,并为获得自由而努力。在他们沿河而下的旅程中,吉姆把自己当做哈克的朋友而非仆人去关心和保护哈克。吐温由此鼓励读者同情吉姆的处境并谴责奴役奴隶身心的社会制度。然而,尽管吐温通过刻画吉姆攻击奴隶制度,却并不表明他在作品中给予了吉姆相当的文学地位。

和聪明并具有冒险精神的哈克相比,吉姆在小说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尽管吉姆被描绘成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吐温只不过是借他来形成一种是非曲直的鲜明对比之效果,从而说明根据人的肤色去判断一个人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否认正是由于吉姆的善良,他才赢得了哈克的友谊和白人的认可。但是在整部小说中,除了 “迷信”,“无知”、“依赖”和“娘娘腔”等词语之外,我们很难再找到其他描述吉姆的褒义词汇。

1. 吉姆的性格特征

1.1 一个娘娘腔的男孩

当吉姆对哈克说话时,他总是会用比如“宝贝儿”,“孩子”称呼他,就像对待婴儿一样。有一次,吉姆和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他们遇上了大雾。雾真大,他们走散了。起初,吉姆认为哈克可能已经被急流吞噬了。当哈克终于安然无恙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高兴极了。他的举止和话语像是一个女人:

“我的老天爷,是你吗,哈克?你还活着呀――你没有淹死――你又回来了?这是真的吗?太好了,宝贝儿,这要是真的,可太好啦。让我瞧瞧你,孩子,让我摸摸你。没有,你没有死!你又回来了,活生生的、结结实实的,还是原来的哈克――还是原来的哈克,谢天谢地!”[1]p88

另一次,哈克终于成功地逃离了格兰杰福德和谢泼德森这两家人之间的争执,吉姆再次喜极而泣地说:“老天爷保佑你,孩子,这次我又当你是死定了……。天哪, 你又回来了,我真是高兴啊,宝贝儿。”[1]p121吉姆的话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总是在担心她的孩子的安全的女人。还有一次当哈克告诉船上的人吉姆得了天花从而救了吉姆的命的时候,吉姆是如此的感激,说哈克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而且是唯一的朋友。

吉姆喜爱哈克的方式过于多愁善感以至于削弱了他作为男人阳刚强悍的一面。他甘心牺牲自我代替哈克值班,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哈克,一方面说明他拥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缺少英雄气概。通过他的话语和行为,他那强悍男人外表下脆弱的心也显现无疑。他在整个逃亡过程中的表现更多像是一个容易在困难面前精神崩溃和哭丧着脸的娘娘腔。这也许是这部小说不受黑人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

1.2 无能为力的吉姆

从出逃一开始,吉姆的脑海里就没有非常好的计划。起初,他曾想跑到伊利诺斯州的某个地方。在这个州里,任何没有正式文书证明自己拥有自由的黑人都会被抓获且施以惩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吉姆对于自己的境况一无所知,做事缺少明确的计划,为获取自由而盲目行动。在他和哈克驶向目的地的过程中,他不得不依靠哈克的智慧。每次他们遇到麻烦,他别无选择,只能感到沮丧。

在一次暴风雨的夜晚,他们发现一艘汽船撞毁在一块岩石上。哈克提出了到船上去找一下值钱的东西。吉姆极端反对这个提议,因为他担心船上会有看守。不幸的是,碰巧船上发生了谋杀。吉姆和哈克很害怕,他们打算下船,却发现他们的木筏不见了。哈克迅速行动找到凶手的船,而吉姆却说他自己都吓坏了,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能再走了。他们侥幸从沉船逃脱后,吉姆告诉哈克当他们遇到麻烦的时候他脑子里的想法:他说他不想冒更多的险了;他说当他想爬上木筏却发现木筏不见了的时候,他差点死掉,因为他认为这是他所有的一切;还说如果他没有得救就会被淹死了,如果他得救了,谁救了他也会将他送回到华特森小姐那里以期获得奖励。

吉姆似乎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悲观,在困难发生是很容易变得灰心丧气。他无法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想出脱身的法子。在多数被困的情况下,绝望是他惯常的情绪。在他被“国王”和“公爵”贩卖的场景中,他没有寻找到任何逃生的机会。这中安排可以再次证明作者本人对于吉姆的轻视。在小说中,黑人吉姆无疑是一个懦夫,能力和勇气比不过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

1.3 迷信的吉姆

从哈克在杰克森岛遇到吉姆开始一直到故事结束,吉姆对迷信和民间传说的热衷从未间断。尽管吉姆对于一些符号和征兆坚信不疑看上去有些愚蠢,结果他的许多信仰却真的切合现实或者预示了一些事情的发生,这一点很让人好奇。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哈克刚开始也觉得吉姆相信那些迷信很愚蠢,但最终却发现自己不得不感谢吉姆对于世事的深刻了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吉姆的迷信是其接受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并提醒读者社会的主流习俗并不总是正确的。

然而,吉姆的迷信与哈克相比是相当的不同。哈克只是一个男孩,他的迷信更孩子气。哈克想要知道他父亲打算将干什么。但是小毛球并没有告诉哈克任何他不知道的事情。它只告诉他像你会受伤,但后来你会好起来的,把事情忘了吧等这样一般的事情。吉姆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奴隶,没有很多的知识。他很无知,容易相信事物。他不仅相信小毛球有魔法,还被哈克戏弄过很多次。一方面,吉姆的迷信表明他很胆怯、无知、无助和顺从,对自己卑劣的社会地位无能为力,只能在迷信中寻求某种心理平衡。这是黑人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透过把吉姆描摹成一个迷信的人,吐温似乎在告诉读者因为他们的头脑被不切实际的迷信思想所占据,因此黑人无法找到正确的自我救赎之路。

2. 吉姆在小说中的不利地位

2.1 被愚弄者

在逃跑过程中,虽然哈克和吉姆之间培养了亲密的友谊,13岁的哈克起初是瞧不起吉姆的。他认为吉姆愚蠢,非常迷信,并有时捉弄他。有一次,哈克在洞穴里发现一条响尾蛇。他杀了那条蛇,把它放在吉姆的毯子里,觉得在吉姆发现时会有乐子瞧。结果吉姆被蛇咬伤了,他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还有一次在一个大雾天被激流冲散了。当两个人重聚的时候,吉姆讲述他的经历,哈克却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这只是吉姆自己在做梦而已。这使吉姆很不开心。哈克为何要如此对待吉姆这一点是令人深思的。但从两人的年龄来看,吉姆作为成年人被一个小孩儿愚弄反衬出吉姆的不受重视。

在最初他们在河上冒险的几个月里,哈克并不是全心地在帮助吉姆逃脱。这可以从他们几乎“接近”开罗的那一场景中看出来。当他们认为他们快要在开罗上岸的时候,吉姆兴奋地大声谈论他与家人重聚的未来计划。哈克看到吉姆得意的神情则感到厌恶,并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羞愧。由此,我们看到,虽然吉姆明白自己是生活在白人的阴影之下,却未意识到自己被白人低估的程度。这反映出即使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黑人也是不值得怜悯的。

作为一个再现奴隶制时期白人虐待黑人的现实主义作家,吐温对于在他的小说中对黑人表达了极大地同情。然而,站在黑人的立场上,他们所需的并不只是同情而是社会的认可。如果作者把吉姆描述成为一个英雄形象,对于当时的黑人来说,是要比同情更能让他们感恩戴德的吧。而现实却是:作品越受欢迎,读者越多,他们越烦恼。

2.2 被营救者

我们在这里回顾一下在汤姆已经得知吉姆被他的主人释放时对于吉姆进行营救的场景。汤姆没有偷偷溜进棚屋将吉姆救出,而是设计了一个将营救变得更加复杂的计划。吉姆对于两个白人小孩儿的计划全然不知,只能按照被告知的那样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让吉姆在磨石上刻题辞;把各种各样令人讨厌的小动物放进吉姆的牢房等。白人可以对黑人做任何事情,他们只是为了消遣。而一个非常担心未来和家人的囚犯则不得不遵守他们所有的指示。表面看来,汤姆做的事合乎道德,但他也不是发自内心的。他只是在利用一个机会捉弄吉姆。与善良的吉姆相比,汤姆的做法是不公正的。

2.3 看似欢乐的结局

吉姆终获自由。这是一个幸福结局,但对于黑人来说却不是如此。他所得到的自由并非是通过自身努力而得到,而是在其主人的怜悯之下所得。看来,黑人将不得不继续他们对于白人的依赖。黑人们并不快乐,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获得自由。吐温也并没有提供给黑人值得借鉴的方式去获得他们的自由。

结论

通过对上述分析,小说中黑人形象吉姆被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这解释了吉姆为什么没有像哈克那样在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成为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的原因。马克•吐温确实揭示了奴隶制的非人道,并指出认为奴隶制是合理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但他通过把吉姆塑造成为这样被动和无作为的人物将黑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降低了。(郑州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参考文献:

[1] 马克•吐温著,徐崇亮,赵立秋译.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1] Cooly,Thomas《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诺顿美国文学评论系列)/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华文出版社,1999

[2] 李咏梅,黄晓梅. “自由还是奴役――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命运(英语)”[J]. 成功(教育),2008,(03):198-199

[3] 王迪生,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人物和主题”,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 04期

[4] 王晓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冲突与融合》,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05期

[5] 舒丽苹, Huckleberry Finn: Journey of Initiation,四川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曼努埃尔.普伊格作品中关于“性”的讨论 下一篇:执著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