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数学教学熠熠生辉

时间:2022-10-30 01:23:32

“阅读”让数学教学熠熠生辉

摘 要:阅读是语言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考分值比例较大的题型. 数学学科的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能让数学教学熠熠生辉. 笔者认为,要将数学阅读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课前开展阅读设疑;课堂进行阅读引导;课后进行阅读复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阅读设疑;阅读引导;阅读复习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阅读.数学教学渴望阅读,阅读能点亮数学教学的美丽天空,阅读能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阅读能让数学教学熠熠生辉,更加精彩!

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那么怎样将数学阅读融入数学教学环节中去呢?

课前阅读设疑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 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 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预习阅读,是初中生进行数学阅读的第一个环节.数学教材不同于语文课本,语文课本中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数学教材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 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前,应安排学生进行自学阅读. 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培养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让学生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学生通过试着完成课后随堂练习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带着问题去学习新内容. 教师在上课前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反馈一下预习效果,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和自学技巧的目的.

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意境,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激发阅读的动机. 教师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实际上是为学生安排了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具有定向的作用. 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降低阅读难度. 笔者的做法是:向学生设置阅读情景,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例如在预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先给学生们出示了几个以“生活背景”为前提的数学情趣问题,然后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

①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方程的根?我们已学过哪些方程?

②什么叫一元二次方程?它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方程有什么区别?

③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有哪些?

④你会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吗?你会判别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

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注意力较集中.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促进了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的精神.

课堂阅读引导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新课标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开展探究式阅读学习时,教师对学生较难懂、易混淆的知识,就不能放弃指导的手段,要引导学生把书本读细、读深、读透.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好阅读的侧重点,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共同讨论,突破知识重难点.

一般地,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读概念,对数学概念要求必须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会用正确的语言叙述,能举出符合含义的例子,对别人所举例子会根据概念的含义判断是否正确.

其次,引导学生读定理、公式,要分清定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以及适用范围,要掌握推导的思路和方法,在参与推导的过程中要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定理、公式的具体应用.?摇?摇?摇?摇?摇

然后,引导学生读例题,要审清题意,自己先尝试解答,而后与课本上的解答作对照. 若错了,就要找出错误原因;若对了,就要看解答和课本上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法更好. 对一组相关联的例题要相互比较,着力寻找,领悟解题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格式.

最后,引导学生读练习题.教科书上的练习题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及相应所学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配套而成的,具有层次性、目标性,笔者从不主张学生们丢掉课本上的练习题而盲目追求其他资料,打题海战术,而忽略了课本上练习题的阅读价值及运用价值.

课后阅读复习

课后复习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及时的课后复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归因,提高学习的质量. 正确的课后复习方法,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复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 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复习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在复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同时“阅读理解”型试题是近几年中考数学新增加的题型之一,其特点是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知识的交汇性强、构思新颖,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学生综合素质考查充分,因此涌现出一大批新题型,体现了中考命题“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阅读,这类题目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培养了学生搜索处理信息、发展思维的能力,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学与发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潜质. “阅读理解”型试题的结构一般分为“阅读”材料和“问题”两部分,“阅读”部分向学生提供一个阅读自学材料,内容丰富多样. 比如介绍数学公式的推导,新数学概念的形成或解题方法,或某数学知识点的应用等,材料有的选自与教材知识相关,有的是课外的一些材料;“问题”部分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其内容、理解其含意的基础上来解答. 对初三学生而言,要适应现行的中考出题模式,就要求他们课后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复习,让数学阅读相伴初三总复习.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开展探究阅读复习.

1. 进行一定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学生之间要多交流和倾听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读考试说明、考纲,了解中考对知识点的要求,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有所侧重;读课本上的概念、定理,注意几何、代数等语言的转化:通过近几年的数学中考题、中考模拟题、习题的阅读来逐步熟悉中考的要求.

2. 对数学“阅读理解”型试题进行专项训练. 数学阅读题的表达形式大致有文字型、图文型、表格型、改错型等.就内容来讲有源于初中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也有来自课外阅读的. 有归纳、猜想型阅读、试验探究型阅读、补充完善型阅读等. 解题关键是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所给信息,灵活应用,巧妙推广,判断推理,并结合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阅读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自主精神. 通过数学阅读,引领学生成长;通过数学阅读, 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数学阅读,展现学生睿智!让数学教学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处理初高中数学课的衔接问题 下一篇:高考全国卷压轴题的探究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