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现代农艺专业《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30 12:50:45

中职现代农艺专业《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初探

【摘 要】 结合职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实际,文章从学科入门教育、教材的有效处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对种植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应用。

【关 键 词】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改革;探索

《植物生产与环境》是中等职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包含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以上各学科知识在植物生产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学得扎实与否,将影响到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在此,本人拟结合多年的学科教学工作经验,探讨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型教学过程,以期有助于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肯创新的中、初级农业技术实用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才能教好这门课呢?下面笔者将就职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重视绪论,讲好入门第一课

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也是一门课的缩影,绪论课讲得好与否,将对以后的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使教学过程有个良好的开端,讲绪论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新学科时都希望学到新知识这一心理特点,首先用生动有趣、清晰准确、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提出一些富有激发、诱导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运用直观教学或结合生产实际,强调在作物生产的整地作畦、催芽播种、配方施肥、灌溉排水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环境因素,进一步明确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环境因素与农业技术措施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对本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轮廓了解,清楚学什么?有何用?第三,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绪论课上,要注重分析学科知识特点,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二、突出重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概念繁多、内容抽象,而学生又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弱等问题,若细讲不但受教学时数的限制,而且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熟悉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有所侧重地处理现用统编教材,删繁就简,合理取舍,将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植物细胞和组织、植物营养器官、土壤的结构等课标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只作概括性讲述;增加了无公害农业生产土壤管理知识、澜沧县气候特点和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删去硝酸钙、氯化铵、钢渣磷肥等内容;同时,注重从报刊、专业书籍、电视、计算机网络上认真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实际适当调整授课顺序,力求以农事季节为主线,以土壤、肥料和现代农业设施为基础,以为植物生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为主要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尽量使所讲内容简单实用,详略得当,突出地方性。

三、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1. 研讨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可先由教师提出若干个问题,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资料查阅和研讨,然后,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在班上交流、讨论和总结。

2.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源于实践活动中典型事例的教学方法,具有释疑解难的作用,教学中可广泛采用。我们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使用的案例,主要是在生产实践或调查活动中发现的一些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包括土壤水分、滥用化肥等方面。

3. 实地教学法。实地教学具有直观性强、过程互动等特点,它通过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相互结合,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局限,使学生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达到直接的、更深刻的领会,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4.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内容时,注意选择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装备,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用结合,强化能力培养

1. 强化实践教学。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做法是紧紧抓住生产季节,组织学生在学校种植基地内种植生产周期不长、栽培方式和管理环节都较为典型的植物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通过包括发芽率的鉴定、整地、播栽、水肥管理、观察空气湿度、测定土温和气温,调节农田小气候等作物生产的诸多方面,对所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实习。在此过程中,还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提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植物与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拓展教学渠道。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方面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5~10人,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调查当地农田都有哪些质地类型及利用方式、常用肥料的种类及当地作物上的主要施肥方法、常见生理病害,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已采取的措施,深入田间地头应用所学知识指导农民进行合理施肥、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良退化土壤等,有计划地开展种植科技下乡为农服务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积极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我校进行项目授课和技术指导,并就相关专业领域的某些问题与师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讨论,使师生能及时地接受到农业生产上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

总之,教师的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个复杂和充满艰辛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大胆地改革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志富. 种植专业技能训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

[3] 陈春法. 园艺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3(12).

上一篇:整合乡土资源 提高教学执行力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