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时间:2022-10-30 10:45:40

浅谈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摘要:改革的纵深发展给我们带来巨大成果的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贫富差距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各国、各时代皆有之,一定贫富差距的存在也是合理的。然而,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却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障碍。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正视我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并着力解决。

关键词:贫富差距;扩大;合理;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32-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只能解决温饱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改革中突显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日渐扩大。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超出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常用来评判一国贫富差距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1984年为0.30,1989年为0.35,1994年达到0.434,2001年为0.45,2004年更达到0.47[1]6。2010年,有专家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已超过0.5。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日渐严重,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的行列。

当然,贫富差距现象的存在并非都不合理。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倡导“平均主义”,实行“大锅饭”制度,然而带来的结果却是“均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引导下,积极鼓励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并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样的制度下,必然会出现“先富”与“后富”、“大富”与“不富”。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们政策引导的后果,是我们政策制定的初衷。只有有一定合理差距的存在,才能有效地刺激广大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机和活力。可问题是,怎样确保这个差距的合理界限。当贫富差距的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广大民众的承受能力时,贫富差距就失去了它的合理性。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一)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差距在改革初为2.56倍,1994年为2.86,2001年升为2.90,2002年为3.11,2003年为3.23,到2009年更达到3.33[3]。期间虽有短暂地下降,但整体上这一数字是不断攀升。

(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尤其是我国东、西部之间。东部拥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及人才资源,拥有便利的交通设施及大量的财政支持,我国经济越是发展,东部的优势条件越能得到发挥,其经济发展也就越好。而西部地区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变以及经济基础较差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纵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国家积极的政策支持,但西部的发展速度赶不上国家整体的发展速度,更远远落后于东部的发展速度。

(三)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主要表现为石油、电力、铁路、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农林牧渔等行业之间。前者大多数是垄断行业或国有企业,他们掌握着优势的资源,占据着有利的市场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影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

二、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

改革初期我们在经济上采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为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先富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没有先富就不能实现共富,没有共富先富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先富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共富这个根本目标。小平同志曾说过,如果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那改革就是失败的。

(二)分配制度实施得不到位

十六大上我们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至此,我国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确立。无疑,我国的分配制度极大地带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长时间以来我们强调“效率优先”,而忽视了“兼顾公平”,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三)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和国民收入的重要杠杆。毋庸置疑,在健全的税收制度调解下,贫富差距可以得到有效调解。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革――2011年个税起征点调至3500元,但我国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地缓解。我国的税收制度仍应根据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改善和有效调整。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调节国民收入和再分配的手段,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完善程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现如今我国的社保制度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全面、保障力度不够大、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这就加大了低收入群体在面临失业、疾病、年老时的负担,增加了防范社会风险的成本。

(五)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

所谓“灰色收入”一般是指介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之间的一种隐性收入,比如一些感谢费、劳务费、礼金等。目前各种形式的“灰色收入”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由于其隐蔽性、多样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一些人“发家致富”的另一条途径,也成为加剧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我国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落后也成为加剧贫富差距的一大因素,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有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更容易进入知名高校,而这带来的后果是贫困家庭与富裕家庭的子女在就业上的不平等,从而带来收入上的不平等与生活上的不平等,进而沿袭到下一代的不平等。久而久之,社会阶层日渐形成并凝固化,贫富差距日渐严重。

三、解决当前贫富差距的对策

(一)加大改革力度,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中的问题要在改革中解决,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根本还要靠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和体制,提高生产力效率。只有“蛋糕”做得越大,国家经济实力越强,才能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为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加快税制改革,调整税收结构

缩小贫富差距,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调整过高收入,提升过低收入”。因此,税收要真正起到调节收入的作用,就必须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将税收的重心从企业转移到个人身上,然后通过累进税制来调节过高收入,从而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1]235。同时,还应尽快实施房产税和遗产税等制度,进一步降低高收入群体对财产的占有率。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分配关系

如十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同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提高过低收入,调控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护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尤其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尽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使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起到防范市场风险、减轻生活压力的作用,发挥其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的功能。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产业转移

发展乡镇企业,一方面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分就业,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通过产业转移,将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东部地区的产业则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实现产业升级[1]70-86。这样在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全国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六)大力发展教育,均衡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也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促进城乡、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子女和城市子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保证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上得起学、能上好学。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鼓励发展慈善事业,促进财富在社会间合理流动、分配;加强法治建设,为市场主体营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贫富差距问题我们已经提了很多年,然而成效却并不明显,并不是我们的措施不当,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执行不力。贫富差距过大容易造成阶层对立,诱发“仇富”心理,是社会动荡的主要根源。十上我们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贫富差距问题就成为当前我们前进道路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改革必须深入到痛处,要下大力气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徐滇庆,李昕.看懂中国贫富差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上一篇:新课程下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培养农村小学生形体姿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