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酸钙快速静脉推注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10-30 06:38:57

葡萄糖酸钙快速静脉推注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暗示治疗快速静脉推注(下简称静注)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对125例需做葡萄糖酸钙暗示治疗的癔症患者,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1支,1分钟快速静注,密切观察静注后反应及血压、脉搏变化。结果:发热率为96%,有效率为89.6%;其他反应为10%;平均血压无变化;静注后脉搏逐渐减少,4分钟平均降至最底,须严密观察,静注后15分钟基本恢复,20分钟完全恢复正常。结论:无任何心脏器质性疾病,心电图、胸透检查正常的癔症患者,在严密观察下葡萄糖酸钙暗示治疗1分钟快速静注安全有效。

关键词 葡萄糖酸钙 暗示 静脉推注 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做葡萄糖酸钙暗示治疗的癔症患者125例,共500次,每例1~7次,平均4次每例,每日或隔日1次;男14例,女111例,年龄17~70岁,平均36.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2例,初中及以上23例;无任何心脏器质性疾病及过敏史,静注前常规心电图、胸透检查正常;病种为癔症,符合CCMD-3诊断标准;空腹病人嘱其进食后再静注。

静注前准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特别是首发背景,关心同情患者,理解其痛苦的内心体验,建立良好信任的医患关系。针对患者感觉异常或缺失、运动障碍,如疼痛、麻木、失音、失明、耳聋、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肢体瘫痪、肢体震颤等症状,向患者解释他的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并无器质性病变,此药为特效药,能发热,效果好,用药后可使失去的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使患者对治疗产生高度的信心和迫切治愈要求。 静注:静注由两人协作完成。静注前后测血压、脉搏,静注时两人同时分别静注及测脉搏。护士抽取10%葡萄糖酸钙10ml×1支,5.5号头皮针。选择手背静脉,扎压脉带,消毒穿刺见回血后松压脉带,静注开始计时,静注完所有药物至拔针前为静注时间,时间为1分钟。静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变化,详细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同时进行语言暗示强化。使患者相信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正在恢复…已在恢复…已完全恢复,并进一步鼓励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活动。在静注过程中当咽喉部发热时告诉患者药物正在起效,嘱患者向外哈气;若有恶心,可适当减慢推速;若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让患者平卧,喝杯温开水,症状会很快缓解,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若出现血压下降脉细弱,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抢救准备。用药前备好抢救药品、物品。如阿托品等。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静注后测血压、脉搏,严密观察患者反应。静注后反应除发热外,其他有恶心、口干、头晕、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等。门诊留观1小时,记录上述反应情况。头晕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若有胸闷不适可做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心律失常。1次静注后不管发热感觉强弱,无论1个或多个部位发热,均视为发热1次;1次静注后不管其他反应有几项,均视为其他反应1次。

数据处理: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500次静注后发热480次,发热率为96%;112例有效,有效率为89.6%;恶心、口干、头晕、胸闷不适等其他反应50次,发生率为10%;血压变化5~10分钟P<0.01或P<0.05,但无临床实际意义;静注后脉搏逐渐减少,4分钟平均降至最底,须严密观察,之后逐渐增多,静注后15分钟基本恢复,20分钟完全恢复正常。静注后血压、脉搏变化与静注前比较,P<0.01,P<0.05。

讨论

葡萄糖酸钙一般要求稀释后缓慢静注或静滴,而在精神科主要用于癔症的暗示治疗,一般快速静注。因为快速静注后全身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发热感觉。精神科正是利用这种发热感觉暗示病人达到治疗目的。

葡萄糖酸钙在快速静注过程中最早最多出现的反应是咽喉部、胸部发热,其次是头颈部、嘴、会阴及全身等部位发热,时间约为半分钟。发热原因可能是血钙浓度突然升高引起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所致。精神科正是利用其发热暗示癔症患者达到治疗目的。个别病人在静注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口干、头晕、胸部不适,但都轻微。极个别病人会出现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本组无1例呕吐和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但出现短暂心律不齐(持续1分钟自动恢复)、面色苍白出冷汗各1次。且无血压下降,经平卧休息喝温开水后很快缓解。本组病人与报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不相符,可能是我们用药对象是没有器质性疾病和生理性改变的癔症患者,且我们把他们认为的不良反应发热当治疗作用有关。葡萄糖酸钙暗示治疗,静注1分钟发热率高,有效率达89.6%,血压稳定,尽管静注后脉搏变化与静注前比较逐渐减少,但很快自然恢复,且无严重心律失常。故无任何心脏器质性疾病,心电图、胸透检查正常的癔症患者,在严密观察下葡萄糖酸钙暗示治疗静注1分钟安全有效。

上一篇:新生儿意外伤害的预防 下一篇:管针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