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病理学教学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10-30 05:58:56

中职校病理学教学困境及对策

摘要:中职校病理学教学处于学情分析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及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困境,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深度研读教材、根据学科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并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实践,提高病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校;病理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06-02

一、病理学学科简述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体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来揭示疾病产生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还与人体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关系紧密,并为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尤其是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当今的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无可替代。

病理学的学科内容比较繁杂,理解起来也比较抽象,学生记忆起来不容易,特别是对于底子比较薄、学习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而言,掌握起来尤其困难,甚至会有很多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其对病理学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病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课堂效果,努力帮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各种技能。

二、当前中职校病理学教学困境

1.学情分析不足。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本身,忽视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看不到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问题学生较多;看到不到这些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叛逆期”,他们心理敏感、目标模糊、自制力较差、缺乏耐心,对书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兴趣,对自我缺乏长远规划;看不到这些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实际讲课时,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能彻底“备透”学生,做到“知己知彼”,不能仅凭“一厢情愿”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

2.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病理学学科内容特点的限制,教师在教授病理学课程时往往采用以往的授课模式,易导致教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出现了“重理论,轻临床”的一只脚走路的现象,教学效果很差。病理学是一门临床基础科学,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结合临床实践,多选用一些经典的病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中复杂而抽象的理论、原理和基本概念,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缺乏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常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学生听的非常吃力,这是导致中职病理学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病理学对学生而言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内容深奥、抽象晦涩,学生学习起来往往容易感觉枯燥乏味、难懂、难学,甚至非常吃力。因此,学生对其学习往往缺乏应有的兴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上课时候非常消极被动,对老师的提问、授课缺乏应有的响应,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作业、考试停留在应付的层面,这些因素严重影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精心加工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大纲规定,中职病理学课时大致50左右学时,面对庞大的病理学内容,需要精简内容,讲重点、难点,所以一个科学合理的内容编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深度加工教材,内容上科学取舍,合理编排。如教师可以把全书的教学重点定在肿瘤、《炎症》和传染病等几部分,这几章是全书的重点,而且临床表现上炎症和肿瘤较为常见。对那些抽象描述的概念(含疾病的发生机制),如槟榔肝、巧克力囊肿、一些常见的疾病的演变和转归过程等教师要尽可能的结合临床,采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概念、理论和原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时候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结构到功能,按部就班展开,将前后交错互相牵连而引起的混乱尽可能降到最低水平。

2.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病理学的内容抽象而复杂,中职学生在学习期来感到非常吃力,长久下去,容易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常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1]。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投其所好,例如对护理学生可强调某种疾病的病因及病变对机体整体带来的各种影响;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要突出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尝试引导学生用病理知识解释疾病的临床表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检验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强调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引导学生注意联系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因为最早期的病变发生于分子水平,常有生物化学和酶类的改变[2]。另外在案例的选取时要照顾到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的事实,教师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病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如以讲授皮肤烫伤为例,教师可以从病人出现水疱、脱皮、肉芽生长的过程等开始,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损伤的缘由、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功能和形态。

此外,在病理学教学中,作为教师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每节课重点、难点,熟练地驾驭教材,搞清每一个知识点外,还要认真了解学生,要熟知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钻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使学生有厌学变得乐学、好学、善学。

3.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好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第一,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教师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可以按照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方法,结合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如在讲授尿常规检测的内容时,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人一天的正常尿量是多少吗?你认为什么样的尿液是不正常的?那些病人需要做尿常规检查?”在讲到免疫排斥时,可以联系到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在讲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可以提问,“用绳子紧紧勒住手指,手指末端会怎么样?”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老师确定授课时的重点、难点内容及讲解的深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二,对比、归纳式教学。这是一种要求前后内容联系记忆的方法,比如在讲到抗体的分类时,提示学生考虑抗原的分类,那么学生就很自然地可以根据抗原的分类列出抗体的分类,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归纳式教学。比如在讲到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时,如果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模式图说出其组成,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效果就比教师一条条地列出来要好得多,这样学生参与了,动脑子了,自然印象也就深刻了。第三,讨论式教学。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2~3次小组讨论,每组15~20人。小组讨论是帮助同学理解难点,理清头绪,跨出误区,锻炼思维的较好的教学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慢慢地养成查阅、收集资料的习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反映很好,认为“经过自己组织过的东西,理解深刻,记得牢固”。总之,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多向思维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养成[3]。其次,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制作包含大量照片、图片、动画和重要内容提示的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克服了教师在讲解上的缺憾,同时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大信息量,使枯燥的基础理论学习变得丰富生动,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但是,授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并非是照着幻灯片一字不漏地念下去,而应该是在课件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细致的阐述,使学生理解和接受。

为此,教师要精心准备课件,不仅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图片库、实验操作库、专业动态、专业词汇库、病理学成果介绍、交流信箱等内容。这样方便学生随时通过网络浏览课件内容和链接相关病理学网站,了解病理学新动态,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姚俊霞,张晖.针对不同专业及层次学生病理学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353-354.

[3]夏启德,脱中菲.高等教育知识观的转变与高校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作者简介:郑国利(1983-),女,江苏宿迁人,基础医学本科,学士,助教。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 下一篇:固体物理课程师范特色建设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