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权的相邻保护

时间:2022-10-30 05:28:54

浅析环境权的相邻保护

摘 要:在环境污染与破坏日益突出的今天,环境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权利。我国《环境保护法》虽然规定了加害者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但通过民法和环境法的沟通与协调,构建共同保护环境权的平台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通过相邻权制度来处理一些问题,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权 相邻权 相邻保护

1 环境权和相邻权的内涵

1.1 对于环境权的经典定义,一般认为是《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的表述: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笔者认为环境权是人们享有的在优良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以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和承担的相应的义务。有人提出环境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安全要求,即环境质量不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第二是卫生要求,即环境质量达到卫生标准;第三是舒适性标准,即人民在环境中生活要舒适,心情愉快;第四是美学要求,即环境可以成为欣赏和享受的对象。因此结合环境权的定义,人们在享有上述四个层次的环境权利的同时,也应努力尽到自己的义务,确保他人在一定的程度上享受到同样的环境权利。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经常因此等事情发生纠纷,对于这类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我们可以用相邻权制度来处理。

1.2 相邻权的内涵

传统民法意义上的相邻关系指的是相互毗邻不动产之间的相邻关系,从权利法的角度看,又可称为相邻权。"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权实质上是对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扩张或限制,它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汉莫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中我们就可以见到最初关于相邻权的规定。

相邻关系的发展经历一个过程,从古罗马法到《德国民法典》,是环保需求低的阶段,几乎全部相邻关系的立法重点在于将相邻关系尽可能多地赋予经济便宜需求,尽可能少地赋予环境便宜需求。随着近现代工商业的发达,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包括民法在内的一切法律的重要使命之一,作为民法重要制度的相邻关系理应改变以往的立法,更多地赋予环境便宜需求。

《物权法》通过之后,相邻关系从最早的单个条文的原则性规定,发展成为专章规定的具体规范,无论在立法技术上还是在规范体系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对"环境保护相邻权"的界定,已经超越了传统相邻关系的范围与界限,更多地赋予了环境便需求,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2 环境权的相邻保护

相邻权虽然是传统民法上的制度,但现代各国民法中相邻权制度也在向着有利于环境权保护的方向发展。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是基于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发生的一定范围内的相邻关系,权利人因行使企业的营业权,利用自己或他人的土地经营或从事开发建设活动而产生的废水、废气等侵害,危害邻人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如果超过社会容许的限度就构成对公民环境权的侵害。环境权的侵害可以通过相邻权制度加以救济,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某些相通点。

由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环境权的相邻保护应满足一些条件。第一,其主要是基于环境的生物、理上的整体性、生态的连锁性和环境影响的广泛性而发生的更大范围的相邻。第二,环境权的相邻保护的客体具有生态性,注重环境的生态性,以谋求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平衡。第三,其既考虑如何利用环境要素才更加具有生态效益,也考虑如何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

相邻权制度是如何保障环境权的呢?我们先从相邻制度的权利义务说起。对于相邻权的侵害,民法上采取的解决方式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妨碍是轻度的,可以容忍的,是该方的基本所需的,另一方应予以容忍。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妨碍超过了一般人的容忍限度,该方应该对另一方予以赔偿。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妨碍是极为严重的,影响到另一方的生产生活要求,则该方应停止其行为,并且可能要给予另一方一定的赔偿。如大陆法系国家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定妨扰"制度,都规定了从容忍到要求损害赔偿比较完整的权利义务体系。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74条邻地损害之防免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做出了类似的规定(我国不叫相邻权制度,而冠名以相邻关系),我国的《物权法草案》也规定了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

3 确立环境权的相邻保护的意义

3.1 有利于全面保护环境权

环境权已经成为一项新型的人权,人权蕴含了两个核心的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而当前环境要素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环境问题将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确立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可以更好地维护人们的环境权益,有效地保障人们的环境权。

3.2 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要求,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社会对环境权益的保护程度和范围,直接影响到自然人、企业等其他主体的污染防治义务等, 这将导致人们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与他方的健康、安全、财产以及生活质量等产生矛盾冲突,如何有效地调节化解这样的矛盾冲突,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基石。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的确立,能对当事人之间的行为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避免环境污染引起的纠纷大量产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 正确处理环境相邻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 环境相邻关系的指导思想

第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环境关系。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与实现观。它要求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可以支撑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社会与要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在不危害全人类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当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各国内部各地区和各种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从而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使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保持在地球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极限之内,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把环境上的相邻影响真正考虑进法律体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关系变得不断复杂化,需要把越来越多的因素都考虑在内。采光、通风等要素已经进入环境相邻关系的内容,而其他环境因素如空气的影响、河水的影响等却依然没有定论。

4.2 环境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利益衡量原则。在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工业下的环境相邻关系较传统的相邻关系而言,具有更加复杂的权利和价值冲突,本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对立。因此,各国立法都引入利益衡量原则。相邻关系的一方在行使相邻环境权时,对方也因此负有一定程度的容忍义务。其实质就是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平衡。

第二,分类确立原则。与采光权通风权、景观权、安宁权等相比,大气相邻和水相邻更应该考虑的是自然地理范畴,因为水与大气本身与行政区划分无关。所以应该把这种环境意义上的相邻和基于不动产的相邻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史尚宽.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彭万林.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

[4]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J].中国法学,2000.

[5]胡纪平.吴贤静. 相邻关系与相邻环境权制度的建立[ J ] .江南大学学报,2007.

[6]吕维刚, 董雅婷.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

上一篇:对《劳动合同法》有关“竞业限制”的解读 下一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动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