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生品德教育的探索

时间:2022-10-30 05:00:44

农村寄宿生品德教育的探索

一、“温馨提示”将规范行为要求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

对寄宿生用餐全过程文明行为的要求,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寻,并严格执行。对学生的制度要求,以“温馨提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受到耳濡目染、亲和渗透的效果。如进餐厅时,在显眼的地方设置“你做到了吗?”的提示牌,告诉就餐学生自觉排队取餐、在餐厅内不大声喧哗、节约一粒米等警示性语言。在取餐窗口标明每日饭菜品种及荤素搭配推荐方案,并将菜品份量再小化,避免学生打一份吃不饱,打两份又吃不完的现象,让学生能吃饱又不至于吃剩而浪废。同时,在餐桌面上印有“不滴筷,不掉粒”等提示语。通过各种形式的提示设置,让就餐的每一位同学能轻松自然的了解到学校在这方面的要求。

二、以教师用餐的文明行为,来影响学生

大力开展师生同用一种餐活动。学校食堂内不设教师餐,更不设教师用餐专用包间。教师和学生都在同一时间里用餐,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售饭口有序排队打餐,不得随意进入食堂购饭。如此一来,教师的用餐行为会时时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对学生的就餐行为的文明规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设立共青团员示范岗,加强文明用餐的监管力度

为了引导师生文明用餐,学校团支部实行“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在学校餐厅设立“共青团员示范岗”,对师生用餐行为进行监督公示。示范岗位人员分别在一日三餐时间内,监督和管理学生用餐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先让一至三年级学生取餐,接着四到六年级,然后是初中学生和教师用餐。监督的内容包括在取饭窗口自觉排队打餐,就餐时不得喧哗,注意清洁卫生,不准将饭粒、菜渣掉在餐桌上或地面上等各种不良行为。特别是在取餐时按个人食量打取,不得有大量的剩饭,在吃饱的前提下,不得浪费,更不能有意挥霍饭菜。学生用餐应准时到指定的区域桌位就坐(一般按年级和班组划分餐桌号)。所有就餐的师生,在就餐后应把自已的餐具放到指定位置,不得随意乱放。就餐后不得在餐厅停留等。就餐的师生如对饭菜质量有意见和要求可通过值班教师和桌长向食堂管理人员反映。

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用餐”主题班(队)会,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食堂是学校文明的窗口,也是展现一所学校文化内涵的标志,更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好以“文明用餐”为主题的各类班(团、队)活动,是落实以餐桌文化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是一粒饭,不愿在垃圾桶里沉沦;我是一勺汤,不愿在臭水沟里流淌”、“落实‘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强化学生严格按需打饭、用餐时不掉饭、不溢出汤汁的节约意识。“文明用餐,礼貌待人”、“文明用餐从我做起”等校园情景剧的表演,通过具体可感的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使学生能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子,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五、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开展户外实践活动

在西北农村地区,每个季节都有典型的农事活动,整个劳作都是十分繁重的体力活。虽然同学们都生活在农村,但对具体的劳动过程和农作物的成长经历还不是很熟悉。我们课题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将实验年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以本地旱作农耕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对小麦、玉米、胡麻、洋芋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锄草、收割、打碾和收藏等过程的亲临体验,让他们在了解旱作农耕文化的同时,深刻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不断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同时更加感受到父老乡亲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跟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和气概。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深深地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又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作者:李国雄工作单位:安定区巉口学区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改项目的作用 下一篇:职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