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对渔业生产发展影响

时间:2022-10-30 04:23:45

金融对渔业生产发展影响

北部湾渔场是我国四大优良渔场之一。北海市濒临北部湾,三面环海,全市拥有海岸线长500.13Km,占广西海岸线总长的31.37%。北海市水产品产量占广西总产量的39.95%,渔业总产值位居广西首位。历史上北海就是华南地区、港澳台和东南亚主要的水产品集散地,在发展海洋捕捞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为此,笔者对北海市渔业发展和金融支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探索强化渔业生产发展的金融对策,支持其做强做大,加快发展。

一、渔业生产和金融支持渔业发展的现状

(一)渔业生产的现状

1.渔业产值居广西首位,加工出口增长强劲

北海市渔业是全市农业经济的领头羊,生产稳步发展,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1-3季度,北海市渔业总产值48.63亿元,同比增长3.07%;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04%,占比同比提高了4.64个百分点;渔业总产值占全区渔业总产值的31.62%,居广西首位,分别比区内防城港、钦州高出20.91和14.21个百分点。水产品加工出口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年1-9月,北海市水产品出口7281.68万美元,占全辖出口总额的24.54%,同比增长了64.04%。

2.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装备领先全区

北海市渔业基础设施、渔船装备水平和产业经济实力在广西区和南海区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全市拥有海洋捕捞机动渔船4011艘,占广西区的55%;总功率65.24万千瓦,占广西区的76%;147千瓦以上大功率渔船占广西区的85%;全市有大小渔船修造厂45家,拥有北海内港、电建港等渔港1O个,其中国家级中心渔港3个,国家一级渔港2个。北海市建立了全国海洋渔业安全通信网、广西短波台、南沙渔船实位监控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北海市渔业安全通信的方便快捷。

3.加工产业链发展初具规模,市场流通体系趋于完善

北海市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珍珠、鱼糜、冷冻加工和海洋生物制药为主要依托的多样化加工体系。兴建了北海水产市场、海底世界、中华鳖养殖基地、鱼糜生产线、南珠宫、地角渔港扩建工程、南沙和远洋渔业开发等多个项目。建立和完善了一个以北海水产市场为中心、辐射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捕捞、养殖、加工、流通已经形成了产供销加工相配套,内外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路子,对北海渔业、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行业补贴落实到位,助推渔业稳健发展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和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渔业作业用油财政补贴办法的通知》(桂财农[2007]144号)、《关于印发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渔业作业用油财政补贴办法的通知》(桂财农[2007]194号)文件精神,北海市财政2007年全年共对3993艘渔船发放了渔业作业用油财政补贴,总功率421920.25千瓦,补贴总金额15284万元。拖网渔船的补贴标准为392.63元/KW,一艘400KW的拖网渔船,能获财政补贴15.7万元。

(二)金融支持渔业发展的情况

北海市金融机构渔业贷款总量保持适度增长,但增速回落明显。其中:渔业贷款投放支持力度因渔业产业结构而异,贷款利率水平总体下降,贷款质量逐渐提高。2008年9月末,北海市金融机构渔业贷款余额100233万元,同比增长18.76%,比年初增长16.89%(如图1)。2008年1-9月,北海市金融机构渔业贷款累放47222万元,占金融机构全部累放贷款的12.77%。

1.贷款投向重点突出

按渔业结构划分,金融机构渔业贷款分水产养殖(包括淡水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包括海水和淡水捕捞)、渔业服务业(包括水产品加工和销售)三大类贷款。从历年数据看,渔业服务业贷款逐年增加,增幅上升,占比加大(如图2),成为金融机构渔业贷款的主要组成部分。2008年9月末,水产养殖贷款余额31030万元,同比增长了18.18%,占全部渔业贷款余额的30.96%;海洋捕捞贷款余额25915万元,同比增长了4.09%,占全部渔业贷款余额的25.85%;水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业)贷款余额43288万元,同比增长了30.22%,占全部渔业贷款余额的43.19%。2008年1-9月,全市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渔业服务业三类累放贷款分别占渔业全部累放贷款的20.43%、15.70%和63.87%。渔业加工和销售(服务业)贷款占了60%以上。

2.贷款质量稳步提高

2008年9月末,北海市金融机构渔业不良贷款余额为5124万元,同比减少421万元;不良贷款率为5.11%,同比下降1.4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呈双降趋势(如图3)。其中,海洋捕捞贷款质量最优,不良贷款率为4.35%,同比下降1.22个百分点;渔业服务业贷款质量次之,不良贷款率为5.1%,同比下降2.01个百分点;而水产养殖贷款质量相对较差,不良贷款率为5.76%,同比下降1.07个百分点(图4)。

3.贷款利率水平总体下降

一是渔业贷款利率的水平总体下降。从近三年数据来看,渔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主要集中在(1-1.3]和(1.5-2]区间,但执行基准利率份额逐渐加大,执行高利率的份额逐渐减少。2008年9月末,北海市金融机构渔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在[0.9-1)的区间没有发生;执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25.69%,分别比去年同期、年初的占比上升10.7个百分点和6.59个百分点;利率浮动幅度在(1-1.3]区间的贷款占36.72%,分别比去年同期、年初的占比下降5.37个百分点和5.99个百分点;利率浮动幅度在(1.3-1.5]区间的贷款占31.67%,比去年同期的占比下降了1.21个百分点,比年初的占比上升0.04个百分点;利率浮动幅度在(1.5-2]区间的贷款占5.11%,分别比去年同期、年初的占比下降4.78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利率浮动幅度在2以上区间的贷款占0.81%,分别比去年同期、年初的占比上升0.66个百分点和0.63个百分点。二是分项目看,对水产养殖贷款、海洋捕捞贷款、加工销售贷款实行差别利率。水产养殖贷款以利率浮动幅度在(1-1.3]区间的贷款占绝对份额。从近三年来的情况看,北海市金融机构发放的水产养殖贷款大部分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20%的利率。海洋捕捞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主要集中于(1-1.3]和(1.3-1.5]区间。对比水产养殖而言,海洋捕捞风险相对较大。海洋捕捞贷款主要执行基准利率上浮30%-50%的利率,甚至更高的利率。水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业)贷款利率水平差异明显。北海市金融机构渔业服务业贷款对象主要是水产品加工企业。由于水产品加工企业资质和资信存在较大差距,金融机构给予不同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也执行差距较大的利率水平。具有良好资质的企业一般可以得到基准利率的贷款,资质普通的企业获得的贷款大都执行基准利率上浮35%-50%的利率。

4.贷款有效支持了企业出口创汇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北海市水产品加工出口业在国际市场多变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北海市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的渔业类企业中有6家水产品贷款企业列居2008年1-9月北海市企业出口创汇前30名,出口创汇总额7185.8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4.22%。2008年9月末,北海市金融机构给予6家水产品企业9800万元贷款余额,有效支持企业的发展。

二、信贷支持渔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渔业贷款的增速低于渔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对渔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限

从目前北海市渔业生产总值在全市、全区的绝对份额和市场占比看,北海市金融机构渔业贷款显得不匹配,无论是贷款投放量还是投放增速,都远远滞后于渔业生产发展的步伐。2008年9月末,全市渔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48.89%,但只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6.41%;渔业总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较2007年提高了4.64个百分点,但渔业贷款余额占全市金融机构“三农”贷款余额的比例较2007年却下降了4.09个百分点。很显然,作为广西渔业生产重点的北海市,渔业生产占农业生产的半壁江山,但渔业贷款的总量和增长幅度还远远低于渔业生产的增量和增幅,不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渔业贷款利率偏高,加大了渔民和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

北海市金融机构支持渔业生产的贷款利率相对偏高。目前,除了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政策性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之外,各金融机构都没有发放渔业类国家扶贫贴息优惠利率贷款,发放的渔业贷款利率大部分是上浮利率。2008年9月末,北海市金融机构发放的渔业贷款中,上浮利率贷款占全部贷款的74.31%,基准利率贷款只占25.69%。按基准利率发放的渔业贷款中,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占86.16%,其他金融机构的商业性贷款仅占13.84%。偏高的贷款利率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大了生产成本,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渔业贷款品种单一,难以适应渔业经济发展特点

目前,金融机构渔业贷款在农业贷款科目内归属,贷款也是按照普通贷款业务发放,贷款品种过于单一,没有考虑渔业生产政策性强、受气候变化影响大、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多等特殊性来开发专门的渔业类贷款业务品种,造成目前金融机构贷款大部分贷款都属于没有优惠的流动资金贷款且利率上浮幅度较大、只有少量固定资产贷款且没有技术改造资金贷款的窘境。

(四)渔业贷款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民间资金借贷活跃

据了解,当前渔民生产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基本上都是抵押贷款,而渔民往往是可供抵押的不动产少,农村又缺少有资信的担保机构,由此造成贷款的门槛高,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现有贷款的总量远远不能满足渔业发展的正常需求。为解燃眉之急,各渔业经营主体为弥补资金缺口,只能被迫求助于民间资金,无形中助长了民间高利贷。以北海市从事渔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地角镇和沙田镇为例,这两个乡镇是北海市渔业水产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销售的重镇。但这两个乡镇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外,另外正常营业的两家商业银行几乎没有发放贷款。由于能满足农信社发放贷款条件是渔民有限,而渔民从事渔业生产的资金需求量较大,大多数渔业资金都是通过民间融资来解决。根据2008年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这两个乡镇40户民间借贷利率监测的数据表明:1年以内民间借贷的加权平均年利率为24.25%,有些借贷利率高达40%,约是基准贷款利率的6-7倍,已经高出了司法部门规定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4倍的保护上限。

三、支持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机制,降低信贷风险,引导银行加大渔业贷款投放

一是成立渔业融资担保机构,增加渔业贷款信用支持。政府部门要主动提供优质服务,扶植设立专门从事海洋渔业担保的担保基金,催生一批专业性的担保组织,为渔民担保贷款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同时也可建立渔业行业协会,协会统筹协调,为会员提供联保支持,从而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降低渔业贷款的隐性风险。二是开发专项渔业保险,降低贷款的自然灾害风险。可借鉴日本支持渔业发展所采用的信用担保保险制度,开办专项的渔业保险等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渔业信贷资金带来的损失。三是统一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减少渔业贷款等级评估差距。由于渔业经营主体的差别大,经营规模也大小不一,渔业贷款,尤其是海洋捕捞贷款的贷后检查难度大。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尤其是像水产品加工企业更是没有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议上级金融主管部门尽快统一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制定统一的资信评定方法,加大资信评估的范围,减少评级等级差距,建立权威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

(二)创新渔业贷款品种,满足渔业贷款客户的需求

由于渔业生产受自然环境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制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渔业金融服务产品多元化是风险分摊的最优办法。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渔业贷款金额小、季节性强的特点,创新出适合渔业的专项贷款,如我国台湾地区针对渔业发展成立了专门的非营利性金融机构,他们根据渔业资金需求的季节性特点以及无法像一般贷款一样分月还贷的特殊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贷款模式,以满足不同渔业贷款客户的需求。

(三)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渔业产业结构规模化、集约化

银行要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搭建银行与水产加工企业、渔民信息交流的平台。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及时向渔民宣传国家出台的支持渔业发展、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实现信息共享;要引导渔民科学捕捞,科学养殖,最大限度的实现增收增效;另一方面,银行要支持水产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改变过去那种简单化的粗放经营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实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支持生产市场对路的、能出口创汇的产品。

(四)发挥政府导向功能,做好宏观调控和政策服务

地方政府应主动发挥政策导向功能,及时提供政策信息,减轻渔业弱势群体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而受到的冲击;注重宏观指引,提供市场供求信息,防止养殖户过度集中在某一领域而导致市场价格暴跌造成的经济损失;根据国家政策增加对渔业有关企业、养殖户、渔民补贴的财政投入;建立适应渔业发展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保制度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渔民稳定增收等目标。

(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政府渔业主管部门要联合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机构,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国家信贷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渔业经营企业和渔民要诚信守法意识,为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上一篇:剖析新疆矿业发展趋向 下一篇:从市场经济角度谈医院经济管理指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