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方主义”的精神镜像

时间:2022-10-30 01:29:10

对热衷于好莱坞大片的影迷来说,《木乃伊3:龙帝之墓》的上映,无疑是值得期待的盛事。功夫影星李连杰、杨紫琼的联袂出镜,已是一大看点,而导演罗伯・科恩作为好莱坞少数集制片人、导演和编剧于一身的商业片导演,其较高的知名度,同样是观众期待的兴奋点。

据说,导演罗伯・科恩对中国历史及文化有十分浓厚的热情与情感,并且向来拒绝接替别人拍摄续集影片,但在得知《木乃伊3》已经将故事发展引入中国古代,才接受了任务,用他的话说,他会赋予木乃伊一个全新的故事,他会用自己的方式给西方观众讲一个古老的东方传奇故事。我也相信,这不是杜撰出来的花边新闻。从另一个角度看,2008作为全球劲吹中国风的中国年,罗伯・科恩也是不能抵挡这个诱惑的。

罗伯科恩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向西方观众讲述一个古老的东方传奇故事?随着电影的上映,这一面纱终于揭开了。这就是“东方主义”精神镜像的东方传奇故事。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西方的“东方主义”往往通过自己虚构的“东方”,使西方得以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东方,从而“创造”一种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民族本质,使自己终于能把握“异己者”。这种“东方主义者”在文化生产与研究中产生的异域文化的美妙色彩,使西方可以从远处居高临下地观察审视东方。罗伯・科恩自己的态度是明确的,讲东方的传奇故事,但用的是“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把中国的故事变成了自己想象中“东方主义”的虚构世界。

作为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历史题材影片,具有象征意味的道具和形象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如何处理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道具和形象,体现了导演深层的精神层面的思考。从影片的具体处理手法看,导演无意识中把自己的道具和形象作为“东方主义”的精神象征,从而在想象中虚构出一种所谓“东方神话”,以显示其政治文化上的无上优越感。

影片中“龙”的形象,是贯穿始终的审美意象。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上下数千年,它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往往是英雄铲除的对象,一种怪兽而已。希腊神话中就有卡德摩斯和伊阿宋,还有阿波罗屠龙的故事。《木乃伊3:龙帝之墓》从题目上看,中国龙已落入龙是邪恶象征的文化圈套,电影也由此成为西方屠龙文化的开始。从龙帝之墓入口处凶神恶煞的龙的石雕,到喷射着杀人弩箭的龙头弩机,到香格里拉之眼外壳化作的令人恐怖的龙蛇,到主人公追赶龙帝马车发射的龙头形状火箭,再到喷着令人恐瞑火焰的龙帝,电影文本中的“龙”无疑成为邪恶的象征,暴力的发源地。就是龙帝幻化的龙的形象,也完全成为西方邪恶的龙的形象,它丑陋的外形,硕大的双翼,恐啼的利爪,喷着火焰的大嘴,完全是西方毒龙的形象。这一龙的形象塑造,完全歪曲了中国龙雄壮、阳刚、腾飞的文化形象。批评家王干在批评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时,使用了一个词一“伪民俗”,指“没有某种民俗,而是硬要杜撰出来以满足他人的好奇心”。《龙帝之墓》中龙的形象可称是一种“伪文化”,它用一种文化想象另一种文化,用一种并不存在的虚构的“伪文化”,达到精神自恋的目的,并以此满足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窥视和优越感。这些“伪文化”在影片其他部分也随处可见,充满神秘的中国的“金木水火土”、“指南针”、“星相占卜”、“炼丹术”、“墓道的暗器”,在影片中都得到展现。说白了,这些文化现象正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生活方式。正是在这样的想象中,西方现代文明的强大得到验证。正如后殖民主义研究者所关注到的:“在西方话语看来,东方充满原始的神秘,如气功、八卦、太极、迷信、风土、民俗充满异国情调,这正是西方人所没有而感兴趣的。于是这种被扭曲被肢解的‘想象性的东方’成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将一种‘虚构的东方’形象反过来强加于东方,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

另外,影片作为西方文明的中国历险,作为西方文明象征的现代工具和武器,发挥着巨大的威力。从手枪、机枪到摩托车、汽车和飞机,20世纪现代西方文明的最新成果,几乎全部登场。这些道具与上述的中国传统文明中的神秘文化现象并置,无可否认,会产生西方文明的优越感。特别是,这些现代武器与龙帝部属手中的弩箭、长戈,在战场上相遇的时候,这种优越感更是得到放大。几个所谓的西方英雄,加上女巫母女二人,把龙帝的百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那些曾经在古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勇士,在西方洋枪的扫射下,真如废土一般不堪一击。在这激烈的现代与古代交锋的战场上,西方英雄主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国传统文明彻底成为反衬西方现代文明如何强大的“他者”。

“东方主义”作为西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一种反映,主要通过文化刊物、旅行考察以及学术讲座等方式逐渐赢得后殖民地人民。“东方主义”在文化上的具体表现,应是通过自己生产的文化产品,表现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感,从而得到一种精神的胜利。并且这种“东方主义”的思想,作为一种无意识的意识形态文化构成,已渗入西方艺术家的每个精神细胞。罗伯・科恩作为西方世界的电影导演,其生存于期间的意识形态语境,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艺术方式。所以,当他讲要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东方的传奇故事时,我们不会感到惊讶。我想,“东方主义”不一定是罗伯・科恩的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意识行为。罗伯・科恩作为一个美国导演,《木乃伊3:龙帝之墓》中,到处充斥着西方世界的民主观和价值观,就是“东方主义”这一意识形态的显现。

影片中的中国,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被专制的阴霾笼罩着。在开篇的序幕中,龙帝运用自己强大的帝国军队,通过残酷的征战,取得了天下的统一。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透露着专制统治的压抑,演员之间的对白很少,大都是龙帝毫无人情味的命令――“准备开战”、“今晚开战”、“上”等,属下只有俯首听命的分。进入现代社会,古代的龙帝和现代的杨将军沆瀣一气,试图建立一个昔日的专制王国,杨将军的服装简直就是德意法西斯军服的翻版。毫无疑义,影片试图展示的是一个毫无民主可言的专制统治的中国。而在这专制的铁笼中,普通的中国民众似乎已习惯了,他们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那上下翻滚的舞龙表演,熙熙攘攘的人流,漫天绽放的美丽烟花,别具风格的民间杂技,咿咿呀呀的中国大戏……都赋予中国以空虚、失落和毫无自信可言的灰色调。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就是奥康纳一家前往青铜马车存放地途中,他们一家坐在一辆小轿车中间,谈他们对中国春节的感受及他们看到的街景。轿车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把“看”与“被看”截然分开,形成一个“看/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轿车中的奥康纳一家作为“看者”,具有明显的优越感,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成为“被看”的对象,中国人貌似欢庆 的场面就变得毫无意义,空洞,无聊而又可笑,这与“东方主义”对东方的窥视不谋而合。与传统文明中的中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中奥康纳夫妇生活在一个如画的庄园中,他们生活富足,但仍然思考生活的意义,追求新的生活,奥康纳夫人通过自己的创作思考自己的人生,力求使自己的生活富有刺激,富有诗意的浪漫,并通过她的新作宣传推动更多的人思考人生。相形之下,好像西方人才是真正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如何把中国人从龙帝和杨将军的专制统治中解救出来,把“东方主义”的精神胜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影片像其他好莱坞大片一样,把主^公打扮成解放全人类的英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英雄是帮助中国人从专制统治的阴霾中解放出来。

西方的英雄勇敢地承担了帮助中国人的义务。最初,女巫紫鹃唤起的成千上万的勇士们,在复活的兵马俑面前毫无作战能力,而几个所谓的西方的英雄,一与他们并肩作战,兵马俑就溃不成军,最后化为一股尘埃。当那些被女巫唤起的枯骨高喊“皇帝死了”时,当他们在热烈欢呼胜利时,我不由想到,中国的专制统治好像只能靠西方的援助,才能被。而这些所谓的英雄是什么人呢?昔日的间谍、打着考古为名的盗墓者和文物贩子、见利忘义的投机商人。影片用大量的篇幅,把这几个所谓英雄的事迹进行渲染。影片中有三个大的敌对双方对决的场面,一次是都市街头追赶龙帝马车的场面,一次是香格里拉的雪山之战,还有一次是复活的兵马甬与女巫复活的勇士之间的混战。在这三次大的交锋中,正是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武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奥康纳一家的英勇行为和正义感也功不可没。

在冲锋枪、手枪的扫射下,在摩托车、小轿车、飞机的机动下,昔日攻城略地的兵马俑化作一阵黄土飞走了。这飞走的不仅仅是兵马俑,而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昔日文明。我们看到紫鹃和他的情人在卷起的黄土中形成的两个欣慰的面庞,他们感到欣慰,他的女儿最终找到了幸福的归宿,这就是有了一个洋女婿,为此,牺牲永生也是值得的。

一群西洋人在舞厅里翩翩起舞,紫鹃女儿的一脸幸福,她与情人艾里克斯的热吻,表明中国传统文明冥冥之中注定要被西方现代文明所征服。东方古代文明的发达,使西方人因为东方人在辉煌的昔日胜他们一筹而感到悲哀,而“现代”的胜利使西方终于得到心理的满足。

一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也是政治文化的构成。伊格尔顿指出: “审美只不过是政治之无意识的代名词:它不过是社会和谐在我们的感觉上记录自己、在我们的情感里留下印记而已,美只是凭借肉体实施的政治秩序。”《木乃伊3:龙帝之墓》上演了,作为美国好莱坞大片,引起的社会轰动肯定是不可小视的,但其可能造成的文化层面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上一篇:电视舞蹈作品中原生性因素的学术探讨 下一篇:《奥运向前冲》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