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与世界对话

时间:2022-10-30 01:16:51

学英语:与世界对话

刘大爷第一次从陕北来北京旅游,他坐地铁觉得火车在地下跑很神奇,听着地铁报站“洋文”夹杂着别扭的汉语更不习惯。女儿告诉他,这是为了让各国人都能听懂。刘大爷由此懂得了,什么是国际大都市。

“引进来”的压力

“洋文”在当今北京,几乎举目可见。但这在30年前几乎是没有的。学英语,用英语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有这么一个至今让人反思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期,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时候,一家企业引进了一套欧洲的先进设备,但没运转几天就出了故障。面对厚厚的“洋文”资料,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皆望“洋”兴叹。怎么办?只好花巨资请厂家派专家来处理。结果,专家远渡重洋而来,看了机器设备一眼,然后摊开双手,无奈地苦笑着说:“里边一个螺丝松了。处理办法维修书上写得很清楚,你们一看就会。何必请我来?”众人面面相觑,谁让他们不认识“洋文”呢?请专家了花10万多元,就当交学费吧。

那时候,国门重新打开,人们睁眼看世界的愿望最为迫切。但不认识“洋文”如何看呀!像这种近似笑话的闹剧,岂只这一例。不学外语,就不能学习和应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就不可能。这是当时举国一致的共识。

在“科学的春天”来临之际,一个学外语的热潮很快就出现了。

最早是恢复高考的考试科目中出现了英语,外语作为一门必考课开始备受重视。接着,1979年,中央电视台的《学英语》节目,激发了全民学英语的第一轮热潮。

“走出去”的动力

在中国,一方面,是学英语热在全民的持续;另一方面,在真正需要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时,英语人才却质量下降。真正训练有素的翻译人才很缺乏,特别是高级人才、中译外人才极为短缺。在图书出版交流方面,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2007年中国引进图书达11101种,出口的图书却只有2571种,而且绝大多数是输出到了港台地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出口。

一个国家,不可能也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外语专业人才!对此,专家学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英语热是学习、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对外语的需求全面凸现。学外语不是过了,而是远远不够;另一种观点则强调,英语热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浪费。应因事因地因需而宜,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不计成本地掀起狂潮。这种观点网络支持率高达62.5%以上。

英语学习,使得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更加便捷,而同时,汉语在世界的流行,为更多渴望了解中国的国际友人提供了方便。

自我提升的需要

多会一门语言,多一个谋生的技能。所以,学习英语,更多的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变成了与语文、数学同样重要的一门主课。英语考得怎么样,往往决定着能否考上大学、研究生、博士……

就英语考试而言,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它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考试。英语教材销量是中国教育图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占图书零售市场8%以上的份额。2005年以前,中国高校明文规定:英语四级、六级不通过,不能取得学士学位、双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招聘,英语六级证书也往往成为必要条件。学英语越来越和上学、就业密不可分了。

而今,人们学英语的热情已是史无前例。总部位于北京的新东方英语学校,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其学员超过了百万。来这个学校的学习者大都准备参加某项国外考试,如GRE、托福和雅思等。他们认为,说一口地道的英语会增加留学机会,或提高在外企任职的可能性。”

上一篇:特色经济彰显活力阜阳 下一篇:中国茶庄老字号发现之旅之十:探寻龙井茶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