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10-30 12:39:00

对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摘要: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高中音乐教师,音乐常态课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情况,比如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巨大以及基础知识薄弱。很多高中生连简谱都不认识,即便有个别认出唱名的,也不能按照音高和时值准确的表达出旋律。 这种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反思一下,难道这只是因为学生不重视造成的吗?为什么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会不高?说到底与教师平时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反思课堂,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高中音乐 反思课堂 改革与实践

(一)课上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1、“十分钟”导入法。

好好利用课前的几分钟,会巧妙的为新课铺设一条畅通之路。听过缪丽君老师的课后,我很受启发,并一直是坚持这样做,每节课前都会播放一段与新课内容有关系的音乐或视频,用节奏带动学生的步调,用音乐带领他们的心灵,为新课做好顺利进入的准备。我们经常说音乐是“听”的艺术,课间学生在没有接触新课之前,或许还讨论着上一节课未解出的那道数学题,但是步入音乐教室那一刻,眼睛、耳朵、思维很自然便融入教师铺设的音乐情景中。接下来便会很自然的跟本课的音乐主线走。正所谓 “小环节,大作用”。

2、示范法。

新课改后强调在音乐课中关注音乐本体,我们应该把最能诠释作曲家意图和表现力最强的音乐呈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在欣赏时准确把握作品特征及体会音乐家的意图。我在声乐方面有些优势,在教学中我发挥自身特长,把各种风格鲜明旋律优美的作品用声音呈示给学生,并且课上有重点的引导爱好演唱的同学,指导她们运用技巧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她们在课堂上有感情有技巧的大声演唱,效果就是带动了所有学生的情绪,很多学生都情不自禁的跟着演唱起来,那开心的一堂课一直让我很难忘。学生在上课时真的“乐在其中”,对音乐“品味无穷”,真正体味到音乐精品之魅力所在。

(二)灵活驾驭课堂,及时关注、引导学生,因材施教至关重要。

《论语·为政》中的“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便是“因材施教”的一个例子。

学生的学习意向和要求是教师在课上实时应该关注的,当学生有不同反应时我们应该及时加以肯定或引导,这也是推动教学生成的重要途径。如何能做好这一步呢,这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对于大方向一致的一定要及时的加以肯定,对于方向不同的思维,教师要灵活加以引导,给学生一个正确引导以及为学生产生跟多智慧的火花铺设道路。

(三)持之以恒的鼓励给学生铺设一条自信之路。

课上对于每一个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会及时的在不同方面给与肯定。一个学生曾跟我说:“我刚站起来时还有些紧张,回答完问题老师说‘这个学生很大方’使我顿时增加了很多信心,接下来我的回答更流畅了许多,我觉得我不会忘记这堂课。”

学生课下与我交流时,在帮她们分析她们出现的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我会一直鼓励她们,鼓励她们课上大胆的展示大胆的提问,鼓励她们要坚持不断的课后练习,鼓励她们面对自己喜爱的艺术大胆探索……看到学生释然开心的样子以及课上自信的表现,我知道学生的顾虑打消了,学生得到很多灵感的同时信心倍增,这有效的促进了音乐课上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教师自身的自信可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的保障。不断提高自己同时以学生爱好和兴趣所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持之以恒的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大胆去做去探索,看到学生的优点及时加以肯定,学生会乐于经历并受益于这段令他终身难忘的音乐探索之旅。

(四)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设计课堂“三大件”——课前、课中、课后。

以《阳关三叠》一课为例,

1、课前设计:

课上在与学生们共同分析和体验了古曲《广陵散》《流水》后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为:

下节课进行班级“赛歌会”,同学们按小组分队,每队找一找古今中外都有哪些为人熟知的关于送别的歌曲并从中选出一首,通过本队比赛选出各队代表,下次课堂上演唱该歌曲的高潮部分进行各队间的比赛。在课堂上由学生评定出本堂课的歌星。评定标准包括:歌曲的演唱技巧、音准、情绪表达、所选曲目感染力的强弱。

(通过这个形式,在教师对于冠军获奖原因的点评中即可代入含识谱唱谱能力训练的一部分即歌唱音区的划分、音乐符号的识记和应用、了解歌曲的情绪逐层加深的表现方式、高音区演唱技巧即力量的支撑和喉头的打开、体会古代和现代歌曲的异同、讲解歌曲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等等,同时带领同学们加深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概况和古琴的印象,巩固上节课内容)。

2、课中设计:

(1)教师演唱《阳关三叠》

因为学生选择歌曲多为李叔同的《送别》张学友的《祝福》小虎队的《一路顺风》等易带动情绪的歌曲),让同学们回忆初中毕业时的情景,此时由教师演唱或欣赏《阳关三叠》,这样学生不仅能听进去这首古曲,还能比较容易地体会到曲中与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恨的离别情绪。

(2)提出这几首歌曲表达的情感的问题带领学生理解课本要求内容1、2及拓展内容的1、2、3。(因学生情绪被带入歌曲意境,故上述内容能比较轻易的完成)。

(3)公布今天的冠军,由对冠军的点评来完成拓展内容4、5的教授。(因学生的好奇心如产生对提高演唱技巧的求知欲望,能主动的提出象如何唱出漂亮的高音、如何演绎作品要表达的情绪等问题,故本内容也能比较轻易的完成)。

(4)下课前以李叔同《送别》为例简单讲解学堂乐歌及李叔同生平。

3、课后设计:

布置下堂课有关学堂乐歌的预习内容,结束本课。下课后学生在女生合唱《送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本课音乐情绪的延伸)

这节课的主线是利用学生演唱歌曲时产生的离别情绪,通过边听《阳关三叠》边回忆毕业分手的情景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浓厚的离别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以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新时期下需要我们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一切从学生需要入手,用学生喜爱又实用的知识充实他们,教给他们更多实用的本领,上出学生喜爱的音乐课。

上一篇:如何提高技校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下一篇:如何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