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及疏导

时间:2022-10-29 10:09:29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及疏导

摘 要:在江苏省教育学会的大力倡导下,全省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这给班主任工作提供了一条良好的思路和有力的理论支撑。在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中总结得出:解决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是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学习进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心理;疏导方法

近年来,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建立个案档案、问卷调查、平时观察、家访等多种途径归纳出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类型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心理的类型

1.自卑自贱心理

所谓自卑,是指与他人相比较而觉得低人一等,并由此而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心理表现。作为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个性心理结构还不健全,加之好感情用事,争强好胜,所以,一遇到“事事不如人”的情况,就“坐”不住了。又由于不能很好地总结遭遇失败和挫折的经验教训,所以,失败和挫折的次数就多,于是产生了自卑自贱心理。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要参加多次考试,要经受多次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而失败的痛苦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高学习成绩的信心产生影响,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顾虑重重,畏缩不前,怕考试,怕再次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会自暴自弃。

2.怕苦畏难的心理

学习是一项脑力劳动,学习进程是十分艰苦的认知过程。古人就有一句包含哲理、经久不衰的“十年寒窗苦”的话足以说明学习的艰苦。因此,只有刻苦求知,不畏学习中的任何困难,才能搞好自己的学习。但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学习基础不好,也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因为有怕苦畏难心理,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能够得到提高,甚至于越来越差。产生怕苦畏难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安逸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使部分学生怕吃苦,怕遇到困难。其次是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长辈的宠爱使部分学生不愿吃苦,于是在学习成绩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得过且过的态度。

3.逆反对抗心理

这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或某一科基础比较差,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学科,或某些学科不喜欢;不喜欢听某一老师的课,某一老师认为应该这么做,但他偏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学生这种逆反对抗心理,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4.骄傲自满心理

产生这种心理的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历次考试中没有尝受过失败的苦果,只有成功的喜悦;加之,优秀生一般经常成为学校表扬的对象,是任课教师喜欢、备受关注的对象,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所以,容易使这些学生飘飘然,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甚至会发展到对自己估价过高,认为周围的人水平太低,不值得与他们交往,或盲目自满,不求上进,或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

5.自责焦虑心理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经常受到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家庭、亲人的关心帮助,使他们常常产生必须认真学习,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来报答老师的想法。自己学习很刻苦认真、平时学习不错,但如果有一次或几次考试不理想,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自责,认为考试成绩不好对不起老师、家长、朋友,于是就怀疑自己能力是不是不行、学习是不是不刻苦不努力,时间利用是不是不充分等等,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苦恼,进而产生了焦虑心理。

针对以上几种类型,我们认识到:在中学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当遇到挫折或动机与结果相矛盾时,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的放矢地预防和消除这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应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积极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教育,以期达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健全个性,提高心理品质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讲究心理疏导的方法,切实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二、心理疏导方法

1.开展谈话活动,坚持正面引导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促膝谈心,倾听学生的呼声,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过程、心理背景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正确传播一些心理卫生保健知识,使他们正面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发展和变化,对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和防范。如:参加竞赛前,我们可对参赛选手进行心理疏导,说服他们放弃患得患失的思想,一方面要满怀信心去参赛,一方面也要做好不能如愿的心理准备。这样,就能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心态走进赛场,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强化心理训练,增强适应能力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赖于长期不懈的训练。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进行形式多样的心理锻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如: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磨砺训练、挫折训练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的田间生产劳动、创造条件举办夏(冬)令营活动等途径,利用设置特定情境、有意安排障碍等形式,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实施训练。

3.转移消极情绪,化解心理矛盾

当学生出现紧张和焦虑、欲求受阻产生挫折感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导到能化解心理矛盾的活动和情境中去,使其在精神上重新振作起来。要教会学生对一些过度的焦虑问题要学会摆脱和遗忘的办法,如: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回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用影视、音乐、小说等转移注意力等,尽可能把注意力的兴奋点转移到别的内容上,转移到自信和愉快的情绪活动中去,从而进行心理整合,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

4.开辟宣泄渠道,求得心理平衡

对学生的心理矛盾和情绪郁结,不能靠压抑,而要靠开辟良性渲泄的渠道,让学生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尽可能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如:有些平时学习成绩好、自我期望值高的学生,一旦考试失利,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甚至心灰意冷,情绪低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沉浸在一种痛苦、悔恨、自责的心境中。此时,我们就应给予学生理解和关怀。在对他们进行劝慰的同时,通过自由演唱、感情倾吐(到空旷的田野大声呼喊或大哭一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帮助他们尽早从失落的情绪中摆脱出来,鼓励他们做生活上的强者,勇敢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有这样做了,学生才不会把在学习中遭到的失败与打击转化为非理性的情绪障碍。

5.优化心理环境,提高心理素质

客观环境是意识的来源,客观环境被感知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的各种环境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真正决定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环境因素。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心理环境,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奋发、不断进取、力争上游的氛围。学校要以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为指导,积极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除注意保持校容校貌的整洁卫生,美化环境外,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着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把学校周边的小沟渠开辟成荷塘,把学校里的劳技实践基地真正利用起来等等。以强化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走出心理阴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当然,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思考和探讨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我们会继续努力,为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浅析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转换 下一篇:浅谈有效性教学容易走入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