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们的爸爸在哪里

时间:2022-10-29 08:13:47

近期,网络上有一组对比图片被热传:一边是英国的明星家庭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一家,几张照片中都是贝帅左牵右抱几个孩子,辣妹在旁拗造型;另一边是中国的明星家庭(此家庭已经解体)谢霆锋和张柏芝一家,都是柏芝抱着一个牵着一个,霆锋墨镜、耳机在耍帅。

近期,网络上还有一篇文章被热转:台湾作家陈安仪提出“假性单亲妈妈”的概念,引来各论坛、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因为老公忙工作、忙应酬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而变成“假性单亲妈妈”的女人们读得“百感交集、眼泪汪汪”。

中西方两个明星家庭,无论男女,都是在各自的事业领域做到顶尖的人物,但在家庭生活中,从公开的照片来看,每次出门贝克汉姆都是抱孩子的那个,笑容满面温暖人心;而谢霆锋很少抱孩子、与孩子互动,总是冷面摆酷在母子旁边跟护。

无论中西方,“男主外、女主内”是传统生活的主流,但我们看到,男性担负家庭责任,做回好老公、好爸爸,已是西方人看重、东方人艳羡的“先进文化”。多年以前,欧美明星就开始走“辣妈”“星爸”路线,靓丽的妈妈爸爸抱着萌萌的小宝贝,形象健康,更得粉丝拥护。近年来,我们的明星也渐渐开始对背后的家人不再一味地捂着藏着,大大方方陪家人、带孩子。

只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工作养家还是最重要的任务、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个人最普遍的价值体现――家庭好别人看不见,事业上成功了才算是成功。于是,男人理所当然地“不回家”,加班、应酬是事业成功的必然条件,也是表象特征,女人承担照顾家庭和养育子女的多数任务,虽有抱怨但也无奈。于是,男人和女人都累,可是,孩子呢?当女人“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无法得到老公的陪伴,孩子又怎么能得到爸爸的身教言传?全社会都在说女孩“女汉子”、男孩多“伪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男孩子得不到父亲的引领,女孩子只看到全能的妈妈,他们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假性单亲妈妈和缺位的爸爸

什么是“假性单亲妈妈”?我们看一下这篇文章:

老公工作很忙、很晚回家、一天跟孩子说不到两句话,或是根本早出晚归、见不到孩子的面。运气好一点的,老公还有个星期天会待在家里,但所做的事情也只限于吃饭、睡觉、看电视、打计算机,通常两只眼睛都不会摆在孩子或孩子的妈身上。运气差一点的,连假日也要去加班、应酬。一年工作360天,跟同事相处、聊天的时间,都远远超过家里的老婆、小孩。

比起真正的单亲妈妈,“假性单亲妈妈”唯一的差别,只是在晚上有个人睡在旁边,家里的账单有人支付,还有,会有个人三不五时打电话回来说:“我今天晚上不回来吃饭。”

其他,都没有什么差别。带孩子去公园玩时,看着别人一家和乐融融,只有自己孤孤单单的母子俩;去大卖场,别人的老公在扛东西,自己只好想办法当女超人。孩子生病了,自己想办法坐车、送医;天色暗了,永远只有一个人面对煮饭、洗衣、带小孩等做不完的家事,连想上个大号,都得把老幺抱上膝盖一起进厕所。家人聚餐,老公永远都缺席;看电影时,只有娘俩进电影院。出国旅游,老公大方出钱让你跟孩子一起去;娘家的亲戚大概只有每年初二看得到女婿;而孩子们永远跟邻居的叔叔比较熟。

这类老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口头禅都一样:“你以为我喜欢这样吗?我还不是为了你、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

――陈安仪《假性单亲妈妈》

这篇文章得到很多女人尤其是全职妈妈的共鸣,除了能触发她们委屈的泪水之外,也让她们得到了些许的安慰。本来,中国女人多数还是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的,有些抱怨诉说过也就平息了,虽然老公缺位的感觉让人不爽,但因为生活压力、共同的奋斗目标等因素的考量,作为成年人,这种情绪能“熬得过去”,并且能继续“熬下去”。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爸爸的缺位是无可弥补的,他不会因为爸爸说“我给你挣钱”就不再需要爸爸的陪伴和教育。

邻居家的爸爸工作超级忙碌,平时回家很晚,有时睡在办公室,周末假期也难得陪孩子玩耍,他对女儿的要求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他以为这就是弥补,可是孩子只是在想要玩具或者有什么过分要求的时候才会主动找爸爸,其他时候跟他并不亲。同时,由于妈妈对爸爸多有抱怨,喋喋不休地向人诉说委屈和指责爸爸,家庭气氛不明朗,这个小女孩也动不动就耍小脾气、生闷气。

另一位邻居爸爸也是工作太忙,每天很晚回家,还经常出差。妈妈在家全职,对儿子照顾得细致入微。她自己没有怨气,认为男人就是应该在外面做事。可是,儿子非常黏她,随时随地贴她身上,赶都赶不开。而且,这个小男孩多数时候更喜欢跟女孩玩,对于男孩子打打闹闹的玩耍方式不感兴趣,比同龄孩子显得幼稚一些。

父亲缺位的现象,在现时中国非常普遍。去早教中心,80%以上的孩子是妈妈、奶奶、姥姥甚至是保姆带着;幼儿园、小学的家长会,一个班里往往只有三五位爸爸。早教专家小巫的新西兰老公曾问过小巫一个问题:怎么你的朋友都是单亲妈妈?这个新西兰人的困惑源于每次聚会只见到小巫那些带着孩子的女性朋友们,就是不见孩子的爸爸。

某私立贵族幼儿园的园长说:中国父亲在亲子教育里的缺位,富裕阶层尤其明显,最高级的别墅都给了保姆、狗、孩子、司机和园丁住,爸爸做了空中飞人。该园组织过亲子表演,参加舞蹈表演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妈妈,需要爸爸参与的节目,很多是爸爸派来的司机或者公司员工。

其实,不仅仅是富裕阶层爸爸的主动缺位,中产阶层爸爸的被动缺位也很明显,上面两个邻居的例子就是,两位爸爸在单位都是中坚力量,需要职位提升,需要拓展关系,加班、应酬难以避免;至于底层人士,众所周知,诸如留守儿童,更不仅仅是父亲缺位的问题,父母都疲于奔命的家庭,孩子基本就是放养状态。

除了这种生活的压力之外,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导致很多爸爸主动缺位,逃避了父教的责任。教育孩子全是些琐碎的小事,归妈妈负责;奶奶(或姥姥)帮忙带孩子,没我什么事儿;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是,有些年轻的父母自己还没玩够,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任务基本全推给了老人,夫妻双双缺位。

《重庆晨报》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受访市民感觉当前社会父教缺失现象普遍;其中,24%的人觉得“非常普遍”。仅19%的人选择“不太普遍”或“不普遍”。这就是我们社会的现状――爸爸去哪里了?父亲角色的缺失,对于家庭和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

孩子为什么需要爸爸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弗洛姆《爱的艺术》

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姆从人类本能和深层次心理的角度分析过父爱的重要性。他认为: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但六岁左右的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程捷在《浅谈父亲的角色》一文中,从俄底浦斯情结入手,分析了父亲对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影响:

在孩子进入俄底浦斯期之前,也就是3岁之前,对孩子来说,只有一种关系,那就是与母亲的二元关系,妈妈就是世界,孩子对妈妈是绝对依赖的,同时也认为自己对妈妈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人。孩子最怕妈妈不开心,也希望妈妈始终都能让自己开心。

进入了俄底浦斯期的标志,就是“父亲”的介入。父亲在角色、功能、位置上的介入,是唯一能够帮助孩子脱离妈妈,走向独立的关键因素。这个角色需要妈妈来引入。妈妈对爸爸的话语,表示出尊重的态度,对爸爸制定的规则,表示出愿意遵守,而同时,爸爸也对妈妈表示出尊重,在爸爸和妈妈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就能顺利引入父亲的角色。

当孩子发现,妈妈的最重要的他人,并不是自己而是父亲时,当然会感到受挫,而这非创伤性的挫折,带来的不是伤害,而是促使孩子走向独立的动力。孩子会知道,自己并不能给妈妈带来满足和快乐,爸爸才能,或者说,爸爸和妈妈,他们俩才是一伙儿的。

“父亲的角色”的介入,能够带领孩子进入现实,让孩子看到了一个新的客体,这人与妈妈是不同的,而此时的世界,也与之前不同了,多了一些规则、界限,感觉到抗衡的力量与否定的可能,而与此同时,也能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爱与支持,逐渐地,当孩子能够接受,自己生而为人的职责并不是要让妈妈保持快乐,这是爸爸的事儿,之后,孩子才终于能从原来跟妈妈的缠结的关系中,迈出自己的步伐,把目光投向远方,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也就能够拥有自我界限清晰的客体关系模式,而这关系模式,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一直不能被引入,孩子就无法独立,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席,必然导致妈妈的过度焦虑,当丈夫不能有所分担时,妈妈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了妈妈的全部希望。这个孩子就会一直承担着让母亲满意的功能,无法放下妈妈,他的内心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给予的力量而逐渐枯竭,而他的关系模式,也只能停留在自我界限不清的与妈妈的二元的“自体-客体”关系阶段,而无法继续发展成熟。

结果呢,有可能,这个孩子有很大的情绪负担,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总是忧伤地发呆;有可能,这个孩子形成极端的“假我”,在取得了许多许多成功之后,仍然觉得空虚;还有可能,在遭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因为内在没有力量,所以无法处理而导致崩溃……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徐明说,爸爸同子女的关系愈健全,子女应付社会压力的能力也愈大。一个宝宝若有过和爸爸融洽而健康的相处经验,那么他在陌生的环境中就会显得自在而大方,反之,则变得萎缩紧张。

她举了一个例子:一对夫妻在阳台上看见儿子与别人打架,这位爸爸在阳台上大声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儿子本无心恋战,听了爸爸的话,一溜烟跑回家。此时此景,爸爸的帮助是有特色的,到位的。妈妈就容易指责自己的孩子或指责别人的孩子,把本该结束的事件延续。

一般说来,爸爸陪孩子玩的方式不同于妈妈:爸爸喜欢粗犷和异想天开的游戏,而妈妈偏重于语言的交流,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更戏剧性,变化多端而忽强忽弱。妈妈就更为平稳、缓和、渐进。为了培养完整性格的孩子,爸爸的教育作用不可或缺。

妈妈管得过细,孩子的创新和自理能力往往不足。由妈妈主导教育的男孩子往往很粘人、娇气、胆子小,这种例子已经很多。父亲缺位对于女孩的影响更为严重。父亲是女儿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形象,父亲跟女儿的关系决定了女孩在今后生活中与任何一个男人处理关系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她将来婚姻和家庭的幸福。如果女孩被爸爸冷落,长大后要么觉得自己在男人眼里无足轻重,要么对男人极度依赖。

有位老师写了一位“问题学生”。他的爸爸一直忙着赚钱,家里逐渐富裕,后来父母无暇照顾他,把他寄养在老师家、奶奶家,后来送到寄宿学校。他逐渐变得害怕吃苦,懒惰,贪图享受,不能认真写作业,成绩一直下降,成了一个迟到早退、惹是生非的学生。他对家庭“没有感觉”,父亲难得在家,偶尔碰到一起,也只是问他是不是又惹什么祸了,考了几分。如果他闯了祸,就暴跳如雷地打骂一顿,以尽“教子”之责。他要么一声不响,消极应对,要么控制不住地与父亲相抗,惹来父亲更大的愤怒,家中爆发一场战争。在学校,他对男老师、男性校领导也是同样态度,要么假装没看见,没听见,要么耍蛮劲,完全失去理智。从小到大,他的父亲没有到学校里开过家长会。对于事业有成的父亲,他说“他只知道在我犯错误时来惩罚我,平时他在哪里?他总在说忙,总说在为我赚钱,可我只是想爸爸,希望他能陪我一起玩。小时我想爸爸,经常会定期地惹祸,因为惹了祸他就很快回来打骂我,我就可以看到他。我差不多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吸引他的注意和爱长大的,现在我长大了,我只有恨他,瞧不起他。很多人佩服他,崇拜他,因为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但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以忙为借口,没有办法让自己儿子佩服的爸爸。”

男人追求事业的成功,是不是只能付出完善家庭生活的代价?努力打拼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那么能不能尽量平衡二者的关系,先满足现时孩子的需要,毕竟孩子的成长是过时不候的,每个阶段的需求不同,错过就是错过,难以挽回和弥补。

我们怎样做父亲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从不作具体的规划,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心身健康、心智优秀的人。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误导。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周国平

周国平是一位著名的好父亲,他的工作就是观察生命、总结生命哲学,这注定了他不像其他父亲那样有好的借口逃避家庭中育儿之琐屑杂事,他确实是倾注了满腔爱意和充足的时间给他的孩子,我们从《妞妞》那本书中都看到了。

那些忙于工作的爸爸,如果有意深度融入家庭生活,承担“父教”之责任,又该如何开始呢?

首先,请“假性单亲妈妈”停止抱怨,拿出办法。对老公不要再客气,该提的要求直接说出来,因为,来自火星的爸爸们不会猜测老婆的内心,直截了当提出要求,多多少少他会做到一些。如果他是算盘珠,那你就勤快地拨动他,同样的事情多做几次,他也能生出些许自觉性。他不能每天早点回家,那就先要求他每周保证一次,那一次就把孩子的手工作业、洗澡、睡前故事都留给他。他周末要加班,那至少保证每两个周末有一天属于老婆和孩子,一家人共同玩耍。

也许你曾有意无意地将他“排斥”在家庭生活之外,现在,一定要有意团结他进来,让他体会到亲情的乐趣,在这方面,他是需要引导和学习的。当他习惯了这些,对于家庭更多的参与和付出,他会不自觉地回归家庭。

其次,还是需要妈妈帮忙,带他一起学习如何教育孩子。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当妈妈的对于孩子有耐心,也更有意愿去学习育儿知识,但爸爸不一定这样,就算真的碰到教育难题,他有时也不会去寻求帮助。妈妈看到好书、好文章,要推荐给爸爸;妈妈尝试新的办法教育孩子,要争取爸爸的配合,一起进行试验。一致的教育理念不仅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还能改进夫妻关系。

再次,爸爸们要从易到难,先确保优质的“父爱时间”。父亲的陪伴不一定是很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优质、有效的陪伴。爸爸埋头看手机新闻,或者打游戏,就算在孩子身边,也说不上什么陪伴。爸爸在打麻将,孩子在身后观战,这样的陪伴不如没有。爸爸心思重重,考虑着工作中的一个事件,孩子催促着他走下一步棋,这样也不够。要陪就真心投入,把其他事情丢在一边,带着正能量,与孩子愉快玩耍。无论职位高低,挣钱多少,做父亲的都是有担当的、心境平和的,这样的父亲才能带出心理健康阳光的孩子。

父亲应该知道,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母亲的事情,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很多爸爸的亲子直觉很正确。妈妈容易患得患失,如果看了太多育儿书反而把自己看乱了,解决孩子的问题没有稳定、清晰的思路,而爸爸对于孩子的离奇想法表示出的欣赏、对于孩子考试分数的宽容态度、对于兴趣班上不上的淡定,更有助于孩子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当然,媒体的作用不可轻视。当微博上一面倒地大赞“贝帅负责抱孩子养家,贝嫂负责貌美如花”的时候,这种时尚会鼓励更多的人争当好爸爸。你看,好莱坞的男星都喜欢挂个孩子在身上,他们单手抱孩子的姿势简直酷毙了;奥巴马总说他觉得最重要的事是陪孩子吃饭;美国街头男人抱孩子的比例是80%;《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持续火爆,那些上节目的明星爸爸们人气更旺了……爸爸们,哪一份工作是需要24小时投入的?你真的不能从办公室早离开一个小时吗?

上一篇:雍正朝奏折研究述要 下一篇:成功学没告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