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9 07:07:37

浅析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 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首先,抓住“听觉”感知美;其次,抓住“情感”体验美;最后,抓住“想象”发展美。通过课堂审美活动的各个环节,能感受到美,最终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冶性,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

[关键词] 感知 理解 鉴赏 评价 美育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学科教育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学科就是对学生教育进行美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语文课集各种形态美的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质。有人说:“美是人类的希望,是生存的支柱,美的事物往往能引人奋进,催人奋发,促人进步,使人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应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些美的因素如何挖掘,如何让学生领悟、贯通、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美育素质呢?将成为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关键:

一、 抓住“、听觉”感知美

美本具有抽象性,但审美对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感知的。因为,作为审美的课文是显现的,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读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感知学生最直接有效地去感知美呢?应通过范读来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越,并根据课文范读的移情性,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怡情怡性,陶醉在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愉悦中。如教《琵琶行》一文中,通过刻意突出诗歌的节奏和旋律及其富有的艺术性,音乐性的演奏技巧的范读,来传达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使学生受到音乐美、情感美的感染,自然体会到“同是天涯沦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惨际遇,学生的情感迅速融入意境中。又如《回忆我的母亲》,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让学生从平实的叙述,真诚的报答,深切的思念中,去感受到自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抓住“情感”体验美

美育就是情感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正的文学作品更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去拔动读者的心弦,无不渗透着作家深厚的情感,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最大限度的开启他们的形象思维,从感性的认识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的价格情怀,在激发他们愉悦和振奋的情感时,他们才有美的感受,才真正认识到美的价值。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给“我”买桔子的细节描写,准确地运用了一组动词,把“父亲”爬上月台,翻过铁道的艰难动作活现出来。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不言而喻。儿子呢?看见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段末再一次重复“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两句话美极了。此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父亲爱戴.父亲对儿子的疼爱的思想感情,学生就会被这种父子至情所感动,并从中获行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体悟父亲对自己的爱。

三、抓住“想象”发展美

文学形象是间接形象,读者必须调动艺术想象力,才能唤起相应的审美意象。学生由美的自由联想延伸到对美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是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们就能“笼天地是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感人的意境,从而填补作品中的不确定因素和艺术空白。学生自然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住作品的写作格调,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受到作品中审美形象的感染和意境的熏陶。如讲《孔乙已》时,设置“孔乙已的长衫哪里去了?”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多向去思维。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篇即兴作文,许多学生当堂就写出了好的文章。

总之,学生通过课堂审美活动的各个环节,能感受到美,领悟到含蓄,融情与境,使审美主体进入到审美体进入到审美对象所蕴含的完整意蕴、理趣等深层次。培养学生性格所必须的领悟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冶性,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2] 刘春阳,曲延华.谈语文的审美化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7.

[3] 张玉能.美育如何走进语文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5.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工作面对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情感因素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