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读报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03-01 03:32:09

浅析学生读报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具体要求当中,明确提出了每一个学期的具体阅读量,笔者认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四方面的用意:第一方面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读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方面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第三方面在于陶冶学生的性情;第四方面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正确地认识书

现在的书籍可谓是种类丰富,名目繁杂,但是如果按其功能来进行一个简单分类的话,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专业和非专业两大类。所谓专业类的书,只是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论述得比较深入一些,而非专业类的书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浅显一些、广一些而已。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内容相对集中于一个主题,而对于其他的内容则涉及得较少或不涉及,这样有好处也有不好之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某一种知识,使得我们对这一学科或领域的内容了解比较深。不好之处是如果只看一类书,我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就会比较窄,我们只关注了这一类的知识而将其他方面的知识忽略了,这是不利的。在现代的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对某一领域精通的“博家”,但是对于有精且有专的“杂家”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一定的情况当中,“杂家”要比“博家”更加容易适应社会。在此笔者提倡:读就要广泛涉猎,有精也得有广。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多读书、开拓知识面的好处。

说到此有人会说,现在电脑网络也已日渐普及了,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为人们收集信息、了解世界提供了方便的手段,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再加上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读书,所以有人认为读书可以适当的减少,这种观点对吗?我们知道,在网络上进行阅读,首先得有网络,还得懂得一些网络的知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其次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读者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可以从网络上将知识“拉”给自己,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阅读,这样就会造成知识面狭窄,而且从网络上了解东西,大多属于浏览,这只是一种缺少了思维的、浅层次的阅读,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从电视上了解的内容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同样缺乏自主的参与,人的视听神经全部集中于此,大脑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其效果也不会比阅读强(此结论已在传播学当中的说服效果中得到了证实)。

二、要有书可读

要读书,必须得有书,现在的书种类繁多、印刷精美,同样价格也不菲,偶尔买书不算什么,但是要经常买书,这也是一项不小的花费,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很难承担的。所以在读书方面的花费就少了,这也制约了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而有些人就将眼光盯在一些质次价低的书上,这样也妨碍了读书活动的开展。这些原因在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一些学生由于没有过多的钱来买书,甚至放弃了读书,或者读的书少了。

三、读书要精,更要广

买书或网络上读书,其范围都比较窄,现在的社会不但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专才”易得,正规学校毕业生均可以达到,但是“通才”却是比较难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我们可以交流着进行读书,可是书上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如何来实现读书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多看看报纸。现在的报纸在中国就有两千多种,报纸具有以下的优点:第一,传播的范围广。它不受时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阅读,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第二,知识广泛。凡是人所需要的知识,都会在报纸上找得到。第三,层次多,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专业人才,均有适合他们的报纸。第四,知识新。由于报纸出版、发行比较快,不像教科书那样要等到系统的教材出版了,再循序渐进来教,这样一来它可以将新知识、新成果快速传播出去,防止了知识的老化与陈旧。第五,选择性强。学生可以自由定时间,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阅读,可以先选择有趣的部分来读,再读其他的,渐渐地学生就养成了爱读报的习惯。第六,知识的同步性。报纸是全国发行的,而且价格便宜,不存在由于地域的差别而使知识在传播上发生滞后的现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知识、信息贬值的情况出现。所以报纸在知识的传播方面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些人甚至将读书放到了民族振兴的高度,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化社会当中,信息将起主要作用。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知识与信息在现代社会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多读报,一方面可以达到新课程标准当中所提到的读书要求,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其了解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地图不是随便量的 下一篇: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学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