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有座“化工厂”

时间:2022-10-29 06:58:02

地下有座“化工厂”

伴随着日出日落,春来冬去,燥湿寒温的不断周流,我们所处的世界无时无刻、无时无处不在发生着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常态下,这些变化是相对缓慢的、无声无息的,不易被我们感知到。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某时某地的物理、化学环境达到某种临界条件时,往往会发生突变,发生一些令人惊异的变化,会有一些惊人的现象、新奇的物质或生命被突然创生出来。

富饶的大地具备一切条件,给点“阳光”,就会“灿烂”。只不过,这样的奇迹“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其实,厚德载物的大地,就是一个天然的“地下化工厂”。

火山

如果你对“地下化工厂”的存在心存疑虑,不妨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看看,或者看一下有关火山爆发的影像资料,你就会知道“地下化工厂”的“生产车间”是怎样的热火朝天、干劲冲天了。火山喷发时的滚滚岩浆、冲天烟尘是地下化工厂神奇魅力的充分展现。

科学研究表明,火山“生产车间”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电法冶炼”。火山活动是一个充满了电与磁的世界,那里有最为壮观的电闪雷鸣,高温的岩浆因电离作用充满了带电粒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电浆”,每一座火山都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电化学工厂”。然而,由于火山“电化学工厂”的“电路”设计过于复杂而又十分隐蔽,科学家至今未能复制出火山的电路图纸。

不要以为火山只是地下化工厂的猎奇之作,火山活动的结果是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矿产资源。

地下化工厂的“矿产生产车间”的“生产旺季”在远古,那时的地球远比现在炎热,地球电活动也远比现今强烈。当时的火山爆发比现在要壮观得多,频繁得多。

在火山活动中,等离子体条件下的特异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过程为人类创造出了琳琅满目的宝贵矿产,金银铜铁,应有尽有。煤、石油、天然气也是“地下化工厂”的重要产品。它们都是地下有机物在特定电场(等离子体)条件下发生复杂的有机化合反应生成的。无一不是“地下化工厂”无私奉献的杰作。

由于“电路设计”、地理纬度以及所含物质成分的差异,导致火山爆发有很多不同的表现,还出现了喷冰的冰火山,喷泥的泥火山等等。

地震

地下化工厂的另一大杰作就是地震。科学家已经知道,地震也是由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发生在地下但却与电离层、辐射带以及太阳活动等息息相关,是电磁和化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震也是“地下化工厂”的一项重要“工程”。每一次大地震都会显现出强烈的电磁和化学效应。每一次较大震级的地震都会伴随地声、地光、电光球、地震云之类的电磁现象。强烈地震时,地面以及地面上的物体、人和动物会由于电场中的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发生猛烈旋转,地面和地下岩层也会被撕裂。

强烈地震时,地下物质会发生显著的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的强烈程度可以导致“陆陷为湖”“陆陷为海”现象的发生――当强烈地震或火山爆发时,大量等离子体猛烈复合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地壳物质(土壤、岩石等,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等)电离为氧离子和硅离子以及电子、质子等,氧离子与由质子、电子复合成的氢离子(分子)复合为水并释放出巨大能量。当地壳被电离并转化为水、气体和其他物质后,地面自然会出现塌陷,而塌陷处也必然浸在(转化而成的)水中,形成地震湖。

如麻湖(即古历阳湖)、当湖、邛海的形成,在古籍中都记载为“地陷为湖”。《吴地记》云:“当湖在平湖(县)治东,周40余里,即汉时陷为湖者。亢旱水涸,其街陌遗迹隐隐可见。”《淮南子》曰:“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后世传为“城陷为湖。”巢湖也是由一次强烈地震而深陷为湖,历史上有许多“陷巢州”的记载与传闻。清乾隆《永北府志》载:“正德十年(1515年)五月壬辰,云南北胜州(今永胜县)地震,……近屯西山下田陷成湖者500余顷。”《读史方舆纪要》卷117载:“陈海,州南四十里,周一十里,相传昔本陆地,有陈姓者居此。一夕沉为海。或作程海。”

而海洋也是一次次大规模“陆沉”事件叠加的结果。这类事件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大西洋中的“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太平洋中的“姆大陆”、印度洋中的“雷姆里亚”等等。

地生毛、地涌血

地下化工厂巨大的“原料仓库”中储备着足够丰富的“化工原料”,尤其是在近地表,各种元素应有尽有,一旦条件成熟,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便会发生,于是,地下喷气、喷泉之类的胜景便屡屡呈现。有时候,地下发生了某种有机化学反应时,还会出现“地生毛”“地涌血”之类的异常现象。尤其是在发生大地震时,此类现象更为多见。如《新唐书・五行志》载:“唐垂拱元年九月,淮南地生毛,或白或苍,长者尺余,遍居人床下,扬州尤甚,大如马鬃,焚之臭如燎毛。”万历《杭州府志》载:“宋建炎二年,杭州地涌血。”《武林纪事》载:“清波门内竹园山平地涌血,须臾成池,腥闻数里。”《宋史・五行志》载:“宋淳熙十三年,行都民家有血自地中出,溅染人衣。”《南史・梁本纪》载:“梁大同二年,都下地震,生白毛,长二尺。”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载:“明成化十五年,江苏五月乙丑地震,生白毛,毛细如发,长尺余。九月丙子又震,生白毛。”

近年,媒体频繁报道各地相继在地下挖出外观像肉一样的所谓“太岁”,被相关专家鉴定为真菌类生物,它们同样是“地下化工厂”的“产品”之一。

生命

与“天空化工厂”相似,“地下化工厂”也是地球生命机器的一个“生产车间”。尤其是在地下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大地震时,许多高级而复杂的生命在短时间内便被合成创生出来。相关的记载如:

康熙《咸宁县志》卷8载:“明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关中大地震时,其事变之异者,或涌出朽烂之舡板,或涌出赤毛之巨鱼……”康熙《潼关卫志》卷上载:“明隆庆三年,陕西,地震烈,涌水内有鱼。”康熙《池北偶谈》卷22载:“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戌刻,山东、江南、浙江、河南诸省同时地大震……地裂山,沙水涌出,水中多有鱼蟹之属。”民国《阳信县志》卷2载:“清光绪十四年,山东,五月初四日未申之际地大震……平地有陷如井者,有坼裂数尺者,自缝中喷出黑泥,中有虾蟹鱼蛤之类。”

无独有偶,《凉州异物志》中有“地生羊”的记载:“有大秦国北,有羊子生于土中。秦人候其萌,为垣以绕之。其脐连地,不可以刀截,击鼓惊之而绝。因跳鸣,食草,以一二百口为群。”《史记・正义》中有类似记载:“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于土中,候其欲萌,筑墙绕之,恐为兽所食。其脐与地连,割绝则死,击物惊之,乃惊鸣,脐遂绝,则逐水草为群。”段公路《北户录》亦有类似记载。可见其事非虚。“其脐连地”,大地就是这些“羊”的“母亲”。这些“自然生于土中”的羊,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以一二百口为群”,可见地生羊并不鲜见。这正是“地下化工厂”创生生命的神奇景象。能够“生羊”的土地并不多见,只有其时其地的物理化学环境满足创生生命的条件时才能实现。

地下不单可以生羊,也可以生狗,生猪,生人。《按神记》卷12载:“晋惠帝元康中,吴郡娄县怀瑶家,忽闻地中有犬声隐隐,视声发处,上有小窍……乃掘视之,得犬子,雌雄各一,目犹未开,形大于常犬。哺而食之。……至太兴中,吴郡太守张懋,闻斋内床下犬声,求而不得。既而地坼,有二犬子,取而养之,皆死。” 《尸子》曰:“地下有犬,名曰地狼;有人,名曰无伤。”《夏鼎志》曰:“掘地而得狗,名曰贾;掘地而得豚(猪),名曰邪;掘地而得人,名曰聚。聚,无伤也。此物之自然,无谓鬼神而怪之。”

由上述可见,在战国前后,地下挖出活羊、活狗、活猪、活人等等的现象尚属“常见”,而且,明智的古人把这种现象视为“物之自然”,并不把它们和鬼神相联系。谈不上什么“迷信”。

为什么现今的地球不再出现地生羊、生狗、生猪、生人这样的神奇事件了呢?也许是因为经过两千多年,地球的物理化学环境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不具备这样的创生生命的条件了。

诸如地生羊、生狗、生猪、生人……这一切的奇迹,用“宇宙全息”理论都可以解释。所谓宇宙全息,是说宇宙无论是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物质属性上都是“全息”地存在着的。在任一微观的时空、微观粒子中都潜藏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其中自然也包括一切生命的潜在信息。一旦某块泥土中的某个潜在信息(比如一只羊、一只狗或一个人的潜在信息)的“基因开关”被外界环境能量“无意”触碰而打开,那么这个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便会不断向这个潜在信息转换,使这个潜在信息不断向显在信息转化(表现为不断发育、成长、成熟),最终把这个潜在信息显化出来。因此,一只羊,一条狗,一头猪或一个人就会被创生出来。

上一篇:给昆虫一个家 下一篇:魅力无穷的梅森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