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税区对腹地经济作用的综合评价

时间:2022-10-29 05:16:46

我国保税区对腹地经济作用的综合评价

摘要:从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力和拉动效果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动态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各保税区对其腹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结果表明:保税区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域特性差异,保税区对经济腹地的影响存在交叉效应,在地域上彼此相邻或相近的保税区,往往在发展规模、特征和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其作为增长极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也往往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这些保税区经济腹地的受益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保税区;腹地经济;立体时序数据;动态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77-04

保税区通过其独特的功能和极富活力的贸易与物流产业群来影响腹地经济力量的内在传导机制,最终诱发和促进腹地经济的增长,并对腹地的产业结构优化、贸易发展、就业增长和收入提高等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保税区的经济增长是作用源,腹地经济相应的发展是作用效果。因此,评价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应从拉动力和拉动效果两个角度入手,多层面选择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客观全面地反映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就必须根据其对腹地经济的作用机制从不同角度出发构建多侧面、多层次的指标体系。结合当前保税区及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需要,本着客观、全面和可行性的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作用分解为保税区拉动效力和对腹地经济的拉动效果两个部分,分别考虑评价指标的选择。保税区拉动效力的评价指标从保税区的贸易发展、进出口业务、税收水平等多个层面选取,而对腹地经济的影响效果的评价指标要综合考虑腹地的经济增长水平、就业、科技发展、居民生活等多个方面和领域。

按照上述思路,保税区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的评价体系由保税区对腹地经济拉动力评价模块和拉动效果评价模块等两个模块共19个指标构成,具体指标情况见表1,这些指标涵盖了保税区对腹地经济作用的主要方面。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动态二次加权模型

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而单一的使用某一时期的指标数据进行评价不能够真实的体现作用效果,所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多期数据组成“时序立体数据表”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可以更加全面的体现出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目前用于动态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其中动态二次加权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动态二次加权法即通过两次加权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值,第一次加权综合是突出不同时间上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作用,得到不同时间的评价值。第二次加权综合是在第一次加权综合的基础上,再突出时间的作用,得到总评价值。

假定有n个被评价对象,m个评价指标,按时间t1,t2,L,tp顺序建立n×m×p维的时序立体数据表{xijtk}(i=1,2,L,n;j=1,2,L,m;k=1,2,L,p)。对于时刻tk(k=1,2,L,p),如果给出其该时刻指标xij的权重系数?籽j(tk),则系统si在时刻处的评价值yi(tk)(i=1,2,L,n)可表述为:

yi(tk)=f(xj,?籽j)((k=1,2,L,p);i=1,2,L,n;j=1,2,L,m),其中f为综合函数,目前综合评价中常用的综合函数主要有线性综合法与几何综合法两种,而几何综合法要求计算数据中不能有0出现,所以此处选用线性综合方式,故第一次加权后的结果可以具体表述为:

Yt=XtP(1)

其中:Yt=(y1(tk),y2(tk),L,yn(tk))T;

Xt=x11(tk) x12(tk) L x1m(tk)x21(tk) x22(tk) L x2m(tk) L L L Lxn1(tk) xn2(tk) L xnm(tk);

P=(?籽1(tk),?籽2(tk),L,?籽m(tk))T。

在此基础上,如果进一步给出时间权重?棕k,则二次加权后的最终评价结果为hi=?渍{yi(tk),?棕i},综合函数?渍仍选用线性综合方式,则具体模型可表述为:

H=YW(2)

其中H=(h1,h2,L,hn)T;

Y=(Y1,Y2,L,Yp)=y1(t1) y1(t2) L y1(tp)y2(t1) y2(t2) L y2(tp) L L L Lyn(t1) yn(t2) L yn(tp)

W=(?棕1,?棕2,L,?棕p)T。

(二)综合权重的确定

1. 指标权重系数?籽j(tk)的确定方法。第一次综合评价中对指标间的权重分配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两大模块间的权重分配。二是各模块内部指标间的权重分配本着简约、科学的原则对模块间权重的分配,本文通过专家咨询法进行主观确定,而各模块内部指标间权重的分配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Critic法,以求充分利用指标数据提供的信息。具体分为两步:首先通过专家意见调查,得到拉动力模块和拉动效果模块间的权重系数;其次利用Critic法计算各模块内指标间的权重分配。

Critic法以两个概念为基础,一是对比强度,表示同一个指标各个评价方案之间取值差距的大小,以变异度指标予以表现,为了避免计算结果受量纲的影响,多选用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表示;二是评价指标之间的冲突性,是以指标之间的相关行为为基础的。如果2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2个指标冲突性较低。第j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冲突性的量化指标为■(1-Rkj),其中,Rkj为评价指标k和j之间的相关系数。各个指标的客观权重确定就是以对比强度和冲突性来综合衡量的。设Cj为第j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则Cj=?啄■(1-Rkj)(j=1,2,3…,n)。所以对于CRITIC法,变异系数越大,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也就越大,所以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重即为:Wj=■。

2. 时间权重系数?棕k的确定。时间权重向量W=(?棕1,?棕2,L,?棕p)T)确定方法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郭亚军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方差准则的时间向量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事先给定时间度尽可能地寻找波动幅度最小的权重体系。首先,定义时间度λ=■■?棕k。时间度的大小体现了综合运算时对时序的重视程度,即当λ越接近0时,表明评价者越注重较近期数据;当λ接近1时,表明评价者越注重前期的数据;当λ=0.5时,表示评价者对各个时间段的重视程度相同。

通过咨询专家确定时间度的取值后,限定权重方差为最小,得到理想的权重系数,定义权重系数方差为:

D2(W)=■■[?棕k-E(W)]2=■■?棕k2-■

其中:E(W)=■■?棕k=■×1=■

则该权重可以通过求解下面的非线性规划来解决。

min■■?棕k2-■s.t.?姿=■■?棕k■?棕k=1,?棕k∈[0,1],k=1,2,L,n(3)

三、保税港区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的综合评价

(一)腹地区域划分与数据处理说明

目前对保税区腹地的划定多按地理位置,将其省级行政区整体看做腹地。这一作法要求我们必须将同一行政区内的保税区进行合并分析。具体就是将福建省所辖范围内的福州保税区与厦门象屿保税区数据汇总为1个数据单位;将广东省所辖范围内广州、珠海、深圳和汕头四个保税区数据汇总为1个数据单位。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共收集了我国现有13个保税区2007―2009三年的指标数据,按上述办法合并为9个数据单位,形成一个9×19×3维的时序立体数据表。其中指标y6、y9为逆指标,取其倒数值使其变为正指标。

本文分析所用数据均来自于《2008―2010年度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年鉴》。

(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首先,经专家意见调查,将评价体系中拉动力模块与拉动效果模块的权重系数定为0.1和0.9。

其次,利用Critic法计算得出不同时期各指标的权重分配,然后通过均值法,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进而再按照(1)式分别计算得出各评价单元第一次综合后的各年评价值(见表2)。

最后,再次咨询专家意见,将时间度确定为0.3,按式(3)经matlab程序计算得到2007―2009年时间权重值分别为0.133、0.333、0.533,并利用其对第一次综合所得各年评价结果进行二次加权综合,得到各评价单元最终的综合评价值(见表2)。

表2按照最终综合评价值高低依次列出了9个评价单元的模块得分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综合评价值。数据显示各评价单元2007―2009年的综合评价值数值变动差异十分小,最终评价值与各年综合评价值十分接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得各评价单元的历年数据都处于“信息浓度”相同的状态,这样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动态可比性以及评价过程的透明性。

评价结果显示2007―2009年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排名变动极小,三年综合后的最终评价值排名与各年评价结果都基本保持了一致性,这样使得最终综合结果具有十分强的代表性,能够有效地揭示各评价单元对其腹地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从地理位置来看,我们发现各评价单元的排名在地域上具有极强的集聚性,排名第一的广东所辖保税区组合单元位于珠三角经济发展区,排名二、三、四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单元、张家港保税区单元和宁波保税区单元位于长三角经济圈,排名五、六、七的青岛保税区单元、天津保税区单元、大连保税区单元位于环渤海经济圈。而排名第八的福建所辖保税区组合单元和排名最后的海口保税区单元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这一结果进一步显示出保税区对经济腹地的影响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在地域上彼此相邻或相近,在发展规模、特征和性质上相辅相成的保税区往往存在着较大重叠的公共腹地,其作为增长极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也往往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这些保税区经济腹地的受益具有相似性。按照这一特征,可以将9个评价单元分成五个梯队。广东所辖保税区单元组合构成珠三角保税区梯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单元、张家港保税区单元和宁波保税区单元组成长三角保税区梯队;天津保税区单元、青岛保税区单元、大连保税区单元构成环渤海保税区梯队,福建所辖保税区组合单元为东部沿海保税区梯队,海口保税区单元为西部沿海保税区梯队。

从综合评价值来看五个梯队成员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差异较大,珠三角保税区梯队与长三角保税区梯队成员的综合评分均高于1,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在平均水平以上,而其他三个梯队的综合得分均在平均水平以下,图1的雷达图按0.5的差距划分档次,珠三角保税区梯队位于第一档次(1.5以上),长三角保税区梯队位于第二档次(1~1.5),环渤海保税区梯队和东南沿海保税区梯队位于第三档次(0.5~1),西南沿海保税区梯队位于第四档次(0.5以下)。明显的数值差异直接揭示了各保税区在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上存在的较大差异。结合指标数据可以发现,各梯队对腹地经济拉动表现角度也存在很大差异。数据显示珠三角保税区梯队除环保投入比例外,其他腹地经济指标均位于前列,在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对腹地拉动效果十分突出。而长三角梯队成员对腹地经济影响显著的指标表现不一。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能源消耗等方面表现突出。张家港保税区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就业和能源消耗三个方面,而宁波保税区突出表现在居民收入、能源消耗和就业等方面。环渤海保税区梯队中天津保税区突出表现在高新产业发展、居民收入、城镇化水平拉动上,而青岛保税区在GDP总量和环保投入上表现突出,大连保税区在城镇化水平和环保投入上表现都强于其他方面。位于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的福建保税区和海口保税区对腹地的经济拉动在各项指标上都表现平平。

纵向对比各年评价结果,各保税区评价值变动趋势的不一致,揭示了保税区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的发挥受经济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见图2)。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保税区,在评价值变动趋势上会显示出在2008年有一个明显下降,如珠三角保税区梯队和长三角保税区梯队中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和西部沿海保税区梯队。其他评价单元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在2008年评价值上能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2009年经济环境逐步回转,除长三角保税区梯队外,其他保税区的评价值比2008年呈现出回调趋势。但整体各梯队间的排名并未受到影响,仍然保持原有的强弱排序。

四、结论

从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力和拉动效果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动态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各保税区对其腹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我国各保税区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按作用力大小来分,各保税区在地理位置上分别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沿海地区,这一表现说明保税区对经济腹地的影响存在交叉效应,在地域上彼此相邻或相近的保税区,往往在发展规模、特征和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其作为增长极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也往往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这些保税区经济腹地的受益具有相似性。

参考文献:

[1]郭亚军,潘建民,曹仲秋.由时序立体数据表支持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466-467.

[2]郭亚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郭亚军,等.基于最小方差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6).

[4]陶锋,莫桂海.我国保税区发展水平及其对腹地经济依赖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09,(8).

[5]赵榄,常伟.全球化下中国保税区与腹地经济发展: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Evaluation on Effect of Bonded Area on the Hinterland Economy Development

Gu Liubao, Liu Xingkai, Tian Yajuan

(Economic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free trade zone's role in boosting the interior economy exists obvious regional feature differences, the effect of free trade zone on economic hinterland exists cross effect, regions which adjacent to each other or close to free trade zone often has similarity in the development 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As the growth pole, the pull function on the interior economy also tends to influence each other, mutual penetrate,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hinterland of the bonded area are similar.

Key words: free trade zone; hinterland economy; three-dimensional time series; dynami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上一篇:重建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合作 下一篇:基于泛资源观的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