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下委婉语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2-10-29 05:10:04

礼貌原则下委婉语的运用研究

【摘要】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本文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委婉语所遵循的原则。旨在说明委婉语对于维护双方的面子,达成交流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委婉语 礼貌原则 语用功能

引言

纵观委婉语以往的研究,学者们多侧重于研究委婉语的源起、发展、定义等。实际上,在日常言语较集中,委婉语无处不在。日常的约定俗成的委婉语能起剂的作用,通过委婉语,可以避免语言过于直露而给对方造成伤害。本文通过礼貌原则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委婉语,对委婉语的语用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礼貌原则及其产生背景

在提及礼貌原则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合作原则,因为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不足提出质疑而产生的。

(一)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在20实际60年代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不管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如何,他们在谈话中都遵守这样的基本原则――合作原则:“根据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使自己讲出的话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交际所需的。”

(二)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学者Leech对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则。它包括: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1)尽量少让别人吃亏;(2)尽量多使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1)尽量少使自己受益;(2)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较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1)尽量少贬低别人;(2)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较少对自己的表扬。(1)尽量少赞誉自己;(2)尽量多贬低自己。5、 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1)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2)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1)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2)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二、礼貌原则下对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委婉语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了解和掌握委婉语可以帮助人们减少语用失误带来的摩擦,从而进一步促进交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采用举例分析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委婉语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进行语用分析和研究。

(一)策略准则。指令越直接,听话人越难以拒绝,指令越间接,听话人拒绝指令越容易。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例如,你刚买了一套房子,而你的邻居的邻居正要向你借一大笔钱。你的回答可能是两种:直接告诉对方:“我没钱借给你。”间接告诉对方:“这样吧,明天我向我的朋友们问问看。”(1)句显然指令过于直接,很伤害对方的面子。(2)句语气缓和了很多,委婉拒绝,保全了听话人的尊严和面子。

(二)宽宏准则。宽宏准则从自身的惠损考虑,使自己受惠最小,别人受惠最大。例如在很熟的两个主顾之间的买卖交易中:买主:“哎呀,真不好意思,我今天忘带钱了。”卖主:“嗨,老顾客了,先拿去用吧。”在买卖关系中,显然这个卖主是个聪明人,虽然暂时损失了一些利益,但保住了买主在大庭广众下的面子,并且留住了这个顾客。

(三)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这两个准则都用于表情和表述。前者从他人角度考虑,后者从自己角度考虑。但表情和表述不同于指令与承诺。它们不涉及一个自身要他人做的动作,或是自身为他人做的动作。因此,这两个准则的依据不是惠与损,而是赞扬与贬损。下面是一位老师与该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老师好!我正在清扫学校的积雪,这几块地都归我管。”老师:“这很好呀,你看你很富有,都有属于‘自己的地’了。”在这段对话中,老师以很委婉的方式鼓励了学生自食其力的做法。根据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原则,老师是尽力夸大了对学生的赞扬,维护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更是对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鼓励。

(四)同情准则。人生充满快乐和不幸。当遇到不幸时,情感是比较脆弱的,需要他人的安慰和理解。同情准则的实质就是给予他人情感支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量给别人以同情和支持。例如:甲: “哎呀,我心爱的花瓶给摔碎了。”乙:“岁岁(碎碎)平安!”乙的回答委婉表达了对于一个既定事实(花瓶碎裂)无法挽回的无奈。乙所给予甲的同情不是苍白的“没关系”,而“岁岁平安”能让听话人觉得事情在“有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小结

通过礼貌原则阐释了一些委婉语的实例之后,我们会发现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如:维护听话人的面子、鼓励和赞扬听话人的言语行为、尊重听话人的社会地位、缩小与听话人之间的分歧、给予听话人一定的心理慰藉等。当然,这里不能包括委婉语所包含的其他社会语用功能,因为人的认知牵扯到心理、习俗、文化、信仰等诸多因素。委婉语正是说话者为避免不便明说的意图而采取的一种委婉间接的语言手段。从言语交际角度看,委婉语本质上体现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具有以言行事,维护说话双方利益的功能。通过礼貌原则对生活案例的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委婉语的策略和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翻译的价值 下一篇:浅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