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问候语范文

时间:2023-11-26 23:57:11

礼貌问候语

礼貌问候语篇1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与Leech的礼貌原则中谈话双方要保持吃亏和受益相平衡的“得体准则”不同,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保持平衡是不符合中国道德观的。问题在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与Leech的“谦逊准则”中的“谦逊”概念是不尽相同的。在汉语问候语中可以任意评论对方的生活、工作、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如对方住院了,一定要问问详细的病情;对方遇到困难,一定要多宽慰几句。见面寒暄时,双方的年龄、职业、婚姻、家庭、身体等方方面而的情况,都可以涉及,几乎没有什么禁区。

由此可见,汉语问候语中,关切大于礼貌。这种关切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亲如一家的情感。中国式的谦虚是一种自我修养的美德,贬己和尊人同样重要:英语文化中的谦虚则是尽量少赞誉自己的礼貌策略。这种对于“谦虚”的不同理解就会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出于谦虚而贬低自己的评论。

三、英汉问候语在礼貌策略的选择上不同

首先,在问候过程中,汉文化更注重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人们希望交际伙伴能够根据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推导出问候者的真实意图,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其次,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过事实,这与汉文化把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是相符的。相比之下,英语问候语则体现平等亲切,并表现出弱交际环境文化的直接明了。所以,汉语问候语是随机应变的,甚至是看见什么问什么、明知故问。例如,“出去呀?”,“洗衣服呢?”,“今天休息了?”彼此从这一问一答中体会的仅仅是其中亲切友好的感情。而这些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不明白这是打招呼,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使用这种不和逻辑的方式。他们无法按照会话含义准确推导出发话人的真实意图,更无法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英语问候语内容是中性题目,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

四、英汉问候语在内容选择上不同

虽然汉英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是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去甚远。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亲热,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所以,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你到哪里去?”、“你在忙什么?”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苛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oodm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youeatenornot(吃了吗)?”或“Whereareyoug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

五、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培养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跨文化理解、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语用和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因此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中国的英语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往问候时,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换,改用英语日常问候用语,而且,中外人士互相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得以继续。

首先,英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而集体价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活题要回避。东方社会里,个人价值常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注意社会身份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

礼貌问候语篇2

古人云:赠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可见语言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文明,让孩子学会使用文明语言。针对我园幼儿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进行了一些文明语言交际教育的初浅尝试。

一、创设良好环境,为文明用语营造和谐氛围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环境。”有秩序的、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的重要条件。

1、布置礼貌墙,优化幼儿学习环境。

我们从《跟奇佳学礼仪》这部教材中选取适合幼儿的文明语言内容:如“朋友帮助了你,要说谢谢”、“游戏中不小心碰倒了别人,要说对不起”、“早晨入园,见到小朋友和老师要说早上好”……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垂挂与幼儿园走廊上、楼梯口、过道墙等,让孩子们每天在有意无意的抬头弯腰间看一看、说一说,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文明用语浸润孩子的心田。

2、评比礼貌星,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每周,我们都会评选出“礼貌之星”,并让这些评选出的孩子戴上礼仪绶带,站于教室走廊口热情主动地向家长、幼儿问早问好。这种方法对获得荣誉的孩子来说既是一次展示,也是一种锻炼,更为其他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这些孩子的感召下,其他孩子每天入园的时候也会模仿他们的行为,为全体养成文明语言的好习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活动,为文明用语点燃动力激情

1、看动画,学说话

孩子非常喜欢看动画片,边看动画边学习礼貌用语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在开展文明语言教学活动的时候总会结合《跟奇佳学礼仪》这部动画教材。如动画《好朋友》让孩子知道朋友见面、离开时要用“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动画《乐乐请客》让孩子们知道有客人来的时候要有礼貌,给客人送点心的时候要学会用“请”。孩子们边看边模仿,跟着动画里面的礼貌儿歌一起学说,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什么时候该怎样说话。

2、玩游戏,学礼仪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但巩固了礼貌用语,还理解了这些礼貌用语的含义。比如我们班开展的“加州风情”角色区体验活动,鼓励孩子们在体验区里扮演各种角色,如收银员,服务员、顾客等。在顾客中我们会安排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等角色。在这个角色区中,我们要求“服务人员”要礼貌待客,使用礼貌用语,如“欢迎光临、谢谢光临、您需要什么、请稍等、欢迎下次光临”等。而“顾客”这一块我们会要求他们礼貌回礼,使用“谢谢、请结账”等。如果有扮演孩子这个角色时,我们还会要求他对待大人也要有礼貌,如“您先吃,谢谢你们带我来”等。孩子们在不断地重复游戏中,礼貌用语得到了很好的练习。

3、重实践,固成果

礼仪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宣传、模拟练习,它还需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经过实践的打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孩子入园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开展“文明语言行”活动,让孩子将学到的文明礼貌用语运用到生活中,在实践中体会做个文明好孩子的乐趣。

三、架设家园桥梁,为文明用语养成保驾护航

良好的文明语言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光靠幼儿园单方面努力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家园的密切配合。让家长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语言养成中来至关重要。陈鹤琴先生说:“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因此我们把对孩子文明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通过飞信、QQ群、幼儿园网站定期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近期对孩子的文明用语要求,请家长在注意自身语言的同时,给予学校积极的配合。比如:家长带孩子外出的时候,见到朋友,要让孩子主动打招呼,运用礼貌用语;家长还可以主动请邻居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让他们彼此礼貌相待;家中请客人了,家长可以从细节方面教育孩子怎么做才能成为有礼貌和懂事的孩子等等。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化有形于无形,融无形于有形,孩子在文明语言方面,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幼儿文明语言教育,我们发现孩子们有了明显的变化:早上入园、下午离园的时候会主动跟同伴和老师说“早上好,再见”;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会相互说“对不起,没关系”;问别人借东西的时候会说“请、谢谢”……看到这可喜的变化,我们坚信只要抱着铁杵磨成针的决心,我们定将培养出更多的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礼貌问候语篇3

关键词: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1)how are you ? 2)how is your work?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礼貌问候语篇4

关键词:礼貌准则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价值差异

一、Leech和顾日国礼貌准则

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含有六项准则,各项准则之间有很多交叉点,说话的着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规定如何看待他人,后者规定如何看待自己。

Leech的礼貌原则之所以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是因为礼貌是普遍现象,是各民族都讲究的。但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人们都有自己的礼貌方式。中国历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更讲礼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貌。

然而,eLech的礼貌准则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提出这套准则主要还是针对自己国家的情况。礼貌的应用应该和该国的文化价值联系起来。针对这一点,顾日国提出了另外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1992年,他对礼貌准则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共五条:(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德、言、行准则。

总的说来,顾日国提出的五条礼貌准则和eLech所提出的礼貌准则共同注重了某些方面,但是前者所提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尤其是称呼准则和文雅准则最为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色。这是由中国的价值观念系统所决定的。言语交际双方根据需要来确定谈话双方的身份和称呼。谈话双方的身份、地位直接影响到相互的称谓。例如,称呼地位相对较高、年龄相对较大的人,一般不能直呼其名,而应当根据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采取相应的称呼。所以说,中国的称呼体系是比较复杂的。尤其当一个人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的时候,对于他们的称谓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认可。

因此,所谓独具中国特色的礼貌行为是有其深刻的背景知识和含义的,是由中国和说英语民族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系统,而文化又是盘根错节、复杂的体系。这套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的或者指令性的作用。然而,贾玉新(1998)认为,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念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甚至自相矛盾,都必然在他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跨文化交际学的价值观念系统告诉我们,每个国家都会有其不同的生活习俗、期望值,其中也包括每天都会涉及到的礼貌行为。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在跨文化交际中,关于礼貌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英汉礼貌存在语用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具体分析

何自然(1996)认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防止语用失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有以下六种情况:(1)违反操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2)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例如,售货员接待外国顾客的时候用Whatdoyouwant?(3)将汉、英词语等同,造成失误。(4)只了解字面的意义,没有弄清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5)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何自然同时指出,学生滥用完整句同教学失当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是所有教学人员必须要注意的。(6)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例如,我们在国外搭乘出租车的时候,对司机说:Wouldyoupleasetakemetotheairport?在这里,这样的完整句就没有必要。一句Aiprort,please既恰当又得体礼貌。

社交语用失误主要发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见的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举止方式差异导致社交语用失误。(2)称呼差异引起的失误。例如,课堂上学生举手提问,称呼老师为TeacherJohnson。(3)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失误。(4)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失误。例如,我们对朋友说:Couldyoupleasehelpmewiththeluggage?这里的口气就太见外了。

其实我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碰到的语用失误的例子还真不少。例如,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仍然有诸如What’syourname’?.Howoldaleyou?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及其回答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学生掌握一些特殊句型,学到一些交际的技巧。但实际上,根据语用学的原理,这些都是语用失误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

(1999)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他说,中国人见面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根据当时的情景找一句话说就可以了,随意性很大。因此,我们常常使用“干什么去?‘吃了吗?”等等问候语,实际传递的是人际关系信息,说话者表达的只是寒喧的信息。而西方人的反应不同,他们认为这是动机性很强的言语行为,有干涉个人自由之嫌,甚至超越个人隐私的界限,因此对这种“问题”持消极、防范、反感的态度。其实,这些问题在部分中国人看来并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关于语用差异,语言学家对此做了许多的研究。王德杏(1990)做了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探讨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容易发生语用失误的几个方面,以及英汉文化规约和语言规约的一些差异,最后的结果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称呼、问候、介绍、寒喧、告别、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这个测试结果和顾日国提出来的有关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的针对点和着重点大部分是相一致的。例如:在街上看到一个外国人像是迷路了,你想帮助他,应该怎么说呢?学生大多选择了WhatCanId0foryou?王德杏指出,这句话用在这种场合下不太恰当,因为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表达得过于直截了当,好像别人肯定需要你帮助似的。其实,问话者并不能肯定那外国人真的是迷路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CanIhelpyou?就比较恰当,它表达的意愿比较一般,不是十分直接与肯定,带有试探的口气。这样的话,说话人即使遭到拒绝也不会感到难堪。

语用的得体问题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视节目、广播、电影、报刊和杂志等大众传媒也经常会涉及,并且,一些教科书中也会有这样的练习告诉中国学生到底什么才是得体和合适的交际。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听力》(修订本第三册)第五课就有一个名称为conversationalformulas的练习,里面的十道题都涉及到了语用方面的规范。他们包括了问候、赞赏、感谢、寒暄、请求、提议、道歉和告别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个范围和王德杏总结的中国学生语用方面容易失误的类型颇为相似。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学生确实有可能会觉得这些是难点。这个观点也值得我们中国的英语老师借鉴。

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际,由于语言理解上的裂痕或错位,失真、歧义、误解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由于文化和习惯上的差异,在一个国家中含义清晰且文化习惯上也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词语,在另外的一个国家中其相对应的词语却可能是含义不明确且在文化上令人反感的东西。由此可见,语用失误在学习英语表达时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加以纠正。

三、对于教学的启示

了解礼貌原则,熟悉汉英语言的文化和价值差异,如何利用礼貌原则以避免语用和交际失误对于中国英语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利用价值空间。

第一,礼貌原则可以作为我们国家编撰中小学英语课本中某些内容的一个原则性指导。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就必须要接触规范的英语文化交际内容,而不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为了语法而交际。教材编撰人员熟悉礼貌原则,尽量把此原则运用到教材的编撰中去,对于儿童从小打下良好的语用基础有着深刻的意义。

第二,对于教学人员来说,熟悉礼貌原则,经常学习和接触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锻炼真实生活中的语用得体能力,最大限度避免语用失误是一个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教学人员应该善于总结归纳跨文化交际中的某些规律和难点,从而把这种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第三,对于大学生来说,为了弥补以前在语用得体方面知识的不足,也应该熟悉礼貌原则,重视积累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培养自身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敏感性,了解汉英在语用和价值方面的差异,从而成为一个真正能够运用和使用英语语言的人。

从Leech和顾日国的礼貌原则就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一些语用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礼貌原则出发,论述了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语用和价值差异。要使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自觉地将英语同汉语进行比较,从而培养较高的英语语用能力,避免出现语用失误。并且,只有重视积累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运用英语。

礼貌问候语篇5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西礼貌原则 语用差异

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使得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产生跨文化交际现象。跨文化交际中涉及最广泛的是语言的交际。语言是交际中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包含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也反映出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中的语用能力包括两条规则:一要清楚,二要礼貌。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其表达礼貌的方式。如何在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下礼貌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英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rice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他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并不遵守交际原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原则。针对这一现象,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总结P.Brown和S.Levinson的研究成果时,认为人们违反言语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本理由是他们要遵循另一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并从语用学(Pragmatics)和人际修辞学(Interpersonal Rhetoric)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它包括六大方面:

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此外,“得体”与“慷慨”准则、“赞誉”与“谦逊”准则,则分别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得体”是指应如何对待别人,适用于“请求”等使役性言语行为;“慷慨”则是指应如何对待自己,适用于“答应帮助”等承诺性言语行为。类似地,“赞誉”是指如何对待别人,“谦逊”则是指如何对待自己。第五项“一致”准则指出不宜直接表达与对方相异的看法;最后一项“同情”准则强调要注意表达与对方共同的心情,喜别人之喜、忧别人之忧。

二、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

近年来,我国有关礼貌原则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胡文仲教授和何自然教授都先后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重要阐述。北京大学的顾曰国先生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同时,借鉴Leech的礼貌六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

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和“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时要“抬”和“尊”。

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应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视为是懂礼貌、有教养。其基本内容是“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这与“脸”或“面子”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尊重对方的“面子”,力求使谈话和谐。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

三、两种礼貌原则中语用差异的比较

(一)英语的赞誉原则和汉语的贬己尊人原则的冲突

贬己尊人是最富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谈到自己或者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而英美的礼貌原则中虽然也有赞誉原则和谦逊原则,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对别人的赞誉和谦逊比中国人的尊人贬己要写实很多。典型的现象有:譬如中国人送礼时会说“礼物轻薄,不成敬意,请笑纳”,而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I hope you like it.”或“I think it may be useful to you.”又比如英美人士在受到赞扬的时候总会大方地以“thank you”来回应,以表示一种礼貌。而汉民族在听到别人的赞扬的时候,他的礼貌表示却往往是自贬一番,以表示自己的谦逊,如“哪里,哪里,您实在是过奖了”,或者“我做得还很不够”等。因此当英语使用者很真诚的称赞换来“No,No,you’re just kidding.”或者“You just exaggerate it.”之类的回应的时候,往往会一头雾水。在类似的中西方会采取不同的礼貌方略的场合下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注意与对方在文化习惯和表达习惯上趋于一致,以期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实现真正的交际意图。

(二)称呼语与礼貌

称呼语是用来指称自己和别人的词语。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际者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

汉语中的称呼语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可以说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言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汉文化中的“称呼”准则是一条重要的礼貌准则,而在英语文化中它不足以成为礼貌准则之一。中国人“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称呼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nonreciprocal/asymmetrical)的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以X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哥哥等称谓。在社会系统中,更是根据个人的地位、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师傅、X医生等,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偏爱和崇尚对等式(reciprocal/symmetrical)的称呼类型,体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现今的美国社会,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和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都是直呼其名。非家庭成员的称呼更为简单,通常对人称呼时只要在姓氏前加上Mr.,Mrs.,Ms.,Miss就可以了。这在英语民族看来是人际关系趋于平等的表现,是体现朋友式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其他文化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对于讲究礼仪和规矩的中国人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

(三)中西隐私语和禁忌语的差异

隐私语和禁忌语涉及礼貌原则中的文雅原则。英语和汉语在雅语和秽语上都有对应的表达式,对死亡、性、排泄等都有委婉的表达方式。但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和汉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隐私语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存在和延续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根源,例如中西方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诅咒和亵渎,甚至饮食方面,都有很多禁忌语的存在,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一一详述。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有助于交流,避免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四、英汉礼貌原则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遭遇礼貌原则的差异时,首先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观点: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一切皆缘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关键要使用得体。中国人传统的见面问候语“吃了吗?”与英美人的“How are you?”或“Hello”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都很得体。其次,我们必须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学习和理解交际双方的礼貌语用准则。了解对方,便于自己适应对方的准则;了解自己,便于传授己方文化。礼貌语用原则受制于文化传统,差异性显著。要想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然要熟悉交际双方的礼貌准则,然后根据实际交际场合得体地进行言和行。最后,在实施交际过程中,要入乡随俗,尊重对方的语用习惯,最好采用对方的礼貌语用原则。这样做能表现出对对方文化应有的尊重和坦诚合作的良好意愿,并且不用多费精力解释自己的礼貌语用习惯。要求自己向对方靠拢、为对方着想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礼貌的表现。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9-11.

[3]胡红辉.礼貌原则的相对性及引起的语用失误[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礼貌问候语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礼貌用语 差异

一、理论背景

本篇文章的理论基础是跨文化交际,语用学及礼貌用语等。在文章的开头,先对其理论基础作出相应的介绍,以便在文章的分析中找到其理论支撑。

1.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背景。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戴炜栋也对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定义作出了解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lso known a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经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反应了文化现实。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同整体的关系。

跨文化语用失误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部分,托马斯将其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对语言的错用,包括错误的使用目标语或根据母语的语义或结构使用目标语。而社交语用失误是指违背了不同文化里指导语言行为的文化规范和语用原则的言语行为。通俗地说,就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社交语用失误可能出现在日常交流的方方面面,如招呼、称呼、谦虚、道歉、请求、介绍、告别和价值观等许多方面。

2.关于礼貌用语的理论背景。按照通常的划分,礼貌用语包括问候语、称呼语、赞美和禁忌等。关于礼貌用语的原则,中西方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人们普遍认可的礼貌用语的原则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主要有合作原则、慷慨原则、策略原则、同情原则等。在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2001)也提出了礼貌原则,如:贬己尊人原则、文雅原则、称呼原则、求同原则等等下文中将以问候语、称呼语、禁忌语为例,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不同。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不同

1.问候语。问候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用来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例如,西方人在见面时通常用“Hi,Hello” 或者更长一点的例如 “How is everything with you?”,“How are you getting on?”而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会说“你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除了说你好,还经常在打招呼时问对方:“你吃了吗?”,“你去哪啊?”等等,这些询问在外国人眼中则是自己的隐私,打招呼时也不会这样问对方。而且,中西方的人们在打招呼时谈论的话题也有所不同,西方人见面最常见的话题是天气这些不触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但是中国人则比较喜欢打听对方的隐私。

因此,中西方的人们在招呼语方面的不同显而易见。原因在于中西方对于个人主义和隐私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中国人喜欢询问对方的生活处境,以此作为对别人的关心,也认为这是表达礼貌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强调个人主义。

2.称呼语。称呼语在与人交流时的作用是引起对方的注意,是一段对话的开始。在我国,称呼语也是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称呼语的使用被很多因素影响,如传统伦理、宗教和血缘关系等。如亲属关系称呼语: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这么称呼语在西方有与其相对应的表达。还有一种称呼语为对方的姓加上其职位,如李主席、周书记等。但是在西方,无论对方高低,人们都可以直呼其姓名,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平等。

总之,称呼语是反应人际关系和文化传统的一面镜子。其功能是帮助人们建立或者维护社会关系,恰当的称呼语对于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的信任和理解有很大的作用,而由于不了解外国的文化而误用称呼语,则会造成交流的误解和不便。

3.禁忌语。禁忌语在每个国家都存在,在中西方,对禁忌语的表达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死亡、性和排泄物,这些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所避讳的。但是在禁忌语的使用上,中西方也有不同之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禁忌语来源于其各自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例如,“老张”,“小李”这样的称呼在中国很常见,但是在西方国家,人们却接受不了这样的称呼,因为“老”这个字在他们眼中是无用的且充满对对方的攻击性。而且与个人相关的年龄、家庭信息、、金钱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隐私。如果向一个陌生人询问“你是还是共和党?”,“你信仰哪个宗教?”对方会认为你十分不礼貌。但是中国人则不一样,人们在一起的时候喜欢谈论各自的家庭、小孩、收入等。在数字的使用上,中西方也大不一样,西方国家会尽量避免使用数字“13”和“星期五”,而中国人会避免使用“4”和“7”,因此在选择电话号码和车牌号的时候也会避开这两个数字。中国人喜欢双数,如“6”和“8”,认为好事成双,六六大顺,而西方国家则认为单数是幸运的象征,当然,除了数字“13”。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不同的原因

上文中对称呼语、禁忌语和问候语等不同的礼貌用语进行了分析,中西方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确实有所不同,这一章节主要对产生这种不同礼貌用语的原因进行分析。

1.不同的地理环境。黄河是中华民族诞生的地方,我们古代的祖先在广阔的平原上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文明一步一步的在我国发展起来,人们一起劳作一起享用劳动成果,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西方国家则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希腊是一个岛屿国家,其最初发展的是海洋文明。英国同样也是岛国,也吸收了希腊的海洋文化,与我国的平原相比,众多在地理位置上分开的岛屿使得人们在沟通上相对困难,因此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人们追求的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上文中提到的西方国家的人们注重隐私等等,与地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2.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化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行为,也决定了不同的礼貌用语的使用。在中国,儒家思想是社会的主流。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思想反映在中国人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

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在其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基督教的教条也贯穿人们的思想行为。尽管教会的力量和以前相比不能同日而语,但仍起到很大作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西方国家人们的思想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基于个人主义。

四、结语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对礼貌用语使用的不同,分别从称呼语、问候语和禁忌语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并探究了不同的礼貌用语的原因,如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针对中西方在礼貌用语上使用的不同之处,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学习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偏见,尊重不同的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我们在对外交流中才能避免交流障碍,才能到达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Leech,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6):204-206.

[2]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J].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曹凤静.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4):112-114.

[4]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6]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礼貌问候语篇7

“四有”:

1、有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以非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好交际的体式,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的言辞的分寸。

2、有礼节。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有五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它表达了人们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问候是“您好”,告别是“再见”,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回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之类。

3、有教养。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和谅解别人,是有教养的人的重要表现。尊重别人符合道德和法规的私生活、衣着、摆设、爱好,在别人的确有了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谅解别人就是在别人不讲礼貌时要视情况加以处理。

4、是有学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必然十分重视知识,十分尊重人才。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浅鄙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鄙视。

“四避”:

1、避隐私。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情况,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隐私除少数必须知道的有关人员应当知道外,不必让一般人员知道。因此,在言语交际中避谈避问隐私,是有礼貌的重要方面。欧美人一般不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收入之类,否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不礼貌的。

2、是避浅薄。浅薄,是指不懂装懂,“教诲别人”或讲外行话,或者言不及义,言不及知识,只知柴米油盐,鸡猪猫狗,张长李短,男婚女嫁。言辞单调,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浅薄者相遇,还不觉浅薄,但有教养、有知识的人听他们谈话,则无疑感到不快。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海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万能博士或百事通。我们应当学有专攻又知识渊博,但总有不如他人之处,总有不懂某种知识之处,要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

3、是避粗鄙。粗鄙指言语粗野,甚至污秽,满口粗话、丑话、脏话,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连子孙、遍及两性,不堪入耳。言语粗鄙是最无礼貌的语言。它是对一个民族语言的污染。

4、是避忌讳。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避忌讳的语言同它所替代的词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社会通用的避讳语也是社会一种重要的礼貌语言,它往往顾念对方的感情,避免触忌犯讳。下面是一些重要避讳语的类型:

①是对表示恐惧事物的词的避讳。比如关于“死”的避讳语相当多,就是与“死”有关的事物也要避讳,如“棺材”说“寿材”、“长生板”等。

②是对谈话对方及有关人员生理缺陷的避讳。比如现在对各种有严重生理缺陷者通称为“残疾人”,是比较文雅的避讳语。

礼貌问候语篇8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的礼貌意识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

首先我们以一种隐性的环境影响幼儿的行为。每天来园,我们都会热情地招呼小朋友:“××小朋友,你早!”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小朋友回应:“老师早!小朋友们早!”热情的问候,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距离,更在无形之中,左右着幼儿的意识,从而达到教育于无形之中的目的。一次幼儿午锻时,曦曦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帮我系一下鞋带。”当我给她系好鞋带之后,她转身就跑了。这时,我连忙叫住她说:“曦曦,你应该对我说声什么呢?”曦曦想了想说:“谢谢老师!”“对了,这样才是个有礼貌的宝宝。当请求朋友帮助的时候,一定要说谢谢,没有礼貌的宝宝,朋友们是不愿意帮助你的。”这时候,旁边的轩轩说:“老师,你也要说不用谢谢的呀。”“哦,对啊,老师帮助小朋友是应该的,不用谢谢哦!”轩轩又说:“老师,你也有礼貌。”在良好的礼貌氛围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耳熏目染,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方向。

二、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礼貌行为的养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代替枯燥的说教,加深幼儿的印象,利于幼儿记忆与模仿。亮亮每天早晨都是第一个来园的小朋友,有的时候甚至比我来得都早。尽管亮亮也是今年的新生,可是他不哭不闹,非常喜欢上幼儿园。每天看到我们的时候,都会很主动地打招呼,说:“老师早!”这是他主动进行的行为,不用老师或家长来提醒,这点是在同伴中比较突出的。针对亮亮的突出表现,我在班中把亮亮的表现重点进行了讲述,让全体小朋友们都知道,像亮亮这样的行为是非常有礼貌的,亮亮是个有礼貌的好宝宝,值得大家一起学习;我不仅奖励了大星星给亮亮,还评亮亮为礼貌星宝宝。同时也对全体小朋友提出要求:很多宝宝在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提醒下会和老师、阿姨问好问早,可是家长们不提醒,宝宝们就不知道向老师问好了,这样就不能成为礼貌星宝宝。在看到老师或阿姨就会主动地问好问早的宝宝,才能成为礼貌星宝宝。

三、利用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特别强,于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文学作品进行引导教育,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故事、儿歌是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且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好宝宝有礼貌》这首儿歌非常简短易学,儿歌中的形象都是非常可爱和熟悉的拟人化形象,如:太阳公公,小鸟,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当可爱的形象图片一出现,小朋友们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认真地倾听着它们在说什么,还跟着学一学、说一说。在活动中,小朋友们学会了主动对老师和同学说:“早上好!”,知道对别人有礼貌,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童话故事《不懂礼貌的小松鼠》,小朋友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礼貌的人是得不到朋友们帮助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图片、学说故事中小松鼠和小蜜蜂、黄狗大叔之间的对话,来体验和感受蜜蜂和黄狗大叔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小松鼠,学会要使用好听的礼貌用语才能取得朋友们的帮助,如:你好、谢谢、请问等,都是好听的礼貌用语。

四、寓教于乐,以乐促教

仅凭感性的认识,幼儿不足以形成习惯,还必须让他们在有趣的游戏中进行行为练习,从而避免只是机械地模仿所造成的做与说的不一致。因此,必须寓礼貌习惯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在游戏中利用角色的不同身份巩固幼儿对礼貌语言的使用。如在娃娃家、超市、菜场等自主游戏中,幼儿排队买东西,遵守公共秩序,并会用礼貌语言“请”、“谢谢”与“管理员”、“售货员”交往。“老人”乘坐“汽车”,上下车要有人搀扶,上车后受到让座的礼遇;“爸爸”、“妈妈”要关心“孩子”,“孩子”要尊重、体贴“爸爸”、“妈妈”;“银行”的“职员”要热情为大家服务,等等。孩子们还不断地交换角色重复进行游戏,不断地学习和体验,积累经验,礼貌行为得到了良好的巩固。

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现代很多中国家庭基本都是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模式,孩子便在有意无意间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态度。一天放学时,爷爷高高兴兴地来到轩轩面前叫着:“宝宝、宝宝!”轩轩却满脸的不高兴,又哭又闹:“你来干什么?我不要你接。”可爷爷仍笑嘻嘻地看着孙子,背起孩子就走。没过多久,轩轩的奶奶抱着轩轩又回到了班级,说孩子一定要奶奶接他,不依不饶的,没办法,只好重新演示一遍接孩子的情景。这时候,轩轩才开心地跟老师说再见。轩轩性格任性,但在日常活动中,通过教师、家长直接、间接的引导,也知道了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最基本的礼貌已在逐渐形成,同时也在逐渐巩固。但同时,孩子、家长、甚至老师都忽略了一件事:孩子对来接自己的亲人,缺乏感激之情,少了感恩的心,对待看惯的、习以为常的事,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从没意识到要与往返家园之间的亲人打声招呼,说声好,甚至对于来接自己的家长,还要挑三拣四,一定要得到满足才行。轩轩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产生这样的行为的原因,显而易见。幼儿在家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要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的影响培养,必须借助于家长的鼓励,要求家长督促,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上一篇:开学典礼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范文